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试题说明:
1.试题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60分钟。
2.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在第Ⅱ卷前的答案表中,第Ⅱ卷直接答在试卷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隋文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属于隋文帝所为
A.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灭掉陈,南北重归统一
C.励精图治,注重节俭 D.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
2.俗话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右图中的人能“以人为镜” 、采纳魏征忠言,他是
A.汉武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3.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下列对武则天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②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③发展生产、选拔贤才 ④她统治期间,唐朝国力达到鼎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以看到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④筒车不分昼夜地灌溉田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
A.汉朝 B.南朝 C.隋朝 D.唐朝
6.右图是唐朝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也是当 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这座城市是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成都
7.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下列历史事件奠定汉藏密切交往基础的是
A.唐朝设立都护府 B.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C.修筑“参天可汗道” D.派大军扫平东突厥
8.吐蕃首领上书说,已与唐朝“和同为一家”了。这反映了当时
A.吐蕃正式并入唐朝版图 B.吐蕃开始接受唐朝册封
C.唐蕃和亲,关系十分密切 D.吐蕃成为唐朝的藩属
9.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有
①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②与少数民族和亲
③在边疆设立管辖机构 ④与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称中国人为“唐人”,他们居住的地方叫“China Town”(唐人街),这是因为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时正式开始对外交往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D.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11.唐朝与各国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是
①对外交通发达 ②唐朝经济文化发达,领先世界
③对外推行开放政策 ④疆域广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古人形容右图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这座桥修建于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13.灿烂辉煌的隋唐文化中,名家辈出,群星璀璨。下列哪一项关联是错误的?
A.吴道子——画圣 B.李白——诗仙
C.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D.阎立本——“三吏”“三别”
14.唐代对外交往活跃,在文化上兼收并蓄,下列文化成就中,最能体现中外交流成果的是
A.书法 B.绘画 C.诗歌 D.乐舞
15.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戍”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这反映了宋与契丹关系从战争状态到和平状态的转变,这种转变约出现于
A.澶渊之盟前 B.澶渊之盟后
C.宋金议和前 D.宋金议和后
16.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其创立者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契丹——耶律德光 B.金——阿骨打
C.西夏——元昊 D.吐蕃——松赞干布
17.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非常丰富。下列不属于宋代市民生活范围的是
A.在夜市上吃小吃 B.商业区和住宅区区分严格
C.在勾栏里听说书,看杂耍,买药材 D.使用交子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18.“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哪一节日的心情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春节(当时称元旦)
19.学习宋元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如下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20.“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主要实行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内阁制 D.行省制
选择题答案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 皮日休
材料二: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漕运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粮食等商品的河运)
——百度漕运简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此河”指什么?(2分)谁在位时开通的?(2分)
(2)当时为什么要开通这条河?(4分)
(3)结合材料二,你认为该如何评价皮日休的观点?(6分)
2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
请回答:
(1)材料一指的是我国古代哪项制度?(2分)它采用何种方式选拔官员?(2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写出唐朝是如何完善这一制度的。(6分)
(3)根据材料二,写出此项制度对我国古代政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6分)
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二:唐僧师徒四人把佛经送回首都长安,真身又返回灵山。师徒四人也终成正果,三藏被封为旃檀功德佛,悟空又被封为斗战胜佛,八戒受封净坛使者,沙僧受封金身罗汉,白龙马被加升为八部天龙,各归本位,共享极乐。
——百度《西游记》简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舍己为人传道艺”指的是谁?(2分)试举一例说明“唐风洋溢奈良城”。(2分)
(2)材料二中,唐僧的原型是谁?(2分)根据所学知识,他终成正果的表现是什么?(4分)
24.(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南宋词人辛弃疾
请回答:
(1)上述词句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什么状况?(2分)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4分)
25.(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民间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现象出现于何时?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4分)
(2)为管理海外贸易,宋朝设立了什么机构?(2分)你认为宋朝对外出口主要是哪些商品?(2分)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4分)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第I卷选择题答案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D D A B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D D B A B D D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
21题:(14分)
(1)大运河(2分) 隋炀帝(2分)
(2)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4分)
(3)大运河的开通,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2分)但运河也使人民承担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分)皮日休主要肯定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2分)
22题:(16分)
(1)科举制(2分) 分科考试(2分)
(2)唐朝时,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时,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武则天创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写出其中三项即可得6分)
(3)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教育发展,提高了官员素质。(6分)
23题:(10分)
(1)鉴真(2分) 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社会生活至今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服装。(写出一项即可得2分)
(2)玄奘(2分) 从天竺携带佛经回唐朝;写出《大唐西域记》。(4分)
24题:(8分)
(1)南宋与金对峙,国家分裂。(2分) 渴望收复故土,实现南北统一。(2分)
(2)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宋金对峙局面。(4分)
25题:(12分)
(1)南宋(2分) 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2分)
(2)市舶司(2分) 丝绸、瓷器(2分)
(3)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船业发达。(写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