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1)本试卷分问卷和答卷,把所有试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只交答卷。
(2)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读图,完成1~2题。
1、图乙中的三种人口类型中,增长特点与图甲中的阶段④一致的是( )
A.a B.b C.c D.都不是
2、图乙中,a图所示人口类型的增长特点是(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人口容量必定越大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人口容量越小
D.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4、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有
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东南部地区劳动力不足
③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5~6题。
5、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②⑤
6、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现阶段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7、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
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
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8、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2009年流动人口达2.11亿。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10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据此回答9~10题。
国家 指数 国家 指数
巴基斯坦 4.9 肯尼亚 1.1
尼泊尔 4.0 哥伦比亚 1.0
韩国 3.3 菲律宾 0.9
泰国 1.4 委内瑞拉 0.9
9、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D.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
11、造成台湾岛东西部城市密度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资源 D.军事
12、图中城市共同的区位因素是
A.平原地形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铁路沿线 D.濒临海洋
13、从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角度考虑,若在下图中分别布局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城郊农业区、港口码头四个功能区,则①②③④对应的功能分区分别是
A.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住宅区、中心商务区
B.住宅区、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中心商务区
C.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
D.中心商务区、住宅区、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
14、某大型跨国零售企业欲在该市投资建设一大型超市,最合理的选择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读 “人口密度和商业服务范围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从图中可以看出
A.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商业服务范围越大
B.人口密度越小的地区,商业服务范围越小
C.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商业服务范围越小
D.人口密度与商业服务范围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16、图中体现的人口密度与商业中心的关系是
A.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同一级别的商业中心数目越少
B.人口密度越小的地区,同一级别的商业中心数目越多
C.人口密度的大小与商业中心数目无直接关系
D.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同一级别的商业中心数目越多
17、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①③④
18、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下图是“某城市热岛形成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上空多尘埃物质
B.城市绿地面积小
C.人类生产、生活释放大量的热量
D.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20、下列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的可行性措施有
①扩大绿地面积 ②完善城市道路网 ③提倡坐出租车 ④加强城市管理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21~22题。
材料一 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组织1997年年会发布的《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的研究报告中称:“从1995年到2020年,最大城市的大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材料二 据国内15个城市轨道交通规划,2010年,我国新建轨道交通项目总长度近1 300千米,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规划以每年40千米的速度建设轨道交通项目。
2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正致力于改善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是
①大气污染 ②绿地面积少 ③交通拥挤 ④就业困难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2、修建城市轻轨铁路,除了能改善城市交通,还可以
A.改善城市的景观 B.提高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
C.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D.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
23、2010年春季,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出现了被网友戏称“蒜你狠”“豆你玩”(价格较高)的现象,这对当季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是
A.大蒜、绿豆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B.促进农业种植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C.快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D.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24、该村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混合农业 D.生态农业
25、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的环境与自然状态相比
A.光照太强 B.热量不足 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
非选择题
26、读“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影响图”,回答问题。(14分)
(1)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________、 该国主要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4分)
解决措施是 (2分)
(2)结合图示分析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4分)
(3)图中唯一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的国家是________,解释其主要原因。(4分)
27、读“某城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F、G所示两地中,表示商业中心的是________地。(2分)
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市主导风向是________。(2分)
(2)除考虑风向外,从图中分析该市工业布局的合理性有哪些?(4分)
(3)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什么?(4分)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桑蚕和蔗糖基地,但这些已成为历史。传统的“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蔬菜、花卉、水果,大量的农田变成了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
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潜力高,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商品粮的基地,为什么?(4分)
(3)试分析影响E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6分)
(1)图甲中,A、B、C、D阶段反映的是____________过程,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4分)
(2)图甲中E—F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______,简述其成因。(4分)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指出图乙中
属于_______国家,②属于______ 国家。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特点。(4分)
保靖民中2012年春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非选择题
26、(共14分)
(1)尼日尔 (2分) 出生率高,人口增长快 (2分) 实行计划生育。(2分)
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对人口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增长缓慢;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生产力水平低,手工劳动力数量需求多,导致高出生率。 (4分,答对2点给满分)
德国 (1分) 经济发达,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高,所以人口死亡率反而高。 (3分)
(共12分)
G (2分) 偏南风 (2分)
(2)靠近铁路和河流,运输方便;靠近河流,用水方便;河流下游,减少污染;和居住区之间有河流作为隔离带。(4分,答对3点给满分)
(3)A(1分) 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靠近河流上游和风景区。(3分)
(3) 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广阔;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水源充足。(4分,答对3点给满分) 不利条件:热量相对不足。(2分)
(共12分)
(1) 城市化 (1分)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3分)
(2)逆城市化(1分)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距离(3分,)
(3)发达 (1分)发展中 (1分)发达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低。(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