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第1章有理数 1.4有理数的加减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第1章有理数 1.4有理数的加减法【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13 00:4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教学程序?设计:
一.类比联想 提出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算术运算的学习过程,类比联想到在认识了有理数之后,必然要首先学习有理数的加法.?
又通过提问,复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际问题,提出质疑导入新课.
具体问题是:在下列问题中用负数表示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1)某人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向前进了3米;?
(2)某地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第二天上升了-1℃;?
(3)某汽车先向东走4千米,再向东走-2千米。?
紧接着,回答:?
(1)某人两次一共前进了多少米?
(2)某地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多少度?
(3)某汽车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三个问题都是求物体两次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和的问题,同小学一样,可以用加法来做。但是,这些数中出现了负有理数,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引出课题.
  ?在刚才的教学中,通过复习,加强了铺垫,刻意去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旧知识的复习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带领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又使学生认识到本课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个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
二.直观演示 归纳法则?
用6个实例讲两个有理数相加的问题:?
(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2)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3)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4)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6)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点拨:“一共”的含义是什么?通过小学的学习知道,就是两个数相加.
探究:若设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你能写出算式吗?
(1)(+5)+(+3)=+8;(2)(-5)+(-3)=-8;
(3)(+5)+(-5)=0;(4)(+5)+(-3)=+2;
(5)(+3)+(-5)=-2;(6)(-5)+(+0)=-5;
? 以上六个问题的设置运用了数学中分类的思想方法,因为两数相加,按符号异同划分为三大类。这样自然就把问题归结为三种情况:问题(1)和(2)是同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3)、(4)、(5)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6)有是有一个加数为零的情况.?
?  这6个问题,都借助于数轴,先规定了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通过电教手段具体演示验证两次运动的结果,由在数轴上表示结果的点所处的方向,确定和的符号,由表示结果的点与原点的距离,确定和的绝对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分类、观察,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 归纳出法则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并总结规律: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计算“和”的绝对值,实质上是进行算术数的加减,因此,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贯穿一个化归思想,即把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算术数的加减运算.
一般步骤为:?
(1)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确定和的符号;?
(2)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前面已经分析过,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一是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自己归纳法则;二是引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总结规律,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从而使难点化解,并在化解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结出法则之后,可进一步提问:在算术里,两个不都是零的数相加,和一定大于加数,那么,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后和还一定大于加数吗??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最终要让学生明白:在有理数运算中,算术中的某些结论不一定再成立,即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和不一定大于加数,这是有理数的加法与算术运算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为了解决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使知识教学和智能培养结合起来,设计了例题和练习题,选题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类型:同号、异号、0与一个数相加的三种情况的有理数相加?
例1:计算下列各题:?
(1)(+7)+(+6) (2)(-5)+(-9)
(3) (4)(-10.5)+(+21.5)
分析:先确定符号,在进行绝对值加减运算.
解:(2)(-5)+(-9)?(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1条计算)
=-(5+9)??????????(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4.
例2:计算
(1)(-7.5)+(+7.5);
(2)(-3.5)+0.
解:(1)(-7.5)+(+7.5)=0
(2)(-3.5)+0=-3.5
通过此两例,训练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直接应用,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变式题1:?填空(口答,并说明理由)?
(1)(-4)+(-7)=_____(?  ?)?   ? (2)(+4)+(-7)=_____(  ??)?
(3)7+(-4)=_____(   ??)?     (4)4+(-4)=_____(?  ?)?
(5)9+(-2)=_____(??   )?     (6)(-9)+2?=_____(  ??)?
(7)(-9)+0?=_____(   ??)?     (8)0+(-3)=_____(  ??)
变式题2:?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某地水库的水位在某天当中每一次上升了a厘米,第二次上升了b厘米,问:?
(1)两次一共上升了多少厘米??
(2)计算当a、b为下列各数时的值:?
??①?a=?4?,?b=3???②?a=?-3?,?b=?7???③?a=?5?,?b=?-5???④?a=?4,?b=?-1??⑤?a?=?3?,?b=0
(3)说出以上运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三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进而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本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在应用时应注意的哪些问题?(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3)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哪些??
五.作业  课本第19页练习1~5题.
补充:
1.计算:
(1)(-10)+(+6);??(2)(+12)+(-4);???(3)(-5)+(-7);(4)(+6)+(+9);
(5)67+(-73);?????(6)(-84)+(-59);?(7)33+48;???????(8)(-56)+37.
2.计算:
(1)(-0.9)+(-2.7);??????(2)3.8+(-8.4);??????(3)(-0.5)+3;
(4)3.29+1.78;??????(5)7+(-3.04);??????????(6)(-2.9)+(-0.31);
(7)(-9.18)+6.18;????(8)4.23+(-6.77);????????????(9)(-0.78)+0.
3*.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______0.
4*.分别根据下列条件,利用|a|与|b|表示a与b的和:
(1)a>0,b>0;?????????????     ?(2)?a<0,b<0;
(3)a>0,b<0,|a|>|b|;?????????????????(4)a>0,b<0,|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