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课件(51张PPT)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课件(51张PPT)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9 07:0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作者简介
(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山东琅琊人,东晋著名书法家
、文学家
、政治家、军事家

王羲之在东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转任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故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世家,王羲之更是被誉为“书圣”

他擅长隶、草、楷、行各体,更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
楷书:
《黄庭经》、《乐毅论》、
草书:
《十七帖》、《初月帖》
行书:
《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
世人也常引用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八字来概括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他的《兰亭集序》
更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人物生平
乌衣公子
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一代“书圣”王羲之诞生于江南吴地,但羲之的祖先却并非斯土斯人。
王羲之的曾祖王览官至大中大夫,起身时不过是郡中牧童,但“孝义”改变了家族的命运,王览的哥哥王祥凭借着“卧冰求鲤”的精神成为古今称颂的二十四孝人物,他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太保等职。琅琊王氏也一跃成为汉魏时期的名门望族

史籍记载:
“琅邪王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
进入东晋后民间更是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史学家沈约感叹道:
“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少年风流
王羲之出生时西晋以濒临崩溃的边缘,
(290年-306年)中国爆发了“八王之乱”,战争历16年,军队死30万人。不久后“五胡乱华”
西晋灭亡,北方进入十六国大混战。
王羲之此时正随家族在江南避祸,王羲之拜自己的叔父王廙(yì)为师学习,王廙文武的全才,被誉为“过江书画第一”。
在他的指导下王羲之取得了极大地进步,不久后王羲之又转拜南迁江南的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卫烁,师承钟繇
她的字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历年的学习使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此后王羲之开始游历江南遍访名师提高书法造诣。史载:
“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不久王羲之返回家中,迎接人生中的新转折点。
东床快婿
317年王羲之16时,琅琊王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元年,史称东晋,拜王导为丞相兼扬州刺史,监督江南诸军事。
《世说新语.雅量》:
“郄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郄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郄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郄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成家后的王羲之决定出仕,初为秘书郎。
此时王导又兼任骠骑大将军,王羲之的又一个堂叔王敦进位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掌握长江中上游的军队,天下尽入王家之手,晋帝与王家殊死一战,王氏大胜。王敦“挟天子”诛反抗。
王氏子弟个个平步青云,,但王羲之却不热衷权位争斗。他在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遭到仇家追杀避祸会稽。但他却与上司不和上表辞职了。
此年,王敦谋反,攻建康,后病亡。
王敦死后王氏中衰王羲之在乡下家中闲居习字,经母亲劝说去建康探亲,临时寄居在乌衣巷王导家中等待出山的机会。
兰亭之会
成和元年,王导任司徒,王氏重新得势。王羲之任会稽内史,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饮酒之余王羲之写下兰亭诗: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成诗后众人推王羲之写序,羲之即兴挥毫,此序终成一代绝唱。
一代风流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
他晚年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生活之余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羲之定居金庭后,王氏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留给后人无限的赞叹。
名作欣赏
黄庭经
初月帖
快雪时晴
丧乱帖
兰亭序摹本局部
兰亭集序
导读:
《兰亭集序》
又名《兰亭序》
、《兰亭宴集序》、《临河序》、
《禊序》或《禊贴》。
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被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
注: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
岁在癸丑:癸丑这一年(即永和九年)
山阴:山阴县,天柱山的北面。
修禊: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诸多贤士能人全都汇集到了一起,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也荟萃此处。
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全、都。
咸:都。
少长:年少的年长的。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注: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引申为高。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流势很急的水。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引以为流觞曲水:
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列坐其次: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
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
喝点酒,作点诗。
幽情:
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注:
是日:这一天
惠风和畅:和风吹来心情的舒畅。惠风:和风.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使动用法)
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尽视听的乐趣:极:穷尽。
信:
实在。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从……中取得。 
悟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注:
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通“取”,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曾)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曾:竟然。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注: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注:
临文嗟悼:
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
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
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讲解
1——2段
第一段主要交代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及集会的原由。
试归纳总结:
时间:癸丑
地点:兰亭
人物:群贤、少长
原由:休禊
第一段写景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十六字有何特点?
宁静淡雅
描写这样的的环境有何用意?
1、体现文人雅士的生活追求。
2、为第二段抒发感情做铺垫。
第二段的记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胸襟抱负。
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体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3段
第三段的主要议论话题是?
人之生死
面对俯仰及逝的人生,静躁不同的人们的选择有何不同?
好静者:
悟言怀抱,
躁动者: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过后人们往往有何感慨?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2、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
1、欢乐有尽,悲伤无穷。
2、生死天定,长短无常。
1、如何看待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为何人们这样重视庄子的观点?
2、所有人都为生死所困,作者又是怎样看待生死的呢?
总结:
1、生动准确的词语。
清流
激湍
分析两词的艺术效果。
清流:缓慢、清澈
激湍:急、浊
效果:动静结合,生动描绘了山水之美。
一觞一咏
分析词语艺术效果。
画面中省出人物,简洁传神,生动的写出与会者的快乐。
2、工整华丽的对偶。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4、用典恰到好处。
死生亦大矣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积累
通假字:  
趣舍万殊
“趣”通“趋”,
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死生亦大矣。
大,
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映带左右。
环绕,名词作动词。
一觞一咏。
喝酒,名词作动词。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使……奔驰,
动词的使动用法。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足以极视听之娱。
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仰观宇宙之大。
形容词作谓语。
古今异义:
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
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倒装句:
(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定语后置)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今何在?
王羲之酒后写就兰亭序后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
萧翼智赚兰亭序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一年他登基称帝。他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命手下四处搜罗王羲之墨宝,但所得却极少。
这一年智永出家,他酷爱书法,不久后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
第二年宰相长孙无忌探得消息,王羲之后裔智永圆寂,
《兰亭集序》落到了辨才和尚手中,李世民下诏命辩才贡献,一方面辩才推说不知真迹下落,另一方面辨才却将法帖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
唐太宗召见群臣,毫不掩饰地说:“朕梦寐以求右军兰亭帖,谁能用计从辩才手中取得,朕一定重赏。”
房玄龄向唐太宗推荐梁元帝的曾孙萧翼担当此任。
唐太宗召见萧翼,萧翼奏道:“陛下!我若作为公使去取兰亭帖是行不通的,请陛下给几件王羲之父子的杂帖,让我私自行动。”
萧翼换上了黄衫,打扮成山东书生的模样,随商船来到山阴永欣寺。他选择太阳快落山进寺,缓步而行,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观看寺中的壁画。当他来到辩才的寺院时,故意停步不前。
辩才见这位气宇不凡的游客,便上前施礼问道:“何处施主光临寒寺?”萧翼彬彬有礼上前拜道:“弟子是北方人,卖完蚕种顺道游历圣寺,在此有幸遇上高僧大师,快哉!快哉!”。
当晚辩才请萧翼进房用茶,两人下棋抚琴,谈天论地,评文述史,探讨书法,两人情投意合,皆觉相见恨晚。辩才见萧翼不同常人,便心生疑窦,酒后赋诗,以探虚实。
萧翼为了打消辩才的疑虑,当场也和了诗,两人尽欢通宵。临别时,辩才依依不舍,请萧翼方便时再次光临寒寺。
  隔了几天,萧翼带来美酒看望辩才,如此往返两三次,辩才羡慕萧翼满腹经纶,疑团也就渐渐消失了。有一次,萧翼拿出梁元帝书写的《识贡图》书帖请辩才指教,辩才赞叹不已。
从这以后辩才对萧翼更是无话不说。闲谈时,萧翼对辩才说:“弟子自幼喜欢临帖,现在还珍藏着几件王羲之父子的真迹。”辩才听说是王羲之父子的真迹,连忙请萧翼带来看看。第二天辩才看过萧翼带来的二王的字帖后说:“真迹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
贫道有一王羲之的真迹,颇不平常。”萧翼追问是何帖,辩才毫不犹豫说是兰亭帖。萧翼见辩才上了钩,故意装出若无其事地说:“数经战乱,王羲之的兰亭帖怎么还会在世呢?一定是赝品。”辩才怕萧翼不相信,连忙将藏在屋梁槛内的兰亭帖拿下来给萧翼观看。看后,萧翼故意说是假的,于是引起二人争论不休。
辩才自从将兰亭帖给萧翼看后,就不再藏在屋梁上了。把它和萧翼带来的御府二王杂帖一起放在书桌上。一天,萧翼趁辩才外出做客,来到了方丈室,他请小和尚打开门,谎称自己将书帖遗忘在床上了。小和尚见是经常出没在大师房的萧翼,没加思索就开了门。萧翼将兰亭帖和和御府二王杂帖放进衣袋内,转身就走了。
兰亭序就此被太宗收藏了,太宗异常喜爱兰亭序,常常命手下大臣临摹兰亭序,公元649年7月10日
太宗驾崩,他临死时向李治哭泣道……
此后兰亭序就此失去了踪影。
但是,到了五代十国时候,一个叫温韬的耀州刺史把唐太宗的昭陵打开了,当他打开时候,下令将昭陵里的所有东西都罗列在一本书上,但是如何找也找不到《兰亭》。
《兰亭》真的就消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