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
[课 型] 合唱课
[教学内容] 《叮铃铃》
[教学目标]
一.能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合唱歌曲《叮铃铃》,并唱出歌曲中变化音的效果,体会歌曲特有的韵味,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用听唱法学会歌曲,用图谱、律动、探究法等唱好歌曲,初步体验二声部的和声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演唱出歌曲中多种音乐记号的效果,表现湖南民歌风格。
2.准确演唱合唱歌曲两个声部的其中一个声部。
[教学设计理念]
1.以情境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多媒体和语言描述创设快乐放牧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美丽、清新的大自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牧童的吆喝声”和“羊儿的铃铛声”为载体解决教学重难点。注重音乐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运用奥尔夫教学理念,用动作体验旋律特点,用动作辅助唱准音高,让学生在唱唱、拍拍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顺利解决二声部合唱难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碰钟、串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体验感受。
1.模仿教师做发声练习。
2.跟随教师听音乐律动,感受两遍动作变化。
3.跟琴看谱视唱旋律,用动作帮助自己演唱旋律音高及力度的变化。
4.跟琴看谱视唱歌曲低声部——“铃铛之歌”,用动作及声音表现出小羊的乖巧与活泼。 1.开嗓练习。
师:我们一起对着山谷高喊一声:“嗬~”(气口,手势)一起“嗬~”。
2.律动,活动身体。
师:让我们将这种快乐的感觉进行下去,带着歌唱呼吸的状态,和老师一起听音乐做律动,请留意老师动作的变化。
3.二声部情景练习。
师:同学们,瞧,远处有位小牧童正挥动着鞭儿训练它的羊群,他大声的吆喝道我们也来跟着他唱一唱(生唱,有钢琴带);
师:小牧童的声音真美,羊群听见了,欢快的朝你们跑来,脖子上的铃铛发出一段有规律的旋律,你听(师唱旋律)。学一学羊儿们(生唱旋律)
召唤声和铃铛声一起响起,二声部合作:
4.教唱低声部——“铃铛之歌”,为后面二声部学习埋下伏笔。
出示乐谱——低声部
通过情景练声,表现歌中 “牧童”和“羊儿”两个音乐形象为后面的二声部学习做铺垫。通过律动初步整体感知歌曲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学习歌曲。
1.聆听教师范唱后回答歌曲描绘了牧童在山坡上放羊的快乐情景,带给自己欢快活泼的感受。
2.跟随教师听音乐,画图形谱。回答歌曲前16小节是齐唱,后面部分是合唱。
3.跟随教师再次感受歌曲旋律特点,并记住两个声部的不同动作。
4.跟琴视唱歌曲齐唱部分,唱准变化音升5,并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
5.跟琴视唱歌曲高声部,用动作帮助自己准确演唱歌曲高声部,并与低声部同学进行合作,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
6.完整聆听后回答:结尾处增加了 “叮铃铃”三个字,仿佛“牧童”与“羊群”渐行渐远,依依不舍。跟随钢琴演唱歌曲第二段。
7.两位小乐手与同学们一起完整演奏及表演歌曲《叮铃铃》一、二段。 1.聆听教师范唱。
师:你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歌曲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聆听范唱画图形谱,了解歌曲结构。
师:作曲家为了表现牧童和羊群其乐融融的情景,运用了合唱这一演唱形式。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画图形谱,仔细听一听合唱出现在歌曲什么地方?
3.聆听范唱律动,体会旋律特点。
师:歌曲前16小节是齐唱,后面部分就是合唱。歌曲有时像高山一样连绵起伏,有时又像铃铛声一样轻快短促。让我们就把这种时而连贯时而跳跃音乐形象用动作表现一下吧!
4.学习歌曲齐唱部分
歌曲前两个乐句:
(1)用钢琴弹奏两次,一次有变化音一次没有,让学生听音响效果,感受湖南民歌的风格特点并准确演唱变化音。
(2)完整带词演唱,解决“白”的音准并表现优美的意境。
(3)顺势演唱清脆的铃铛声“叮铃铃”
5.学习合唱部分。
(1)跟琴学唱歌曲高声部,并用动作表现。
(2)听教师与钢琴合作二声部,体会两个声部的和谐之美。
(3)请左边的同学演唱高声部“牧童之歌”,与老师带领的低声部合作演唱。
(4)把合唱部分的3,6,1变长,单独练习演唱,听辨和声效果。
(5)引导用动作解决合唱难点。
(6)鼓励生生合作,一边唱高声部“牧童之歌”,一边唱低声部“铃铛之歌”。
……
6.学生自主学习歌曲第二段
(1)再次完整聆听歌曲一二段结尾处有什么不同?
(2)练习演唱两段不同的地方。
7.完整表演歌曲,加入动作,加入课堂乐器,生生合作二声部。
通过语言的渲染、动作的辅助,帮助学生用合适的声音演唱歌曲并稳定两个声部的节奏,解决二声部合唱的难点。
三.拓展活动,升华情感
学生唱着歌有序离开音乐教室 鼓励学生在情景中放声歌唱。
2.小结并引导学生唱着歌有序离开教室 让学生明白音乐是用来歌唱生活,表达感情的,湖南民歌《叮铃铃》歌唱了“牧童”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音乐的愿望
(歌谱见附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