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
韩少功简介
韩少功(1953— ),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人。
小说《西望茅草地》、《飞越蓝天》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更以《爸爸爸》、《女女女》等小说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倡导者和代表作家之一。在其“寻根小说”中,作者表现出了探究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与冥顽不化的民族劣根性的反思精神,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引发了当年文坛上的“寻根”热潮。
近年来的思想随笔以《性而上的迷失》为书名结集出版,作品思路缜密,文笔犀利,直指人的灵魂深处,语言毫无矫饰。他不写小烦恼,不发小感慨,站在全球的角度进行反思,思想着并痛苦着,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里难得的冷静的思辨者。?
?
韩少功简介
在《完美的假定》一文中,他不无痛楚地说:“我们只有在猛然回头的时候,偶尔面对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才会发现我们少了点什么。不,我们似乎什么也没有少,甚至比以前更加自由和丰富,但我们最终没法回避一个明显的事实:我们的内心已经空洞,我们的思想已经泛滥成流行歌坛上的挤眉弄眼,却不再是我们的生命。”
?
?
?
?
?
字音辨识
操纵(zònɡ) 侍候(shì) 草坪(pínɡ)
梦寐以求(mèi)
泯灭(mǐn) 迄今(qì) 悄然(qiǎo)
万籁俱寂(lài)
词语释义
①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②闲适:清闲安逸;优游自在。
③大汗淋漓:形容因运动或体力劳动等导致浑身出了很多汗。
④千篇一律:本指诗文公式化,后亦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
⑤万古长存:(指某种好的精神或品德)永远存在。
⑥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
⑦昙花一现: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
⑧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⑨转瞬即逝: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
⑩离乡背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行文思路
1、远离
2、怀念
3、寻找
个异(自然神奇丰富,千姿百态)
永恒(自然生生不息,万古长存)
共和理想(自然慷慨大度,一视同仁)
4、补救
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类的精神内伤
作者认为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看出,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大自然对于人类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城市人生活节奏快,空间狭小,工作压力大,生命脆弱,所有这些都可能让城市越来越怀念大自然的舒适、安闲。
从文中看,城市人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
【提示】 作者认为,城市人到大自然中首先去寻找个异。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其次,人们还在寻找永恒。在全人类各民族所共有的心理逻辑之下,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没有什么东西更能构成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没有什么美学形象更能承担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再次,自然能使人们为之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寓含着的共和理想。人们对故国和家园的感怀,通常都只是指向权利关系之外的自然——太阳、星光、云彩、风雨、草原、河流、群山、森林以及海洋。
讨论:第8段为何要写自然中与现代文明及人类的道德理性想违背的各种灾害和弱肉强食的食物链?
它们原本就是自然界有机的组成部分,人类用现代文明来制约灾害,用道德理性来制约原始的血腥,是进步和发展,故人类文明对自然的改造是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
然而这样的选择又带来了各种文明的病症,这又促使人们到自然中去批判现代文明的缺陷,补救自身的精神内伤。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自身的同时又在为自己埋下新的灾难的种子。
作者揭示了这样一个难以解脱的怪圈,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如何理解第9段开头的3句话?
文明人类向往的自然,只是自然中和谐美好的部分,这样的人格化的自然体现着人类所追求的道德理性,弥补着现代文明的欠缺,补救着现代文明对人类造成的“精神内伤”。
在作者看来,现代人对自然的追求也已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物质和功利的烙印。
从这篇文章看,作者的散文具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流露出这样的思想:人们在自然中寻求个异是为了对抗现代社会机械复制下的雷同;人们在自然中寻找永恒是为了对抗社会物质存在的短促。人们选择大自然是选择构想中理想的自然,是一种对文明社会缺陷的逃离。韩少功笔下的“自然”早已超出了本意,是一种文明的注解和附加。从另一方面而言,韩少功散文绝少闲情逸致,绝少感官、感性的张扬,而更多的是一种理性认知的厚重与博大。也就是说,他的散文中渗透着极其浓烈的理性思维色彩,很少一种对自我内心、灵魂世界的开掘,更多的是一种对群体情绪的把握与分析。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