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9 07:0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育才学校2020--2021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文化的文学境界,蕴藏着中华民族思想、人生的根柢,从时间维度而言,不外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其发轫者,非《诗经》莫属。这是华夏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生长的一个重要根源。
我在《追逐生命的火焰———梅尔诗的一种文本解读》中写道:以“诗”为“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生命的萌动开篇,是人类历史总结的大智慧。只要人类还存在,只要生命还在延续,诗歌之花就一定灿烂。诗人从宇宙洪荒与自然景观的混沌中窥见了生命的秘密,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融合中窥见了生命的真谛。
诗的目的何在?众说纷纭,而其中“诗言志”“兴观群怨”“不学诗,无以言”,有广泛的基础。进一步,则如孔子教导子贡的,“告诸往而知来者”。一“往”一“来”,倒也是诗的精神之精妙内涵所在。诚圣人言也。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要解决思想、精神、价值等问题。
这个标准和坐标在哪里呢?庄子宣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空间、时间、周边的一切,都是可取可用的。而从诗歌“风、雅、颂”“赋、比、兴”看来,理解“文史、文哲、文政”一体化的文化底蕴,深入“做人”与“做文”的深刻思辨,通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体悟,似可理会“诗心”之所依。
在中华文化体系里,儒家侧重于解决人与人的问题,道家侧重于解决人与自身的问题,而佛家则侧重于解决人与内心的问题。“三家”皆博大精深,自有其说,浩浩荡荡,数千年不绝。对于诗歌创作、诗歌作品,动观之,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诗学;静观之,翠竹黄花,清池皓月,诗性盎然。溯源至极,恐怕诗人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以成为延展性最强的一个答案。
疑问总是存在,争辩也不可能停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追问始终牵扯着人们的思绪。喧嚣之后终将走向何处?诗人杜甫断言:“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山水的力量是最强大的,融入其中,即使沧海桑田,其支撑内核也将明亮不坠,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李发模说,与山水交友不累,与草木谈心最真。这是“诗意的微笑”。“那山水与我们有缘”,这是一种归宿。诗在山水间,让我们行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选自李裴《诗在山水间》,《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3日16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中华民族思想、人生的根基,通过楚辞、汉赋一直到明清小说等文学样式寄寓在中国文化的文学境界中。
B.
中华文化生长的唯一根源就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内容有“风、雅、颂”,手法是“赋、比、兴”。
C.
诗歌之花植根于人类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抒写生命的萌动是人类历史总结的智慧,诗人眼光更是犀利。
D.
通过体悟时空及周边一切来理解文化底蕴,思辨“做人”与“做文”之理,似可理会“诗心”之所依。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发端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对诗的精神内涵问题的剖析阐释。
B.
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维度展开论证,大量援引经典诗文来佐证论点,论据有力,极富有说服力。
C.
对于诗的精神内质,文章首先交代中华文化的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水到渠成地亮明观点。
D.
作者认为与山水草木交友谈心,这是一种“诗意的微笑”,也是诗人同山水的缘分和一种归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诗的社会功能的认知虽然有所不同,但它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观点大致得到人们的认同。
B.
孔子认为《诗经》的精神内涵是“思想纯正”,它的根本是要解决人的思想、精神和价值等问题。
C.
儒道释三家以人为本,虽阐释角度不同,但都博大精深、相互融合摄取,各成体系,各具特点。
D.
对于诗歌创作和作品,虽然每个时代作诗论诗学问截然不同,但以山水入诗的内核是不变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尤其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传播媒介快速发展时期,信息成为深刻影响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和解决的重要因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信息传播的强大力量同样随处可见。在这样一个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媒介素养成为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解读、评判、传播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在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公共卫生事件中,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公众能够正确、及时地获取真实信息,全面、系统地解读信息,理性、科学地判断信息,积极、有效地传播信息,这将为突发事件最大程度上积极解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和建构畅通的沟通过程。
(摘编自《在疫情防控中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央广新闻”)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人们对于信息的关注度超越以往。各类“标题党”和假新闻充斥网络间混淆视听,造成恐慌。在法律和技术手段之外,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相关教育,是建立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增强社会互信的另一条有效途径。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信息威胁的种类逐渐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危险(诈骗、盗取用户信息等),还有一些媒体伪造的信息会煽动民众的情绪,一些人使用虚假身份参与对话,一些极端政治化和含有偏见的内容隐含着新的威胁,成为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毒瘤。比如此前推特上疯传5G移动网络会传播新冠病毒,就有英国人、荷兰人跑去烧了5G信号塔。如果个体缺乏对于媒体信息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就容易受到“假新闻”的侵害,或客观上助长虚假信息的传播。
学校在培养数字公民方面的基本作用已不言而喻,但过去我们在谈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更多强调的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少去谈对信息的批判和思辨能力。
材料三:
“就像道路上行驶的汽车一样,不能把交通事故的责任都归在驾驶者身上,还要依靠交规、交警等多方管理的合力。”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张艳秋认为,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监管部门、社交平台、学校教育、家庭等共同努力。
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人肉搜索”及网络暴露未成年人隐私等行为的惩处力度,增设网络暴力应负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对网络行为进行行严格的年龄限制,社交平台、游戏产品中的内容,是否涉及暴力、血腥,是否含有粗俗对话等,应进行严格审核。同时,应加强自媒体监管,出台更多细化的政策法规来规范无序竞争,培育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主流媒休应坚守“把关人”作用,重多地发挥环境守望等社会功能。针对突发事件,媒体要加强对“网络爆料”等信源的核实、求证,把握报道内容的准确、客观,注重报道的专业性、科学性、平衡性,避免碎片化、无序化的报道,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提供有力引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认为,应在国家教育政策设计层面就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予以保障,以提升国民素质高度来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调查中发现,目前各地有一些中小学和高校已经进行了媒介素养教育探索。如广州市少年宫探索出媒介素养融入式发展的模式,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学校的各学科、校园社团活动、少先队活动、家校互动相融合等。
4.
下列对媒介素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解读、评判、传播的能力,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让人们能够正确、理性、科学地判断各类信息。
B.
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在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传播媒介快速发展时期,人们需要全面、系统地解读信息。
C.
媒介素养是人们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让人们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准确处理信息。
D.
媒介素养是人们建立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增强社会互信的另一条有效途径,能让人摒弃各类“标题党”和网络空间里的假新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面广、影响程度深,为公众所密切关注,此时各种新闻消息自然就会充斥网络空间,这需要民众有很强的辨识力。
B.
本次疫情期间,有西方媒体借疫情之机污名化中国、甩锅给中国,这些做法既不道德又很荒谬,也对缺乏媒介素养的个人产生了影响。
C.
英国人、荷兰人竟然跑去烧5G信号塔,这表明了一些媒体伪造的信息确实能煽动民众的情绪,同时也说明了英荷两国的国民素质太低。
D.
随着新媒体在青少年生活中的渗透力越来越强,青少年在学习、娱乐方面几乎都要与新媒体发生联系,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追在眉睫。
6.
当前,应如何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知事下乡
[法]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车,威风凛凛地,一直奔向那共阿非。
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不比等闲,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徵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闪闪地在那里发光……在他的膝上,还安着一个皮面印花的大护书。
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共阿非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忽然之间,抬头一望,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招展着树枝,在那里欢迎他,好像说:“快来,快来,知事先生,你不是要筹备演说吗?那么何不请到我们这树林下来,包管你要强得多……”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他的诱惑了。他一面把他的意思,吩咐给仆人们;一面就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小的槠树林里,去筹备他的演说。
在那小的槠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还有那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个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些鸟儿们,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心里着实赏识。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小槠树的草地上,舒舒服服地坐下,随手把他的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他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如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那紫堇花发问道:“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汨汨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好像那知事先生没有在那里一般……在这喧哗而又恬静的中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用一种极有礼貌的声音,发出这几个字……不料霎时之间,从背后传来了一阵笑声。把他的文思又打断了。知事先生回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笑脸地,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脚一耸,露出不屑睬他的意思,刚想回转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大演说;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喊将起来:“这又何苦来!”
“怎么!这又何苦来!”知事先生,气吁吁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手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刚才结束,这里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他们的梗儿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软的语气,到他的面前来献殷勤了:“知事先生,你可觉得香吗?”
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美丽的调子来给他听;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仿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知事先生,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偃仰在草地上,徐徐解去他华美的装饰,把他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又述了两三回:“诸位先生、诸位同事……诸位先生,诸位同事……”
(选自《外国经典小小说100篇》,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开头描写了知事先生出巡时的一系列情景,这既烘托了人物形象,也吸引了读者,为后文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作铺垫。
B.
小说运用排比、拟人、点面结合等手法对林间动植物进行描绘,既生动优美又特点鲜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艺术。
C.
槠树林里动植物刚见到知事先生很恐慌,后来知道了他的身份便开起玩笑来,可见知事先生是个廉洁奉公深得民心的好官。
D.
小说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虽也微波屡兴、张弛有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了散文化、诗意化的美感。
8.
小说中塑造了槠树林中鸟儿、花儿等一系列的形象,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作用?(6分)
知事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小说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结合文本概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彭越者,字仲。常渔鉅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曰:“请仲为长。”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越乃引一人斩之,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越大破楚军。汉王二年春,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余城,欲急立魏后。今西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后。”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候曰:“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上遂夷越宗族,国除。
(选自《史记?彭越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B.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C.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D.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年,我国古代常将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称为“元年”。
B.
相国,我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宰辅大臣的尊称,后渐成为官称,称为相国、相邦。
C.
诸侯,我国古代分封制中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
庶人,文中指戍守边关的人,我国古代常将犯罪的官员等削除官爵,发放到边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彭越审时度势。陈胜、项梁起义时,有些年轻人要彭越也效仿,但彭越认为时机不成熟,需等一等,直到一年后才同意他们的请求。
B.
彭越屡立战功,彭越一生多次征战,他在济阴大败楚军,收复魏地得到十几座城池,后来又按照留侯的计策,一举在垓下歼灭了楚军。
C.
彭越树立军威。彭越跟年轻人约好第二天太阳出来时集合,迟到者诛,但最后一个人直到中午才来,于是彭越杀了他,震慑了其他人。
D.
彭越不听征召。汉王打了败仗,征召彭越合力攻打楚军,但彭越认为魏地刚平定,还畏惧楚军,不能前往,汉王举兵追击,再次战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
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9分)
书陆放翁诗卷后(节选)
林景熙①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
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②盟鸥沙③。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④首。
青山一发⑤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注]①林景熙是南宋的遗民。②镜曲:镜湖边。镜湖在陆游家乡绍兴。③盟鸥沙:与鸥鸟为友,指过隐居生活。④月氏(ròu
zhī);古西域国名。《汉书.张骞传》载匈奴破月氏国,把国王的头做饮器。此以月氏代指金国。⑤青山一发,源于苏轼“青山一发是中原”(《澄迈驿通潮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成都赏花,建溪饮茶.让人感受到陆游宦游生活的自在和心情的舒畅。
B.
陆游在太平时代担任官员,未能战场建功,晚年隐居,令人叹惋不已。
C.
“蒙蒙”
情景交融,远处青山蒙蒙,引发哀愁,借此表达了陆游的情感。
D.
本诗抒发了读陆诗的感触,林景熙借陆放翁的经历,抒发自己亡国之痛。
15.
诗中的陆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同时也是诗人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3)白居易《琵琶行》中,既表现全诗的主旨,又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敦煌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前国际交往的通都巨邑,多元文明的荟萃交融在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中均得到充分体现。我们在繁盛__________的宗教文化背景下,所看到的是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民俗节庆、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等人生百态。建筑、服饰、工具等具有不同时代烙印的物质____________,构成了敦煌_________的社会文化发展、演变的图谱。(
),而且还具有古代文明的博物馆功能。由于敦煌地区多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永久并存,致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如特定地理条件下发达的商业经济生活形态、复杂的城市布局、独特的饮食结构和形式、华美多姿的服饰装扮、不弃传统善融新俗的嫁娶丧葬礼仪等,其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令人_________。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诡秘
造型
活灵活现
应接不暇
B.
神秘
模型
活灵活现
目不暇接
C.
诡秘
模型
绘声绘色
目不暇接
D.
神秘
造型
绘声绘色
应接不暇
18.
下列在文字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们既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文明交融的文化宝藏
B.
它们不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文明交融的文化宝藏
C.
不仅是东西文明交融的文化宝藏,它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
不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们是东西文明交融的文化宝藏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于敦煌地区多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长期并存,致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B.
敦煌地区多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永久并存,致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提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C.
由于敦煌地区多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长期并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D.
由于敦煌地区乡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永久并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保障粮食安全首先是守住耕地面积。①__________,但人均国土面积很小,人均耕地面积更小,按道理农民②__________,可是,耕地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农产品价格低,耕地回报率也就低,自然就会造成耕地荒芜、浪费。因此,只有保障农产品价格,③__________,这样农民才有足够动力和能力保护耕地。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提炼成一句话新闻。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5分)
9月8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一天,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大会还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表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网等媒体对大会进行了现场直播,人民网、央视网、中国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同步转播。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期里,来自北京中学、北京市第十三中分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七所学校的几名学生发出倡议,号召广大中小学生“放下手机、拿起纸笔、见字如面”,用文字表达对师长、对亲友的情感,分享、体悟、传递祝福。倡议发出后,出现了各种声音。有同学认为:提笔写信,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沉潜的态度。有同学认为:提笔写信,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丰盈的心灵。也有同学认为:时代在发展,通信方式在进步,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能解决的问题,何必要大费周章呢?还有同学认为:写信只是一种通讯方式而已,写信要费时,送信要费力,收信要等待,这种费时、费力、费工夫的事不做也罢。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答案
.1.
B
2.
D
3.
D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唯一根源就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一个重要根源”。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
D项,“作者认为”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诗人李发模说”。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D项,“每个时代作诗论诗的学问截然不同”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诗学”可见,每个时代的诗学有各自的特点,再根据“可以成为延展性最强的一个答案”看出,后代的诗是对前代诗的延展,并不是截然不同。
故选D。
4.
D
5.
C
6.
①加强对网络侵权行为的立法和监管。对网络平台上的内容和网络上的违法行为要进行监管和立法约束。②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网络观、社交理念。媒体的报道内容要准确、客观,要正确引导青少年。③切实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社会、学校和家庭要相互配合,创造条件来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项,“媒介素养”错,“能让人摒弃”说法太绝对。结合“在法律和技术手段之外,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相关教育,是建立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增强社会互信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分析,应是“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结合“各类‘标题党’和假新闻充斥网络间混淆视听,造成恐慌。在法律和技术手段之外,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相关教育,是建立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增强社会互信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分析,“能让人摒弃”说法太绝对。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说明了英荷两国的国民素质太低”于文无据。结合“信息威胁的种类逐渐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危险(诈骗、盗取用户信息等),还有一些媒体伪造的信息会煽动民众的情绪”“如果个体缺乏对于媒体信息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就容易受到‘假新闻’的侵害,或客观上助长虚假信息的传播”等分析,这表明了一些媒体伪造的信息确实能煽动民众的情绪,如果个体缺乏对于媒体信息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就容易受到‘假新闻’的侵害。无法得出“说明了英荷两国的国民素质太低”结论
7.
C
8.
①小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塑造了槠树林中一系列的形象。②从内容上来说,这一系列的形象都在无情地戏弄和嘲讽知事。③从结构上来说,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
(1)特点:①装腔作势,讲究排场。出巡时前呼后拥、威风凛凛,衣着打扮非常庄严,给人高高在上的样子。②不学无术,不干实事。出巡时准备演讲稿,只会说两句开头的称谓,后面的说辞怎么也想不出。(2)意义: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官员形象,意在揭露和讽刺当时法兰西共和国的一些官僚,整天只会高高在上,铺排场面,装腔作势,表面上高贵儒雅,骨子里一点学识都没有,只会混时混日,而这样的人必然会遭到老百姓的戏弄与嘲讽。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及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项,“知事先生是个廉洁奉公深得民心的好官”错。结合“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个皮面的印花的护书……向地下乱躲”“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他可含有什么恶意”等分析,自然对人类是善意包容的。面对气闷的知事,小槠树林笑嘻嘻地欢迎他;对初入树林的知事,林间生物虽有些恐慌,但一经老黄莺解释,立马将之视若朋友,甚至跟他开起善意的玩笑。无法推断出“知事先生是个廉洁奉公深得民心的好官”。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艺术手法及分析情节内容作用的能力。
结合“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还有那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那些鸟儿们,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等分析,赋予鸟儿、紫堇花、清泉等以人的动作和心理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塑造这一系列形象。
结合“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这原来是一个县如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他可含有什么恶意”等分析,抓住“美术家”“贵族”“县知事”等分析,这是对知事的无情地戏弄和嘲讽。结合后面“在这喧哗而又恬静的中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发出这几个字……不料霎时之间,从背后传来了一阵笑声”等分析,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分析形象意义的能力。
结合“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车,威风凛凛地,一直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不比等闲,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等分析,知事先生出巡时前呼后拥,衣着打扮非常庄严,给人高高在上的样子,这位知事先生装腔作势,喜欢排场。
结合“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可是总生不出下文”分析,出巡时准备演讲稿,足足念了二十余次:“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生不出下文,这位知事不学无术,没有实力。
开头虽着墨不多,但将知事出巡的场面写得隆重庄严。结合“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车,威风凛凛地,一直奔向那共阿非”“你看他身……在他的膝上,还安着一个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可是总生不出下文”“艾艾……艾艾地,从头又述了两三回:‘诸位先生、诸位同事……诸位先生,诸位同事……’”等分析,塑造装腔作势,讲究排场,不学无术,不干实事的知事先生,意在揭露和讽刺当时法兰西共和国的一些官员,只会铺排场面,装腔作势,实际上无一点实力才干等,只会混时混日,园中动植物的表现,其实都在无情地戏弄和嘲讽知事,这样的官员必然会遭到戏弄与嘲讽。
.10.
D
11.
D
12.
B
13.(1)梁王声称有病,派出部将带着军队到邯郸,高帝很生气,派人责备梁王。
(2)大王当初不去,被他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擒了。不如就此出兵造反。
【10题详解】
“梁王”作主语,“怒”作谓语,“其太仆”作宾语,故从“太仆”后面断开,排除B、C。“有司”作主语,“治”作谓语,“反形已具”作宾语,表述一个完整意思,故在“具”后断开,排除A。故选D。
翻译:梁王对他的太仆很生气,打算杀掉他。太仆逃到汉高帝那里,控告梁王和扈辄阴谋反叛。于是皇上派使臣蒙蔽梁王,梁王不曾察觉,逮捕了梁王。主管官吏审理后,认为他谋反的罪证具备,请求皇上依法判处。
【11题详解】
D项,“庶人”解释错误。庶人:指被削除官爵而成为自由身份的平民百姓,或具有自由身份的劳动者及被免除人身依附关系的奴隶等。
故选D。
【12题详解】
B项,“后来又按照留侯的计策”分析错误,根据文中“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的信息可知,是汉王按留侯的计策,许诺给彭越土地,彭越带全部人马在垓下会合汉王军,灭掉了楚军。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1)“使”:派出;“将”(第一个):部将;“将”(第二个):带领;“诣”:到;“让”:责备。
(2)“始”:当初;“见”:被;“让”:责备;“为”:被;“禽”:通“擒”,捉。
参考译文:
彭越,字仲。他常在鉅野泽中打渔,伙同一帮人做强盗。陈胜、项梁揭竿而起,青年人中有人对彭越说:“很多豪杰都争相树起旗号,背叛秦朝,你也可以来,也效仿他们。”彭越说:“现在两条龙刚刚搏斗,还是等一等吧。”过了一年多,泽中年轻人聚集了一百多人,说:“请你做我们的首领。”年轻人们执意请求,才答应了。彭越跟他们约好第二天太阳出来集合,迟到的人杀头。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十多个人迟到了,最后一个人直到中午才来。彭越就拉过最后到的那个人杀了他,这些属下都大为震惊,害怕彭越,没有谁敢抬头看他。沛公从砀北上攻击昌邑,彭越援助他。汉元年秋天,齐王田荣背叛项王,就派人赐给彭越将军印信,让他进军济阴攻打楚军,彭越大败楚军。汉王二年春天,彭越率领他的部队三万多人在外黄归附汉王。汉王说:“彭将军收复魏地得到十几座城池,想急于拥立魏王的后代。如今魏王豹是魏王咎的堂弟,是真正魏国王族的后代。”就任命彭越做魏国国相,专掌兵权,平定梁地。汉王打了败仗,派使者召集彭越合力攻打楚军。彭越说:“魏地刚刚平定,还畏惧楚军,不能前往。”汉王举兵追击楚军,却被项籍在固陵打败。汉王便对留侯说:“诸侯的军队不跟着来参战,可怎么办呢?”留侯说:“假如战胜楚国,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都用以封彭相国为王;从陈以东附带沿海地区,分封给齐王韩信。您能拿出这些土地答应分给二人,这两个人现在就可以招来;如果不能来,事情就不可预料了。”于是汉王派出使者到彭越那里,按照留侯的计策行事。彭越于是率领着全部人马在垓下和汉王的军队会师,于是灭掉了楚军。那年春天,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汉十年秋天,陈豨在代地造反,汉高帝亲自率领部队前去讨伐,到达邯郸,向梁王征兵。梁王声称有病,派出部将带着军队到邯郸,高帝很生气,派人责备梁王。梁王很害怕,打算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大王当初不去,被他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擒了。不如就此出兵造反。”梁王不听从他的意见,仍然说有病。梁王对他的太仆很生气,打算杀掉他。太仆逃到汉高帝那里,控告梁王和扈辄阴谋反叛。于是皇上派使臣蒙蔽梁王,梁王不曾察觉,逮捕了梁王。主管官吏审理后,认为他谋反的罪证具备,请求皇上依法判处。皇上赦免了他,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个壮士,现在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皇上于是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封国被废除。
14.
B
15.
诗中陆游是一个爱国官员和诗人形象,他一生宦游,晚年辞官隐居在家乡鉴湖;他一生作诗颇多,但因没有投身战场抵抗金国,而充满痛恨之情。
【14题详解】
B项,“陆游在太平时代担任官员,未能战场建功,晚年隐居,令人叹惋不已”错误。“但恨未饮月氏首”讲述的是遗憾没有能杀了金国的首领在,说明北宋与周边国家战争不断,表明陆游并没有在太平年代担任官员。故选B。
【15题详解】
诗中的陆游是一个才华横溢,有爱国报国之心而晚年失意归隐的诗人与忠臣。“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承平麾节半海宇”写他穿着轻裘,骑着骏马,赏遍了成都城中的名花;又持着透明洁白的茶杯,在建溪品尝着名茶。天下太平,宦游的足迹到过国中的一半,写出了他少年时书生意气,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状态。“归来镜曲盟鸥沙”写出了他晚年闲适却失意的心情。“诗墨淋漓不负酒”展现了他的诗歌才华与潇洒肆意。而“月氏首”一句却表达了陆游的遗憾是没有手刃敌人,所以一生空有豪情,眼睁睁看着中原沦丧,无力挽救,而充满痛恨之情。16.
(1).
少无适俗韵
(2).
性本爱丘山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
使我不得开心颜
(5).
同是天涯沦落人
(6).
相逢何必曾相识
17.
B
18.
B
19.
C
【17题详解】
诡秘:(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此处的修饰对象是“宗教文化”,不涉及具体的行动、态度,应用“神秘”。
模型: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于展览或实验。造型:指创造物体形象;也指创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模型”强调制成的实实在在的物体,“造型”强调形象,根据前面“物质”这一限定词,此处应用“模型”。
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偏重于逼真地显现。“绘声绘色”指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形容描写或叙述一段事情很逼真。根据句意,强调物质模型构成的鲜活形象,此处应用“活灵活现”。
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根据句意突出“丰富多彩”,此处应用“目不暇接”。
故选B。
【18题详解】
根据语境,关联词“不仅……而且……”引领的句子的共同主语应是“他们”,应放在关联词“不仅”的前面,据此排除C、D两项。再根据“不仅……而且”表递进,“既”与“又”搭配表并列,句中应该是递进关系,据此排除A项。
故选B。
【19题详解】
画线句存在着滥用介词造成主语缺失与用词不当的语病。画线句子有两个分句,“由于”和“致使”同时使用导致缺少主语,“由于”与“致使”保留一个即可,排除A项。长期,是指长时间的,有时间的限制,强调对过去的总结;永久,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时间上不仅指过去,更指今天和未来。根据语境,强调今天以前,即对过去的总结,“永久”应改为“长期”,排除B、D两项。
故选C。
20.(1).
虽然我国的国土辽阔
(2).
应该非常珍惜耕地才是
(3).
使农业生产有一定回报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空,前面说到要守住耕地面积,后面说“但人均国土面积很小,人均耕地面积更小”,说明这里应当用“虽然”与“但是”构成转折,据此填写“虽然我国的国土辽阔”;
第二空,前面说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小,后面又说“耕地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说明按道理农民应当很珍惜土地,据此填写“应该非常珍惜耕地才是”;
第三空,前面分析了原因,农产品价格低,耕地回报率也就低,那么要想得到“农民才有足够动力和能力保护耕地”的目的,前面就应该设法提高农产品价格,让耕地回报率提高,据此填写“使农业生产有一定回报”。
21.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8日上午在京隆重举行。
22.【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审题:材料主要讲北京几所学校的学生发出“放下手机、拿起纸笔、见字如面”的倡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书信就是人们传情达意的重要方式,由此也积淀下讲求雅达的中国传统书信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传统书信写作受到快捷、简短的碎片化信息模式的冲击,已逐渐被人们忽视和遗忘。传统书信中的拳拳深情也不复当初。但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这种诗意渐渐成为远去了的风景,令人惋惜。试题要求围绕“提笔写信”这一主题展开思考与讨论。材料中有几种说法,有些是矛盾的,有些是统一的。立意时,可以赞成某些观点,也可以反对某些观点,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①见字如面,纸短情长;②书信的力量,文化的深情;③书信在左,短信在右;④快与慢的思考等。
(
13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