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下面图示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叙述。这段话陈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
(
)
A.背景和人物
B.方式和影响
C.时间和目的
D.方式和人物
2.下面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某次战争主要战役表,选项中主要战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
是
(
)
主要战役
史实
A
威海卫战役
左宝贵中炮牺牲
B
辽东半岛战役
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
平壤战役
徐邦道孤军迎敌;旅顺大屠杀
D
黄海海战
邓世昌怒撞吉野号
3.1894年10月,美国纽约《世界报》评论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这揭露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哪一野蛮暴行
(
)
A.在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
B.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在旅顺对中国居民进行大屠杀
D.出兵镇压东学党起义
4.有学者指出甲午海战全面爆发前,丁汝昌一再向清政府申请,添船换炮刻不容缓,但朝廷甚至拒绝了他在主要战舰上配置克虏伯速射炮和后膛炮的最低要求。该学者认为丁汝
昌
(
)
A.认识到北洋水师的落后
B.作战勇敢且经验很丰富
C.对海军的事务不甚精通
D.始终身在一线积极主战
5.一名亲历甲午中日战争的外国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A.舰船数量的劣势
B.洋务运动的贡献
C.甲午战败的原因
D.甲午战败的影响
6.右面漫画的题目是《在中国商店里的日本人》。漫画中日本人已经将“赔款2亿两”收入囊中,正在抢夺清朝官员手里“贸易的钥匙”。下列条款体现这一意图的是
(
)
A.日本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B.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D.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7.从下图可以领悟到那个时代的一大特征是
(
)
A.屈辱与抗争
B.落后与变革
C.变法与图强
D.内忧与外患
8.1895年《纽约时报》评论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此后,帝国主义列强采取了哪些新的侵华手段
(
)
①开矿办厂
②向中国倾销商品
③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④划分“势力范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右面是我国近代的一幅漫画,内容为一个渔夫在钓鱼,远处从海岛上伸出来的一只手拿着剪刀要剪掉钓线(剪刀上写着“欧洲的干预”),而鱼身上写着“辽东”二字。这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
A.导致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B.引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0.美国彭斯先生在演讲中说道:“倡导‘门户开放’政策,以使我们能够与中国进行更为自由的贸易,并维护他们的主权。”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真正目的是
(
)
A.与列强组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B.承认列强在华权益,缓和与列强的矛盾
C.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D.不再追随西方列强,实行独立侵华政策
11.图4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开办工厂的限制
B.洋务运动中大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C.《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甲午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19
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学习日本的热潮,留学日本、翻译日本书籍成为时尚。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启蒙运动的兴起
B.甲午战争的失败
C.民族资本的发展
D.新式学制的创立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1)材料一中的“此日”是指何时发生的何事?“公”是指谁?
材料二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2)为材料二中的“东沟、致远”加个注释。“贼”是指什么?
材料三
一发炮弹不幸击中军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军舰沉没。他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他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他决心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3)材料三中的他为何放弃了生的希望而选择了赴死?
(4)根据当时的情况,有人认为他的举动可歌可泣,令人敬佩;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这种方式牺牲不值得。你的看法呢?试简述理由。
材料四
……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5)根据材料四,概括其主要观点。
答案
1.C
2.D
3.C
4.A
5.C
6.B
7.A
8.D
9.C
10.C
11.C
12.B
13.(1)1894年9月发生的黄海海战。邓世昌。
(2)“东沟”即黄海大东沟,“致远”即致远舰(号)。“贼”指的是日本侵略者。
(3)战舰沉没,大部分官兵牺牲,他不愿意独生;同时他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宁愿赴死。
(4)“我”认为他的举动可歌可泣,令人敬佩。在当时的情况下,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国军人为了国家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勇气,体现了中国军人的气节。(言之有理即可)
(5)《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