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解读2012年安徽省初中
物理学业考试纲要
安庆四中 王庆生
Email:
2012年4月
内容提要:
一、编写说明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三、试题及整卷难度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五、2012年安庆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命题思考
六、例证性题
一、编写说明
编写依据
新(2011版)旧(2001版)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纲要要求
命题指导思想
编写依据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编制而成的。初中物理毕业考试内容是《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部分规定的内容,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
新(2011版)旧(2001版)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内容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初中物理课有: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共有99(134)个知识点。其中:了解水平有54(74)个知识点;认识水平有11(14)个知识点;理解水平有4(28个)知识点;操作技能有7(9)个知识点;还有16(9)个知识点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认同水平的有7个。
一级主题 二 级主题
物质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和力 声和光 电和磁
能量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机械能 内能 电磁能 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这种主题式的呈现形式不代表教材的结构或教学的顺序。教材的编写者可以根据内容标准组织编写不同特色的教材。
关键词1——减 负
义务教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此次重新修订的“新课标”,将从多个方面为学生减负。据了解,按照“新课标”,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对授课内容进行了精选,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则降低了对部分知识点的学习要求;有的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
关键词2——创 新
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为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新课标特别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与高中课程标准形成更好衔接,有利于老师们更为系统地开展教学。”该负责人表示。
物理学科“新课标”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
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实验项目: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5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6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7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8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9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0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2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4.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1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6.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7.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8.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19.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
应电流的条件
20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关键词3——德 育
据了解,此次重新修订的“新课标”,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强调德才兼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课程之中。这也是‘新课标’最显著的特点。”义务教育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学生可以从课堂上了解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中体会过程与方法,但是作为三维目标的最高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被个别老师所忽视。“新课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仅在篇幅上超出以前,而且也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新课标”还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旧课程标准行为动词说明
新课程标准行为动词说明
纲要要求
知识与技能
知道 A (了解和认识)
理解 B (知识要求)
会(实验技能要求)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要性求
努力通过试题提问的角度、学生答题的要求等各个方面,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
了解:指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理解:指能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认识:介于了解与理解之间。
独立操作:指能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经历:指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反应:指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关反应等。
领悟:指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行为观念等。
命题指导思想
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同时兼顾各版本教材内容。
兼顾考试的合格性与选拔性两种功能。
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正确有效地实施新课程的要求,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正确导向功能。
# 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
# 关注课程的三维目标
# 实验仍将作为考试的重要方面
学业考试试题在难度和题型等各个方面将继续保持基本的稳定性,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实验作为物理课程的基本内容的组成部分,它又具有独立的价值,因此,实验仍将作为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考试要求中将有很明确的说明。我们想通过学业考试试题的内容、试题的形式和答题的要求等各个方面,反映出对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实现对常规教学(课程实施)的正确导向。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
物理试卷满分90分 ,采用闭卷笔答形式。考试时间与化学卷一共120分钟。
2012年将与2011年基本保持不变。试卷结构及分值安排趋于稳定,难度适中。具体分析见下表:
表一:2009~2011年安徽中考试卷结构分析表
填空题 选择题 实验题 计算与推导题
试题个数 分值 试题个数 分值 试题个数 分值 试题个数 分值
2009年 10 26 7 21 3 20 3 23
2010年 10 26 7 21 3 20 3 23
2011年 10 26 7 21 3 20 3 23
题型 填空题 选择题 实验题 计算与简答题
所占分值 25 21 20 24
表二: 2012年纲要中试卷结构及分值安排
说明:试卷中各种题型试题所占分值可以有适当变化。
整卷阅读量约2800字左右
三、试题及整卷难度
试题难度
容易题(> 0.8) 约占70%
稍难题( 0.6~ 0.8)约占20% ( 0.6~ 0.7)
较难题( 0.4~ 0.6)约占10%
2011年安徽中考试卷难度比往年稍有提高,难度系数大致在0.5~ 0.6之间,也是近几年较难的一次。
一、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七、光
二、物质的属性 八、机械能
三、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九、内能
四、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十、能量、能量的转移和转化
五、机械运动和力 十一、电和磁
六、声 十二、能量守恒
在考试要求中,把初中物理知识整理为十二个主题,并对每个主题中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逐一细化,提出了每一个相关知识在考试中的要求。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1)液体的压强 不要求进行定量的计算
(2)不要求分析说明内燃机工作的四个冲程
(3)不要求知道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4)不要求描画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分布
不要求的考点:
对比以往纲要变化内容:
(1)能估测一般生活环境中的温度值(11删)
(2)光的色散(10删)
(3)光是电磁波: 知道电磁波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09删)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10删)
(4)超导现象(10删)
删除的考点:
2011年纲要新增加的考点:
(1)动手做过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理解实验的理论依据(即二力平衡条件)。
(2)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做过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能准确表述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能运用其关系式F=ρ液gV排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通过简单的受力分析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等知识判断具体情况下物体的浮沉。
(4)能画出关于透镜的几个特殊光线的出射光线。
(5)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包括了解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6)知道电荷之间、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能运用场的观点加以说明
(1)能正确描述(动手作过) “冰(或其他晶体)的熔化、水的沸腾、碘物质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2)能利用实验器材较为准确地测量一般物质的密度;并能阐明测量一般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方法及过程。
(3)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的概念),能结合具体实例阐述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对所研究的物体运动的描述一般是不同的,即机械运动具有(的)相对性。
(4)知道什么是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理解(动手做过)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理解实验)的理论依据(即二力平衡条件),并能对该实验的过程和结论等作出正确的说明。
(5)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如一对平衡力、作用力与反(相互)作用力等)。
2012年纲要(相比2011年纲要)中语言表述和考试要求
变化部分:
(6)知道什么是杠杆(要求能正确作出力的力臂)、什么是杠杆平衡,(理解力臂的概念;)能对(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过程作出正确说明,以及得出正确的结论等;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的关系式F1l1=F2l2进行简单的计算。
(7)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能对(做过)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的过程作出正确说明,以及得出正确的结论等;能准确表述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能运用其关系式F=ρ液gV排进行简单的计算。
(8)知道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包括音调、响度分别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哪些因素)有关等)。
(9)能对(做过)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的过程作出正确说明,以及得出正确的结论等,(能准确描述光的反射定律的基本内容,)并能正确作出光的反射现象光路图。
(10)能对(做过)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的过程作出正确说明,以及得出正确的结论等,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1)能对(做过)探究“光的折射定律” 实验的过程作出正确说明,以及得出正确的结论等;能定性描述光的折射定律的基本内容;能大致作出光的折射光路图,并能运用这一知识对常见的生活、自然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12)能对(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的过程作出正确说明,以及得出正确的结论等;能定性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基本特点(包括成像大小、正立或倒立、虚实情况等)。
(13)能对(做过)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间关系” 实验的过程作出正确说明,以及得出正确的结论等。
(14)会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进行实验(包括电路中的连接、量程选取、调零、读数等)。
(15)理解测量用电器电功率实验的原理,能对(做过)“测量用电器电功率”实验过程作出正确说明,以及得出正确的结论等。
(16)能对(做过)探究“导体在磁场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实验的过程作出正确说明,以及得出正确的结论等;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即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中考考试纲要》明确了考试内容,在去年和今年《中考考试纲要》中,共出现二十九个“B”级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是中等和较难题的命题处,对这些知识点的良好掌握是获取高分的关键。
要重视《中考考试纲要》的要求、重点以及与前几年的异同点。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伴随的物理方法,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和探究实验也是中考题目的重要来源。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声现象 2 2
光现象 4 4
质量和密度 2 2
运动和力 6 3 8 17
压强 2 3 5
浮力 2 2
功和能 6 7 13
物态变化 2 2
内能 2 8 10
欧姆定律 2 6 6 8 22
电功率 3 3
电与磁 2 3 5
能量和能源 3 3
表三: 2011年中考试卷中涉及考点及所占比重
考纲主题 08年
大题分值 总分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内能 3.6.0.3 12
物质的属性、结构和材料 0.0.8.0 8
运动和力 12.7.0.4 23
声 1.0.0.0 1
光 2.0.5.0 7
简单机械和功、能 4.0.0.4 8
电和磁 6.6.7.12 31
09年
大题分值 总分
2.0.0.3 5
4.0.0.0 4
8.3.0.6 17
2.0.0.0 2
2.6.5.0 13
1.3.5.6 16
6.9.10.8 33
10年
大题分值 总分
0.6.0.0 6
2.3.0.0 5
8.9.0.12 29
2.0.0.0 2
2.0.6.0 8
0.0.6.3 9
12.3.8.8 31
11年
大题分值 总分
4.3.0.3 10
2.3.0.0 5
10.3.8.2 23
2.0.0.0 2
4.0.0.0 4
0.0.6.10 16
4.12.6.8 30
表四:近几年考纲中各主题所占分值比例
安徽省2011年中考物理试题,一出现就引起很多老师的惊呼,在网上说了很多的想不到。
想不到考了环型电流;
想不到考了杠杆的机械效率;
想不到考了凸透镜成像作图……;
我们应该想到的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是跟不上形式的发展了。平时教学
是否注意了学习方法与科学思想的渗透?
是否注意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是否注意了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基础性主干知识
非基础性、非主干性的知识
------ 全面覆盖“反复考”
------“轮考”
●回归物理本源。涉及生活知识,以“物理”的本来面目呈现,不再出现过长的文字,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适当降低,2011年物理试题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返璞归真!试题的“物理”味道浓厚,很少涉及生活或社会热点的内容。
●重视实验基础教学。不追求考查实验的设计能力,而是对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出要求,并向“能力”的顶峰冲刺 ,在此前提下,对实验要进行必要的拓展!
●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不作过高的要求。不出现形式上的开放题,如试题中 “请你猜想……”、“请你探究……”等很少出现。
●充分挖掘教材。 A类考点B类考法仍然是安徽中考的一大特色,计算题摒弃了运算复杂问题,但对学生的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不考复杂电路识别和计算。
●关注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如电流表电压表电源内阻、电流的形成与电磁现象、受力的分析、力和运动关系、各种能量的转化等。
●重视方法公式推导。体现出物理作为理科需要严谨思维的特点 。安徽中考连续第5年出现的推导题。
2012年纲要列出以下基本实验:
1.长度的测量 8.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
2.光的反射和折射 9.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测量
3.凸透镜成像 10.欧姆定律
4.物质密度的测量 11.“伏安法”测电阻
5.杠杆的平衡条件 1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6.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3.电动机的原理
7.物质(晶体)的熔化 14.如何产生感应电流
要求:能说明其实验原理、所需要的主要实验器材;均在实验室(或教室)动手做过;能规范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如托盘天平、量筒(或量杯)、温度计、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理解基本的实验步骤、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等。
《中考考试纲要》考试要求“会”,共15个,我省大部分地区中考实验操作考试计入总分,这对我们物理的书面考试是有帮助的,对加深实验原理的理解更是有益。对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考核是新课标考查的重点。近几年来,中考物理中实验题在填空、选择中也频繁出现,单独的实验考查更是各地中考必考内容,实验题的分值也在不断上升,(2011年考题除第三大题实验题20分外,填空题选择题也有10分左右)。
在实验题目中,主要考察的知识内容:
1、电学:探究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或功率、电流表或电压表探究并联分流或串联分压的规律。
2、力学:测固体或液体密度、牛顿第一定律、探究重力、摩擦力、固液气体压强、浮力的大小、杠杆平衡条件、滑轮组或斜面的机械效率、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等。
3、光学: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变化规律。
4、热学:探究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特点、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5、磁学:电磁铁的特点、磁性大小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和电磁感应。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学习现状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知识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减少繁难计算,梯度分明适合各个层次学生,整体上先易后难。
◆体现教研的创新精神,反映教学的科研成果,有地方特色,挖掘生活、生产实际、科技与社会热点中能与学生所学知识相联系的物理问题。
◆原创题占有一定的数量,且能反映命题方向的“闪光题”,推陈出新,新而不难。在命制试题时少用成题,多用翻新题,用翻新题的好处主要在于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能避免死记硬背、做过典型题目、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得高分。
◆一份高质量的试卷与组卷的质量高低有很大关系,好题不一定能组成好试卷。试卷覆盖面要广,难度适中有一定区分度,结构赋分合理,题量适中,无科学性错误。
五、2012年安庆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命题思考
试题设计
◆熟悉课标要求,研究考试内容
◆科学制订考试“双向细目表”
◆搜集资料,自主命题
◆讨论交流,统一观点
◆从文字、插图等方面逐题、逐句、逐字推敲
◆对照“细目表” 一题一题地精心审查、修改试卷知识点所占内容
◆逐题认真做答,并写出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
命题过程
选择填空 ——保持相对稳定
▲设置单位换算障碍
▲两个以上知识点的小综合 ▲设置多余条件含作图题
实验题——稳中有变
内容涉及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四大部分的主要实验。如测大气压强值、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等
计算题——难度降低而综合性增强
集中在欧姆定律、电功率和功率、效率上。重视初高中衔接。近三年都考了公式推导题,物理的语言就是逻辑推导, 不考综合性试题,将大综合题拆成了许多小问,设置坡度,降低陡度
设计意图
◆通过考试实现查漏补缺的目的,找出本阶段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概念不够清晰,哪些问题需要加深理解,哪些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通过考试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更加愿意继续学好物理这门课 。
◆让学生在对试题的阅读与理解过程中对本阶段的内容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复习,通过试题的解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便于进行试题的“内化——外延”的评讲。在已做过的试题基础上,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或解答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在相同背景下改变设问角度,重新编纂题,这种反馈题与原题会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不是原题的简单重复。细微的变化,可以防止思维定势,同时可以拓展复习内容。
六、例证性试题
(一)填空题
1.如图所示为安庆体育馆的顶端和四周制成特殊形状的结构,这种多孔疏松的结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2.2011年11月3日凌晨,我国自主设计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安全对接,携手遨游太空。如图所示,对接后,神舟八号”相对于“天宫一号”是____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它们围绕地球做椭圆形轨道运动时动能较大的点是____________(选填“近地点”或“远地点”)。
3.如图所示,当汽车在AB路段行驶时,司机看不到BC路段的情况,为了看到BC路段的情况,人们利用光的________规律,在公路急拐弯B处装上凸面镜,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4.物态可以变化犹如生活需要色彩,如:缥渺的雾、凝重的霜、晶莹的露和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时空,文中的有关物理过程属于液化的是_______________。
5.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下列测量仪器中利用这种思路制作是_______;刻度不均匀的是______(填序号即可)。
A.温度计 B.刻度尺 C.弹簧测力计 D.电流表
E.量杯
7.能源、信息和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某些物质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电阻会变为零,这种物质叫超导体。如果把超导现象应用于实际,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好处,如使用超导材料输电可以大大降低由于电阻引起的 。
8.如图所示,让小球从A点静止释放,运动到C点时,若一切外力全部消失,则小球会沿______路线继续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9.用如图所示电能表,测得接在电路中的电能表转盘10min内转了30r,则电路消耗的电能是______________J。
10.物体的稳定性,也称稳度,它是指物体在同样受力的情况下,是否容易倾倒,稳度高,物体就不容易倾倒。为了探究影响稳度的因素,小明同学做了下面一个实验,把一个如图所示的实心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用力推上端使之倾倒,然后再把该物体倒置在水平地面上,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推上端,小明发现第二次更容易倾倒,由此小明发现稳度可能与物体的_______有关。若小明第一次是在最左端A处推物体,请在图中画出它所用最小推力的方向。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最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特别是当年与物理有关的重大事件。
(二)选择题
11.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
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②“研究杠杆的平衡”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
③“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
④“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
上述实验中寻找普遍规律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冬天在火炉旁烤手是通过热传递改变手的内能的
B.秋天路旁的树叶在当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驶过时,会从路旁吸向汽车
C.水坝的下部做得比上部宽是因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D.滑冰运动员穿冰刀鞋,是因为接触面积小摩擦力小
13.如图所示,将木块放在压缩了的弹簧旁,释放弹簧,木块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离开弹簧后,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所受摩擦力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
B.弹簧对木块的弹力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
C.木块所受摩擦力不会改变木块的运动状态
D.木块最终停止运动是由于失去弹簧的弹力作用
14.质量相同的两个实心正方体A和B,如图甲所示,将它们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它们对地面产生的压强为pA、pB;当将它们放入水中后分别静止漂浮和悬浮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它们受到水的浮力为FA、FB,则:
A.pA
FB
C.pA>pB、FA=FB D.pAFB
15 .如图是胖子和瘦子两人用滑轮组锻炼身体的简易装置(不考虑轮重和摩擦)。使用时:瘦子固定不动,胖子用力FA拉绳使G匀速上升;胖子固定不动,瘦子用力FB拉绳使G匀速上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FA<G B.FA>FB
C.FB=2G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6.如图所示电路,电阻R1=10Ω,闭合开关S,电流表A1的示数为0.3A,电流表A2的示数为0.5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电阻R2的电流为0.5A
B.电阻R2的阻值为15Ω
C.电源电压为4.5V
D.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为3W
17.如图是一手压电筒,按压手柄,塑料齿轮带动线圈内磁性飞轮高速旋转,使灯泡发光。图中与这一过程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仍然重视对“双基”的考查,但已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背诵。这些试题在考查时,通过建立物理情景,考查学生思维方法,让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来解释分析。
(三)实验题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甲所示A、O、B位置时,烛焰的中心在光屏上C处会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烛焰像的性质是 的实像。
(2)当用另一支较短的蜡烛替换原蜡烛,则烛焰的中心可能在光屏上 (选填“C”、“D”或“E”)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3)在第(1)步实验光屏上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所示),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 移(选填“左”或“右”)。
19.某实验小组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
(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用细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被拉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0N。
(3)如图乙所示,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_______,计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
(4)计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_________Pa
(5)同学们发现实验误差较大,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请写出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电阻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选择了以下器材:学生电源、开关1个、滑动变阻器R0一个、导线若干、四个定值电阻(R1=5Ω、R2=10Ω、R3=15Ω、R4=20Ω),但是由于粗心少领了一只电压表,多领了一只电流表。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设计出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并进行了实验(实验之前老师特别强调他们注意用控制变量法)。实验步骤如下:
接入的电阻R1R2R3R4电阻R/Ω5101520电流I/A1.000.500.33a.先将各元件按电路图正确连接,接入的定值电阻分别为R1=5Ω、R2=10Ω,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流表的示数记如上表;
b.把定值电阻R2换成R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下对应电流表A2的示数,填入表格中(请你帮他们完成这一步的操作);
c.分析数据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再把R3换成R4,按前面的操作进行调节,并记下对应电流表的示数,请你根据实验结论帮他们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接入的电阻 R1 R2 R3 R4
电阻R/Ω 5 10 15 20
电流I/A 1.00 0.50 0.33
强调过程与方法,考查实验过程的细节。
近年中考试题体现的一大趋势是突出考查探究活动的细节,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探究能力的掌握情况,以此体现平时教学中实验的落实情况。
(四)计算与推导题
21.如图实验装置,斜面长2m,高0.5m,秒表每格1s.重为1N的小车在沿斜面方向、大小是0.3N的拉力F作用下,从底端匀速到达顶端,秒表变化如图(指针转动未超过一周)。求: (1)拉力所做的功; (2)拉力的功率; (3)斜面的机械效率。
22.电水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沸水,正好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合拍,是现代家庭中必备的电器。右表是某品牌电水壶的铭牌。
(1)从安全方面考虑,电水壶的插座应选用下图中的_____(填“甲”或“乙”)。
××牌电水壶额定电压220V额定功率1100W容 积3L第22题图
(2)电水壶的额定电流是多少?
(3)该电水壶装满水后正常工作,要将20℃的水加热至沸腾至少需要多长时间(不计热量损失,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外界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
××牌电水壶
额定电压 220V
额定功率 1100W
容 积 3L
23.液压千斤顶是汽车等运输机械常备的维修工具。如图所示的是液压千斤顶的原理剖面图。只要对小活塞施加一个不大的作用力使小活塞下降距离h1,就可以利用大活塞上升距离h2把一辆汽车顶起来而便于更换和修理轮胎。如果活塞、液体本身所受的重力及摩擦可以忽略不计,试根据功的原理和液体的不可压缩性推导出:作用在大、小活塞上的力和大、小活塞的面积有以下关系 。
以教材为本,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复习时完全拘泥于某种教材,则可能会偏离方向,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
中考试题结构、难度、考点基本保持稳定,但是题目的形式却会有变化。不要被以往经验所束缚。
落脚点低,求解过程简单,立意高。分析有一定的综合性,关注过程与方法,能很好地考查初中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理性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这些既体现了对基本知识的重视和初高中知识衔接,又考虑到了高一级学校的选拔,是毕业班教师和同学应该特别注意的变化。
2012年安徽省初中物理学业考试纲要中的几个例证性、参考性题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