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人:河南省淮阳中学 尹会娜)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先秦某思想家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2.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岽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3.“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4.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B.提出“工商皆本”
C.主张“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5.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据此,雨果认为
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
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D.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6.《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由孔子编订而成,孔子在编订《诗经》时,为何没有将赵国的诗歌收选进去
A.孔子曾周游到赵国,没有受到礼遇 B. 当时诸侯国中还没有赵国
C.赵国文化落后,无诗可选 D. 赵国在当时已被兼并
7.关于唐代书法的特征,诚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论述的:“它们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律、律令中。”下列书法家的作品最能体现盛唐书法的这一特征的是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赵孟頫
8. 王老师上课展示了一幅有关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
河图》教学图片,你认为它反映出的最主要历史信息是
A.描绘了大运河两岸繁华景象和魅力的自然风光
B.反映 “夜市”出现和白银广泛使用的情景
C.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采矿业
D.这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的风俗生活画
9.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史学界对他的褒贬不一。有史学家指出,对中国历史发展来说,李鸿章仍有值得肯定之处。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缔结《马关条约》以结束中日战争
C.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践者
D.甲午战争中竭力维护北洋舰队
10. 严复在他的一部译作中,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堪称当时思想界石破天惊的一声惊雷。这部译作是
A.《藏书》 B.《天演论》 C.《孔子改制考》 D.《文学革命论》
11. 某同学查阅《青年杂志》、《狂人日记》、《文学改良刍议》等资料,请推断该同学探究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2.新文化运动前期,文学家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走文字拼音化的道路。这一主张
A.是西方科学思想的直接反映 B.表现了绝对主义的认识倾向
C.代表了中国文字发展的方向 D.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继续
13.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D.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14.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
A.实行三民主义 B.实行君主立宪 C.推动民主进程 D.建立共和政体
15.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谈到自己生活学习情况时说:“在长沙,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报纸——《民立报》,那是一个民族革命的报纸,因此,情不自禁地书写了一篇宣传革命的文章贴在省立一中学的围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在文章里我鼓吹必须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裁,由康有为任国务院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这说明毛泽东在“第一次发表政见”时赞成在中国实行的政体是
A.君主立宪制 B.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C.新民主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共和制
16.下面漫画反映的是票证在不同时期价值的变化,从理论根源上看,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7.1958年3月13日的《光明日报》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已经完全破产。它对我们只有一个用处,就是当作毒草来研究,以便使我们有个反面的教员,使我们学会认识毒草,并把毒草锄掉变为肥料。”这反映出:
A.“双百”方针受到干扰和损害
B.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强化阶级斗争
C.“右倾”错误影响到科学文化发展
D.批判“毒草”是当时政治发展的需要
18.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彼特拉克
19. 人文主义在西欧经历了萌发、复兴和发展的历程。下列各项中,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特征的是
A.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B.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C.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 D.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构想
20.马丁 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 开始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B. 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21.“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批判神权统治 B.鼓吹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由 D.构建民权政府
22.西方历史上的思想家为丰富人文精神的宝库,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以下观点哪一项是卢梭提出的?
A.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B.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教,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C.社会秩序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神圣权利,这项权利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D.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23.某历史课外兴趣小组办一期黑板报,有如下的一段宣传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请你给宣传材料中的“发明”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A.电气时代的到来 B.理性时代的到来
C.蒸汽时代的到来 D.科学时代的到来
24.19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万物”的流言,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该理论是
A.原子论 B.量子论 C.相对论 D.进化论
25. 恩格斯说:“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下列文学作品中能较好的体现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
A. B. C. 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其中26题23分,27题15分,28题12分,共50分。)
26.(2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 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4分)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4分)
(3)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8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2分)
27.(15分)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
材料二 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是应该肯定的。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给北宋中期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4分)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怎样的理财观?(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1分)理由是什么?(2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牛顿时代,牛顿的道路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发现的唯一道路;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爱因斯坦
材料二 作为科学家,他的理论非常深奥,一般人无法领悟。作为思想家,他的见解相当深邃,普通人难以理解。可是,这样一位科学精英和思想精英,为什么会走进大众的生活,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并受到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尊敬和爱戴呢?……爱因斯坦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的世界公民。
——《爱因斯坦与大科学的诞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牛顿所创造的概念”和材料二中爱因斯坦的“理论”分别指什么?(4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分)
(2)1952年11月8日,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提名爱因斯坦为总统候选人。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被提名以色列总统候选人的原因。(6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非选择题(26题23分,27题15分,28题12分,共50分。)
27.(15分)参考答案:
(1)财政危机,积贫积弱。(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边患危机)(4分)
(2)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2分)
体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6分)
(3)态度:基本肯定。(1分)
理由: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28.(12分)参考答案:
(1)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4分)关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和发展。(2分)
(2)原因:爱因斯坦在科学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是犹太人中杰出人物;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和爱戴。(6分,回答出其中三点即给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