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第3课《雨的四季》同步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花苞(bāo)
娇媚(mèi)
诱惑(huò)
彩棱镜(lèng)
B.睫毛(jié)
掩饰(shì)
高邈(miǎo)
绿茵茵(yīn)
C.莅临(lì)
吝啬(lìn)
干涩(sè)
淅淅沥沥(xī)
D.粗犷(guǎng)
静谧(mì)
晒干(shài)
咄咄逼人(duō)
2.
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1)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旷。(_____)
(2)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侍着雨点。(_____)
(3)但是,人们受够了冷洌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
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_____)
(4)在冬日灰濛濛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_____)
3.
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B.
数不清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C.
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D.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
4.将下列句子排列顺序
①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
②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
③肉眼看到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
④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
⑤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
5.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B.
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活泼。
D.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以对雨的爱恋为线索,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6.选词填空。
(1)春天,树叶开始_____(露着 闪出)黄青,花苞_____(轻轻 静静)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2)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_____(开放 怒放)着,树叶_____(鼓 透)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_____(争先恐后 迫不及待)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7.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活动一:猜一猜】猜下列谜语,各打一自然现象。
①水皱眉,树摇头,草弯腰,云逃走。_____
②家在湖泊海洋,常在高空飘荡;春夏来到人间,滋润草木生长。____
(2)【活动二:写一写】收集含有“风”“雨”的成语和俗语。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赏一赏】大自然的风雨,浸润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所以它们的身影一
再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请你展示一句写风或雨的古诗文名句(要注明作者和出处),
并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雨中片段
①放学后,女儿没有地方可去,又担心我接不着她,便跑到我必经的路口去会我。
②天气有些阴冷,下着小雨,女儿光着脑袋,一动不动地站在雨中等着我的出现。我看到她时,她已由一只活泼的小鸟变成了落汤鸡。
③本想责怪她为什么不躲到一边避避雨,但看到她那个样子,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女儿毕竟只有七岁,我能想得出那一刻她内心的焦急,一是担心我接不着她,二是怕街头来来往往的人群档住视线,望不着我。现在又有几人能执着地站在一场雨中,一动不动地等他要等的人?何况女儿看到我的时候,不仅没有埋怨这恼人的雨,反而喜出望外地扑向我,一个劲地喊着:“妈妈,我终于看到你了!”女儿这个样子,使我想到自己多年未淋过一场雨,甚至也多年没有见过一个人被雨淋到淋漓尽致的情景了。
④雨,曾经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⑤儿时的雨,来不及想象,来不及躲避,说来就来了。放学时,我们经常护抱着书包拼命往家赶,夹着嘻嘻哈哈的追闹声,全然没觉得一场雨会给人的心情带来忧愁。回到家,母亲一个劲地拉长她的衣角在我头上擦了又擦,既不怨天也不责怪我们,眼里只有自责与心疼,因为那时家里根本就没有一把像样的伞。当母亲触摸到我的脑袋时,我顿感心里暖暖的,恨不得很多淋几次这样的雨。我们姊妹很多,那个年代能在母亲面前撒娇,好像是非常奢侈的事。
⑥暴雨已经结束了,在地里干活的父母已被雨交个透视。库管卷得老高,雨中的父亲一边往家跑,一边“哦哈嘿,哦哈嘿”很有节奏地喊着。那个时候,他们也都还是年轻,年轻得使我们记不起那些年月里生活有多艰难,只记得他们每次从雨中赶回来时,陡然间家里溢满了温馨。一家人都在,哥哥姐姐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管玩耍,因为有父母在呢!母亲会闲下来,低着头安心纳她的鞋底或缝缝补补;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地,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
⑦还有些雨,不大不小,反正知道它要来了,左邻右舍都手忙脚乱地一起来帮忙。谁家晒在外面的稻谷麦粒,谁家的棉被衣物,那时一定要赶在雨前抢收完毕的。一阵紧张的忙乱之后,大雨就来了。粮食、衣物丁点儿也未被淋,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那一刻,有简单、满足、胜利、幸福的笑容写在脸上。
⑧乡村的一场及时雨后,会有泥土、绿叶散发出清新的味道。能看到天边拱出美丽的彩虹,能听到欢快的鸟儿一阵清亮的歌唱。干涸已久的田渠、沟壑、池塘顿时灌满了琼浆。乡村人最愿意看到的是种子突然冒出了牙尖尖儿。本是蔫了下去的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一簇簇有棱有角地鲜活起来了。
⑨那个时候的雨好像会和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感情牵连在一起的。
⑩时过多年,我在慢慢老去,对雨的感受愈发地迟钝了,甚至时常根本不愿意看到一场雨的到来。每天都要看天气预报,提前添衣带伞,仿佛雨来的时候,是它独自的行为,与我的情感一丁点儿关系都没有。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勇气,像七岁的女儿一样站在大街上去淋一场属于自己心中的雨?(有删改)
8.
本文⑤—⑧段作者回忆了儿时下雨的四个美好片段。根据你的理解,仿照示例,在空白方框里填写相应的小标题。
9.
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1)我们姊妹很多,那个年代能在母亲面前撒娇,好像是非常奢侈的事。
(2)本是蔫了下去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一簇簇有棱有角地鲜活起来了。
10.
结合语境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地,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
11.
根据你的理解,从行文结构、表现手法、文章主题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雨”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
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它们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得到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她用自己充盈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是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有改动)
12.
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其“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______,写出了其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______,写出了其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13.
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描绘出许多美丽的图画。请从文中找出其中的三幅。
14.
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开篇强调“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却“并不落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3课《雨的四季》同步训练解析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花苞(bāo)
娇媚(mèi)
诱惑(huò)
彩棱镜(lèng)
B.睫毛(jié)
掩饰(shì)
高邈(miǎo)
绿茵茵(yīn)
C.莅临(lì)
吝啬(lìn)
干涩(sè)
淅淅沥沥(xī)
D.粗犷(guǎng)
静谧(mì)
晒干(shài)
咄咄逼人(duō)
【答案】A
【解析】 “棱”应读“léng”。
2.
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1)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旷。(_____)
(2)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侍着雨点。(_____)
(3)但是,人们受够了冷洌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
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_____)
(4)在冬日灰濛濛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_____)
【答案】
(1).
旷—犷
(2).
侍—待
(3).
洌—冽
(4).
濛濛—蒙蒙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冽”,两点水,与寒冷有关;“洌”三点水,一般与水有关。
3.
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B.
数不清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C.
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D.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A项不同,是比喻,其他三项是拟人。
4.将下列句子排列顺序
①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
②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
③肉眼看到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
④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
⑤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
【答案】④②①③⑤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仔细阅读文段可知,这是对“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的描写,故句④为首句,描写“暴雨”景象;然后句②写“雨势变得小”后的屋顶;接着句①承接句②“瓦片露出了”,写“雨水与瓦的较量”;接着句③写“肉眼看到”的较量结果;最后句⑤写“雨水冲洗后”屋顶的景象。据此分析排序为④②①③⑤。
5.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B.
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活泼。
D.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以对雨的爱恋为线索,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雨的四季》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不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故答案C表述有误,故答案为C。
6.选词填空。
(1)春天,树叶开始_____(露着 闪出)黄青,花苞_____(轻轻 静静)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2)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_____(开放 怒放)着,树叶_____(鼓 透)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_____(争先恐后 迫不及待)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答案】
(1).
(1)闪出
(2).
轻轻
(3).
(2)怒放
(4).
鼓
(5).
争先恐后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本题(1)用“闪出”表明突然地出现,能表达一种惊喜之情,用“露出”则不能;“静静”一词与后面的“摆动”不搭配,应该选用“轻轻”。(2)“怒放”一词写出了花朵开的茂盛,而开放则不能表达,故选“怒放”;“鼓”写出水涨满树叶的情形,而“透”字则不符合语境。故选择“鼓”。据此作答。
点睛:解答选词填空题,一是辨析词义,辨明关系。辨析词义是解答选词填空题的前提。辨析词义就是求同析异,重点是分析“异”。可从词义的不同着重点、词性、词义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感彩、词的造句功能等方面去辨析。二是联系语境,寻找“暗示”。这里所说的“暗示”,是指文段每句话的意思、文段的语体风格、与空缺词语前后邻近相配的词语等。抓住这些“暗示”,就不难推断出正确答案。
7.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活动一:猜一猜】猜下列谜语,各打一自然现象。
①水皱眉,树摇头,草弯腰,云逃走。_____
②家在湖泊海洋,常在高空飘荡;春夏来到人间,滋润草木生长。____
(2)【活动二:写一写】收集含有“风”“雨”的成语和俗语。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赏一赏】大自然的风雨,浸润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所以它们的身影一
再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请你展示一句写风或雨的古诗文名句(要注明作者和出处),
并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风
(2).
雨
(3).
成语:风调雨顺、风雨交加、血雨腥风、闻风丧胆、兴风作浪。
(4).
俗语:雷声大,雨点小。听风就是雨。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行又遇打头风。无风不起浪。
(5).
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赏析:诗人傍晚登上城楼,远眺晚景,蓦然凉风突起,咸阳城楼顿时笼罩在凄风之中,
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既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
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勒。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主题阅读
雨中片段
①放学后,女儿没有地方可去,又担心我接不着她,便跑到我必经的路口去会我。
②天气有些阴冷,下着小雨,女儿光着脑袋,一动不动地站在雨中等着我的出现。我看到她时,她已由一只活泼的小鸟变成了落汤鸡。
③本想责怪她为什么不躲到一边避避雨,但看到她那个样子,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女儿毕竟只有七岁,我能想得出那一刻她内心的焦急,一是担心我接不着她,二是怕街头来来往往的人群档住视线,望不着我。现在又有几人能执着地站在一场雨中,一动不动地等他要等的人?何况女儿看到我的时候,不仅没有埋怨这恼人的雨,反而喜出望外地扑向我,一个劲地喊着:“妈妈,我终于看到你了!”女儿这个样子,使我想到自己多年未淋过一场雨,甚至也多年没有见过一个人被雨淋到淋漓尽致的情景了。
④雨,曾经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⑤儿时的雨,来不及想象,来不及躲避,说来就来了。放学时,我们经常护抱着书包拼命往家赶,夹着嘻嘻哈哈的追闹声,全然没觉得一场雨会给人的心情带来忧愁。回到家,母亲一个劲地拉长她的衣角在我头上擦了又擦,既不怨天也不责怪我们,眼里只有自责与心疼,因为那时家里根本就没有一把像样的伞。当母亲触摸到我的脑袋时,我顿感心里暖暖的,恨不得很多淋几次这样的雨。我们姊妹很多,那个年代能在母亲面前撒娇,好像是非常奢侈的事。
⑥暴雨已经结束了,在地里干活的父母已被雨交个透视。库管卷得老高,雨中的父亲一边往家跑,一边“哦哈嘿,哦哈嘿”很有节奏地喊着。那个时候,他们也都还是年轻,年轻得使我们记不起那些年月里生活有多艰难,只记得他们每次从雨中赶回来时,陡然间家里溢满了温馨。一家人都在,哥哥姐姐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管玩耍,因为有父母在呢!母亲会闲下来,低着头安心纳她的鞋底或缝缝补补;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地,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
⑦还有些雨,不大不小,反正知道它要来了,左邻右舍都手忙脚乱地一起来帮忙。谁家晒在外面的稻谷麦粒,谁家的棉被衣物,那时一定要赶在雨前抢收完毕的。一阵紧张的忙乱之后,大雨就来了。粮食、衣物丁点儿也未被淋,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那一刻,有简单、满足、胜利、幸福的笑容写在脸上。
⑧乡村的一场及时雨后,会有泥土、绿叶散发出清新的味道。能看到天边拱出美丽的彩虹,能听到欢快的鸟儿一阵清亮的歌唱。干涸已久的田渠、沟壑、池塘顿时灌满了琼浆。乡村人最愿意看到的是种子突然冒出了牙尖尖儿。本是蔫了下去的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一簇簇有棱有角地鲜活起来了。
⑨那个时候的雨好像会和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感情牵连在一起的。
⑩时过多年,我在慢慢老去,对雨的感受愈发地迟钝了,甚至时常根本不愿意看到一场雨的到来。每天都要看天气预报,提前添衣带伞,仿佛雨来的时候,是它独自的行为,与我的情感一丁点儿关系都没有。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勇气,像七岁的女儿一样站在大街上去淋一场属于自己心中的雨?(有删改)
8.
本文⑤—⑧段作者回忆了儿时下雨的四个美好片段。根据你的理解,仿照示例,在空白方框里填写相应的小标题。
9.
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1)我们姊妹很多,那个年代能在母亲面前撒娇,好像是非常奢侈的事。
(2)本是蔫了下去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一簇簇有棱有角地鲜活起来了。
10.
结合语境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地,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
11.
根据你的理解,从行文结构、表现手法、文章主题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雨”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8.
⑥家庭温馨之美⑦邻居互助之美
9.
(1)“奢侈”通过强调“撒娇”的难得,写出了作者淋雨后得打母亲疼爱的激动心情,表达了作者美好童年和深沉母爱的无比眷恋。(2)“鲜活”化静为动,写出了雨后秧苗重获生机的盎然景象,表达了乡间“久旱逢甘雨”的喜悦心情。
10.
句子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村子”的“舞蹈”,侧面反映出父亲二胡笛子声音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11.
示例:雨作为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通过描写雨前和回忆中几个下雨的片段,写出了亲情的温馨,邻居的友善,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童年的向往,对亲人故乡的怀念。(意思对即可)
【解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照题目中的提示,先找到所示的两个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的相关性,以情节中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等要素概括另两个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根据语境从“鲜活”一词的含义和情感色彩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作答。“鲜活”化静为动,写出了雨后秧苗重获生机的盎然景象,表达了乡间“久旱逢甘雨”的喜悦心情。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语境分析句子的含义,本句通过“村子”的“舞蹈
”,侧面反映出父亲二胡笛子声音的优美,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章中一个细节反复出现,在结构上的作用可从“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充当线索”等方面理解,而在内容上可从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突出文章主题等方面来分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
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它们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得到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她用自己充盈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是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有改动)
12.
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其“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______,写出了其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______,写出了其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13.
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描绘出许多美丽的图画。请从文中找出其中的三幅。
14.
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开篇强调“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却“并不落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案】12.
(1).
大嫂、母亲
(2).
急性子、利索干净、泼辣、能干、慷慨
(3).
老妇人
(4).
阅尽沧桑、宽容、豁达
13.
(1)梨花一枝春带雨 (2)杏花春雨江南 (3)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4.
(1).
作者用肯定的语气把雨比作女性,表现了雨的温柔和使万物生生不息的母性特征。同时,也为下文描写和赞美雨奠定了感情基调。
(2).
说她“阅尽沧桑”是因为她曾经年轻过,经历过,辉煌过;说她“并不落寞”指她正在描绘秋之图,并在不久之后,会有三月春雨姗姗而来。
15.
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凸现了夏日的雨如母亲哺育孩子般的慷慨、无私,孕育着万物,表达了对夏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的能力。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可以从文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作答。由“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可知把夏雨比作大嫂、母亲,写出了她急性子、利索、泼辣、能干的性格特征;由“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写出了她阅尽沧桑、宽容豁达的性格特征。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即可从文中筛选出原句作答。题目要求概括出春雨所描绘出的三幅画面,对应的正是第⑤⑥两段的内容,第⑥段结尾“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可以看出作者描绘的是“梨花一枝春带雨”“杏花春雨江南”“小楼一夜听风雨”三幅春雨的图画。
14.
试题分析:(1)考查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强调雨用“她”而不用“他”,这是作者为了突出“雨”的温柔的特点,把雨当作母亲来写,更体现了其滋养万物的特点,也就为下文描写雨和赞美“雨”定下了感情基调。(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分析判断。结合前文“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可以看出说她是“阅尽沧桑”的;第十四自然段写她“并不落寞”,是因为“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回答时可以用原文的语句作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作答。
15.
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