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
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
赤 壁 赋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晚年被贬惠州、儋州。追谥文忠公。
关于苏轼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
元丰5年写的“两赋一词”是创作上的高峰: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东坡游赤壁
苏东坡像
赋 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征,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讲究文采和韵律,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语音上要求声律谐调;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主伸客” 的方式阐述观点
1、听录音:播放鲍国安朗诵《前赤壁赋》的录音,感受苏轼的文风
2、作标记: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xū
zhào
niǎo
hè
lí
qiǎo
liáo
zhú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yóu
zàng
jí
jiè
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
1. 写出通假字的本字;
举酒属客 冯虚御风
2. 说一说加点词的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侣鱼虾而友麇鹿
3. 说一说下边两句是什么句式: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而今安在哉?
整体感知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乐—悲—感悟—喜
梳理课文第1、2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
属客:劝客人饮酒。属:通 “嘱”,倾注,引申为劝酒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窈窕之章:指《月出》篇中《月出皎兮》一章
译: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客人在赤壁下的江面泛舟游览。(状语后置)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少焉:过了一会儿。
斗牛:星座名。斗宿和牛宿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
纵:任凭
如:往
浩浩乎:广大的样子
冯:通“凭”,靠,依托
御:驾御
遗世:脱离尘世
羽化:道教称成仙为羽化,认为成仙后可以飞升
译: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着。(状语后置) 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水光与天色连成一片。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主谓倒装)
于是:在这个时候
空明:指映照着月色的清澈透明的江水
溯:逆流而上
流光:指江面上随波浮动的月光
渺渺:悠远
美人:指内心所思慕的贤人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倚歌:指按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呜呜:象声词,常指凄凉的音调
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舞:使……起舞
泣:使……哭泣
嫠妇:寡妇
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定语后置)
译:这萧声仿佛使潜藏在深涧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品读鉴赏
问题:赤壁这个地方的景色到底怎么样?
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万顷之茫然。
第一段:所见景物有何特征?
自然景色 特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新爽净,宁谧宜人
月出……,徘徊…… :山月近人,悦目适心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迷离朦胧,水天一色
总之:神奇纯净、超世绝俗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朦胧迷离,羽化登仙(景美)
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
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
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
江的心情?
愉悦(乐)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此时之“乐”的内涵是什么?
主客行为 感受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 诗酒连袂,洒脱快意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 冯虚御风,恍若神仙
乐的内涵:因置身于空灵境界,烦恼
暂得解脱而产生的轻松愉悦与陶醉。
第一段特点:因景生情 ,情景交融
精练、优美、淡远的语言与月白风清的境界交相辉映,景色优美,情蕴其中,堪称绝唱。
“水” “月”--------铺垫 伏笔
问题: 夜游赤壁,本来是一件“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的乐事,但随后却由乐转悲,那么悲从何来呢?
阅读文章第二段,找出其中与“悲”相关的内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悲从箫声中来
客人吹箫
箫声幽怨
幽声生悲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见底的江水,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怀啊,多么悠远,我所思慕的贤人啊,好似远在天的另一方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比喻美好理想。
悲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诗与歌的内涵: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求而不得的怨慕悲苦。
联系作者身世背景,我们不难想象,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时心中是多么痛苦。所以,当他最初投入到清风明月的怀抱中时,必然会欣慰喜悦、如醉如痴,但是,喜悦过后也自然会“别有幽愁暗恨生”。言为心声,歌为心曲。这两首歌恰恰也是写出了苏轼殷切忠心,和渴望经邦济世的儒家理想。
至于这位“客”的幽咽吹箫,只不过是这种悲情的张扬、引申而已,主人望美人不得而流露出的失意和哀伤情绪,事实上才是客人箫声悲凄的根本原因。
由乐入悲
政治失意(苏轼)
箫声幽怨悲凉
(客人由此感叹)
作业﹕
试一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示例)
夏末秋初七月十六那个凉爽的夜晚,苏轼与朋友荡桨在赤壁江面上。凉风习习,水面泛起细细的波纹。东坡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吟唱起《诗经·陈风》中那首优美、高雅的《月出》:
月亮出来明皎皎呀,佳人容颜多俊俏呀!
身材苗条惹人爱呀,相思缠心好烦恼呀!
吟罢,东坡笑了,客也笑了。似乎受到人的感召,一会儿,月亮从东山顶端露出脸庞,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一时间,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光辉映。苏子与客驾一叶扁舟,飘浮在辽阔苍茫的大江之上,仿佛腾云驾雾,在空中迎风翱翔,却不知飞往何处,又仿佛离开了凡俗的尘世,进入了云遮雾绕的道教仙境……
作业:
查字典,解释第一段中所有“之”的用法和意义,并写在作业本子上面。
由喜入悲
政治失意(苏轼)
历史沧桑
个人渺小
人生短促
人生苦短
箫声幽怨悲凉
人生虚无
(客人由此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