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9 20:5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1、什么是“一国两制”?
2、 “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
3、 请简单说说“一国两制” 提出的过程
4、 “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何意义?
1、含义
大陆:
社会主义制度
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祖国方针
港澳台:
资本主义制度
2、过程
一国:
一国两制
两制
社会制度
1981年—“叶九条”—“一国两制”基本内容已包含
3、意义:
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前提
1982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
1、香港的回归(1997.7.1)
——第一次成功实践
(1)香港问题的由来
(2)回归过程
①1982年:做出收回香港决策
②1984年:正式签署联合声明
③1997年:香港正式回归中国
(3)意义:
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标志 着我国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澳门的回归(1999.12.20)
(1)问题由来
(2)过程
①1987年:签署中葡联合声明
②1999年:澳门正式回归祖国
(3)意义
1、海峡停火:
1979年——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
2、打破隔绝:
1987年——台湾当局的开放措施
4、九二共识:
1992年——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3、民间两会:
90年代初——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
5、和平之旅:
2005年——两党最高领导人握手
6、直接三通:
2008年——两岸直接三通终实现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请结合教材P73—74内容和你所了解的知识,分析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各有哪些?
有利因素
祖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
两岸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
中美建交消除了最大国际障碍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不利因素
台独分子势力猖獗
一些反华势力的干涉
一国两制构想
含义:“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
提出:邓小平—1982年—台湾问题
实践
香港回归(1997年;首次)
澳门回归(1999年;再次)
辐射:
海峡两岸关系日益密切
逐步迈向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