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文档属性

名称 唐雎不辱使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29 17:2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雎不辱使命
学习目标:
①积累文言词语。
②朗读中深入体会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
③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④领悟本文言辞的巧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出示十元和百元纸币,师生交换,请学生谈心理感受。引出“交易”的本质:交换必须是平等的,否则就是别有所图。两千多年前,在我们的战国时代,也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以大易小”的事,让我们到课文中看看究竟是怎么
一回事吧!
二、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它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各诸侯国政治、军事、
外交等方面的动态和社会面貌。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
响。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与成语:安步当车 亡羊补牢 狐假虎威 门庭若市 画蛇添足
鹬蚌相争
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
中得利。
门庭若市
【解释】: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
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自】:《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近义词】:车水马龙
【反义词】:门可罗雀、门庭冷落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
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
三、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
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直接可当作文学散文甚或小说来读。
四、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逆( nì ) 韩傀(guī )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g )
缟素( gǎo ) 庸夫( yōng ) 色挠(náo ) 怫然(fú )
休祲( jìn )
五、朗读课文
1、检查预习朗读 2、师范读 3、齐读
六、题解:
为什么说唐睢不辱使命?
辱:辱没辜负 唐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七、分小组讨论翻译、置疑并释疑。
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
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
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
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
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提示: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 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归纳各段的段意。
1、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2、秦王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从容镇定,据理答辩。
3、唐雎面对秦王的武力恐吓,拼死抗争,捍卫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4、秦王被唐雎折服。
三、品课文:
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
第一回合:
秦王: 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
逆、轻寡人? 质问、施恩加惠、威胁
为长者、不错意
唐雎: 否,非若是也。
受地先王而守之, 胸有成竹、不卑不亢、立场严正、断然拒绝
千里不敢易。
岂直五百里哉?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不卑不亢
【解释】: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出自】:明·朱之瑜《答小宅生顺书十九首》:“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
【示例】:老张虽着急,可是龙树古~的支应,使老张无可发作。 ◎老舍《老张的哲学》
【近义词】:不骄不躁、不矜不伐
【反义词】:俯首听命、俯首贴耳
第二回合:
秦王: 怫然怒:天子之怒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怒气冲冲、武力恫吓、逼其屈从
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 闻布衣之怒乎?
三子,与臣将四。 沉着冷静、毫不示弱、奋力反击、以史为证、
以死相拼
若士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挺剑而起
第三回合:
秦王: 色挠,长跪而谢:先生坐!安陵存徒以有先生也。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色厉内荏
【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自】:《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示例】:他跑遍租界的各处,观察了帝国主义爪牙的~的窘态。
【近义词】:外强中干、虚有其表
【反义词】:表里如一、名副其实
前倨后恭
【解释】: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记·苏
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示例】:帝有葛仙翁笑诞:“猴子是何~?” ◎明·吴承恩《西游记》
【近义词】:前倨后卑
唐雎: 折服秦王,取得胜利
不辱使命
四、议课文
问题一:
你觉得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谈谈唐雎的性格特点吗?
爱国忠君,机智勇敢(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
1、爱国忠君的具体体现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机智勇敢的具体体现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问题二:
你觉得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按前面分析唐雎性格的方法谈谈你的意见。
骄横狡诈,色厉内荏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1、骄横狡诈具体体现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色厉内荏具体体现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卑躬屈膝
【解释】:卑躬:低头弯腰;屈膝:下跪。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
奉承。
【出自】:宋·魏了翁《江陵州丛兰精舍记》:“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
虽谢安石之贤也,而犹不能免。”
【示例】:不管有多大困难也不能向朝廷~,用变节投降的办法,苟安一时。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
【近义词】:阿谀奉承、阿谀奉迎、奴颜婢膝
【反义词】:不亢不卑、宁死不屈、刚正不阿
问题三:
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言之有“节” “否,非若是也”“而守之”
言之有“据” “士之怒”“而将四矣”
言之有“力”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启示:
懂得一个道理-------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培养一种能力-------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五、作业:
总结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一词多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虽然,受地于先王 ( )
秦王怫然怒( )
以头抢地耳 ( )
以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 )
徒以有先生也 ( )
以君为长者 ( )
仓鹰击于殿上 ( )
受地于先王 ( )
请广于君 ( )
使唐雎使于秦 ( )
2、通假字
⑴秦王不悦。
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⑶仓鹰击于殿上。
二、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延伸
1、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
蔺相如完璧归赵; 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630年,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合攻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从郑国退兵。
基辛格问: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喜欢低着头,而美国人走路总是抬着头?
周恩来答:因为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所以总是低头攀登;而美国人正
在走下坡路,所以两眼望天。
西方记者:你们国库里到底有多少人民币?
周恩来答:共有十八元八角八分。
2、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
荀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刘勰: 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西方: 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美元、电脑。
《圣经》: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四、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五、作业:背诵注释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