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文档属性

名称 唐雎不辱使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29 17:2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学常识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
二、重点字词
1、重点实词(见课下注释)
2、一词多义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派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派 ) ( 出使 )
然:虽然,受地于先王 ( 这样 )
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
于:仓鹰击于殿上( 在 ) 以:以头抢地耳( 用 )
受地于先王( 从 ) 以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凭借 )
请广于君( 给 ) 徒以有先生也 ( 因为 )
使唐雎使于秦( 到 ) 以君为长者( 把 )
徒:免冠徒跣( 光着 ) 若:若士必怒( 如果 )
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 ) 非若是也( 像 )
3、通假字
秦王不说。 (“说”通“悦”,高兴。)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置,安放。)
轻寡人与? (“与”通“欤”,语气词,吗。)
寡人谕矣 (“谕”通“喻”,明白,理解。)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
4、古今异义词
是:古:这,这样。 谢:古:道歉
今:判断动词 今:感谢,凋谢。
虽:古:即使 挺:古:拔
今:关联词 今:直而硬
三、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安陵君应该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这样的好处,用大的地方交换小的地方,这很好;虽然这样,但安陵这个土地是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下来的封地,我愿意一辈子守住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想用五百里的地方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的意见,这是什么道理啊?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又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是有德行的人,所以才没有打他的主意啊。现在我拿比安陵大十倍的土地(来换安陵),目的是为安陵君扩大土地,但是安陵君不服从我的意见,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并且愿意终生守住它,即使是千里大的地方也不敢交换,岂但五百里呢?”
  秦王愤怒地变了脸色,对唐雎说:“你也曾经听说过天子的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起怒来,将会倒下成百万人的尸体,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的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起怒来,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而已。”唐雎说:“这是平常的人发怒,不是真正的勇士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有彗星之光扫过月亮的现象出现;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出现了白光冲向太阳的天象;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有苍鹰飞扑到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勇士,他们胸中的怒气还没有全部发作出来的时候,凶吉的征兆就从天上就降下来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勇士真正发起怒来,将倒下去两具尸体,流血在五步之内,全国的人都将要穿丧服了,今天就要这样了。”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露出屈服的神色,挺直身躯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何必弄到这个地步呢!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了,但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地方生存下来,只是因为有了先生啊。”
四、段意
1、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开端)
2、秦王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从容镇定,据理答辩。(发展)
3、唐雎面对秦王的武力恐吓,拼死抗争,捍卫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高潮)
4、秦王被唐雎折服。(结局)
五、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了唐雎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使秦国,折服秦王,胜利保住国土的故事,赞颂了唐雎的抗暴爱国和大智大勇的斗争精神。
链接中考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l)故不错意也 ( ) (2)长跪而谢之曰 ( )
(3)以头抢地尔( ) (4)请广于君( )
(5)岂直五百里哉( ) (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7)寡人谕矣 ( ) (8)秦王怫然怒 ( )
(9)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 (10)秦王色挠( )
(11)安陵君其许寡人 ( ) (12) 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 ( )
(13)皆布衣之士也. ( ) (1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
(15)而君逆寡人者 ( ) (16)休祲降于天( )
二、翻译句子
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6、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7、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8、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三、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异之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公将鼓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 ② 太守谓谁
B.① 秦王不悦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 愿终守之 ②愿借子杀之
3、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发 野芳发而幽香
4、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此庸夫之怒也 夫战,勇气也 B. 天下缟素 可以弹素琴
C. 秦王色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亦免冠徒跣 徒属皆曰:“敬受命。”
6、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
A.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7、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四、填空题
1、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 ”,列举了专诸刺王僚、 、_______ 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4分)
2、阅读全文,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某一特点。(3分)
安陵君: 秦王:
唐雎:
3、秦国企图用___________ 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__________ 一事。“___________ ”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4、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2分)
五、问答题
1、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2、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 分)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4、请你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唐雎是个怎样的人。(4分)
5、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4分)
6、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2分)
7、简析划线句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8、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2分)
9、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2011烟台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 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
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人恒过然后能改
B.或异二者之为 何为者也
C. 吾欲辱之,何以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要离之刺庆忌也 甚矣,汝之不惠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2分)
12.【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 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2分)
13.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取胜,晏子主要是靠 取胜。(2分)
2011黄冈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 [卒]“猝”,突然。[郎中]宫廷的侍卫。
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愤怒
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