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晦(huì) 雾霭 雕虫小技(diāo) 不可明状
B.门槛(lán) 谴责 未雨绸缪(móu) 循序渐近
C.苟同(gǒu) 晨曦 终南捷径(jìng) 红装素裹
D.慰藉(jí) 玄虚 舍身求法(shě) 言简意该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要实现“诗教”回归,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B.他这个人自命不凡,大家都很喜欢和他合作共事。
C.文艺晚会上,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节目绘声绘色。
D.历史上有些事情非常相像,真是别具一格。
3.下列对名著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红岩》中是叛徒甫志高出卖了江姐,江姐被捕后关在渣滓洞里。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励志小说,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一光辉形象。
C.老舍写的《骆驼祥子》是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记叙了祥子几次买车的经历,反映了旧中国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D.《水浒传》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塑造了众多的好汉形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这部作品中的一个故事情节。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最主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B.初夏时节,遵义街头到处都摆着水果,琵琶啊、樱桃啊、桃子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
C.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不会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迷失方向。
D.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鄂州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C.《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将对古城墙的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
D.由于对志愿者精神理解不深,使得部分志愿者还不能主动投入到全国文明城创建活动中。
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请柬:新居落成,明日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
7.默写句子。
(1)《如梦令》:知否?知否? 。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青春作伴好还乡。
(3)《卖炭翁》: ,心忧炭贱愿天寒。
(4)《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 。
(5)《鱼我所欲也》: , ,故不为苟得也。
(6)杜牧《泊秦淮》中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 , 。
(7)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明南宋军民收复北方失地的决心不可动摇的句子是: , 。
(8)读到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 , 。
二、阅读理解
8.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让科技与人文融合生长
李华
①古人有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语的范畴到底是人文,还是科学?若我们不将自己的思想局限于一时、一地、一物,而是大胆跳脱躯壳,超越短暂生命以遍览人世沧桑,大胆凌空思维,脱离地球以通观宇宙,我们则会发现,在大智慧的大格局大气象中,古人不囿于人文而深论了人文,不囿于科学而深阐了科学。这是因为,两千多年前的智者不是单独地考察世态人情,也不是单独地思考科学规律,而是以恢宏的容量将天、地、人共同放在一个宏阔的框架下进行全局、综合的考量。
②人文,就是人为了观察自身,探索自身,修正自身,提升自身;科学,则是人通过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最终通过理论和技术为人服务。一者始于人,归于人,一者始于自然,归于人,两者最后都要在人身上实现融合,即便在历史时间的轴线上出现生长差异,不一定时刻同步,但也必会相互追赶,最终携手,达于至善。
③强国固本,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携手并进。2016年5月底,中央主要领导同志讲到,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6个月后,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又讲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必须以科技强国,又必须以人文固本。不以科技立国,就不能在日渐拥挤、竞争激烈的地球上保身立足,不以人文固本,就不能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坚守民族身份和传统信仰。所以,有人说,没有科技的国家,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的民族,不打自垮。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科技强身,人文强心,要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震古烁今的大目标、大功业,科技之强健有力躯干和人文之浩瀚涵容灵魂需融合为一处,不分彼此,才有可能攀上历史的新台阶,在前无古人的新区城,缔造建设前所未见的新文明。
④创造创新、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相互滋养。新的文明必须建筑于成千上万个思想创造和浩如繁星的物质创新之上。这些创造和创新,大如国家的体制,中如城市的管理,小如企业的制度,微如产品的改进,不论从历史的经验中考寻,还是从广泛的调研中搜索,都要依托受限于现实科技的载体,论证于千千万万具体个人的感受和评价。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一个高效有力的体制,一个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一个降低交易成本的公平制度,一个受到欢迎的产品,都必须是科技和人文的高度结晶体,实践方案必都施行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平台,执行效果亦必求问于熙熙攘攘的万千庶民。在创造创新的过程中,没有人文的科技是残缺的科技,没有科技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唯有倚重对方,才能更好地建树自身。
⑤个体实现,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兼备为用。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追求。当今时代,没有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离得开手机、电脑、互联网、汽车,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当代科技而获得便利,科技已经成为承载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工具,科技保障了我们最共性、最基础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努力融入现代社会,获得相应的资源保障,享受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没有这些保障,我们会感到极大的不适。但仅拥有这些,又绝不足以让我们获得自由和幸福,因为技术带来的便利能帮功我们升华物质生活质量、提高工作生产效率,但还并不足以帮助我们破除思维边界、拆除思想藩篱、触摸深层灵魂。当科技的边界得到更大的横向扩展,我们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也就需要得到更纵深的挖掘。
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要依靠科技变得强大,这样我们才能按照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有尊严地在地球上自由生存;我们雕刻在现代科技上的顶层设计、管理方法、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要有历史的浑厚淳朴感和更多的人性关怀自觉,这样,由人创新出来的东西,才能获得人心的支持而长青不衰;我们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的选择越多,可以乘坐航空器飞行的距离越远,就越要增加灵魂的质量和定力,因为一个微末的偏差可能让我们离自己的初衷更加遥远。
(1)文章开篇引用古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2)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说“增加灵魂的质量和定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9.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老柿树
陈敏
①外爷家的院落前,长着一棵三人合抱粗的老柿树,高十丈余,树身硕大,傲立挺拔,遮住了一片天。没人知道它的年龄,据我外爷说,从他记事起,它就那么高,那么大。
②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老柿树是我儿时的伙伴,柿树叶子圆润油亮,层层叠叠,像一把巨大的油纸伞,遮住了半个院子。我们坐在树荫下编织草帽、剥土豆,躲在树后吓唬暮归的大人小孩。古树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同时,也带来过不少的麻烦,于是,我外爷总说它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让人既爱怜又痛惜。
④单说这爱吧,从夏到秋,柿树便舔欢着每一个行走在树下的人。仅那些从树上落下来的红艳艳的灰包蛋柿子就解了不少人的饥渴。
④老柿树从不歇枝,年年枝繁叶茂。秋季柿子成熟时,外爷就慷慨地唤来左邻右舍,让他们随便摘,随便拿。生活在大树周围的邻家都得了树的恩惠,门前房后挂着一串串红红的柿饼、柿皮、柿轱辘,而我外爷则在最后才收拾残局,将那些碰坏了的没人要的柿子统统压进一口大瓮,开始预备酿制春节的“年酒”。柿子酿出的酒浓郁、醇香,是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家宴陈酿”。
⑤但它同时又是一棵烦恼树。老树除了招来各种鸟儿在上面筑巢外,也招来了猫头鹰。猫头鹰向来被视为“凶鸟”,只要它一叫,村里定有人驾鹤西归。这几乎很灵验,为此,我外爷经常在冬夜里,披衣下床,扛着竹竿出门,驱赶停留在树枝间叫声沉闷恐怖的猫头鹰。老柿树因此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说谁在夜间从树下过,朝树根浇了一泡尿,结果闹了一夜肚子;谁将坠落在树下的鸟窝捡回家煨了炕,没过几天房子便着了火。更为不幸的是有一回,一个男孩上树摘柿子,惹怒了隐藏在枝叶间的一个马蜂窝,被蜂蜇得坠下了树,摔得不轻。他刁蛮的爹带着人马、锯子、刀斧恶狠狠赶来伐树。一村人都来看热闹,我外爷搂着树身说:要砍就把我也砍了吧!记忆中,那些大人因树吵吵嚷嚷了一个下午,最后我外爷外婆给那个小孩送了半年的饭。
⑥不过,也有不少美好的传说:情窦初开的男女碰巧在树下相遇,他们的爱情便能生根发芽,修成正果;花开时节,从树下经过的准妈妈被柿花击中了头,定会生出个漂亮的女娃娃,被落下的柿子击中,一定能生个男娃……
⑦这些传说让人们对老树更多了几分敬畏。
⑧树木不老,人易老,人亦变。家乡在外爷外婆去世后一夜巨变。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全都外出或打工或安家,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留了下来和古树一起见证着世间的沧桑。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落叶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狼藉。
⑨外爷的家也换了主人。新主人是我的一个远房舅舅,他对老树还一无所知,一搬进去就扬言要砍掉遮住了院子阳光的老树。他给树列出了五大罪状,消息传到我耳朵,我的心犹如针锥。我在哀伤的同时又默默地在心里为树祈祷了一番。
⑩半年后,出差路过家门,忐忑地将头伸出车外,将目光落在老树的地方,心突突地跳,想偷偷看一眼那棵长在我心中的古树是否还尚在人世。
大树依然昂首挺立在那里。我顿时乐坏了。哪路神仙保佑啊,我儿时的伙伴没有被砍。它还在。我像拥抱久别的亲人一样,冲出车门,奔向树,紧紧搂抱,隐约瞥见舅舅一步步向我走来。
我用诺诺的声音询问老树没有被伐的原因,听到的却是舅舅做的一个梦。
老树将被砍伐的前一天晚上,舅舅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看见黑色的天空闪出一道光,顿时狂风大作,树干和树枝摇摇欲坠,仿佛在与风暴对话,他听不懂它们的对话。
突然,一声巨响,古树倒向一边,强风吹来,异常剧烈,整幢房子摇摇欲坠。
他在里面吓坏了。天哪,如果大树倒向他的房子,家毁人亡就在眼前。
他赤身裸体奔出门,向大树喊:别倒下去,挺住,你会挺住的,你不会倒的。他伸出双臂将其抱住,设法将它立稳……树枝在风中摇摆,呜呜咽咽的,像在哭泣。突然,树干剧烈摇晃,脚下的大地在抖动。此时,梦醒了。
以为是地震,舅舅从床上爬起,直奔窗户,推窗望去,外面风平浪静,老树依然安静地站在晨光中,他的心才缓缓放了下来。
舅舅说,他砍树的念头在梦醒之后就断了。
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
(1)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填空。
段落 内容
①~⑤
⑥~⑦ 老柿树留下美好传说,让人心生敬畏
⑧~⑩
~ 老柿树依然挺立,“我”喜出望外
(2)文章第 ~ 段详写舅舅的梦境,其用意是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①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落叶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狼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②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品味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4)小说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0.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苗族服饰:人间最美丽的彩虹
材料一:
黎峨道中①
(清)查慎行
青红颜色裹头妆,
尺布缝裙称膝长。
仡佬打牙②初嫁女,
花苗③跳月便随郎。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王英志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注释】①黎峨道中:自云南黎州至峨山县的途中。②仡佬(ɡē lǎo)打牙:即打牙仡佬,少数民族仡佬族中的一种。③花苗:苗族。
材料二:由商到周,一般统治者和奴隶,衣长齐膝似乎是一种通例。商代贵族平时常穿彩色丝绸衣服,还加上种种织绣花纹,用个宽宽的花带子束腰。平民或奴隶的头饰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盘向上的,有包头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还有其他好些样式,都反映在玉、钢、陶人形俑上,样子多和现在西南居住的苗、瑶族情形差不多(这不是偶然巧合,事实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图案花纹还可从西南兄弟民族编织物上发现)。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橡斗已用来做染料,并且还种植了蓝草,能染出各种不同的青蓝色,种茜草和紫草专染红、紫诸色。
(选自沈从文《古人的文化》,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删改)
材料三:苗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民族,因为苗族服饰最美丽。苗族服饰所凝聚的,是历史的记忆。苗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迁徙史。
古籍记载,苗族起源于5 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便被视为苗族的先祖。涿鹿大战,蚩尤兵败,战死冀州,九黎部落群龙无首,不得不向黄河以南迁徙。
不久,一个新的政权——三苗国,建立在江淮河湖地区。然而,历史赋予这个民族的命运是悲惨的。当苗族的先民们总算在相对理想的环境中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继续发展的机会,又相继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伐,三苗被迫迁徙到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中。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苗族先民又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大部分沿乌江西行,进入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即使是最悲伤的时刻,苗族先民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眷恋、热爱和对美的歌颂、追求,没有放弃为昨天、为历史留下永恒的见证:
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
插在姑娘的头上
让我们割下树浆
染在阿嫂的衣上
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
画在阿妈的裙上
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
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
在林林总总的苗族服饰中,有一种叫作“兰娟衣”的女装。其来历,有这样的传说,说兰娟是古代的一位苗族女首领,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用黄丝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袖子上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她在胸口处绣上一个湖泊状图案。以后,每渡一条河,每翻一座山,她都要在衣服上缝下记号。记号越来越多,竟然从领口一直缝到裤脚,密密麻麻,陆离斑驳。后来,她的女儿要出嫁了,她按照所记的符号,重新用各种不同的彩线,精心绣制出一套特别精巧漂亮的女装,作为女儿的嫁衣。“兰娟衣”从此流传开来。
就这样,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苗族同胞“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让自己的服饰承担了其他任何服饰都不能够承担的沉重使命,并最终让它变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有一种风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须要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
在苗族的观念里,人死后,只有穿上这种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认,灵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那是壮丽而神圣的“还乡”!
(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材料四:
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绣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牡丹产于北方,西南并不自然生长。
(摘自《服装》,有删改)
(1)下列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青红颜色裹头妆”描述了苗族青年男女身上穿的颜色鲜艳。
B.苗族的头饰和服饰上能发现很多三千年前古代编织物上的图案花纹。
C.苗族服饰“兰娟衣”,是苗族历史的记忆,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D.苗族人只有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苗族服饰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苗族同胞绣有传统图案的服饰上对苗族同胞的理解。
11.阅读下列古文,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③策之不以其道 道: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其真无马邪?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颔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颈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2)“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三、综合性学习
13.2016年4月,遵义街头出现了“摩拜单车(mobike)”,它与原本的公共自行车不同,不用办卡,没有车桩,用二维码就能开锁,在APP上就能找车。用户可以把车停放在除弄堂、小区、楼道等区域外的任意合法非机动车停放点。半年后,“摩拜单车”又推出了轻骑(Mobike Lite),有了更人性化的设计:重量接近日常用的自行车,安放了车篮,设计了可升降座椅。在试运营一段时间后,公司对投放的1000辆“摩拜单车”进行了使用状况的调查,发现存在不规范停放、私自占有、恶意损坏等现象。
(1)“摩拜单车”公司针对“知晓度”和“使用率”,在20~45岁人群中随机抽取300名进行了小型调查:
不知道“摩拜单车” 安装“摩拜单车”APP,但未曾使用 偶尔使用“摩拜单车” 经常使用“摩拜单车” 固定使用“摩拜单车”
2% 23% 31% 25% 19%
从表格可知,调查结果是: 。
(2)小刘给“摩拜单车”的客服经理王明发了一封邮件,指出了“摩拜单车”自重较重的不足,同时,他还认为“摩拜单车”没有必要收取299元押金。假设你就是“摩拜单车”的客服经理王明,请你结合上述所有相关材料,以邮件的形式给出对小刘的回复。
(3)共享单车是一种绿色出行方式,为了遵义市民能够顺利使用它,请你为共享单车投放市场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四、作文
14.根据下面的材料和题目写一篇文章。
“爸爸,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等红灯倒计时结束变绿灯之后再走呢?”
“可能因为他们有急事吧?”
“那我们也着急上学啊?为什么要等倒计时结束变成绿灯才走呢?”
“那我问你,交通规则是不是规定红灯停绿灯行呢?”
“是啊。”
“坚持对的事情,不受错误的引诱这叫作自尊。”……
请结合材料,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明”应写作“名”;
B.“槛”应读作“kǎn”,“近”应写作“进”;
D.“藉”应读作“jiè”,“该”应写作“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辨析字形要准确把握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注意辨析同音字字形、音形相近字字形、形声字字形、多义字字形等,书写注意规范。“明”和“名”易混淆,“藉”是多音字,“近”和“进”,“该”和“赅”是同音字字形混淆。
2.【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望文生义;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B.“自命不凡”是贬义词,用在此处不合适;
C.“绘声绘色”指叙述、描写极其逼真,不能用来形容表演;
D.“别具一格”指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自命不凡”是褒贬不当,“绘声绘色”是适用范围和对象不当。
3.【答案】B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功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光辉形象。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作者。
4.【答案】A
【知识点】顿号;问号;引号;省略号
【解析】【分析】B.“琵琶啊”“樱桃啊”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
C.问号改为逗号;
D.省略号和“等”去掉一个。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准确掌握标号和点号的作用和适用范围,根据句意和词语之间的关系,对使用情况辨析正误。本题要对顿号、逗号、问号、省略号准确掌握。
5.【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一面对两面,将“兴衰”改为“兴旺”;
B.搭配不当,将“培养”改为“提高”;
D.缺少主语,去掉“使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语意不明,否定不当,用词错误,句式杂糅,关联词语错用。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本题A不合逻辑,B用词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
6.【答案】D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
B.“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
C.“家严”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改为“令堂”。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表达得体的辨析。答题时应注意,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礼貌用语要注意场合和对象,“府上”、“垂念”、“家严”运用错误在于不能准确把握词义和适用范围和对象。
7.【答案】(1)应是绿肥红瘦
(2)白日放歌须纵酒
(3)可怜身上衣正单
(4)青草池塘处处蛙
(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6)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给出上句或下句或两头等的识记性填空默写,一定要根据课本的语句正确默写;提示性默写,一定要符合提示的要求,按照要求默写相关语句;理解性默写一定要审题准确,根据要求默写相关语句。一切默写都要依据现行课本,不得多字、少字、错字、别字,标点正确。注意“ 瘦、须、甚、笼、竟、蜡 ”等字的字形,要正确书写。
故答案为:(1)应是绿肥红瘦;(2)白日放歌须纵酒;(3)可怜身上衣正单;(4)青草池塘处处蛙;(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6)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7)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易错易混淆字词:须、纵、沙 、淮、近、青、竟、蜡炬。
8.【答案】(1)用古人的话说明“古人不囿于人文而深论了人文,不囿于科学而深阐了科学”,继而再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
(2)让科技与人文融合生长。
(3)正反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强国固本,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携手并进”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强调思想道德与精神品质的作用,面对诱惑,能坚定目标,不忘初心,把握好人生的正确方向。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文章开头及其作用;中心论点;对比论证;引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恢宏的容量将天、地、人共同放在一个宏阔的框架下进行全局、综合的考量。作用是:用古人的话说明“古人不囿于人文而深论了人文,不囿于科学而深阐了科学”,继而再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
(2)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文段。首先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题目和首尾段、中间段可以提取论点。题目“让科技与人文融合生长”就是中心论点。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科技立国、以人文固本”和“不以科技立国不以人文固本”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强国固本,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携手并进”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本题考查探究启发。注意根据文章观点谈感受,写清感受与观点相关的启示。文章强调科技和人文并举,破除思维边界、拆除思想藩篱、触摸深层灵魂。“增加灵魂的质量和定力”意味着提高自身素质,重视思想道德与精神品质的作用,面对诱惑,能坚定目标,不忘初心,把握好人生的正确方向。
故答案为:(1)用古人的话说明“古人不囿于人文而深论了人文,不囿于科学而深阐了科学”,继而再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
(2)让科技与人文融合生长。
(3)正反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强国固本,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携手并进”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强调思想道德与精神品质的作用,面对诱惑,能坚定目标,不忘初心,把握好人生的正确方向。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开头作用一般有,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或者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2)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答题时应注意,中心论点的识别: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方法:标题揭示、开头提出、结尾归纳、承上启下的句子。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某个论题展开论述,需要自己归纳。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即可。
(4)本题考查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对文中观点和材料发表看法、见解与主张。或根据文中话题自提一个有别于文中论点的观点,并陈述理由。答题思路:先提出论点,要注意用判断句,再进行论证,最好用事例论证。
9.【答案】(1)老柿树带来欢乐,也带来麻烦,让人爱怜又痛惜;老柿树欲被砍伐,“我”哀伤、忐忑
(2)①交代了老柿树得以留存的原因,丰富故事内容;②增添故事的神秘色彩,增强文章的可读性;③隐喻小说主旨:传统根基不能丢。
(3)①运用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写出老柿树受冷落的现状,含蓄地表达出“我”对乡村萧条景象的感慨。②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意境,真切细腻地写出了柿花带给“我”的甜美感受。
(4)小说通过对老柿树及其命运的描写,传达出丰富的内涵:①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②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③还有对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冲击乡村的隐忧;④对继承传统、保留生命根基的呼唤。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自然环境描写;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大意。根据第二段句子“古树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同时,也带来过不少的麻烦,于是,我外爷总说它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让人既爱怜又痛惜。”可以概括1—5段的段意:老柿树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让人爱怜又烦恼;根据第10段“一个远房舅舅,他对老树还一无所知,一搬进去就扬言是要砍掉遮住了院子阳光的老树。他给树列出了五大罪状,消息传到我耳朵,我的心犹如针锥。我在哀伤的同时又默默地在心里给为树祈祷了一番。”可以概括8——10段段意:老柿树欲被砍伐,“我”哀伤、忐忑。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13—16自然段详写舅舅的梦境,梦见古树倒向一边,强风吹来,异常剧烈,整幢房子摇摇欲坠,家毁人亡就在眼前。收到梦境的惊吓,他砍树的念头断了。两方面作答,内容上:交代了老柿树得以留存的原因,丰富故事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整增添故事的神秘色彩,增强文章的可读性。隐喻小说主旨:传统根基不能丢。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①句,“秋天、成熟的柿子、落叶铺满泥泞的小路、树 下一片狼藉”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老柿树受冷落的现状,含蓄的表达出“我”对乡村萧条景象的感慨。②“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意境,真切细腻地写出了柿花带给“我”的甜美感受。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中心内涵。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它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反映了作者对一件事的立场、看法、主张。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都不直接在文章里写出来,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自己领会和归纳。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具有多面性和丰富性,有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对继承传统、保留生命根基的呼唤,对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冲击乡村的隐忧。
故答案为:(1)老柿树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让人爱怜又烦恼;老柿树欲被砍伐,“我”哀伤、忐忑
(2)①交代了老柿树得以留存的原因,丰富故事内容。②整增添故事的神秘色彩,增强文章的可读性。③隐喻小说主旨:传统根基不能丢。
(3)①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老柿树受冷落的现状,含蓄的表达出“我”对乡村萧条景象的感慨。②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意境,真切细腻地写出了柿花带给“我”的甜美感受。
(4)小说通过对老柿树及其命运的描写,传达出丰富的内涵:①有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②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③对继承传统、保留生命根基的呼唤,④还有对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冲击乡村的隐忧。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大意。答题时应注意,概括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概括。要点:带来欢乐、烦恼,让人爱怜、烦恼、哀伤、忐忑。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答题时应注意,理解语段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首先要看看语段写了什么,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结尾的语段一般会照应前文、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等。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①景物描写表达出“我”对乡村萧条景象的感慨。②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写柿花带给“我”的甜美感受。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中心意思。答题时应注意,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分析归纳。内容情感方面:回忆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怀念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思想感悟:对继承传统、保留生命根基的呼唤,对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冲击乡村的隐忧。
10.【答案】(1)C
(2)颜色鲜艳,衣长及膝,头饰样式丰富,图案记录了民族历史。
(3)苗族祖先曾经在中原生活,后被迫迁往西南,苗族同胞不忘祖先,始终铭记自己的故土;他们有独特的生活智慧,用服饰上的牡丹等图案纪念祖先,记录历史;无论经历怎样的命运,他们都保持对生活的眷恋和对美的追求;对于古老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习俗,他们懂得珍惜,重视传承。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提取并概括信息。
A错误,根据材料一“青红颜色裹头妆”描述了仡佬打牙初嫁女身上穿的颜色鲜艳。
B错误,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图案花纹还可从西南兄弟民族编织物上发现。
D错误,苗族有一种风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须要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只有穿上这种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认,灵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2)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概括内容。通读几则材料,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苗族服饰的特点:颜色鲜艳,衣长及膝,头饰样式丰富,图案记录了民族历史。
(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整合信息。综合、归纳、概括相关的信息作答,苗族祖先曾经在中原生活,后被迫迁往西南,苗族同胞不忘祖先,始终铭记自己的故土;他们有独特的生活智慧,用服饰上的牡丹等图案纪念祖先,记录历史;无论经历怎样的命运,他们都保持对生活的眷恋和对美的追求;对于古老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习俗,他们懂得珍惜,重视传承。
故答案为:(1)C
(2)颜色鲜艳,衣长及膝,头饰样式丰富,图案记录了民族历史。
(3)苗族祖先曾经在中原生活,后被迫迁往西南,苗族同胞不忘祖先,始终铭记自己的故土;他们有独特的生活智慧,用服饰上的牡丹等图案纪念祖先,记录历史;无论经历怎样的命运,他们都保持对生活的眷恋和对美的追求;对于古老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习俗,他们懂得珍惜,重视传承。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提取并概括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概括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的语言、结构、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几则材料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而找出各则材料之间的共性(或者个性)。
(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整合信息。答题时应注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查,所要筛选、整合的信息,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而是文章中最重要的信息,它常常包括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的概念和新的知识的解释和阐释,能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含义较深、比较难懂的句子等。
11.【答案】(1)只是;等同,一样;规律,方法;才能
(2)①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②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3)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祗:副词,只是;②等:动词,等同,一样;③道:名词,规律,方法;④ 材:名词,才能;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①关键词:策、以、道。句意是: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②关键词:其、邪。句意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3)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带有感彩的语句,就是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或者能够让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第一段写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写到了千里马的遭遇,最后,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故答案为:(1)①只是;②等同,一样;③规律,方法;④才能;
(2)①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②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3)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①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②其:难道,表示推测。邪(yé):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阅读中可以采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彩强烈的句子等方法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入情入境,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附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2.【答案】(1)D
(2)“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中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受排挤而身不由己离开朝廷的忧愤。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D项“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说法有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故答案为:(1)D
(2)“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中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受排挤而身不由己离开朝廷的忧愤。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13.【答案】(1)在被调查人群中,绝大多数人知道“摩拜单车”,超过半数的人使用过“摩拜单车”
(2)小刘:
你好!
关于您提出的“摩拜单车”自重较重的问题,我们已推出了轻骑,减轻了自重;至于您提出的押金问题,我们则认为目前还存在不规范使用现象,押金作为使用保证还不能取消,我们会继续改进,感谢您的支持!
客服经理:王明
2018年11月25日
(3)①严格共享单车入驻城市的审批手续;②规范市民使用单车后按点放置的条例与处罚方法;③加大文明使用共享单车的宣传。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提取图表信息。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表能力、快速筛选信息能力、高度概括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等综合能力。根据98%的人知道“摩拜单车”,75%的人使用“摩拜单车”归纳为:在被调查人群中,绝大多数人知道“摩拜单车”,超过半数的人使用过“摩拜单车”。
(2)本题考查拟写邮件。开始准确称呼,使用礼貌用语,写清问题和回复的详情:关于您提出的“摩拜单车”自重较重的问题,我们已推出了轻骑,减轻了自重;至于您提出的押金问题,我们则认为目前还存在不规范使用现象,押金作为使用保证还不能取消,我们会继续改进,感谢您的支持!嘴和写好署名和日期。
(3)本题考查探究启发和提出建议。既要保证大家的出行方便,也要照顾到安全出行,便于交通管理,可以提出以下建议:严格共享单车入驻城市的审批手续;规范市民使用单车后按点放置的条例与处罚方法;加大文明使用共享单车的宣传。
故答案为:(1)在被调查人群中,绝大多数人知道“摩拜单车”,超过半数的人使用过“摩拜单车”。
(2)小刘:
你好!
关于您提出的“摩拜单车”自重较重的问题,我们已推出了轻骑,减轻了自重;至于您提出的押金问题,我们则认为目前还存在不规范使用现象,押金作为使用保证还不能取消,我们会继续改进,感谢您的支持!
客服经理:王明
(3)①严格共享单车入驻城市的审批手续;②规范市民使用单车后按点放置的条例与处罚方法;③加大文明使用共享单车的宣传。
【点评】(1)本题考查提取图表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图表题一般是给出一幅图表,要求考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有关信息,对题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这类题将原来单一的文字材料变为生动、活泼,图文转换综合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语言的概括能力。
(2)本题考查拟写邮件。答题时应注意,格式:邮件的格式也分三部分:称呼、正文、署名和日期。 称呼要顶格写。 在称呼下一行空二格写正文,简单明了的把你的观点或做法写清楚。 在正文下面写清楚署名,并在署名的下一行写清 年、月、日。
(3)本题考查探究启发和提出建议。答题时应注意,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提取文章主要内容信息,结合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办法和建议,内容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切合实际有可操作性。
14.【答案】【参考例文】
尊严是一个人的灵魂
尊严是一个人的灵魂,是无价的。可一些流浪者把它变成了有价的。先前我非常瞧不起他们、甚至讨厌他们,但平凡的一幕却改变了我对他们的看法。流逝的时光冲不淡往日的记忆,那一幕在我的心湖激起一圈圈的涟漪,使我难以忘怀 一个深秋的下午,我独自在步行街上散步。突然,我看到了一幅奇特的画面:一个双腿截肢的中年人在地上爬着,穿着破烂不堪的衣衫,脸上显得苍白而愁苦。他左手抱着一打报纸,脖子上挂着一个破旧的书包,沿着广场上的花坛,不停地喊着晚报,晚报。一边喊,一边在人们脚前爬行。有许多好心人都忍不住地可怜他,这个给他五角,那个给他一元。给钱的人都把他当成了乞丐,并没有注意到他左臂上的报纸。他接过钱,放进那个破旧的书包里,把一份份的晚报递了上去。那些好心人都吃了一惊,这才看见他左手上的报纸,可是谁也没有去接。这时,他那拿着一份报纸的手一直举着,脸上露出坚韧而执著的表情,不停地说:这是您买的报纸,请拿着。好心人不解地望着他,直到接过那份硬塞过来的报纸,他这才继续向前爬去。 眼前的一切,仿佛是晴空中的一道霹雳在我的脑海中炸开,我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刚才中年人那执著的神情。这个用劳动换来生存的人,把我对流浪者的态度改变了。错了,我不应瞧不起他们,他们之中有好样的,应该挑起大拇指称赞! 都是来外地谋生的流浪者,另一种人,乞丐,多么聪明。一人给一元钱,一天下来只要坐着给人磕个头就能赚几十几百元。而看看他,每天在地上爬来爬去,还不知饿多少次肚子,是多么笨。 不!靠乞讨得来的钱虽多,但那是用自己的尊严换来的。也许你要说那趴在地上爬来爬去就不失尊严吗?对,那并不失尊严,因为他是用自己的劳动换饭吃。他也向别人伸手要钱,可那是他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挣来的,他是身残志坚,活得有骨气,我佩服他! 虽然这件事已过去了好久,但中年人那捍卫自己尊严的执著让我深深折服,那艰难爬行卖报的一幕更让我难以忘怀。
【知识点】记叙文;议论文;材料作文;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审题构思:材料是一个小故事,讲述两代人关于规则理解,中心句是坚持对的事情,不受错误的引诱这叫作自尊。从故事主旨入手确立主题,材料作文是一则故事,话题不明显,也没有论述性的语句。考生必须认真研读材料,通过故事的人物、情节等,把握材料的主旨,以材料主旨作为构思的切入点。当然,对于故事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考生可以赞成,可以对文中表达的思想进行辩证的思考分析。首先选择一点作为写作中心,然后再化大为小或化虚为实地立意选材、谋篇布局。作文题若全选或选多个要点行文,运用并列式结构构思,难免会犯面面俱到却又泛泛而谈的毛病。与其如此,还不如在多项要点中选取其中的一点写深刻,集中一点来写更能直接表现主旨。提取作文方向:规则和自由、自尊之道、做人的素质、提高公民的文明意识、遵守法规规则等。
【点评】这是一道材料作文。 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关于规则或文明的论题或论点,着重分析遵守法规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克服维护社会的秩序,选取恰当的名言和事例作为论据。写记叙文: 概括出写作的中心:学习或干事业都要遵守纪律和法律法规。 围绕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可以记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
1 / 1语文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晦(huì) 雾霭 雕虫小技(diāo) 不可明状
B.门槛(lán) 谴责 未雨绸缪(móu) 循序渐近
C.苟同(gǒu) 晨曦 终南捷径(jìng) 红装素裹
D.慰藉(jí) 玄虚 舍身求法(shě) 言简意该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明”应写作“名”;
B.“槛”应读作“kǎn”,“近”应写作“进”;
D.“藉”应读作“jiè”,“该”应写作“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辨析字形要准确把握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注意辨析同音字字形、音形相近字字形、形声字字形、多义字字形等,书写注意规范。“明”和“名”易混淆,“藉”是多音字,“近”和“进”,“该”和“赅”是同音字字形混淆。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要实现“诗教”回归,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B.他这个人自命不凡,大家都很喜欢和他合作共事。
C.文艺晚会上,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节目绘声绘色。
D.历史上有些事情非常相像,真是别具一格。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望文生义;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B.“自命不凡”是贬义词,用在此处不合适;
C.“绘声绘色”指叙述、描写极其逼真,不能用来形容表演;
D.“别具一格”指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自命不凡”是褒贬不当,“绘声绘色”是适用范围和对象不当。
3.下列对名著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红岩》中是叛徒甫志高出卖了江姐,江姐被捕后关在渣滓洞里。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励志小说,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一光辉形象。
C.老舍写的《骆驼祥子》是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记叙了祥子几次买车的经历,反映了旧中国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D.《水浒传》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塑造了众多的好汉形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这部作品中的一个故事情节。
【答案】B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功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光辉形象。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作者。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最主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B.初夏时节,遵义街头到处都摆着水果,琵琶啊、樱桃啊、桃子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
C.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不会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迷失方向。
D.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
【答案】A
【知识点】顿号;问号;引号;省略号
【解析】【分析】B.“琵琶啊”“樱桃啊”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
C.问号改为逗号;
D.省略号和“等”去掉一个。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准确掌握标号和点号的作用和适用范围,根据句意和词语之间的关系,对使用情况辨析正误。本题要对顿号、逗号、问号、省略号准确掌握。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鄂州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C.《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将对古城墙的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
D.由于对志愿者精神理解不深,使得部分志愿者还不能主动投入到全国文明城创建活动中。
【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一面对两面,将“兴衰”改为“兴旺”;
B.搭配不当,将“培养”改为“提高”;
D.缺少主语,去掉“使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语意不明,否定不当,用词错误,句式杂糅,关联词语错用。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本题A不合逻辑,B用词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
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请柬:新居落成,明日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
【答案】D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
B.“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
C.“家严”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改为“令堂”。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表达得体的辨析。答题时应注意,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礼貌用语要注意场合和对象,“府上”、“垂念”、“家严”运用错误在于不能准确把握词义和适用范围和对象。
7.默写句子。
(1)《如梦令》:知否?知否? 。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青春作伴好还乡。
(3)《卖炭翁》: ,心忧炭贱愿天寒。
(4)《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 。
(5)《鱼我所欲也》: , ,故不为苟得也。
(6)杜牧《泊秦淮》中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 , 。
(7)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明南宋军民收复北方失地的决心不可动摇的句子是: , 。
(8)读到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 , 。
【答案】(1)应是绿肥红瘦
(2)白日放歌须纵酒
(3)可怜身上衣正单
(4)青草池塘处处蛙
(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6)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给出上句或下句或两头等的识记性填空默写,一定要根据课本的语句正确默写;提示性默写,一定要符合提示的要求,按照要求默写相关语句;理解性默写一定要审题准确,根据要求默写相关语句。一切默写都要依据现行课本,不得多字、少字、错字、别字,标点正确。注意“ 瘦、须、甚、笼、竟、蜡 ”等字的字形,要正确书写。
故答案为:(1)应是绿肥红瘦;(2)白日放歌须纵酒;(3)可怜身上衣正单;(4)青草池塘处处蛙;(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6)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7)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易错易混淆字词:须、纵、沙 、淮、近、青、竟、蜡炬。
二、阅读理解
8.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让科技与人文融合生长
李华
①古人有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语的范畴到底是人文,还是科学?若我们不将自己的思想局限于一时、一地、一物,而是大胆跳脱躯壳,超越短暂生命以遍览人世沧桑,大胆凌空思维,脱离地球以通观宇宙,我们则会发现,在大智慧的大格局大气象中,古人不囿于人文而深论了人文,不囿于科学而深阐了科学。这是因为,两千多年前的智者不是单独地考察世态人情,也不是单独地思考科学规律,而是以恢宏的容量将天、地、人共同放在一个宏阔的框架下进行全局、综合的考量。
②人文,就是人为了观察自身,探索自身,修正自身,提升自身;科学,则是人通过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最终通过理论和技术为人服务。一者始于人,归于人,一者始于自然,归于人,两者最后都要在人身上实现融合,即便在历史时间的轴线上出现生长差异,不一定时刻同步,但也必会相互追赶,最终携手,达于至善。
③强国固本,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携手并进。2016年5月底,中央主要领导同志讲到,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6个月后,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又讲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必须以科技强国,又必须以人文固本。不以科技立国,就不能在日渐拥挤、竞争激烈的地球上保身立足,不以人文固本,就不能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坚守民族身份和传统信仰。所以,有人说,没有科技的国家,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的民族,不打自垮。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科技强身,人文强心,要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震古烁今的大目标、大功业,科技之强健有力躯干和人文之浩瀚涵容灵魂需融合为一处,不分彼此,才有可能攀上历史的新台阶,在前无古人的新区城,缔造建设前所未见的新文明。
④创造创新、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相互滋养。新的文明必须建筑于成千上万个思想创造和浩如繁星的物质创新之上。这些创造和创新,大如国家的体制,中如城市的管理,小如企业的制度,微如产品的改进,不论从历史的经验中考寻,还是从广泛的调研中搜索,都要依托受限于现实科技的载体,论证于千千万万具体个人的感受和评价。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一个高效有力的体制,一个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一个降低交易成本的公平制度,一个受到欢迎的产品,都必须是科技和人文的高度结晶体,实践方案必都施行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平台,执行效果亦必求问于熙熙攘攘的万千庶民。在创造创新的过程中,没有人文的科技是残缺的科技,没有科技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唯有倚重对方,才能更好地建树自身。
⑤个体实现,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兼备为用。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追求。当今时代,没有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离得开手机、电脑、互联网、汽车,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当代科技而获得便利,科技已经成为承载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工具,科技保障了我们最共性、最基础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努力融入现代社会,获得相应的资源保障,享受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没有这些保障,我们会感到极大的不适。但仅拥有这些,又绝不足以让我们获得自由和幸福,因为技术带来的便利能帮功我们升华物质生活质量、提高工作生产效率,但还并不足以帮助我们破除思维边界、拆除思想藩篱、触摸深层灵魂。当科技的边界得到更大的横向扩展,我们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也就需要得到更纵深的挖掘。
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要依靠科技变得强大,这样我们才能按照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有尊严地在地球上自由生存;我们雕刻在现代科技上的顶层设计、管理方法、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要有历史的浑厚淳朴感和更多的人性关怀自觉,这样,由人创新出来的东西,才能获得人心的支持而长青不衰;我们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的选择越多,可以乘坐航空器飞行的距离越远,就越要增加灵魂的质量和定力,因为一个微末的偏差可能让我们离自己的初衷更加遥远。
(1)文章开篇引用古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2)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说“增加灵魂的质量和定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用古人的话说明“古人不囿于人文而深论了人文,不囿于科学而深阐了科学”,继而再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
(2)让科技与人文融合生长。
(3)正反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强国固本,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携手并进”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强调思想道德与精神品质的作用,面对诱惑,能坚定目标,不忘初心,把握好人生的正确方向。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文章开头及其作用;中心论点;对比论证;引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恢宏的容量将天、地、人共同放在一个宏阔的框架下进行全局、综合的考量。作用是:用古人的话说明“古人不囿于人文而深论了人文,不囿于科学而深阐了科学”,继而再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
(2)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文段。首先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题目和首尾段、中间段可以提取论点。题目“让科技与人文融合生长”就是中心论点。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科技立国、以人文固本”和“不以科技立国不以人文固本”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强国固本,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携手并进”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本题考查探究启发。注意根据文章观点谈感受,写清感受与观点相关的启示。文章强调科技和人文并举,破除思维边界、拆除思想藩篱、触摸深层灵魂。“增加灵魂的质量和定力”意味着提高自身素质,重视思想道德与精神品质的作用,面对诱惑,能坚定目标,不忘初心,把握好人生的正确方向。
故答案为:(1)用古人的话说明“古人不囿于人文而深论了人文,不囿于科学而深阐了科学”,继而再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
(2)让科技与人文融合生长。
(3)正反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强国固本,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携手并进”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强调思想道德与精神品质的作用,面对诱惑,能坚定目标,不忘初心,把握好人生的正确方向。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开头作用一般有,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或者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2)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答题时应注意,中心论点的识别: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方法:标题揭示、开头提出、结尾归纳、承上启下的句子。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某个论题展开论述,需要自己归纳。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即可。
(4)本题考查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对文中观点和材料发表看法、见解与主张。或根据文中话题自提一个有别于文中论点的观点,并陈述理由。答题思路:先提出论点,要注意用判断句,再进行论证,最好用事例论证。
9.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老柿树
陈敏
①外爷家的院落前,长着一棵三人合抱粗的老柿树,高十丈余,树身硕大,傲立挺拔,遮住了一片天。没人知道它的年龄,据我外爷说,从他记事起,它就那么高,那么大。
②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老柿树是我儿时的伙伴,柿树叶子圆润油亮,层层叠叠,像一把巨大的油纸伞,遮住了半个院子。我们坐在树荫下编织草帽、剥土豆,躲在树后吓唬暮归的大人小孩。古树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同时,也带来过不少的麻烦,于是,我外爷总说它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让人既爱怜又痛惜。
④单说这爱吧,从夏到秋,柿树便舔欢着每一个行走在树下的人。仅那些从树上落下来的红艳艳的灰包蛋柿子就解了不少人的饥渴。
④老柿树从不歇枝,年年枝繁叶茂。秋季柿子成熟时,外爷就慷慨地唤来左邻右舍,让他们随便摘,随便拿。生活在大树周围的邻家都得了树的恩惠,门前房后挂着一串串红红的柿饼、柿皮、柿轱辘,而我外爷则在最后才收拾残局,将那些碰坏了的没人要的柿子统统压进一口大瓮,开始预备酿制春节的“年酒”。柿子酿出的酒浓郁、醇香,是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家宴陈酿”。
⑤但它同时又是一棵烦恼树。老树除了招来各种鸟儿在上面筑巢外,也招来了猫头鹰。猫头鹰向来被视为“凶鸟”,只要它一叫,村里定有人驾鹤西归。这几乎很灵验,为此,我外爷经常在冬夜里,披衣下床,扛着竹竿出门,驱赶停留在树枝间叫声沉闷恐怖的猫头鹰。老柿树因此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说谁在夜间从树下过,朝树根浇了一泡尿,结果闹了一夜肚子;谁将坠落在树下的鸟窝捡回家煨了炕,没过几天房子便着了火。更为不幸的是有一回,一个男孩上树摘柿子,惹怒了隐藏在枝叶间的一个马蜂窝,被蜂蜇得坠下了树,摔得不轻。他刁蛮的爹带着人马、锯子、刀斧恶狠狠赶来伐树。一村人都来看热闹,我外爷搂着树身说:要砍就把我也砍了吧!记忆中,那些大人因树吵吵嚷嚷了一个下午,最后我外爷外婆给那个小孩送了半年的饭。
⑥不过,也有不少美好的传说:情窦初开的男女碰巧在树下相遇,他们的爱情便能生根发芽,修成正果;花开时节,从树下经过的准妈妈被柿花击中了头,定会生出个漂亮的女娃娃,被落下的柿子击中,一定能生个男娃……
⑦这些传说让人们对老树更多了几分敬畏。
⑧树木不老,人易老,人亦变。家乡在外爷外婆去世后一夜巨变。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全都外出或打工或安家,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留了下来和古树一起见证着世间的沧桑。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落叶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狼藉。
⑨外爷的家也换了主人。新主人是我的一个远房舅舅,他对老树还一无所知,一搬进去就扬言要砍掉遮住了院子阳光的老树。他给树列出了五大罪状,消息传到我耳朵,我的心犹如针锥。我在哀伤的同时又默默地在心里为树祈祷了一番。
⑩半年后,出差路过家门,忐忑地将头伸出车外,将目光落在老树的地方,心突突地跳,想偷偷看一眼那棵长在我心中的古树是否还尚在人世。
大树依然昂首挺立在那里。我顿时乐坏了。哪路神仙保佑啊,我儿时的伙伴没有被砍。它还在。我像拥抱久别的亲人一样,冲出车门,奔向树,紧紧搂抱,隐约瞥见舅舅一步步向我走来。
我用诺诺的声音询问老树没有被伐的原因,听到的却是舅舅做的一个梦。
老树将被砍伐的前一天晚上,舅舅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看见黑色的天空闪出一道光,顿时狂风大作,树干和树枝摇摇欲坠,仿佛在与风暴对话,他听不懂它们的对话。
突然,一声巨响,古树倒向一边,强风吹来,异常剧烈,整幢房子摇摇欲坠。
他在里面吓坏了。天哪,如果大树倒向他的房子,家毁人亡就在眼前。
他赤身裸体奔出门,向大树喊:别倒下去,挺住,你会挺住的,你不会倒的。他伸出双臂将其抱住,设法将它立稳……树枝在风中摇摆,呜呜咽咽的,像在哭泣。突然,树干剧烈摇晃,脚下的大地在抖动。此时,梦醒了。
以为是地震,舅舅从床上爬起,直奔窗户,推窗望去,外面风平浪静,老树依然安静地站在晨光中,他的心才缓缓放了下来。
舅舅说,他砍树的念头在梦醒之后就断了。
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
(1)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填空。
段落 内容
①~⑤
⑥~⑦ 老柿树留下美好传说,让人心生敬畏
⑧~⑩
~ 老柿树依然挺立,“我”喜出望外
(2)文章第 ~ 段详写舅舅的梦境,其用意是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①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落叶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狼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②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品味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4)小说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老柿树带来欢乐,也带来麻烦,让人爱怜又痛惜;老柿树欲被砍伐,“我”哀伤、忐忑
(2)①交代了老柿树得以留存的原因,丰富故事内容;②增添故事的神秘色彩,增强文章的可读性;③隐喻小说主旨:传统根基不能丢。
(3)①运用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写出老柿树受冷落的现状,含蓄地表达出“我”对乡村萧条景象的感慨。②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意境,真切细腻地写出了柿花带给“我”的甜美感受。
(4)小说通过对老柿树及其命运的描写,传达出丰富的内涵:①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②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③还有对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冲击乡村的隐忧;④对继承传统、保留生命根基的呼唤。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自然环境描写;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大意。根据第二段句子“古树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同时,也带来过不少的麻烦,于是,我外爷总说它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让人既爱怜又痛惜。”可以概括1—5段的段意:老柿树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让人爱怜又烦恼;根据第10段“一个远房舅舅,他对老树还一无所知,一搬进去就扬言是要砍掉遮住了院子阳光的老树。他给树列出了五大罪状,消息传到我耳朵,我的心犹如针锥。我在哀伤的同时又默默地在心里给为树祈祷了一番。”可以概括8——10段段意:老柿树欲被砍伐,“我”哀伤、忐忑。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13—16自然段详写舅舅的梦境,梦见古树倒向一边,强风吹来,异常剧烈,整幢房子摇摇欲坠,家毁人亡就在眼前。收到梦境的惊吓,他砍树的念头断了。两方面作答,内容上:交代了老柿树得以留存的原因,丰富故事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整增添故事的神秘色彩,增强文章的可读性。隐喻小说主旨:传统根基不能丢。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①句,“秋天、成熟的柿子、落叶铺满泥泞的小路、树 下一片狼藉”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老柿树受冷落的现状,含蓄的表达出“我”对乡村萧条景象的感慨。②“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意境,真切细腻地写出了柿花带给“我”的甜美感受。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中心内涵。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它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反映了作者对一件事的立场、看法、主张。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都不直接在文章里写出来,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自己领会和归纳。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具有多面性和丰富性,有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对继承传统、保留生命根基的呼唤,对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冲击乡村的隐忧。
故答案为:(1)老柿树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让人爱怜又烦恼;老柿树欲被砍伐,“我”哀伤、忐忑
(2)①交代了老柿树得以留存的原因,丰富故事内容。②整增添故事的神秘色彩,增强文章的可读性。③隐喻小说主旨:传统根基不能丢。
(3)①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老柿树受冷落的现状,含蓄的表达出“我”对乡村萧条景象的感慨。②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意境,真切细腻地写出了柿花带给“我”的甜美感受。
(4)小说通过对老柿树及其命运的描写,传达出丰富的内涵:①有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②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③对继承传统、保留生命根基的呼唤,④还有对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冲击乡村的隐忧。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大意。答题时应注意,概括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概括。要点:带来欢乐、烦恼,让人爱怜、烦恼、哀伤、忐忑。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答题时应注意,理解语段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首先要看看语段写了什么,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结尾的语段一般会照应前文、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等。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①景物描写表达出“我”对乡村萧条景象的感慨。②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写柿花带给“我”的甜美感受。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中心意思。答题时应注意,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分析归纳。内容情感方面:回忆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怀念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思想感悟:对继承传统、保留生命根基的呼唤,对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冲击乡村的隐忧。
10.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苗族服饰:人间最美丽的彩虹
材料一:
黎峨道中①
(清)查慎行
青红颜色裹头妆,
尺布缝裙称膝长。
仡佬打牙②初嫁女,
花苗③跳月便随郎。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王英志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注释】①黎峨道中:自云南黎州至峨山县的途中。②仡佬(ɡē lǎo)打牙:即打牙仡佬,少数民族仡佬族中的一种。③花苗:苗族。
材料二:由商到周,一般统治者和奴隶,衣长齐膝似乎是一种通例。商代贵族平时常穿彩色丝绸衣服,还加上种种织绣花纹,用个宽宽的花带子束腰。平民或奴隶的头饰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盘向上的,有包头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还有其他好些样式,都反映在玉、钢、陶人形俑上,样子多和现在西南居住的苗、瑶族情形差不多(这不是偶然巧合,事实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图案花纹还可从西南兄弟民族编织物上发现)。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橡斗已用来做染料,并且还种植了蓝草,能染出各种不同的青蓝色,种茜草和紫草专染红、紫诸色。
(选自沈从文《古人的文化》,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删改)
材料三:苗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民族,因为苗族服饰最美丽。苗族服饰所凝聚的,是历史的记忆。苗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迁徙史。
古籍记载,苗族起源于5 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便被视为苗族的先祖。涿鹿大战,蚩尤兵败,战死冀州,九黎部落群龙无首,不得不向黄河以南迁徙。
不久,一个新的政权——三苗国,建立在江淮河湖地区。然而,历史赋予这个民族的命运是悲惨的。当苗族的先民们总算在相对理想的环境中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继续发展的机会,又相继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伐,三苗被迫迁徙到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中。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苗族先民又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大部分沿乌江西行,进入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即使是最悲伤的时刻,苗族先民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眷恋、热爱和对美的歌颂、追求,没有放弃为昨天、为历史留下永恒的见证:
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
插在姑娘的头上
让我们割下树浆
染在阿嫂的衣上
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
画在阿妈的裙上
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
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
在林林总总的苗族服饰中,有一种叫作“兰娟衣”的女装。其来历,有这样的传说,说兰娟是古代的一位苗族女首领,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用黄丝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袖子上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她在胸口处绣上一个湖泊状图案。以后,每渡一条河,每翻一座山,她都要在衣服上缝下记号。记号越来越多,竟然从领口一直缝到裤脚,密密麻麻,陆离斑驳。后来,她的女儿要出嫁了,她按照所记的符号,重新用各种不同的彩线,精心绣制出一套特别精巧漂亮的女装,作为女儿的嫁衣。“兰娟衣”从此流传开来。
就这样,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苗族同胞“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让自己的服饰承担了其他任何服饰都不能够承担的沉重使命,并最终让它变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有一种风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须要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
在苗族的观念里,人死后,只有穿上这种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认,灵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那是壮丽而神圣的“还乡”!
(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材料四:
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绣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牡丹产于北方,西南并不自然生长。
(摘自《服装》,有删改)
(1)下列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青红颜色裹头妆”描述了苗族青年男女身上穿的颜色鲜艳。
B.苗族的头饰和服饰上能发现很多三千年前古代编织物上的图案花纹。
C.苗族服饰“兰娟衣”,是苗族历史的记忆,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D.苗族人只有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苗族服饰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苗族同胞绣有传统图案的服饰上对苗族同胞的理解。
【答案】(1)C
(2)颜色鲜艳,衣长及膝,头饰样式丰富,图案记录了民族历史。
(3)苗族祖先曾经在中原生活,后被迫迁往西南,苗族同胞不忘祖先,始终铭记自己的故土;他们有独特的生活智慧,用服饰上的牡丹等图案纪念祖先,记录历史;无论经历怎样的命运,他们都保持对生活的眷恋和对美的追求;对于古老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习俗,他们懂得珍惜,重视传承。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提取并概括信息。
A错误,根据材料一“青红颜色裹头妆”描述了仡佬打牙初嫁女身上穿的颜色鲜艳。
B错误,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图案花纹还可从西南兄弟民族编织物上发现。
D错误,苗族有一种风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须要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只有穿上这种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认,灵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2)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概括内容。通读几则材料,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苗族服饰的特点:颜色鲜艳,衣长及膝,头饰样式丰富,图案记录了民族历史。
(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整合信息。综合、归纳、概括相关的信息作答,苗族祖先曾经在中原生活,后被迫迁往西南,苗族同胞不忘祖先,始终铭记自己的故土;他们有独特的生活智慧,用服饰上的牡丹等图案纪念祖先,记录历史;无论经历怎样的命运,他们都保持对生活的眷恋和对美的追求;对于古老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习俗,他们懂得珍惜,重视传承。
故答案为:(1)C
(2)颜色鲜艳,衣长及膝,头饰样式丰富,图案记录了民族历史。
(3)苗族祖先曾经在中原生活,后被迫迁往西南,苗族同胞不忘祖先,始终铭记自己的故土;他们有独特的生活智慧,用服饰上的牡丹等图案纪念祖先,记录历史;无论经历怎样的命运,他们都保持对生活的眷恋和对美的追求;对于古老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习俗,他们懂得珍惜,重视传承。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提取并概括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概括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的语言、结构、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几则材料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而找出各则材料之间的共性(或者个性)。
(3)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整合信息。答题时应注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查,所要筛选、整合的信息,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而是文章中最重要的信息,它常常包括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的概念和新的知识的解释和阐释,能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含义较深、比较难懂的句子等。
11.阅读下列古文,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③策之不以其道 道: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其真无马邪?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只是;等同,一样;规律,方法;才能
(2)①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②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3)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祗:副词,只是;②等:动词,等同,一样;③道:名词,规律,方法;④ 材:名词,才能;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①关键词:策、以、道。句意是: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②关键词:其、邪。句意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3)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带有感彩的语句,就是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或者能够让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第一段写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写到了千里马的遭遇,最后,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故答案为:(1)①只是;②等同,一样;③规律,方法;④才能;
(2)①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②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3)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①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②其:难道,表示推测。邪(yé):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阅读中可以采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彩强烈的句子等方法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入情入境,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附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2.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颔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颈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2)“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1)D
(2)“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中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受排挤而身不由己离开朝廷的忧愤。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D项“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说法有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故答案为:(1)D
(2)“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中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受排挤而身不由己离开朝廷的忧愤。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三、综合性学习
13.2016年4月,遵义街头出现了“摩拜单车(mobike)”,它与原本的公共自行车不同,不用办卡,没有车桩,用二维码就能开锁,在APP上就能找车。用户可以把车停放在除弄堂、小区、楼道等区域外的任意合法非机动车停放点。半年后,“摩拜单车”又推出了轻骑(Mobike Lite),有了更人性化的设计:重量接近日常用的自行车,安放了车篮,设计了可升降座椅。在试运营一段时间后,公司对投放的1000辆“摩拜单车”进行了使用状况的调查,发现存在不规范停放、私自占有、恶意损坏等现象。
(1)“摩拜单车”公司针对“知晓度”和“使用率”,在20~45岁人群中随机抽取300名进行了小型调查:
不知道“摩拜单车” 安装“摩拜单车”APP,但未曾使用 偶尔使用“摩拜单车” 经常使用“摩拜单车” 固定使用“摩拜单车”
2% 23% 31% 25% 19%
从表格可知,调查结果是: 。
(2)小刘给“摩拜单车”的客服经理王明发了一封邮件,指出了“摩拜单车”自重较重的不足,同时,他还认为“摩拜单车”没有必要收取299元押金。假设你就是“摩拜单车”的客服经理王明,请你结合上述所有相关材料,以邮件的形式给出对小刘的回复。
(3)共享单车是一种绿色出行方式,为了遵义市民能够顺利使用它,请你为共享单车投放市场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在被调查人群中,绝大多数人知道“摩拜单车”,超过半数的人使用过“摩拜单车”
(2)小刘:
你好!
关于您提出的“摩拜单车”自重较重的问题,我们已推出了轻骑,减轻了自重;至于您提出的押金问题,我们则认为目前还存在不规范使用现象,押金作为使用保证还不能取消,我们会继续改进,感谢您的支持!
客服经理:王明
2018年11月25日
(3)①严格共享单车入驻城市的审批手续;②规范市民使用单车后按点放置的条例与处罚方法;③加大文明使用共享单车的宣传。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提取图表信息。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表能力、快速筛选信息能力、高度概括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等综合能力。根据98%的人知道“摩拜单车”,75%的人使用“摩拜单车”归纳为:在被调查人群中,绝大多数人知道“摩拜单车”,超过半数的人使用过“摩拜单车”。
(2)本题考查拟写邮件。开始准确称呼,使用礼貌用语,写清问题和回复的详情:关于您提出的“摩拜单车”自重较重的问题,我们已推出了轻骑,减轻了自重;至于您提出的押金问题,我们则认为目前还存在不规范使用现象,押金作为使用保证还不能取消,我们会继续改进,感谢您的支持!嘴和写好署名和日期。
(3)本题考查探究启发和提出建议。既要保证大家的出行方便,也要照顾到安全出行,便于交通管理,可以提出以下建议:严格共享单车入驻城市的审批手续;规范市民使用单车后按点放置的条例与处罚方法;加大文明使用共享单车的宣传。
故答案为:(1)在被调查人群中,绝大多数人知道“摩拜单车”,超过半数的人使用过“摩拜单车”。
(2)小刘:
你好!
关于您提出的“摩拜单车”自重较重的问题,我们已推出了轻骑,减轻了自重;至于您提出的押金问题,我们则认为目前还存在不规范使用现象,押金作为使用保证还不能取消,我们会继续改进,感谢您的支持!
客服经理:王明
(3)①严格共享单车入驻城市的审批手续;②规范市民使用单车后按点放置的条例与处罚方法;③加大文明使用共享单车的宣传。
【点评】(1)本题考查提取图表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图表题一般是给出一幅图表,要求考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有关信息,对题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这类题将原来单一的文字材料变为生动、活泼,图文转换综合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语言的概括能力。
(2)本题考查拟写邮件。答题时应注意,格式:邮件的格式也分三部分:称呼、正文、署名和日期。 称呼要顶格写。 在称呼下一行空二格写正文,简单明了的把你的观点或做法写清楚。 在正文下面写清楚署名,并在署名的下一行写清 年、月、日。
(3)本题考查探究启发和提出建议。答题时应注意,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提取文章主要内容信息,结合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办法和建议,内容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切合实际有可操作性。
四、作文
14.根据下面的材料和题目写一篇文章。
“爸爸,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等红灯倒计时结束变绿灯之后再走呢?”
“可能因为他们有急事吧?”
“那我们也着急上学啊?为什么要等倒计时结束变成绿灯才走呢?”
“那我问你,交通规则是不是规定红灯停绿灯行呢?”
“是啊。”
“坚持对的事情,不受错误的引诱这叫作自尊。”……
请结合材料,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参考例文】
尊严是一个人的灵魂
尊严是一个人的灵魂,是无价的。可一些流浪者把它变成了有价的。先前我非常瞧不起他们、甚至讨厌他们,但平凡的一幕却改变了我对他们的看法。流逝的时光冲不淡往日的记忆,那一幕在我的心湖激起一圈圈的涟漪,使我难以忘怀 一个深秋的下午,我独自在步行街上散步。突然,我看到了一幅奇特的画面:一个双腿截肢的中年人在地上爬着,穿着破烂不堪的衣衫,脸上显得苍白而愁苦。他左手抱着一打报纸,脖子上挂着一个破旧的书包,沿着广场上的花坛,不停地喊着晚报,晚报。一边喊,一边在人们脚前爬行。有许多好心人都忍不住地可怜他,这个给他五角,那个给他一元。给钱的人都把他当成了乞丐,并没有注意到他左臂上的报纸。他接过钱,放进那个破旧的书包里,把一份份的晚报递了上去。那些好心人都吃了一惊,这才看见他左手上的报纸,可是谁也没有去接。这时,他那拿着一份报纸的手一直举着,脸上露出坚韧而执著的表情,不停地说:这是您买的报纸,请拿着。好心人不解地望着他,直到接过那份硬塞过来的报纸,他这才继续向前爬去。 眼前的一切,仿佛是晴空中的一道霹雳在我的脑海中炸开,我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刚才中年人那执著的神情。这个用劳动换来生存的人,把我对流浪者的态度改变了。错了,我不应瞧不起他们,他们之中有好样的,应该挑起大拇指称赞! 都是来外地谋生的流浪者,另一种人,乞丐,多么聪明。一人给一元钱,一天下来只要坐着给人磕个头就能赚几十几百元。而看看他,每天在地上爬来爬去,还不知饿多少次肚子,是多么笨。 不!靠乞讨得来的钱虽多,但那是用自己的尊严换来的。也许你要说那趴在地上爬来爬去就不失尊严吗?对,那并不失尊严,因为他是用自己的劳动换饭吃。他也向别人伸手要钱,可那是他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挣来的,他是身残志坚,活得有骨气,我佩服他! 虽然这件事已过去了好久,但中年人那捍卫自己尊严的执著让我深深折服,那艰难爬行卖报的一幕更让我难以忘怀。
【知识点】记叙文;议论文;材料作文;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审题构思:材料是一个小故事,讲述两代人关于规则理解,中心句是坚持对的事情,不受错误的引诱这叫作自尊。从故事主旨入手确立主题,材料作文是一则故事,话题不明显,也没有论述性的语句。考生必须认真研读材料,通过故事的人物、情节等,把握材料的主旨,以材料主旨作为构思的切入点。当然,对于故事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考生可以赞成,可以对文中表达的思想进行辩证的思考分析。首先选择一点作为写作中心,然后再化大为小或化虚为实地立意选材、谋篇布局。作文题若全选或选多个要点行文,运用并列式结构构思,难免会犯面面俱到却又泛泛而谈的毛病。与其如此,还不如在多项要点中选取其中的一点写深刻,集中一点来写更能直接表现主旨。提取作文方向:规则和自由、自尊之道、做人的素质、提高公民的文明意识、遵守法规规则等。
【点评】这是一道材料作文。 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关于规则或文明的论题或论点,着重分析遵守法规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克服维护社会的秩序,选取恰当的名言和事例作为论据。写记叙文: 概括出写作的中心:学习或干事业都要遵守纪律和法律法规。 围绕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可以记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