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1.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是由下列哪一诸侯国分裂而来( )
A.晋国 B.齐国
C.鲁国 D.卫国
A
2.《尚书》有这样一句话:“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朝开始的。
A、传说时代 B、夏 C、商
C
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才会不断得到新的启发,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温故而知新”,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你还知道古代哪些带”子”的人物
老子、墨子、庄子、孟子……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课件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于那本著作呢?
论 语
孔子何许人也?为什么在历史上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穆罕默德 2. 牛顿 3.耶 稣 4.释迦牟尼 5.孔 子 6.圣·保罗 7.蔡 伦 8.约翰·古腾堡 9. 哥伦布 10. 爱因斯坦 11.马克思 12.路易·巴斯德 13. 伽俐略 14.亚里士多德 15.列 宁 16. 摩 西 17. 达尔文 18.秦始皇 19.奥古斯都·凯撒 20.毛 泽 东 21.成吉思汗 ……
——《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100人》
仁:
礼:
政治上:
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为政以德
思想上
教育对象:
教学方法: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求真求实”
“温故而知新”……
创办私学
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
代表言论:
《论语》
老子与《道德经》
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的对立的双方,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中华史纲》
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的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
牛耕和铁器的推广
社会变革
商鞅变法
各诸侯国变法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度确立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根本)
)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为思想的活跃提供条件。
各国诸侯为了称霸,相互招揽人才。
私学兴盛,各派人物游说讲学,相互抨击,推动思想发展。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社会大变革时代,社会生产、经济发展,
新兴地主迫切需求新的政治理论
解决变革中的问题
一批士人四处游说、讲学,为让统治阶级
接受其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观点
私人办学盛行,为各派学说传播提供阵地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 要 思 想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
庄子
《庄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法治”,中央集权
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表
学派 代表人物 时期 代表作或言论 政治思想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孔子
春秋
孟子
墨子
战国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论语》
《庄子》
《道德经》
《墨子》
《孟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兼爱”“非攻”
仁政,以“礼” “德 ”治国
“法治”
《韩非子》
春秋
战国
战国
战国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列的名言名句是谁说的?
——孔子
——孟子
——孟子
——老子
——孙武
——孔子
到校园走走,我们很容易发现有很多同学乱扔垃圾,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用哪家的思想来管理最容易杜绝这种行为?提出你的高见。
有同学上晚修经常讲话,违反学校纪律,如果你是老师你觉得该怎么处理
A.要找他谈话,跟他讲道理(儒家)
B.就由他去讲,讲到他不想讲为止,让他自己觉悟(道家)
C.要制定一些制度,对讲话者采取惩罚措施(法家)
思想家 教育家
(春秋)私学 孔子 仁
兴盛
(战国)
百家争鸣 墨家 兼爱非攻
德(治国)
儒家 孟子 民贵君轻
礼
法家 韩非子 “法治”
道家 庄子 无为而治
开始创办
社会大变革
选一选
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思想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B
知识巩固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C
2、提出“民贵君轻”观点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B
3、下列观点不属于韩非子的是( )
A.反对不义战争
B.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C.权力应集中在君主手中
D.以法治国
A
连连看
孔子
庄子
孟子
墨子
民贵君轻
道法自然
兼爱,非攻
因材施教
根据老师提供的线索,利用排除法猜出答案:
线索一: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线索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线索三:认为“民贵君轻”
答案:孟子
根据老师提供的线索,利用排除法猜出答案:
线索一:这是一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学论著
线索二:书中记录的言论非本人亲自编著
线索三:书中记录了儒家思想
答案:《论语》
孔子杏坛讲学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贡献
思考
孔子这样做,体现了他怎样的教学方法?
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
一天,子路请教孔子,“听见了应当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孔子回答说:“你有父亲、哥哥在,应当让他们先做”
又一天,冉有问孔子,“听见了应当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孔子回答说:“对,应当马上就去做。”
学生们觉得奇怪,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回答得不一样呢?
就去问老师,孔子笑呵呵地说:“冉有,平时碰到事情老是退退缩缩,所以我鼓励他勇敢地去做,而子路太喜欢胜过别人,所以我要他退后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