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课《丰收锣鼓》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丰收锣鼓》欣赏
教师姓名
单位
科目 音乐 教学对象 七年级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时 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
教材内 容分析 本节欣赏课《丰收锣鼓》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此曲是彭修文、蔡惠泉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充分发挥打击乐器表现功能的一首乐曲,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不失鲜明的时代气息。
教学设 计理念 本教案设计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根据,以审美为核心,教学注重情感的交流与体验。突出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音乐实践活动的进行和再创造。课堂教学上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欲望,以打击乐的丰富的表现手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基本理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听辨主奏乐器的音色,熟识并哼唱主题旋律。
2、能够用肢体律动完成分声部的打击乐合奏练习,并且进行探究与创编的音乐实践活动。
3、了解各主题部分音乐要素的变化与“螺蛳结顶”的创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乐曲各主题部分的旋律、速度、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欢庆丰收的热烈与欣喜。
2、通过乐曲欣赏,听辨乐曲主题情绪的变化,对乐曲的发展结构有所把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聆听乐曲,感受欢庆丰收时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能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4.教学重点 体验音乐要素的变化在表现丰收时节景象时的作用。
5.教学难点 分辨不同的民族乐器音色,并进行打击乐合奏练习。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初一的学生大多数人对民族音乐并不感兴趣,他们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中对民族音乐也没有产生过多的关注,而且七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音乐课程的起始阶段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特别注重引导和启发,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学情的氛围及环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种策略,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用自己的表演和节奏等表达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在创作实践上感受音乐的魅力。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学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从中还加入身体律动分声部合作表演,即是新课改地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学生欣赏音乐的活动不再是教师的主观上的意愿,而应该把课堂上的自主选择权还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锣、鼓等打击乐器。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进入“享丰收”版块。播放为首个农民丰收节的创立的主题歌曲《丰收中国》。 听歌曲,进情境,激兴趣 通过首个农民丰收节的创立,从实际出发唤起学生对丰收的认知和民族自豪感。
感受想象 逐步认知 初听全曲。感受音乐情绪,在此氛围下给这段乐曲起一个名称。
出示课题名称——《丰收锣鼓》,简介曲作者和风格特点。陈述全曲一共分四个部分,开始进行逐段赏析。
1、回答感知到的乐曲的情绪。
2、分组讨论1分钟,给这段乐曲起一个合适的名称。 注重启发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究,把音乐这种音响艺术变为自己感知到事物,加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的讨论合作形成个体对音乐的一种认识。在此基础上,第一产生兴趣,第二为分主题部分欣赏奠定基础。
细致分析 加深体验 一、进入“赏丰收”版块,听赏乐曲第一部分。
回答乐曲的节奏和旋律 进行有何特点以及联想到的情景。
展示第一部分乐曲的结构构成表格,出示a段和b段谱例,进行视唱和总结旋律节奏的特点。
二、听赏乐曲第二部分。
这段乐曲由哪些民族乐器演奏?找到仿佛歌唱性的旋律所在,思考是由怎样的形式展示的。
出示谱例c以及乐段中各个民族乐器的旋律展现。
听赏乐曲第三部分。
前半段旋律特点是什么?后半段的两种主奏乐器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出示乐段结构图。
听赏乐曲第四部分。
与第一部分对比音乐要素上有何不同?
出示第一部分与第四部分对比表格;展示“螺蛳结顶”创作手法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视唱旋律,参与各个主题部分的活动中。 有条理的分部分听赏四个主题部分。每部分结合师生互动和师生合作,引导学生熟悉主题旋律,感受旋律的特点,更好的感受音乐作品。
五、提出思考;音乐作品中担任主要演奏任务的民族乐器以及所起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
探究活动 参与实践 一、“庆丰收”版块
1、出示打击乐合奏练习谱例。
2、分声部用肢体语言击打节奏(拍手、跺脚、拍腿),做声势合奏。
3、用锣、鼓、镲三种打击乐器演奏,完成打击乐合奏。
学生分声部完成击打节奏练习并进行合奏。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音乐实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自主性表演,体会乐器的演奏和音色,切身体会到丰收的喜悦之情。
主题升华 播放石家庄藁城区《金钹战鼓庆丰收》片段。 学生观看。 结合本地特色庆丰收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的升华。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教师评价是由简到难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体现在每一个阶段学生是否能跟正确反馈并提高音乐能力以及具有正确赏析音乐、学习音乐作品的态度,学生自评主要通过情绪体会、音乐体验、作品分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反馈。
教学反思
本节《丰收锣鼓》欣赏课,我通过全曲聆听、分段赏析、肢体律动和乐器演奏,从首届农民丰收节作为导入,最后与本地特色庆丰收活动——“金钹战鼓庆丰收”相结合,达到主题上的一个升华。学生们深切体会到了民族音乐尤其是打击乐的魅力,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和热烈之情,在欣赏课中达基本达到了听、唱、动、奏四个环节的统一。学生在乐曲的结构构成上听辨认识了民族乐器的音色以及各个乐段的旋律节奏上的特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三维目标。但是在一些具体的教学环节上诸如课堂互动、课堂掌控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整体上学生的情绪调动不高,课堂积极性在课堂的前半段偏低。如打击乐合奏部分,请一位学生上前来做指挥,学生都不知所措。
二.在课程的讲授上我的启发和引导存在不足。如在分段赏析过程中,有个别主题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使得我的设问没有得到详细的解答。
从之前的磨课到最后的课程展示,种种点滴都将是我人生中的一份经历和收获。现在等我再次哼起《丰收锣鼓》中的主旋律时,一种仿佛和亲人分别的不舍涌上心头。相信我会以此次比赛为新的起点,继续和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上共同成长。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