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听得金鼓响》教学设计
教 学 内 容:
(一)学习京剧基础知识:起源地位、旦行、西皮流水板、上口字。
(二)简单介绍梅兰芳及梅派唱腔特点。
(三)学唱《猛听得金鼓响》的前半段。
(四)学习前半段简化的青衣身段动作。
二、教 材 分 析:
《猛听得金鼓响》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该剧描述了穆桂英因宋君刻薄寡恩,不愿出征。佘太君劝其以抵御外敌为重,穆桂英重披战甲,率军出征的故事。
这个唱段是穆桂英在听到金鼓响起时所唱,表现了穆桂英性格中超强的自信心,同时也表现了这位年过半百的女将军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猛听得金鼓响》采用西皮流水板式,有板无眼。第一句“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是从板上起唱的,第二句“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是过板起唱的。行当为旦行青衣。
三、学 情 分 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音乐基础,但对于中国的国粹京剧艺术接触较少,不够了解,更谈不上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京剧的学生比例大大低于喜欢流行音乐的学生比例。中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京剧学习的必要性,也没有意识到学习本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对于自身发展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本节课将通过“看”(教师穿戏服结合身段表演的范唱)、“赏”(名家唱段),“学”(唱、做)、“演”(师生合作,学生穿戏服表演)这一教学主线,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中,初步了解京剧艺术的发展过程和重要地位,以及旦行、唱腔、演唱特点。通过唱、做两种艺术手段体验国粹京剧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京剧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去了解、喜欢、热爱并传承京剧这古老而绚丽的文化的意识。
教 学 目 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的欣赏、演唱、表演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调动其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和方法
通过聆听、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方式感受唱段《猛听得金鼓响》的唱腔特点,了解青衣行当。运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引导学生唱准旋律、掌握过板开唱的节奏、体会唱段所表达的情感,并学习简单的身段动作,感受传统京剧的魅力。
(三)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京剧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京剧艺术的重要地位。
2.初步了解梅派青衣唱腔特点、西皮流水板式演唱特点、上口字并运用。
3.能够跟随伴奏演唱《猛听得金鼓响》的前半段。
4.学习四句的青衣表演动作。
五、教 学 重 点:
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学唱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的前半段。
六、教 学 难 点:
学生在学唱《猛听得金鼓响》的过程中,对西皮流水板的演唱特点(过板开唱)的掌握以及对传统京剧韵味的把握。
七、教 学 突 破 和 新 思 路:
(一)导入:伴随着《说唱脸谱》的音乐,结合PPT上京剧卡通人物有序播出,老师进行青衣身段表演,这种出场方式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增添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师穿上戏服结合身段表演的范唱让学生对该唱段印象深刻,产生学唱和表演的兴趣。
(三)教师着青衣服饰,让学生对青衣行当有直观的认识。展示旦行各行当图片及特点介绍,让学生自己判断此唱段穆桂英属于哪个行当。(明确:要根据具体唱段人物的年龄、身份、扮相、表演来区分行当,不是所有唱段中的穆桂英都是刀马旦。)
(四)比照图示吊嗓子,指导学生揣摩青衣唱腔的发声特点。
(五)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还原了戏曲教学,运用拍手打拍模拟戏曲打梆,提示速度和节奏。
(六)师生同台表演,学生穿戏服角色互动,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展示学习成果,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对京剧文化的爱好。
八、教 具 准 备
多媒体课件、戏服、打棒、板书卡片等。
九、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创设:激发兴趣,了解京剧
播放卡通京剧人物的课件,教师随着伴奏走圆场步进入教室、亮相,表演青衣动作。
1.导入:
师:同学们好(用京剧念白问好、敬礼),伴随着《唱脸谱》的音乐,精美的图片,老师出场的方式,一定猜到了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和什么有关吧?
生:......
教师简介京剧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京剧艺术的重要地位。
【设计意图】
教师随着《唱脸谱》的音乐,用京剧青衣的表演方式亮相,结合卡通京剧人物的课件同步播放,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最直观的感受京剧的特点,开门见山介绍京剧,营造戏曲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欣赏唱段,感知京剧:了解京剧基础知识。
(1)了解剧情。
师: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现场看一出京剧,这是一首传唱度非常高的传统剧目《穆桂英挂帅》选段《猛听得金鼓响》。
师:《穆桂英挂帅》讲述的是......
学生边看剧照边听故事。
【设计意图】
请同学现场看戏,教师播放剧照同时介绍《穆桂英挂帅》的剧情,更加直观激发学生兴趣,揭示课题。
(2)看戏:教师范唱。
师:请同学们在看戏的同时思考《猛听得金鼓响》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好戏开场了!
教师穿戏服表演,完整范唱全曲。
学生欣赏,聆听唱段,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教师穿戏服结合身段表演的演唱不仅再现了剧情,还让学生有了台下看戏的真实感,学生初步了解剧情,感知京剧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出示四大行当和旦行的具体划分。
a.根据图片上介绍各行当特点和穆桂英着装、年龄等特点,请同学们判断该唱段的穆桂英是旦行里的哪个行当。
b.学生了解青衣的行当特点,教师讲述与刀马旦的区别。
【设计意图】
欣赏《猛听得金鼓响》唱段,让学生感受剧中人物并了解青衣的行当特点。教师穿戏服,课件展示旦行具体划分及行当特点,让学生自己区分青衣、刀马旦(大多数学生会误认为穆桂英是女将军,擅武功,穆桂英所有的唱段都属于刀马旦这一行当),让学生明确行当的区分要依据各角色的身份、年龄、着装和具体唱段来判断。
(4)简介梅派大师梅兰芳及其传承人。
师:这部剧最早是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首、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先生主演,也是梅兰芳一生最后一出新戏。他的儿子梅葆玖,是梅派传承人。(课件展示文字、图片)
【设计意图】
结合本课内容,了解京剧旦角代表人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看一看:再看名家唱段(梅派)。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梅葆玖先生的入室弟子、当红名角李胜素女士饰演穆桂英带来的《猛听得金鼓响》,请同学们注意演员表情,并思考梅派青衣唱腔特点。
【设计意图】
学生再次聆听,欣赏名家行云流水般的身段表演,感受梅派青衣的声音特点。关注演员表情,为后面吊嗓开声、模仿青衣唱腔做准备。
(6)分析梅派青衣唱腔特点
a.音色圆润明亮
b.声音位置比较靠前
c.尾音呈抛物线甩音
d.假嗓
(7)吊嗓子:感受青衣唱腔。
教师带领学生用螺旋音yi吊嗓开声。(图谱展示螺旋音)
(强调坐姿、演唱表情及吊嗓方法、腰腹用力、声音位置等,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
【设计意图】
京剧的演唱与唱歌的发音位置有所不同,所以学唱之前有必要用京剧的吊嗓方法练习发声,其实也是从声音上为学习唱腔做好准备。
因七年级学生进入变声期,又是青衣唱段,用yi练声,声音位置较靠前,学生容易找到“亮音”。图片展示,更佳直观。声音呈螺旋状逐级上升,学生模仿时兴致盎然,亲身体会青衣唱腔的音色、演唱位置等特点。
2.循序渐进,学习京剧
(1)西皮流水板
a.听一听:教师重复播放音乐(前半段),并用手击拍,引导学生关注唱腔的节拍、速度和情绪的特点。
b.学生总结唱段速度、情绪,教师总结[西皮]唱腔,并进一步对[西皮流水板]唱腔进行介绍。
c.学生再次聆听体会,并用击板动作体会[流水板]的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欣赏与节奏体验,使学生对于京剧的[西皮]唱腔有进一步的了解,为后面学唱环节奠定基础。
(2)上口字和尖团字
a.教师和学生讨论京剧来源,指出京剧的发音特点。
b.找一找:教师再次演唱唱段(无伴奏),学生听辨不同于普通话音和韵的字。(课件出示唱词)
学生回答
c.念一念:学生模仿老师完整朗读唱词前半段,感受京剧上口字的发音特点。
(屏幕展示标注了拼音或国际音标的上口字和尖团字的唱段)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唱词,不但让学生更深刻的记忆京剧演唱中的上口字和尖团字的发音,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京剧唱腔是因字行腔,字正才能腔圆,念准字是基础,而上口字、尖团字和普通话的发音咬字是不一样的,学唱之前要读准这些字,为下一步的学习做铺垫。
(3)学一学:分句学唱
教师口传心授,手持打棒,带领学生逐句学唱《猛听得金鼓响》前半段。
【设计意图】
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还原了戏曲教学,运用拍手打拍模拟戏曲老师打板,提示速度和节奏。
a.第一乐句:打板学唱。(屏幕展示谱例)
第一遍:十字句,按334字的结构跟老师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唱准上口字、音准,学习过板开唱的节奏。(可用按节奏先念唱词再加唱腔的方法来练习)
第二遍:强调个别难唱的字“猛”(加重力度)“听”(有字头)“震”(有亮音)及调整好气口,完整演唱。
【设计意图】
过板开唱是学生学唱的难点之一,用打棒辅助讲解,图例展示,一目了然。按节奏念唱词先解决节奏问题再加入唱腔,降低学唱难度。学生拍手打板学唱感受速度和节奏。
b.第二乐句:打板学唱。(屏幕展示谱例)
第一遍:按节奏念唱词,念准上口字和节奏,注意过板开唱的小节。
第二遍: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教师重点讲解音准与唱词节奏变化。
第三遍:分析情绪,强调个别字“天门”(加重力度)“云”(有鼻音),完整演唱。
c.第三乐句:打板学唱。(屏幕展示谱例)
第一遍: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掌握音准、节奏。强调个别难唱的字“年”“桃”。
第二遍:分析情绪,强调重音记号,完整演唱,唱出穆桂英自豪之感。
d.第四乐句:打板学唱。(屏幕展示谱例)
第一遍: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唱准音准、节奏、
第二遍:完整演唱,唱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设计意图】
以上教学环节,学生可以从唱词、唱腔、情感方面较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4)唱一唱:接龙游戏。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演唱前半段,在合作中教师演唱前奏,查缺补漏。
要求:唱准字,找对每句气口;唱对味,找到京剧感觉;拍板眼,体会流水的特色,以声带情演唱。
【设计意图】
教师演唱前奏,为跟伴奏演唱做铺垫。
(5)唱一唱:跟伴奏完整演唱前半段。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多样的体验活动,使学生逐步建立京剧学唱的意识,在合作中查缺补漏,调整速度,巩固音准和节奏,体验表现唱段情绪。进一步感受、体验青衣唱腔特点。
3.拓展延伸,体验京剧。
过戏瘾:学习该四句的身段动作,感受京剧“做”功。
a.学生模仿教师学习兰花掌和青衣基本站位。
b.学生逐句模仿前半段的身段动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唱边做,注意眼神。
c.选一名学生当小老师在台上展示身段动作,并带领学生进行京剧唱与做的动作结合。
【设计意图】
让学生动起来,体验“做”功,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4.巩固创新,表现京剧。
演一演:师生合作。
挑选一位同学打板;选四位同学(其中一人穿上戏服)上台表演身段动作,并模仿走圆场步,同时创新或模仿教师唱段下半段的动作;台下的同学演唱所学前半段;教师演唱后半段,全体同学跟随伴奏完成合作。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表演,巩固本节课所学,完整展示教学成果。关注学生个性张扬的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穿上戏服表演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和对京剧表演的兴趣,进一步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自觉传承中华文化。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京剧,感受京剧的魅力。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岁月的长河中那些灿若星辰的艺术家和继承他们衣钵、活跃在京剧舞台中的当代名家们,为我们传承了京剧艺术这块瑰宝。今天这节课只是一个开始,老师由衷的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京剧、热爱京剧,把这朵绽放了二百余年的瑰丽之花根植到我们的生活中,根植到我们的校园里,根植到我们的心脉上,共同把中国古老而绚丽的文化传承下去。展望未来,我坚信,明天的京剧大师就在同学们之中!(课件滚动播出相应图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去了解、喜欢、热爱京剧,并培养他们树立传承京剧文化的意识。
(四)师生再见
教师用京剧念白结合敬礼动作与学生再见。
【设计意图】
首尾呼应,用京剧的念白和敬礼方式与学生再见,让京剧艺术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板书:(题卡形式)
【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在这朵梅花的开放过程中逐一呈现,使学生一目了然,记忆深刻。梅花取梅派谐音。希望把这朵绽放了二百余年的瑰丽之花根植到同学们的生活中,根植到校园里,根植到同学们的心脉上,师生共同把中国古老而绚丽的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