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29 13:1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爱这土地
学生阅读教材P2_3
计划学时:1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朗读。(重点)
2、体味情感 。(重点)
3、诗歌比较。(难点)
学习过程
一、新知自学,小组长监督小组成员完成下面练习。
1、作家作品,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主要诗集有 、 等。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2、生字、词
(1)、给加线字注音
嘶哑( ) 汹涌( ) 颤抖( )
(2)、读一读
嘶哑 激怒 温柔 汹涌 腐烂
撕裂 驽马 广袤 踊跃 瘸腿
(3)、解释: 姹紫嫣红: 一泻千里:
3、以上内容中你还需要补充 。
4、展评
二、合作探究
1、师引导:诗歌是与 、 、 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2、生深情地朗读诗歌
我爱这土地 ――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读准字音,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用沉郁悲壮的调子来读,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3、师介绍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4、新知探究:
(1)、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借助鸟的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那么这只鸟歌唱的内容有哪些呢?
、 、 、
(2 ).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3)、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4)、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巩固与运用:
(一)比较《中国的土地》和课文《我爱这土地》
背景介绍:刘湛秋(1935~),安徽人。 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内容上:相同点
不同点
2、感情上: 相同点
不同点:
(二)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孝感市2009)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和 融于一体。(2分)
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二)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2009恩施)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