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且知道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非0整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因数与倍数的含义,并且知道一个数的最大因
数与最小倍数
。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是什么关系?你和爸爸妈妈是什么关系?孙悟空、猪八戒和唐僧是什么关系?
指出:我们在表达时要讲清谁是谁的什么,生活中有许多关系都是相对的。数学中自然数之间也有着对应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自主探索
教学例题1(课件展示)
读题理解题意,说算式。
小结:4×3=12,在这里,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课件展示:因数与倍数)
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吗?根据12×1=12呢?
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为什么?
总结: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出现,必须是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3是因数,12数倍数。为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从1开始的自然数。
教学例题2.
找出36的所有因数,说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想一想谁和谁相乘是36.
36=1×36
36=2×18
36=3×12
36=4×9
36=6×6
所以36的因数是1,2,3,4,6,9,18,36。
列出被除数是36的除法算式
36÷1=36
36÷2=18
36÷3=12
36÷4=9
36÷6=6
36÷9=4
36÷18=2
36÷36=1
所以36的因数是1,2,3,4,6,9,18,36。
介绍集合图表示方法;
完成练一练(课件)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观察上面几个例子,说说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就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教学例题3(课件演示)
(1)、从3的1倍开始列举:3×1=3
3×2=6
、、、、、、
(2)、从1开始的自然数有1、2、3、、、、、
3的倍数有无数个。
(3)、用集合表示。
(4)、完成P31下的“试一试”。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观察几个式子,说一说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就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1-3题。
完成“练习五”1、2、4题。
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课后练习5第三题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4×3=12
6×2=12
12×1=12
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12的因数:1,2,3,4,6,12。
36的因数:1,2,3,6,9,18,36.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就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就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利用人物之间的关系(猪八戒、孙悟空、唐僧)直接引入课题,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讨论交流,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体验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