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例说
围绕“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单元核心研习任务
整合小说、戏剧教学设计
小说与戏剧代表性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研究
――现代文学作品研习成果报告会
二、对任务群及研习任务的理解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品,了解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基本概貌,体会其多方面的成就,感受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阅读课文,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
研读小说、戏剧等各文学门类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它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结合研习,分析和评价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学写文学评论,学写语言鉴赏札记。
(一)精读代表性作家的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必修阶段,文学作品阅读任务群对精读的要求主要是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在选择性必修阶段,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对精读的要求提升为从体裁特征、题材内容、文学发展阶段等不同角度进行研习,把握作品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
(二)研习要围绕单元核心研习任务组织
指导精读,应引导学生确定精读的要点。应当强调的是,“单元研习任务”是本单元的核心研习任务。在设计教学时要围绕核心研习任务进行。
当然,可以将其作为重点整合到自己的教学方案之中,但绝不应当弃置不用,另起炉灶。也就是说,教学方式和设计可以多样化,个性化,教学内容也可以有一定的取舍,但基础的核心研习任务一定要达成。
指导学生精读作品,对于《阿Q正传》《边城》这样的经典作品,不是不可以采用单篇教学的形式。但对于这一“课”的组织而言,采取课、单元的整合教学、整体设计,往往更接近于理想的研习目标。
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回顾初中以来学过的相关文章,并拓展阅读一些现当代作品,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在老师指导下举办一次“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
1.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联系自己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本单元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
2.阅读本单元作品,感受不同作家各自的创作风格。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再拓展阅读他的一些作品,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选择其一,深入思考,谈谈你的认识,全班研讨交流。
(三)对单元研习任务二目标、任务、情境与活动的分析
(一)对任务1“感时忧国”的讨论
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联系自己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本单元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
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
围绕着“感时忧国”,从面上整体把握,探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倾向和主要特点。
文学本身具有多种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文学的作用应该是多方面的。
但中国现代文学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落后挨打,人民灾难深重,民族危难重重,生活在其间的作家也很难脱离这样的社会现实,去写纯唯美的作品。
所以他们的目光和笔触会更多地投射到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不同体裁的作品其写作出发点往往都根植于现实的大地,表现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和苦难,并力图为民族新生寻找出路。
1.教参中对讨论“感时忧国”任务的解读
学界对“感时忧国”的讨论
中国学界普遍认为:近代以来,在西方欺凌和压迫下,中国现代文学始终贯穿着一种忧患意识,“感时忧国”似乎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代名词。这里的“感时忧国”是一种担当意识,一种个体对于社会、民众的责任意识。
中国文学存在着“感时忧国”的传统。如唐代古文运动就提出要文以载道,主张文学要言之有物,要有风骨,要济世,要歌颂有道者,要抨击不仁之事。强调文学所担负的社会教化的责任,强调作家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思想启蒙运动对文学宣传与教育功能的诉求其实与之一脉相承。所以,自文学革命时代起,这种意识一直是被张扬和推崇的。
需要强调的是,现代作家的“感时忧国”中体现的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是与对于“人”的思考紧密关联的,也就是认识到新的中国需要“新人”,认识到“立国”与“立人”、“救亡”与“启蒙”的内在统一性。现代文学的“感时忧国”不仅仅是一种关怀,而且是一种思想方法,是新式知识分子通过文学来探寻救国之路的一种指向。
近现代中国国力衰微,内忧外患,作家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沉重。
同样是关注民生,但现代作家关注的并不仅仅是百姓艰难的生计、沉重的赋税,更主要的是现代作家开始认识到,改变普通民众苦难生活的根本并不在于一个清明的政权形式,而在于百姓自身的觉醒与思想解放。他们的感时忧国的情怀,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探讨和改良国民性的努力,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启蒙作用。
同样是关注国家命运,现代作家所面临的国破家亡的威胁要比历史上的朝代更迭更加严重。对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对外抵御列强的入侵,思想上要破除旧制度、旧礼教的束缚,建构文化的新秩序,等等。现代作家面临形势的复杂,所要做出的牺牲之巨大,都远远超出了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因而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也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突出,这种精神不是个别作家的个别表现,而是整个现代文坛的精神基调。
2.分析:第五课作品中的“感时忧国”
第五课是小说。
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流派。《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以喜剧的夸张笔墨,刻画了阿Q 的“精神胜利法”,揭示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体现了鲁迅作品一贯的批判国民性的主题。
《边城》是一部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围绕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作者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也写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
《阿Q正传》写于1921—1922年,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村。
广大农民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之下,思想上没有得到根本的启蒙和解放。从阿Q身上,可以看到封建精神奴役的痕迹和伤疤,“精神胜利法”就是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麻醉和毒害的工具,使他们忘却压迫和屈辱,没有反抗的意识和斗志,永远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之中,永远当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鲁迅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唤醒这些“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
(1)《阿Q正传》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鲁迅创作《阿Q正传》,就是要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以20世纪30年的边地小城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以及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
沈从文说,他的理想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就是这样一部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有着桃花源般幻想的色彩和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反映了作者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向往。作者笔下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
(2)《边城》
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在摹写边城人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中,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边城人的生活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因此,沈从文与鲁迅的美学风格和思想观点虽然很不相同,但是都从对“人”的探索入手来思考国家民族命运,其实是共通的和一致的。
1)巴金《家》的创作动机
“巴金原打算在《家》中写一个旧式大家庭的衰败的历史,写了六章之后,他所挚爱的长兄自杀,这给巴金极大的刺激,他把自己所感受到的黑暗社会的压迫和反抗情绪,集中向旧家庭发泄,虚构了一桩桩血案,更加义无反顾地攻击专制主义,他认为旧家庭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包括他长兄在内的一切青年的幸福。这种反抗与破坏的情绪转化为《家》的激进的风格。”
“它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它的矛头不仅针对着旧礼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它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家》在三四十年代所以能产生积极而巨大的影响,与他的批判性的激进的主题是分不开的。”
(3)拓展与推送:联系读过的其他现代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
创作动机在作品中的体现:
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作为封建专制的叛逆者,他对旧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作家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
觉新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如果说觉慧是引导青年“应当这样走”的形象,觉新就是“不该那么做”的典型。从《家》的构思来看,作者是有意将觉慧与觉新两种不同的思想性格和人生道路做鲜明对照,以更完满地表达《家》的思想主题的。
2)茅盾的文学形式选择与《子夜》
茅盾在运用思想对社会现象不懈的理解和分析中,构思长篇小说。
当中国在东南沿海一带的社会经济结构逐渐为现代化生产、商业所代替的时代,这巨大而复杂的生活内容, 就提供了文学形式相应改变的可能性。
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 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这与鲁迅努力发掘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显然不同。
从写长篇小说《子夜》开始,茅盾更自觉地展开了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全方位”的正面描绘。这里有:在帝国主义侵略下30年代经济大崩溃中的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生死搏斗,农民的破产与暴动,中小城镇商业的凋残,市民阶层的破产,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毫无出路,以及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与爱国抗日运动的最初发动。
3)老舍对超越的追求及《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老舍没有直接参与激进的新文化运动,甚至对“五四”运动也采取旁观的态度,在二三十年代,他始终与时代主流保持一些距离,在创作上也常表现出不苟时尚的自足心态。他常常试图在创作中超越一般感时忧国的范畴,去探索现代文明的病源。
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他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作家在批判祁老太爷保守苟安的生活哲学的同时,没忘记时代环境的变化。当祁老人发现了自己的一套行不通,被逼到“想作奴隶而不得”的绝境时, 也终于勇敢地起来捍卫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小说正是通过祁老人、祁瑞宣的思想、性格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北京市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
《骆驼祥子》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 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
就作品描写的生活情状及主要人物的典型性而言,这部作品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图景。然而如果更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部小说还有更深入的意蕴,那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这部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阅读本单元作品,感受不同作家各自的创作风格。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再拓展阅读他的一些作品,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选择其一,深入思考,谈谈你的认识,全班研讨交流。
(二)对任务2“创作风格”的讨论
1.教参中对讨论“创作风格”任务的解读
任务2重在单个作家作品的研究,选取的是“点”。
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可以引导学生任选一位喜欢的作家,广泛地阅读他的多部作品,对这个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把握。
如鲁迅弃医从文,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伟大使命,他的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启蒙主义的色彩。他的作品有两大人物系列:知识分子和农民,在知识分子系列中,既有写纯粹的旧式知识分子的,如《孔乙己》《白光》,也有反思新式知识分子(或“启蒙者”)自身缺点的,后者以《彷徨》中的作品为多,如《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后者如《阿Q正传》《祝福》等,学生都可以找来读读,然后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读读沈从文的小说,体会他笔下独特的湘西世界和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其他的作家作品,包括当代作家作品,都可以作为学生研究的对象。
(1)鲁迅的写作理念及作品
鲁迅在30年代谈及自己的著作时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始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如他所说,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2.思考与讨论: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
在《故乡》里,最震动人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
拓展:鲁迅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也是着眼于揭示他们的精神创伤与危机。
例① “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 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附丽,只能又回到旧家庭中。(《伤逝》,子君与涓生)
例② 辛亥革命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大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着生命。(《在酒楼上》,吕纬甫)
例③ 甚至“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借此“复仇”,虽“胜利”了,却又“真的失败了”。(《孤独者》,魏连殳)
(2-1)沈从文的艺术特色及作品
沈从文被人称为“文体作家”,首先是因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可称为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这是指小说的显著文化历史指向、沈厚的文化意蕴以及具有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 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边城》是一部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没有紧张激烈的情节,而是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小城淳朴的民风民俗。
如写当地端午节的情形:“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边城人赛龙舟,“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还有捉鸭子比赛:“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目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这样的习俗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人和睦安乐的风貌。后面还提到月下对歌、狮子龙灯等,都透露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
拓展阅读
在沈从文的笔下,古老的边城不仅景物美,民风美,与田园牧歌情调相适应,他更表现了生活在湘西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人性美。
翠翠之外,沈从文其他小说中所写的小女人,如《三三》里的三三、《长河》里的夭夭,都是作者美的理想的化身:恬静、温柔、纯净、忠贞,从外表到内心皆姣好无比。
围绕这些湘西女子,沈从文描述的当地宁静自足的生活,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人心向善,正直、朴素,以及信仰简单而执著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和自然美景,形成了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风格。
(2-2) 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茶馆》的第一幕,被曹禺称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
首先,是作者“大茶馆小社会”的独特构思。茶馆是个三教九流的聚会处,可容纳各色人物。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在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情形:一是人物众多,在《茶馆》第一幕里光是有台词的人物就有22个;二是人物杂陈,在《茶馆》第一幕里,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上至在宫廷内当太监总管的权力人物、吃洋教的小恶霸,下至卖耳挖勺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穷人——同处一个舞台空间。而更不同凡响的是,所有这些人物都被剧作者描写得面目分明,让人难忘,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幅时代的色彩斑驳的图案。
其次,第一幕体现了《茶馆》在结构上的创新。它没有沿用以“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的传统戏剧结构法,它没有贯串全剧的主要戏剧情节,而是用这些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第一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从戏一开场王利发与唐铁嘴之间的对白开始,戏剧性冲突就接连不断,而冲突又都是散点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这种编剧法也实属“罕见”。
传统的编剧观念,在欧洲有“行动一致律”,在中国有李渔所说的“立主脑,减头绪”。但《茶馆》的第一幕却以头绪纷繁见长。传统的编剧观念要求营造所谓“缘起—展开—高潮—结局”的贯串情节线索。但《茶馆》没有以一贯之的贯串性情节,在第一幕里也没有沿用以“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的情节性结构法,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馆这个平台,用一张张人物速写汇合成一幅幅社会剪影;用一段段戏剧冲突,构成一个个戏剧片段,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内容。
(2-2)拓展:茅盾与鲁迅的小说艺术特色比较
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也有着与鲁迅不同的艺术追求。
不同于鲁迅抓住人物性格主要特征予以传神的勾勒的白描手法,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对于茅盾的文艺观念来说,人物是小说的中心,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历史客观条件、客观环境造成了人,所以,他总是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又特别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变化,这也有别于鲁迅往往着重从人物精神状态去展现人物性格、命运。
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作家,茅盾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也是他的显著特点。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类密完整。
这种结构方式是更适合于长篇小说的,而不同于鲁迅的短篇小说单纯而严正的布局的追求:作品通常规模不大,人物不多,故事情节不太曲折,矛盾冲突也不复杂,大抵有一个中心人物,配上少量陪衬人物,借助一件事或几件事的发展而组成全篇。
从鲁迅到茅盾,可以看到我国现代小说结构艺术的发展。
(3-1)老舍戏剧的语言风格
“个性化的京味语言”是《茶馆》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作为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作者十分熟悉当地的语言。他说:“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所以这些语言又是个性化的。
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如王利发谦和、周到,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说不园的话,这与他的掌柜身份非常吻合。常四爷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刘麻子、唐铁嘴则满嘴流气,是典型的地痞无赖。全场出场的人物虽然很多,台词有多有少,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老舍善于用剧中人物之间的台词交锋形成一个完整的戏剧冲突。
改良派的秦仲义与顽固派庞太监狭路相遇。秦仲义说:“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庞太监回答说:“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这段台词交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冲突的侧面,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戏剧冲突。
幽默是老舍戏剧语言的又一特色。作者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国家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的风格。
比如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表面看滑稽可笑,但仔细琢磨却又蕴含着深意:明明是受人侵害,却偏偏要自我炫耀,这是一种让人带泪的笑。又如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看起来也像一句玩笑话,实际蕴含着对动荡时局的强烈不满,带着不易让人察觉的讽刺。这种幽默寓庄于谐,能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3-2)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
鲁迅除幽默与讽刺之外,也在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炼的语言风格。
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概括自己的经验:“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小孩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人们经常提及的,是《故乡》里那幅“神奇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仿佛绘画中运用疏体笔法涂抹大色块,色彩单纯而浓重。
祥林嫂那最后的“肖像”也只有寥寥几笔:“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留给读者的印象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