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孟子》两章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29 13:1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课:《孟子》两章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
一、新知自学,小组长监督小组成员完成下面练习。
1、孟子,( )家代表人之一。提出 的口号,被称为“ ”。
2、《孟子》是一部( )的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二、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注意排比句子的节奏,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小组讨论,质疑解惑:
⑴ 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亲戚畔之( )
⑵ 古今异义词:说出下列句子中的词义变化。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 )
委而去之( ) 池非不深 ( )
⑶ 解释一词多义: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以天下之所顺( )
之:环而攻之( ) 多助之至( ) 三里之城 ( )
利:兵革非不坚利也( ) 天时不如地利( )
⑷ 写出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三、巩固与运用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池非不深也(   )  (2)兵革非不坚利也(   ) 
(3)委而去之(   ) ( )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2.选段阐述的主要观点:  
3.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一句是由四个(  )句组成的(      )句。其作用是:
4.本文所指君子“战必胜矣”的条件是(   ) A、依靠优越的物质条件。B、依靠山河的险要。C、依靠正确的战略决策 D、施行仁政
5、写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6、背诵全文。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
一、新知自学,小组长监督小组成员完成下面练习。
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
2、大声读课文。
3、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二、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完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哪些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论点:                      
论证方法:                      
思路:
2、课堂练习。(1)读音: ①畎亩 ②傅说 ③胶鬲 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困于心,衡于虑 ( )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 ④所以动心忍性 ( )
(3)翻译句子。
①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巩固与运用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
1、 2、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 请列举几例。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