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曹刿论战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课文第一段。
学习过程
一、新知自学,小组长监督小组成员完成下面练习。
1、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曹刿( ) 又何间( )焉 肉食者鄙( )
小信未孚( )
牺牲玉帛( ) 登轼( )而望之 夫( )战,勇气也
吾视其辙( )乱 望其旗靡( )
2、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缓、深沉,议论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二、合作探究:熟读课文(各种形式朗读)
第一段的学习与研讨: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一) 翻译下列重点文言字词
(1)齐师伐我。 (2)公将战。 (3)曹刿请见
(4)“肉食者谋之 (5)又何间焉? (6)肉食者鄙
(7)未能远谋。 (8) 衣食所安
(9)弗敢专也 曹刿请见。 (10)小惠未徧 (11)民弗从也。 (12)牺牲玉帛 (13)弗敢加也
(14)必以信 (15)小信未孚 (16)神弗福也
(17)小大之狱 (18)虽不能察 (19)必以情
(20)可以一战 (21)战则请从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三)文段重点问题研讨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3、就本文段分析概括曹刿的性格特点?本文段塑造曹刿的形象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三、巩固与运用
1、课堂延伸: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年。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符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符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左传》)
⑴、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子必为政( )
⑵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⑶、读此文后,你有什么认识?治理国家和百姓,是用宽政呢,还是用猛政?
2、结合语意背诵课文第一语段。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知识点。
二、合作探究:
第二段的学习研讨: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一)翻译下列重点文言字词
(1)公将鼓之 (2)齐人三鼓 (3)公将驰之
(4)登轼而望之 (5)遂逐齐师。
(二)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齐人三鼓。 2、齐师败绩。
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遂逐齐师。
(三)、问题研讨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3、分析本文段中曹刿的形象。
第三段的学习研讨: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翻译下列重点文言字词
(1)既克 (2)公问其故 (3)夫战
(4)彼竭我盈 (5)惧有伏焉
(6)望其旗靡 (7)故逐之
(二)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夫战,勇气也。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问题研讨1、概括本文段的内容
2、从本段的论战中分析曹刿的形象
3、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
三、巩固与运用
1、阅读下列文章,完成练习。
诫太子勇
我闻天道无亲,唯德是与。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能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合天意,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民之上?我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时复看之,以自警戒。又拟分赐汝兄弟。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忘昔时之事,故今高颎赐汝我旧所带刀子一枚、并菹酱一合,汝昔作上士时,所常食如此。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
(1)句中“以”的意义和“以自警戒”中的“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承宗庙之重。 B、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志昔时之事。
C、上以为渤海太守。 D、属予作文以记之
(2)“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我心”指
(3)既是训诫之词,就应讲一番“大道理”,隋文帝在训诲儿子的时候,为什么说要给儿子留下旧衣物服饰,一把刀子,一盒菹酱?
2、结合语意背诵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