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09 12:2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级高二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 90 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的分封一方面是自上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据此可知分封制
A.逐渐颠覆了夏商的政治制度 B.推动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
C.有利于巩固西周政权的统治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2.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然则商人六世以后,或可通婚,而同姓不婚,自周而始。”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原则的目的在于
A.强化礼乐制度 B.巩固宗法制度 C.控制地方诸侯 D.促进民族交流
3.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土地兼并的加剧
4.《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墨者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说明墨家思想
A.与法家思想本质相同 B.主张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力图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D.充满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5.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这些工程能够完成,主要是因为
A.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 B.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C.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 D.城市兴起发展的推动
6.有学者指出:“秦惠王在征服巴蜀之后设蜀郡并把大量秦国罪徒迁移到蜀郡。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把原来秦国的货币、度量衡等制度推广到全国,同时也把大量秦国罪徒迁移到边远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秦始皇的移民措施
A.有利于各项统一政策的推行 B.有利于郡县制在地方的实施
C.有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有利于消弭区域间文化差异
7.下表是秦汉时期铸币情况表(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自秦延续
秦半两
半两
半两

文帝五年(前175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郡国五铢
五铢
五铢
由郡国垄断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
赤侧五铢
五铢
五铢(带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B.王国问题渐趋严重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铸币制度日臻完善
8.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
A.儒学公信力遭到了普遍质疑 B.汉代儒学思想以帝王为本位
C.儒学日益僵化逐步走向衰落 D.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9.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
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 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
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10.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乃承继前秦火德而来,故属土德;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得到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
A.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B.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
C.推行中原的文化学说 D.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
11.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这反映了唐太宗
A.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 B.君主应该接纳臣民的谏议
C.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根本 D.充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2.在唐代,文人进身仕途除了参加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外,通过“干谒”即达官贵人、朝廷重臣或是社会名流的举荐而入仕。这表明唐代
A.深受汉代察举制影响 B.科举制度的高度成熟
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人才选拔的灵活多样
13.唐代民间常以“戏孔”为乐。《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二月的一次宫廷宴会,杂戏人“戏孔”,“帝曰:‘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黩。’遂命驱出。”这表明唐朝
A.儒学复兴开始兴起 B.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C.民间娱乐活动丰富 D.三教出现合流现象
14.宋哲宗时,礼部侍郎范祖禹说:“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主要表明宋朝
A.地方分权制衡巩现固了统治 B.国家对地方实现有效管理
C.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顽疾 D.官员素养高能够依规行政
15.北宋法律规定,所有与农户有关的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二十日停止受理,三月三日以前审理完毕。这一规定体现了
A.薄赋观念 B.程朱理学思想 C.重本思想 D.经世致用观念
16.历史学者谢元鲁指出:唐代的经济制度重平等轻效率,宋代则不然,在经济领域对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对平等的注重。宋代经济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
A.坊市界限的打破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土地产权的转换
17.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这表明宋代
A. 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B. 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C.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 D. 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
18.据《元史》记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元朝此举
A.主要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B.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C.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D.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19.洪武年间设立的通政司,早朝时呈报的是内外章奏;午朝时呈报的是关于底层百姓阶级的臣民之言;重大或机密事件则不定时向皇帝汇报。这说明通政司
A.具备协理政务的职能 B.容易造成官员专权
C.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 D.便于皇帝掌握舆情
20.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以及植棉、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表明江南市镇
A.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D.经济发展的区域化
21.明朝前期,普通百姓严禁使用大红、黄色鲜艳的色彩;晚明以后,红色和黄色却成为民间普遍认同的富贵色。这一变化
A.瓦解了明朝的服饰等级制度 B.反映了百姓的政治地位上
C.形成了民族文化的传统积淀 D.是市民文化开始兴起的体现
22.明清时期,江南人家有田十亩,必延请塾师培养子弟应举人仕;商人、高利贷者也热衷于培养后代在科场博取功名,还不惜血本捐官买爵。这反映了当时
A.科举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社会群体依附于政治权力 D.官商一体成为趋势
23.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这说明当时
A.开矿被政府垄断并限制 B.开矿聚集影响社会稳定
C.中央地方矛盾日益加剧 D.政府财政出现严重困难
24.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清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据材料可知
A.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B.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东学西渐”历程开启 D.中西方科技发展方向不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门,一门三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东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由于城门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卫民《汉长安与古罗马城政治功能比较研究》
材料二
古罗马城的建设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帝国时代三个阶段。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罗马人不仅将罗马城进一步扩大,修建了周长10公里,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墙,并建造了坚固的城门、塔楼、碉堡等工程。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已经拥有100万的人口,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是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城内工商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会、高利贷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手工业作坊密布于城市街区,手工行业达数十种。从帝国建立到公元180年左右,为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建造了一大批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罗马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来越宏伟的建筑,也导致罗马帝国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摘编自(英)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长安城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长安城相比古罗马城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西方两大古都共同的历史魅力。(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祗等人建议,利用攻破黄巾起义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这样,“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曹操还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建安五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这样,自耕农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曹操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
——摘编自《曹操的农业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曹操恢复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操重农措施的意义。(7分)
2019级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C
C
B
A
C
B
D
D
A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B
C
D
B
D
D
A
C
C
A
B
25.(25分)
(1)特点:规模大,规划整齐,布局合理;政治、军事功能为主;体现集权和统治秩序;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因素: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和宗法观念;自然地理条件;小农经济。(13 分)
(2)不同之处:建设周期更长;商业功能突出;宗教色彩浓厚;体现好大喜功、奢靡之
风。
历史魅力:彰显国家的规模与精神;反映文明的演进,民族的兴盛;民族交融的中心;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12 分)
26. ??示例一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嬗变与坚守》
??? 论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是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思想在时代需要中稳中求变。
???? 春秋战国社会出现大变革、大动荡,孔子提出仁、克己复礼等思想,战国时孟子提出仁政、性本善等,荀子提出仁义、性本恶、礼法并用等;西汉汉武帝时从无为转向有为,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仁义礼智信等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兴起,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隋唐以来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和复兴儒学的主张。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理学,从北宋二程的“天理就是伦理道德”“、格物致知”再到明代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儒家思想在兼容并蓄中不断完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为中国的大一统社会提供了稳定的思想基础,其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思想、“大同思想”等思想影响深远。(浏阳市 卓银化老师)
?示例二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嬗变与坚守》
???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万流归宗”的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到汉唐经学,再到宋明理学的转变,可以说它在嬗变中有坚守,在坚守中嬗变。
对外,儒学与佛、道、玄之间长期斗争、吸收并融合,最终援佛入儒,援道入儒。在儒学内部,汉代今古文经学、南北朝的南北学、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间的论争、吸收和融合,才有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思想明珠——儒学。但,儒学中的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一直在坚守,儒家的“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一直在坚守。
正是因为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的嬗变,所以才能源远流长,同时也因为儒家思想有着最“初心”的坚守,所以它才闪烁着超越时空与种族的光芒。
27.(15分)
(1)措施:实行屯田,开垦荒地;设置屯田官,督办屯田;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陆续颁布法令,禁止乱增赋税;兴修水利。(任意l点2分,4点8分)
(2)意义:减轻了百姓负担,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使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为曹操势力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兴修水利造福后代。(任意l点2分,4点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