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季高二开学摸底考试历史卷 02(必修一、二全册)(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秋季高二开学摸底考试历史卷 02(必修一、二全册)(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09 11:40: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秋季高二开学摸底考试历史卷
02【人教版】
(范围:必修一、二全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诛杀(对父母)不孝的人,不得擅自改立太子,不(能因为小妾年轻漂亮)就把妾立为正妻。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信息可知,齐桓公要维护嫡长子和正妻的地位,极力维护宗法制,故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C项材料所示不是分封制,故排除。D项材料维护的是宗法制,而不是法家思想,故排除。
2.有人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从秦国开始……发自商鞅……完成于汉武”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在秦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在位时颁布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到解决,郡县制普遍推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在夏朝,排除;行省制始设于元朝,C选项错误;内阁制设立于明朝,D选项错误。故选B。
3.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一书中认为:“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法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劲’。”这表明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之一是
A.统治者对书法的偏爱
B.人才选拔制度的推动
C.书法艺术家修养艺术的提高
D.士大夫审美标准的转变
【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材料“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可知,对书法的要求是唐代铨选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推动了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故B正确。
4.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庯案废除了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这一举措
A.对官僚制度做重大改进
B.是明初政治的偶然现象
C.是君权空前强化的结果
D.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明清统治者只有通过不断强化君主的权力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废除丞相制度,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D项正确;废丞相只是改变而谈不上改进,A错误;废丞相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故B项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颠倒了因果关系,说法错误,故排除。
5.中国古代农民早期采用的是耕耱结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用“耱”来耱平地面和耱碎土块,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后来,则在耕耱之间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旱地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明显可以判断此题只能选择C魏晋时期,其他选项不符合此技术形成的时间。
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外交,唐代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外来文化只能说是丰富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而不是改变了,A项不能选;材料表明在唐代有外国的丝织品传入中国,并不能说明我国手工业衰落,技术落后,应该是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所以,B、C不正确,A项材料未有体现;所以选D
7.与唐朝相比,宋朝商业活动发生的变化是
A.政府加强了对商业的监管
B.城市中市坊分开界限严格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
【答案】C
【解析】与唐朝相比,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C正确;宋代政府不在直接监管商业活动,排除A;宋代商业活动打破了坊市界限,排除B;以晋商和徽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帮出现在明清,排除D。
8.不少学者认为,单就航海技术而言,中国人早就具备了发现美洲甚至环球航行的条件,但事实上中国人却与地理大发现失之交臂。造成这种悲剧的文化心理原因是
A.实行海禁、闭关锁国
B.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C.“天朝上国”的观念
D.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国人却与地理大发现失之交臂”、“文化心理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思想观念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统治者固有的“天朝上国”的观念,导致闭关锁国政策,故C选项正确;海禁、闭关锁国属于政府政策,不是文化心里原因,故A选项错误;封建社会渐趋衰落,属于社会发展水平的问题,不符合题干要求,故B选项错误;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属于经济根源,故D选项错误。故选C。
9.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A.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B.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以到长江口岸航行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题干中“去岁仓促开衅”“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的信息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知A项正确;B的是《天津条约》,C指的是《南京条约》,D项指的是《辛丑条约》,故排除BCD三项。
10.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后中共进一步成熟,表现在
A.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依据中国社会性质提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C.反“围剿”失利后,排除“左”倾错误的干扰开始长征
D.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答案】D
【解析】,A项是在井冈山时期,故排除;B项是1922年的中共二大,排除;C项发生在遵义会议之前,与题干“此后中共进一步成熟的表现”要求不符,排除;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实现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是中国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表现,符合题干要求,故D项正确。
11.1947
年的最后一天,蒋中正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B.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选D;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排除A;1947年2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但国民党仍然占据优势,排除B;1948年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排除C。
12.1845年到1846年中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工业产品,与中国运往英国的茶相比,损失高达35%
-
40%,有些制造业者已经放弃了对华贸易。中国不需要英国的工业产品,英国却需要中国的茶并靠它获利。材料可用来说明中国
A.茶叶逆转了外贸逆差
B.拥有完全关税自主权
C.经济形态具有排外性
D.自然经济尚未受冲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中英对外贸易中,英国显然处于劣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英国的业品有一种天然的排外性,故C项正确;材料只显示出英国工业品在中国的滞销,仅从材料信息中不能推知中国与英国的贸易已是逆差的,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显示中国关税的问题,排除B项;由中国的茶大量外销可以看出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受到冲击,排除D项。
13.1936年成立的上海民营的天利氮气制品公司,年产液体氮8
000磅,硝酸13
000磅,硝酸錏、硝酸钙、盐化錏共约10
000磅。政府核准给予在上海享有五年专利权,并免征其出口税及减低国内交通运输费,以资鼓励。这说明该厂的发展受益于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上海通江入海的便利交通条件
C.国内抗日运动的不断高涨
D.抗战时期英美对华的经济援助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1936年,政府核准给予天利氮气制品公司“在上海享有五年专利权,并免征其出口税及减低国内交通运输费.以资鼓励”,结合所学知识,1936年正是国民政府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第一年,天利氮气制品公司获得政府支持,符合当时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内容,A正确;上海的交通条件便利与题干中政府鼓励支持该厂发展不符,排除B;抗日运动高涨与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无关,排除C;题干主旨是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与英美无关,排除D。
14.如图为1907年《日新画报》上刊登的《不开通》漫画。此画实质上反映了清末
A.清朝政府极力阻挠教育的变革
B.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新1日思想交锋表现异常的激烈
D.社会转型之路困难重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07年”,图中的女子学校反映了教育的近代化,拖着长鞭子的男子堵在学校门口象征着旧思想的根深蒂固,其图片的名称叫《不开通》,实质上也反映了近代大多数人思想的不开通,因此,该画实质上反映了清末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故D项符合题意;根据“1907年”、“女学蒙养院"等信息可知清朝已经进行教育改革,A项错误;图中材料仅仅是个别现象,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说法太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新旧思想的冲突,但“激烈交锋”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C项。故选D。
15.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所形成的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并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也体现了‘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所以选项A、B均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村民自治制度是改革开放之后才有的制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6.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此说法的依据是日内瓦会议表明
A.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
B.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在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就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了;CD两项的表述,不符合1954年时期,新中国的外交史实。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17.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现了以修复为主题的绘画。其中,《修复永定河铁桥》(见下图)即为新中国首届全国美展优秀写生作品。这类绘画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工业落后局面即将发生改变
B.主要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稳步实施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B
【解析】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绘画中的修复对象及其修复特征看,绘画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工业基本设施的“修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修复”的应主要是自解放战争以来破坏的工业及相关基础设施,并以此为依托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故选B项;A项是“一五”计划完成的结果,排除;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是在196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应发生在国内经济恢复工作完成之后,排除。
18.“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开始行动,这一点又是我们和其他人民不同的地方。”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主要在于
A.是全体雅典人的民主
B.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C.能充分调动雅典人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D.有利于实现民主
【答案】C
【解析】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雅典的民主是公民的民主而不是人民的民主,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B选项不是它的优势;C选项说法正确;D选项是一种结果。
19.英国学者费纳在《政府史》中指出:人类社会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类:集约性技术和延展性技术。所谓集约性技术,是指那些能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汲取和利用能力的技术;而延展性技术则指的是那些能提高人类(特别是国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技术。下列各项属于美国首创的延展性技术是(

①分权制衡思想
②成文宪法
③联邦制
④责任内阁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属于近代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成文宪法,同时美国也是第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故D正确。
20.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A.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B.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C.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D.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荷兰的独占贸易公司获得政府的许可后享有一系列特权,进而充当荷兰殖民活动的代理人,体现了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的特点,选项B正确;选项A只是表象,不能充分体现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排除;选项C与荷兰殖民活动的史实不符,排出;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未体现出文化渗透,排除。
21.面对1929年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胡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设立周转基金用于资助农场主组建销售合作组织,确定最低销售价格;成立谷类稳定公司,力图通过收购多余的粮食来制止价格的下滑。会见市长和州长,督促他们加速公共工程项目建设等。据材料可以看出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胡佛
A.仍然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采取了转嫁危机的措施
D.无法应对空前严重的危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总统胡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而不是放任不管的,故选B,排除A;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胡佛采取转嫁危机的措施,故排除C;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22.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来了”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指
A.俄国军队前线出击失败
B.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C.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
D.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答案】B
【解析】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引起了革命,一战为十月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故答案为B项。A项并非国际环境;C项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错误,此时工人运动处于低潮;排除ACD项。
23.1933年斯大林指出:“党似乎在鞭策国家,使它加速向前奔跑”,“必须催赶国家,因为它落后了一百年,落后带来了致命的威胁。”这一观点
A.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
B.体现了苏联实现工业化的紧迫感
C.成为苏联开始工业化的依据
D.严重脱离了苏联经济落后的国情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苏联在当时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要想保护革命取得的成果,必须加快工业化步伐。B正确;材料指的是要进行工业化建设,不是加快农业建设,A错误;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的召开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C错误;苏联当时国情决定了苏联要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因此符合国情,D错误。故选B。
24.事实表明,自1999年欧元诞生后,欧元区各成员国逐渐分化,北部国家偏好于重长线投资、
轻即时消费的文化理念,形成了高储蓄、低通胀的经济特征;南部国家则相反,长期处于过度消费状态,形成了持续负储蓄的经济特征。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欧洲联合呈现多元化
B.欧盟尚未实现政治统一
C.成员之国文化的差异
D.欧盟各国分歧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的“分化”“北部国家偏好于重长线投资、轻即时消费的文化理念”“南部国家则相反,长期处于过度消费状态”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欧元区北部与南部成员国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成员国的逐新分化,C正确;题干主旨是欧洲内部经济特征的差异,而非联合的多元,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题干内容与政治统一无关,排除B;欧盟各国经济特征发展的差异不等于分歧扩大,排除D。
25.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是个灾难,其主要理由是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这说明苏联解体的主要影响是(
)
A.美国失去战略对手
B.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C.多极格局已经形成
D.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答案】D
【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最终瓦解,所以答案选D。美国并没有失去战略对手,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了美国的战略对手,排除A;苏联解体影响的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无关,排除B;苏联解体后,世界走上了多极化,但是还没有形成多级格局,排除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4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2分)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依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4分)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4分)
【答案】(1)朝代:西汉(汉朝)。标准:个人品行。
(2)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规定:分地录取(分卷考试)。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4)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解析】(1)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始于汉朝;标准:据材料一可知,“以德取人”,即看个人品行。
(2)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得出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特点:据材料二“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得出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规定:据材料三“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得出分地录取;作用:据材料三“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得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4)取向:从察举制中得出古代选官制度中积极的价值取向是以德选官,重视人的品德;从科举制中得出选官的自由开放,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公平公正。
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材料二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
……;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才广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三个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摘编自2007年11月1日《中国经济时报》
材料三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摘编自2017年《贵州日报?“一带一路”的含义及时代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直接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踩着三个历史的节奏”分别指什么?并说明中国现在开放与近代开放的主要不同。(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6分)
【答案】(1)直接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中国踩着三个历史的节奏”: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不同:近代是
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被迫开放的;现代的对外开放是在坚持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开放的。
(3)意义:“一带--路"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有利于增进各国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
有利于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表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解析】(1)直接原因:根据“《南京条约》”可得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中国踩着三个历史的节奏”:根据“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可得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根据“20世纪90年代初”可得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根据“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才广张之时”可得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不同:根据所学可得出近代是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被迫开放的。而现代的对外开放是在坚持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开放的。
(3)意义:根据“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可从“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有利于增进各国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有利于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表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等方面概括。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材料二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英)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8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科技进步成果。(8分)
【答案】(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
【解析】(1)由材料“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由材料“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可归纳为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由材料“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可归纳为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由材料“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可归纳为跨洲铁路的修建;由材料“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可归纳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
第2页,共2页
第2页,共6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秋季高二开学摸底考试历史卷
02【人教版】
(范围:必修一、二全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
2.有人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3.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一书中认为:“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法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劲’。”这表明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之一是
A.统治者对书法的偏爱
B.人才选拔制度的推动
C.书法艺术家修养艺术的提高
D.士大夫审美标准的转变
4.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庯案废除了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这一举措
A.对官僚制度做重大改进
B.是明初政治的偶然现象
C.是君权空前强化的结果
D.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5.中国古代农民早期采用的是耕耱结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用“耱”来耱平地面和耱碎土块,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后来,则在耕耱之间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旱地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明清时期
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7.与唐朝相比,宋朝商业活动发生的变化是
A.政府加强了对商业的监管
B.城市中市坊分开界限严格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
8.不少学者认为,单就航海技术而言,中国人早就具备了发现美洲甚至环球航行的条件,但事实上中国人却与地理大发现失之交臂。造成这种悲剧的文化心理原因是
A.实行海禁、闭关锁国
B.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C.“天朝上国”的观念
D.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9.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A.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B.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以到长江口岸航行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10.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后中共进一步成熟,表现在
A.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依据中国社会性质提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C.反“围剿”失利后,排除“左”倾错误的干扰开始长征
D.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11.1947
年的最后一天,蒋中正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B.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12.1845年到1846年中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工业产品,与中国运往英国的茶相比,损失高达35%
-
40%,有些制造业者已经放弃了对华贸易。中国不需要英国的工业产品,英国却需要中国的茶并靠它获利。材料可用来说明中国
A.茶叶逆转了外贸逆差
B.拥有完全关税自主权
C.经济形态具有排外性
D.自然经济尚未受冲击
13.1936年成立的上海民营的天利氮气制品公司,年产液体氮8
000磅,硝酸13
000磅,硝酸錏、硝酸钙、盐化錏共约10
000磅。政府核准给予在上海享有五年专利权,并免征其出口税及减低国内交通运输费,以资鼓励。这说明该厂的发展受益于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上海通江入海的便利交通条件
C.国内抗日运动的不断高涨
D.抗战时期英美对华的经济援助
14.如图为1907年《日新画报》上刊登的《不开通》漫画。此画实质上反映了清末
A.清朝政府极力阻挠教育的变革
B.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新1日思想交锋表现异常的激烈
D.社会转型之路困难重重
15.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16.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此说法的依据是日内瓦会议表明
A.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
B.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17.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现了以修复为主题的绘画。其中,《修复永定河铁桥》(见下图)即为新中国首届全国美展优秀写生作品。这类绘画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工业落后局面即将发生改变
B.主要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稳步实施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18.“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开始行动,这一点又是我们和其他人民不同的地方。”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主要在于
A.是全体雅典人的民主
B.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C.能充分调动雅典人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D.有利于实现民主
19.英国学者费纳在《政府史》中指出:人类社会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类:集约性技术和延展性技术。所谓集约性技术,是指那些能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汲取和利用能力的技术;而延展性技术则指的是那些能提高人类(特别是国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技术。下列各项属于美国首创的延展性技术是(

①分权制衡思想
②成文宪法
③联邦制
④责任内阁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20.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A.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B.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C.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D.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21.面对1929年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胡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设立周转基金用于资助农场主组建销售合作组织,确定最低销售价格;成立谷类稳定公司,力图通过收购多余的粮食来制止价格的下滑。会见市长和州长,督促他们加速公共工程项目建设等。据材料可以看出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胡佛
A.仍然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采取了转嫁危机的措施
D.无法应对空前严重的危机
22.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来了”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指
A.俄国军队前线出击失败
B.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C.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
D.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23.1933年斯大林指出:“党似乎在鞭策国家,使它加速向前奔跑”,“必须催赶国家,因为它落后了一百年,落后带来了致命的威胁。”这一观点
A.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
B.体现了苏联实现工业化的紧迫感
C.成为苏联开始工业化的依据
D.严重脱离了苏联经济落后的国情
24.事实表明,自1999年欧元诞生后,欧元区各成员国逐渐分化,北部国家偏好于重长线投资、
轻即时消费的文化理念,形成了高储蓄、低通胀的经济特征;南部国家则相反,长期处于过度消费状态,形成了持续负储蓄的经济特征。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欧洲联合呈现多元化
B.欧盟尚未实现政治统一
C.成员之国文化的差异
D.欧盟各国分歧日益扩大
25.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是个灾难,其主要理由是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这说明苏联解体的主要影响是(
)
A.美国失去战略对手
B.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C.多极格局已经形成
D.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4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2分)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依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4分)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4分)
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材料二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
……;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才广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三个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摘编自2007年11月1日《中国经济时报》
材料三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摘编自2017年《贵州日报?“一带一路”的含义及时代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直接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踩着三个历史的节奏”分别指什么?并说明中国现在开放与近代开放的主要不同。(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6分)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材料二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英)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8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科技进步成果。(8分)
第2页,共2页
第3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