(打包2份)语文:第 2 课 《江村小景》课件(苏教版九下)

文档属性

名称 (打包2份)语文:第 2 课 《江村小景》课件(苏教版九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28 08:27:15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田 汉
田汉,原名寿昌,笔名陈瑜,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国歌歌词作者。
田汉,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创作话剧、歌剧6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江村小景》,据说是作者根据激烈的内战中一件真实的故事写成的。和作者的另一部作品《苏州夜话》一样,都是以反内战、控诉战争为主题的作品。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长子( )积攒( )
赚( )咳( )
拐子( )耍( )
开差( )炷( )
打量( )剿( )
zh ng
z n
zhuàn
hāi
gu izi
shu
chāi
zhù
d liang
ji o
情节的开端:
情节的发展:
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母女对白
长子回家,母子相逢
兄弟互相残杀
铺垫
母女对白
“你二哥约好了回来吃饭”
“你大哥若是在这儿,现在也快二十八了”
“听说这几天要防孙传芳的兵过江呢”
不仅交代有一个大儿子流落在外,而且暗中交代大儿子回来的可能。
人物 相同 不同
长子
次子
两个儿子形象的理解
都是军阀内战的牺牲品,都被那个特定的时代扭曲了灵魂。
身上染上了严重的兵痞气和流氓气,品行恶劣,是非不明。
善良一些,关心妹妹的前途,知道孝敬自己的母亲。
女儿的理想:进城读书,寻找新的生活——有理想、有志向
母亲的理想:为儿子娶一房亲,接续香火后代;自己死的时候有儿子为她送终。
不求发财,不求富贵,只求香火延续,有人送终。这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普通老百姓最有代表性的理想。可是,即使这样毫不过分的理想,最终也破灭了。
中心:
这个独幕剧通过一个家庭中亲兄弟互相枪杀的故事,抨击了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控诉了战争的最恶。
这部独幕剧的语言精练通俗,内涵丰富。人物的台词要结合有关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理解。
下列台词表现了什么内容?
1、“你的二哥不能帮你,你不做工行吗?人家会白白地给你书读吗?穷人有书读的日子还早着呢。”
——表现母亲对生活的失望,实质上也就是对那个战祸不断的时代的不满。
2、“这样的世界谁晓得我们明天还活不活啊。”
——表现内战不断,民不聊生。
3、“一位姓赵的老人家收留了我,叫我帮他种地,我就规规矩矩地干了好几年活,可是后来老是打仗,到处有土匪,地也没有法儿种,姓赵的老人家也被剿匪的大兵把他当土匪给打死了。”
一是反映了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的时代特征;
二是说明长子的灵魂扭曲主要是社会的责任和时代的原因。
探究活动
有人认为,这部独幕剧的情节有许多地方不太合理:
一是巧合太多,世上哪儿有这么多凑巧的事情;
二是长子回到自己家里对回来的妹妹进行调戏不太可能,即使不知道是自己的妹妹,调戏到自己家里来的女孩也不合情理。你是如何看这一问题?(共17张PPT)
田汉
学习目标
1、在感知情节的基础上,结合背景理解剧本主题思想。
2、学习作者运用误会、巧合等手法布局谋篇的写法。
3、体会作者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作 者 简 介
田汉(1898-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诗人、剧作家、戏剧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的代表作有《获虎之夜》《乱公主》等。
他还是
《中
作者。话剧
钟》《
文成
《江村小景》背景资料
《江村小景》的历史背景是1927年。那是一个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时代,尤其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造成了革命局势的混乱。据说《江村小景》是作者根据激烈的内战中一件真实的事情写成的。
题目解说
“江村”是指龙潭江边的一个小村庄。“小景”是指剧本中的一幕中的一个小段落。独幕剧是不分幕的小型戏剧,一般情节比较简单紧凑,矛盾的主线比较清楚,冲突比较激烈。
给下列生字注音
积攒(jīzǎn) 针黹(zhǐ) 赚钱(zhuàn)
蚌埠(bèngbù) 规矩(jǔ) 缴械(jiǎoxiè)
读准下列多音字
劲头(jìn) 强壮(qiáng)
强劲(jìng) 勉强(qiǎng)
一趟(tàng) 倔强(jiàng)
趟水(tāng)
剧情分析一
第一部分(开头~女提篮下,老母依旧在做活。)写母女对白。从对白中我们了解到母亲最大的理想是儿女成家,死后有儿子送终;次子当兵的目的是养家糊口;大哥被拐十几年不认识妹妹;女儿最大的心愿是去城里读书。母女的对白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也表现了那个年代普通老百姓的追求。
剧情分析二
第二部分(已而,闻扣门声——匆匆下)写长子回家,母子相逢,长子叙述在外的经历:受不了耍把戏辛苦逃走→被赵老人收留种地→赵老人死后去当兵→当兵打仗中受伤。战争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而且使人的灵魂扭曲。长子只想靠打仗升官发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剧情分析三
第三部分(在室内四望——完)写兄弟相互残杀的经过:大哥调戏妹妹→二歌正巧赶回→扭打之中对骂→对骂抢枪互杀→母、女悲痛欲绝。这部分是全剧的高潮,揭示了独幕剧的主题。
这部独幕剧通过写长子的人性扭曲,兄弟之间互相枪杀和母女生活理想的破灭,揭露了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行。
全剧主题
(1)你怎样了解作者塑造的长子和次子这两个人物形象?
(2)你对母女俩的理想是怎样理解的?
(3)情节中有许多巧合,你觉得这样安排情节合理吗?
思考问题
1、你怎样了解作者塑造的长子和次子这两个人物形象?
2、你对母女俩的理想是怎样理解的。
3、情节中有许多巧合,你觉得这样安排情节合理吗?
讨 论
长子和次子虽在性格上有差异,但他们都是军阀混战的牺牲品,都被那个特定时代扭曲了灵魂。长子身上染上了严重的兵痞气和流氓气,品行恶劣,是非不分;次子要善良些,他关心妹妹的前途,知道孝敬母亲。但是作者塑造这两个形象,是把他们作为同类形象对待的,在写出两者的不同之中更多的是强调两者本质上的相同,通过两者的互补,表现连年内战对人的扭曲,从而深层次揭露内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在这一点上,次子和长子是一致的。从他答应妹妹要带她去南京读书可以看出,他也把前途寄托在自己投靠的军阀身上;从最后他和长子的对骂和冲突中可以看出,他也是站在自己投靠的主子的立场上判断是非的。所以说,这两个人物不是对比关系,只是一种互补关系。
1、你怎样了解作者塑造的长子和次子这两个人物形象?
独幕剧在突出两个儿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同时,对母女的生活追求也进行了一定的表现。女儿的理想是读书,而且是进城读书。她不满足于母亲为自己设计的‘找一家好一点的婆家,也就可以快活地过一辈子了“的生活。她的理想很明确,进城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做工,是为了读书,是为了寻找新的生活。可见这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女孩子。但在剧终时她答应母亲不再离开。在当时的情况下,她只能这样;而且两个哥哥死了,她也失去了进城读书的条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她的理想种子仍深藏在心中,一旦条件具备,就会付诸行动。当然,如果永远没有适宜的条件,也必然会在心中泯灭。母亲的理想,一是儿子娶一房亲,接续香火后代,二是自己死的时候有儿子为她送终。这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普通老百姓最有代表性的理想。不求发财,不求富贵,只求香火延续,有人送终。可是,即使这样毫不过分的理想,最终也破灭了。写母女理想的破灭,也是独幕剧表现主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2、你对母女俩的理想是怎样理解的。
这个独幕剧中,情节安排的确有许多巧合。如:妹妹刚出去,长子就回到家里;妈妈刚出去,妹妹就回到家里;长子刚要调戏妹妹,妹妹求救时,次子就回到家里;而妈妈又刚巧是在兄弟两个相互枪杀之后才回到家里。这些巧合可信吗?从一般的生活看,这样巧的事似乎的确不是太多。但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强调的是在事理发展的逻辑上能够成立。而戏剧艺术由于舞台的限制等原因,要追求结构的紧凑和矛盾冲突的激烈,容许情节超越常规地发展,甚至是夸张的发展。所以些巧合都是可以成立的。此外,从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的角度理解,作为一个长期四处流浪、有着复杂经历的兵痞,他的行为常常会不同于正常的人。从剧本中不难看出,他品行恶劣,是非不分,流氓成性。所以当他一个人在家时,来了一个陌生的女孩子,进行调戏是完全可能的。
3、情节中有许多巧合,你觉得这样安排情节合理吗?
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