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29 13:1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鱼我所欲也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
一、新知自学,小组长监督小组成员完成下面练习。,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自由朗读。
3.字音:
(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齐读课文。
5.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概括本文大意
二、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完成,师作适当提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③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巩固与运用
(2008山东青岛市)阅读《鱼我所欲也 》《孟子》完成文后(1)—(3)小题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简答题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过程:
一、知识的回顾与新知自学(小组讨论完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4、《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二、合作探究 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师作提示)
三、巩固与运用
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1~5题。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 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