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第一板块:吟诵青春《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这首词的意境,体会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这首词的典故,领会其作用。
4.理解这首词中精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意境和写法。
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21世纪教育网
教学方法:
赏读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的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他领导中国人民摆脱了旧殖民时代,这位伟人就是毛泽东。但是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他也是一位诗人,以前我们学习过他的《沁园春·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沁园春·长沙》,感悟其深厚而独特的文学造诣。
二、介绍词的一般知识:
词最初称为“曲词”“曲子词”,是配音乐的演唱艺术形式。唐朝中期,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到了宋代,词的创作达到高峰时期,出现了两大词派,即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李清照、秦少游、柳永为首的“婉约派”。词由三部分组成,即词牌名、标题、主体。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沁园春》就是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三、本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四、听朗读录音,然后赏析上片: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理解:“独立”二字隐含为天下忧愁之意;“寒秋”即是深秋,秋深已有寒意,隐含天下形势严酷之意;“湘江”: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南的海洋山,长817公里,流经长沙城,向北流入洞庭湖。“橘子洲”即水陆洲,在长沙市西湘江中。
大意: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面前,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
分析:首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构织了整首词的意境轮廓。
2.“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理解:一个“看”字统领这两句,为首句所构织的轮廓涂色添彩;“万山”指湘江浪岸的岳麓山和附近的众多山峰,“万”表示很多;“红遍”指岳麓山枫林茂密,秋来经霜,满山变红;“层”字突出枫林之茂密,“染”字极力表现红色之浓。——此一句刻画的是山上的美景。“漫江”指眼前的湘江,“漫”者满也;“碧透”描写江水碧绿,清澈见底,“透”是副词,即是“极”的意思。——此一句刻画江中丽色。“百舸”指航行于湘江的各种船只,“百”是很多之意;“争流”即是争着行驶。——此一句是刻画社会景观,使环境描写由自然到社会。“鹰击长空”的一个“击”字很有力量感,突出了一个“争”(竞)字,“长空”意为广阔天空,设置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空间;“鱼翔浅底”的一个“翔”字充分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浅底”乃是水清见底,显得浅,非真浅,这样的水域自然就自在。——这两句一写天空,一写水底,突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类”即各种各样的事物,宇宙万象;“霜天”即为秋天,所谓秋霜冬雪;“竞自由”即自由地竞争。
大意:远望重重迭迭的枫树林,经霜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长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分析:此七句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理解:“怅”即长叹;“寥廓”即为宇宙;“沉浮”即指天下兴衰。
大意: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啊,谁才是主宰你的命运的真正的主人呢?21世纪教育网
分析:此句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小结上片:上片主要写景,通过描绘万物竞自由的景象,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五、听朗读录音,分析下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理解:“携”,随同;“来”助词,无义;“百侣”指很多革命战友;“曾游”曾经一起游玩聚会,照应下句一个“忆”字。“峥嵘”本指山势高峻,这里用以表达特殊,不平凡之意;“岁月”即时光、日子;“稠”者多也。
大意: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同志一起在这一带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分析:此一句,追忆旧时美好时光,作为下片的起笔,由回忆战友聚会联想到不平凡的岁月,便于后面情感的升华。
2.“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理解:“恰”即正当;“同学少年”,即同学们青春年少;“风华”,风采才华;“正茂”即正是旺盛;“书生意气”,读书人意气奔放;“挥斥”即奔放,“方遒”,正当强劲有力。
大意: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
分析:此句回首青年们蓬勃的朝气,意在回答上文的提问。
3.“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
理解:“指点”即评说;“江山”代指国家;“激扬”即激浊扬清之意,批评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字”代指文章;“粪土”,此为意动用法,把……当作粪土;“当年”即当时,也就是同学们年少之时;“万户侯”,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大意: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若粪土。
分析:此句概括了革命青年的浩然正气。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理解:“曾”,还;“击水”,游泳;“遏”,阻止;“飞舟”,飞快前进的船只。
大意: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分析:此句虽是问句,但却是对上片问句的回答,言外之意,我们这些有朝气的青年,正可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小结下片:下片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六、总结归纳《沁园春·长沙》一词的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七、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
2、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相信未来》教案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法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向父母或者借助网络了解一下中国的的文革十年,学生们都在做些什么?父母们是怎么度过那十年的。
一、导入语
请同学说说对文革十年的了解。幻灯片介绍一下十年的情形。把社会的动乱,人民的生存环境介绍一下。
2006年是“文化大革命”爆发40周年,也是它结束的30周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文革对中国文化的摧残比任何其他层面要来得更深刻和影响深远。如果说,文革的结局首先是政治层面的话,那么,4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对文革进行文化上的清算,
因为文革残害的是中国人的灵魂。文革作为一场政治运动,首先是政治上的控制,紧随而来的是思想的钳制。就是要用一个思想取代十亿人们思考,任何不同的思想和思考都被无情打击,甚至从肉体上予以消灭。文革期间发生的文字狱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最广泛而且最野蛮的纪录。在场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的人们失去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权力,中国人被在思想上被阉割了。
文革作为毛泽东个人的政治追求,让中国大地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实验场,试图通过粗暴的破坏方式以求文化体系和道德体系的重建,于是,文化传统被颠覆,文化系统被破坏,旧世界被砸烂了,但是美丽的新世界并未能建立起来。人们在狂热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站在伟大领袖描绘出来的大同世界,脚下只是一片无法恢复的废墟。中国人发现,他们已经无法回到让人羡慕的文明中去了。作为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动乱,文革在名义上是一场文化领域的革命,实则是一次政治较量,这场争斗中任何一方都不是赢家,任何一方最终都没有在这场动乱中获益。[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这场运动过后,中国人发现自己失去了政治上的理想和追求,那些曾经奉为神明的口号和偶像不过是虚伪的幻象,中国人什么都不相信了。文革是一次不容质疑的历史大倒退。21世纪教育网
许多中国人都不愿意提起这场文革。原因是大多数人,甚至是受害者自己,也都是这场暴行的作恶者或者被动的旁观者。在许多方面,文革都没有公开的被讨论过,而一些特征证明,现代中国政治似乎正在沿着文革时期的轨迹在行驶。
经历文革的那一代人,现在大约40-50多岁,由于那年的一场混乱,他们在社会中迷失。那场剧变结束了正规的教育,那时这一代人正要开始接受教育。当文革结束时,经济改革需要有技术的人,这一代人却没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家Xin Meng说:“这一代人是很不幸的。他们的一生是悲伤的,绝望的。”
此诗写于1968年,正是文革岁月,青年人上山下乡,失去了读书学习的机会,社会混乱,人们看不到前途,许多人迷惘失望,理想破灭,人生困顿。诗人食指当时也在农村插队劳动。20岁时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虽然身处严酷的环境,却依然有一颗向往未来的心,并坚信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二、自由朗读此诗。注意韵律节奏。
讨论第三小节的朗诵节奏要知道怎么读,不妨先来理解这几个句子。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你们看看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
明确:“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杆”。
提示:“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比喻。如果通俗地表述应该理解为“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掌往上托起来,看看有没有大海的面积感、体积感。大海像不像托住太阳的手掌呢?
师: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直的)
师:早晨的光线射开来,看起来是一根根的,长长的,笔直笔直的,所以我们经常讲“霞光万丈”。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
三、品味赏析:思考以下问题:
A。1、2节写作者所处的现实是怎样的?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蛛网查封炉台:许久不开灶,没有了生命赖以生存的食物。意思是极端贫困。
第2节:紫葡萄——甜美成熟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荣誉、爱情等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小结:作者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霜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B。作者相信未来的依据是什么?
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相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C。全诗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你有没有感受到诗歌的力量?
明确:
⑴诗的第1、2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在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为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这样,诗人依然支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是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残酷的现实、诗人的无助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和理想糅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四、总结本诗主旨:
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定,刚强,和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五、组织朗读,加深体验欣赏蓝色百合的朗读
六、补充内容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21世纪教育网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 食指,1968年12月20日
反思:刘晓波在一篇网络文章上指出,“一代代继续说谎,直到谎言彻底腐蚀一切。中国人再不知道,何为个人诚实,何为历史真相,从而一次次滥用或错过和放弃历史的机遇。”
刘晓波接着写道,“历史真相无法还原,教训无从总结;现实改革无法走上健康之路,沉重的历史欠债让中国的未来不堪重负。”
七:布置阅读:
阅读《语文读本》上的诗歌《再别康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尝试与作者心灵对话,就诗的内容写一段与作者沟通的文字。《写给志摩(海子)》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能够感受并理解诗人在面对祖国春天来临时的那份喜悦之情以及对理想和美好未来的渴望与追求。
2.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深刻领悟作品的感情基调;能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够准确读出诗人的激情与喜悦,渴望与追求。
2.难点:对诗歌中一些意象的认识与理解,朗读过程中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呈现形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一、导入
在阴云密布,无人能够看到国家、民族以及个人未来的时期,20岁的诗人食指用朴实平易的文字,用冷静而炽热的语言告诉人们:相信未来,相信我们能够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若干年后,所有有幸还活着的人真地看到了诗人当年的预言,“文革”结束了,我们的国家从疯狂回归了理性,从寒冬走回了春天。内乱结束了,建设开始了;封闭结束了,改革开放开始了。每一个中国人都由衷地发出了笑声,这时候又有一位诗人站了出来,他放声为所有的变革者唱出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如此导入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先有一个简单的社会背景了解,让学生对《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与《相信未来》两首诗所产生的年代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想唤起学生读诗的激情,最初读《相信未来》时,我们更多拥有的是压抑与沉重,现在读《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当初的压抑之情会一扫而空。这样能让学生有一种读诗的冲动。)
二、诗人江河及社会背景
1.江河:原名于友泽,生于1949年,北京人。江河的诗歌创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梁小斌等人构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朦胧诗群,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有《纪念碑》、《星星变奏曲》等。其大部分诗作与其他朦胧诗人的作品一样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但他的有些诗作更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意识,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无限向往与追求,《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即是其中的佳作。
2.社会背景:1976年,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国家初步从内乱中走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注定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次会议确定了国家对外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中国开始由内乱走向建设,社会逐步走回正确的轨道。国家的这一变化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感到鼓舞和振奋,人们普遍感到国家发展的春天回来了。八十年代初,中国的有志青年甚至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而作为诗人的江河更是敏感地意识到国家这一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面对一个崭新的时代和社会,诗人满怀激情地进行了歌唱,并且把这首歌明确地表示要献给所有的变革者。
(诗人和背景知识简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大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理解诗人为什么会在诗歌中有那么浓烈的激情,为什么会如此地喜悦和兴奋,这是为准确朗读诗歌并准确理解诗歌打基础。)
三、检查预习,让学生回答全诗四个诗章的基本内容。
【明确】全诗四个诗章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章写变革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用一系列意象描绘了大地回春的欢欣气息和蓬勃生机,这是被束缚力量的释放,是久蛰生命活力的勃发。
第二章写出了变革者的精神风貌,诗人激情赞美了热情、开朗、纯洁的奔腾者。
第三章写出了变革者的生命准则。诗人用独特的诗歌形式和丰富的诗歌语言歌颂了坦诚、纯洁和信任的美好。既可以理解为新时代到来后,诗人对人与人之间构建坦诚交流关系的渴望,又可理解为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境界的期盼,表达了对新时代生命准则的理解。
第四章点明变革者创造的意义。变革者所有变革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了人的“生活”,要让“美丽的风光”“在人们的脸上内动”,要让“笑声”“溢满普通的家庭”。
(此环节一是检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二是为下面的朗读打下基础。)
四、教师读诗,让学生感知诗歌情感基调(可就某一诗章进行朗读,不必读全诗)
(教师的读之所以不称为“范读”是为了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在学生面前拥有读诗的勇气和权力。一旦称为“范读”势必意味着教师读出来的诗歌就是范例,这会让所有在朗读功力上有所欠缺的教师知难而退。在这个环节,教师只要尽力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就可。如果觉得时间紧张,这个环节也可以略去。)
五、自由诵读,把握节奏,体会诗人情感。
把学生分为四组自由诵读,每组分别读诗中一个诗章。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人的情感。
【诵读提示】:
第一诗章是写变革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用一系列意象描绘了大地回春的欢欣气息和蓬勃生机。全诗章共3节,第1节和第3节要着重读出大地回春的欢欣气息和蓬勃的生机。其中第1节“船冲向浪头/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这几句诗在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由重到轻柔的转换;第3节中的两个“走吧”所带有的那种欢快与兴奋要在语气上有所体现。第2节在朗读节奏上的处理要舒缓而略显沉重,要有一种叙事感。“为了在今天歌唱”要读得余味悠长。
第二诗章是写变革者的精神风貌。第1、2节,诗人言说“热情、开朗”的奔腾者有着美好的愿望,他在寻找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如美丽的爱情、大地的丰收、机器的轰鸣等。在朗读时节奏要明快,要突出奔腾者的兴奋、激动和喜悦之情。第3、4节诗人写奔腾者在现实中看到了一些因被过往历史伤害而感到迷茫的目光,那些迷茫的目光又尖锐地刺痛了奔腾者的神经,让奔腾者想到了历史中“不能原谅的一切”。奔腾者决心以自己一颗纯净的心灵“清澈地对待别人”,那颗心就像“一颗鲜红的浆果”“一年又一年地挂满枝头”,去“让善良的人们摘去”,从而重建生活的信心。一想起奔腾者的这种举动,诗人的“诗中就扬起好听的声音”。要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就要注意节奏的变化与语气的缓急。比如读“我知道你那善良的愿望,你们原谅的姑娘/原谅的,生活中渐渐迷茫的目光”时节奏要慢,语气要轻,体现的情感要凝重。读“但是那不能原谅的一切/又尖锐地刺痛你/你憎恨黑暗,甚至阴影”时“但是”要重读,语气要加强,情感要强烈;读到“你憎恨黑暗,甚至阴影”时语气要由强转弱,节奏要由快到慢。读到“想起你,我的诗中就扬起好听的声音”时语气应该是抒情的,要体现一种温暖和希望,要能体现诗人对奔腾者的由衷赞美。
第三章写变革者的生命准则。诗人用独特的诗歌形式和丰富的诗歌语言歌颂了坦诚、纯洁和信任的美好。在朗读这个诗章时节奏要轻快,语气要抒情,要让听者感觉朗读者就是在描绘一张美丽的图画,在叙述一个动人的童话。只有在读到最后一节时节奏才要表现得铿锵有力,以示我们对生命准则的坚守。
第四章点明变革者创造的意义。变革者所有变革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了人的“生活”,要让“美丽的风光”“在人们的脸上内动”,要让“笑声”“溢满普通的家庭”。因此,第1、2节要读得节奏干脆而鲜明。第3节节奏要舒缓,要读出一种期盼和呼告的效果。第4节应该是轻快的节奏。第5节语气应读出严肃,节奏读的要有力,要有一种斩钉截铁的意味在里面,以此来表达诗人面对未来和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不懈的追求。最后一节要把诗人的自信、追求、一往无前的气势读出来,全诗最后一句话“春天伴随我们一起奔腾”要处理得干净利落而气势不凡,节奏和语气都要仔细揣摩。
(之所以把学生分为四组出于以下考虑:一、全诗很长,不分组一节课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二、所有学生都应在课前充分预习了全诗,课堂上只是让他们在相应的诗歌部分把自己的阅读体验朗读出来,从常理上说不应存在有学生无法体验全诗情感及思想内容的情况。)
(所有的朗读提示都应是教师在课前下发的预习指导材料,以便学生在预习中有所借鉴。)
六、每组进行组内朗读交流,要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真实理解,在此基础上评选出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同学在全班朗读以展示自己的理解,并接受老师及全班同学的评价。
【明确】诗人的情感:当时,中国刚刚从“文革”动乱的岁月中走出来,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整个社会充满了寒冬过后春天复苏所带来的欢欣气息。诗歌用纷繁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呼告人们一起奔腾,像自己一样和春天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因此作者的情感应是喜悦、兴奋、激动、昂扬的,诗人要和所有善良的人一道奔腾,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具体到每个诗章,诗人的情感并不完全相同,在每个诗章的内部,诗人的情感也有不同的变化,学生在朗诵时应准确体会诗人的具体情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把诗人的具体情感表达出来。不同诗章的具体情况可参看上述材料。
学生的朗诵及师生的评价围绕以下两点进行:
1.学生的朗读要紧紧围绕声音能否准确表达诗人的情感。
2.教师与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主要是声音形式是否恰当和情感理解是否正确。
当学生对朗读及评价出现分歧时,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和指导。
(这个环节既是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为了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小组内学生朗诵交流的过程既是理解把握意象的过程,也是理解诗歌内容与体验诗人情感的过程。因此,组内的朗诵交流既是活动也是体验。这种活动体验是整个活动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内朗诵交流的初步成果会带到全班范围内进一步接受检阅,而全班范围内的朗诵更会促使每一位学生最终形成对诗歌的全面理解与正确认知。而这种在活动的形式背后形成的诗歌价值确认正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如江河的这首诗歌,我们在诵读的背后完成的是对诗人激情与喜悦、渴望与追求的深刻理解与细致体会。)
七、课下作业:
诵读本诗,完成在诵读中的诗歌体验。(共43张PPT)
相 信 未 来
食 指
作者反复强调要“相信未来”,说明现实让人很失望,那是一个怎样的现实呢?说说你了解的“文革”
画报
学生与工人
新华书店的语录
书
流行的歌
接受检阅
长安街上的红卫兵
攻击校长的大字报
校园里满是大字报
校园里的大字报
批斗会
砸清华园牌匾上的题字
捣毁名胜古迹
大串联
大串联时的火车
红小兵
挂像章向毛主席表忠心
演出
武斗的“武器”
武斗后的房屋
集体照的标准模式
工作前的集体宣誓
关心群众生活--------请您给我拿一支笔。
为人民服务-----------您要买哪一种?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多拿几支我挑选一下
反对自由主义-----不许挑。要那一支就拿拿一支
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万一有坏的呢?你就多 拿几种让我挑挑吧。
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说不能挑就是不能 挑,谁也不可以挑。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要拥护-----为啥不让挑?
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不为啥。就是不让挑。
注意工作方法------有你这样卖东西的吗?
一切权利归农会------你爱买不买。
打倒土豪劣绅-------你这是什么工作态度?
友谊,还是侵略?------咋的?你想打架?
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你以为我怕你呀?打就打。
旁边有好心看热闹的群众,看二人的战争升级要打架了就急忙上来调解:要团结,不要分裂--------你们有话好好说嘛。
将革命进行到底-------我看他能怎么地我。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不想把你怎么地。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你当个售货员有啥了不起。
看他们两人谁也不让谁,旁边有个好心的老大爷就劝那学生到别处去买,一走了之:敌进我退--------孩子你先回家吧。 中学生听了,就顺势下了这个台阶,转身走了,还边走边说:别了,司徒雷登,哼!!
售货员如得胜的将军一样,立刻大声回敬道: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我呸,呸,呸呸呸!!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是风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
1968年12月20日
食指并不是一个思想型的诗人,而是近于直觉型的诗人。他能够感觉到生活对自己以及他们这一代人的不公,但他又不能对未来有一种很清晰的认识。“身世如秋雨般凄凉,内心却落日般悲壮”,这是诗人追求的境界。
食 指 方 式
如何断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竿
我要用手指
——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
——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现 实
1
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3
灰暗压抑的色彩
冷峻残酷的现实
2
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情感的变化
相信未来
坚定
豪迈
悲凉
诗歌鉴赏四步法
读懂诗意(借助资料,知人论世)
读出妙笔(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读出自己(以意逆志)
读出问题(质疑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