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秋季高二开学摸底考试历史卷
04【人教版】
(范围:必修二全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
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
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
B.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
C.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
D.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
3.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实现“均贫”“均平”的社会秩序。这主要是因为重农抑商
A.实践了儒家的“仁政”主张
B.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C.彰显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D.抑制了工商业者私欲的膨胀
5.到了15世纪,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越来越意识到,绕过穆斯林世界,开辟直接到达东方的商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它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由于
A.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
B.新式帆船与罗盘针的应用
C.欧洲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
D.一大批优秀航海家的涌现
6.“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7.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的衰落
C.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过程
D.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动
8.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对这段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A.欧洲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B.“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较高
C.亚洲的经济发展程度超过美国
D.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9.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曾在奏折中的说:“庶几取外人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相形,斯可有备而无患”、“有事可以御悔,无事可以示威”。以下实践活动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B.江南制造总局设计制造军舰
C.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D.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10.《宜昌大撤退铭文》记载,1938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转移人川,有人后来将“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国本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A.滞碍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
B.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C.改变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
D.奠定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发展的基础
11.下图中工业建设成就的取得是在
A.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恢复期间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大跃进”运动期间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2.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二者都(
)
A.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
C.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D.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
13.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王牌”是
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经济特区
D.发表“南方谈话”
14.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仿效。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
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B.辛亥革命革除社会传统陋习
C.传统儒家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D.近代文明礼仪被国人普遍接受
15.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C.对西方文明盲目的效仿
D.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16.20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但整体脉络相差无几。这说明通讯事业的进步
A.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
B.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
C.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
D.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
17.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18.鲍盛刚在《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中说:“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这里的“氧气面罩”是指
A.积极殖民扩张,开辟海外市场
B.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19.1965~1991年,法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39%提高到68%,实现了经济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又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促使法国产业结构发生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B.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
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
20.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这些问题,苏俄政府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农业集体化
21.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肯定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这说明斯大林
A.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试图恢复新经济政策
C.开始了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D.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可知,斯大林意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批评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消灭商品生产的旧观点,故选A。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并不是恢复资本主义经济,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在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后开始的,排除C;材料中对经济规律的肯定、对商品生产的肯定都建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表述,排除。
22.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A.罗斯福
B.赫鲁晓夫
C.斯大林
D.戈尔巴乔夫
23.《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此举
A.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有序发展
B.旨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组织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D.不利于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
24.学者徐蓝说,欧共体实行的以一系列《洛美协定》为代表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政策,尽管存在缺陷,却是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探索南北合作的途径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益尝试,更是欧共体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以加强其欧洲特性的突出表现。这实质上反映了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发展中国家与欧洲结盟
C.美国的影响力在减弱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5.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反全球化”运动愈演愈烈,“反全球化”运动的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来自全球化的发源地欧美。“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在于全球化
A.导致了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B.造成了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C.加剧了世界利益分配失衡
D.使发达国家处于有利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由于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而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因此,这一时期,海外贸易逐渐取代对外贸易的格局。
材料二
明太祖在实行海禁的同时,要求海外国家以“朝贡”的形式,由官方出面组织商人来华进行贸易,这就是“朝贡贸易”。海外国家派来“朝贡”的成员中,绝大多数是商人,其载运进来的朝贡货物中绝大多数是完全用来进行贸易的。明朝政府对海外国家载运来的朝贡货物抽取货物税。明成祖朱棣不仅对朝贡使者放宽各种限制,予以免税优惠,而且在浙江、福建、广东复设三市舶司,专门负责海外诸国贡使附带进来的货物转送问题。明成祖还派遣郑和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业品,遍赐海外诸国,招徕其遣使入明朝贡,遂把朝贡贸易推向高潮。
——摘编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材料三
清初,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康熙在位时,曾一度开放漳州、澳门、宁波等少数港口,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又趋繁盛。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
——摘编自李世龙《试论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朝贡贸易”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采取这一对外政策的原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8分)
27.(12分)近代欧美国家的崛起多与殖民扩张关系密切,但各国选择的立国道路又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荷兰人与海抗争的经历养成了荷兰人开放的性格;当时遭到迫害的天主教徒移民到尼德兰带来了葡萄牙、西班牙的先进技术;这也养成了他们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包容,是第一个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独立后的荷兰是欧洲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为便利日益扩大的海上商业贸易,荷兰人勇于进行经济制度的创新,其最早创立了股份制、股份公司和股票交易所,并形成了近代的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当时在缺乏国际安全体系的情况下,商船往往成为各种海盗劫掠的目标,于是,荷兰发展起了规模巨大的商业船队和海军。
——邱妍《浅析海洋与荷兰崛起》
材料二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殖民贸易的鼎盛时期正是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期。这说明离开殖民贸易提供的充足的资金和原料,英国工业革命难以迅速完成。而工业革命的进展又为殖民贸易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保障。英国就是在殖民贸易和工业革命相互促进的发展中,愈益富足起来。至18世纪80年代英国在资本积累、工业投资以及金融等方面已超过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等欧洲强国而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李德志《英国的殖民活动与日不落大帝国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荷兰推行海外贸易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殖民扩张对英国的主要意义,简析英荷两国崛起方式的相同点。(6分)
28.(18分)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风雷激荡的变局。一些伟大的政治家勇于学习、敢于改革,最终化“危”为“机”,探索出成功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1921年)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1938年)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邓小平(1992年)
(1)据材料一,指出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犯了什么“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是如何纠正这个“错误”的?纠正的结果如何?(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指什么?如何理解罗斯福所谓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6分)
(3)结合材料一、二,证明材料三中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正确性。由此,中国确立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6分)
第2页,共2页
第2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秋季高二开学摸底考试历史卷
04【人教版】
(范围:必修二全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
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人们忙于耕地、纺织的情景,说明当地耕织结合的景象,故答案选D。材料无法体现商品农业的发展,也不能说明妇女成为生产支柱,耕织结合的特点没变,农村没有呈现生产的多样化,故其他三项错误。
2.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
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
B.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
C.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
D.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知这一工具是水排,水排的出现,提高了冶铁时的炉温,炼出高质量的钢铁,它本身就是冶铁技术发展的表现,也推动了当时其他冶铁技术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水排的出现,是冶铁鼓风的设备,不是冶铜技术的表现,A项排除;水排是水力鼓风设备,唐代筒车是灌溉工具,二者不是同一类手工业工具,不存在前后继承关系,B项排除;灌钢法是一种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的炼钢方法,它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水排出现于东汉时期,由杜诗发明,二者时代不符,C项排除。
3.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也因其被“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据此可知政府裁决的原因是“偷税”,综合分析可知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A符合题意;题干之中并未涉及到杭州丝织业的情况,因此不能够说明杭州丝织业发达,排除B;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重视农业的情况,排除D。故选A。
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实现“均贫”“均平”的社会秩序。这主要是因为重农抑商
A.实践了儒家的“仁政”主张
B.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C.彰显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D.抑制了工商业者私欲的膨胀
【答案】B
【解析】之所以重农抑商政策被认为是为了实现“均贫”“均平”的社会秩序,关键点在它“重农”的措施,古代社会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此农业为本,重农抑商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C选项不是主要因素;D选项与此无关。
5.到了15世纪,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越来越意识到,绕过穆斯林世界,开辟直接到达东方的商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它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由于
A.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
B.新式帆船与罗盘针的应用
C.欧洲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
D.一大批优秀航海家的涌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它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材料主旨体现的是欧洲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从而引发的新航路开辟,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揭示的是宗教矛盾,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B项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D项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故选C。
6.“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材料实际上是在强调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是不可避免的,即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A正确;材料是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而未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欧洲出现“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材料是强调新航路开辟的条件而非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排除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与新航路无关,排除D。所以选A
7.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的衰落
C.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过程
D.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造就了一批“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的人,这些人依靠创造发明的才能,最终爬上来财富的顶端,权势的顶峰,由此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选项D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社会部分群体的上升不代表贵族的没落,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工业资产阶级财富积累的过程,强调的是社会阶层的变动,选项C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8.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对这段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A.欧洲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B.“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较高
C.亚洲的经济发展程度超过美国
D.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选D
项;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各地经济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经济危机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很高只是材料列举的一个现象,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亚洲经济和美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排除C项。
9.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曾在奏折中的说:“庶几取外人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相形,斯可有备而无患”、“有事可以御悔,无事可以示威”。以下实践活动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B.江南制造总局设计制造军舰
C.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D.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庶几取外人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相形”可以看出李鸿章主张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强,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C选项都是民用工业,目的是为了“求富”;D选项不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所做出的努力。
10.《宜昌大撤退铭文》记载,1938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转移人川,有人后来将“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国本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A.滞碍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
B.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C.改变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
D.奠定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发展的基础
【答案】B
【解析】中国本次大撤退”指的是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保存抗战物质力量的需要,所以,中国本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只能是“保存了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另外,改变了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并不是主要作用,而只不过是一个客观的进步作用。
11.下图中工业建设成就的取得是在
A.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恢复期间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大跃进”运动期间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一五计划时期取得的成就,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12.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二者都(
)
A.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
C.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D.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l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本质,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所以答案选A。
13.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王牌”是
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经济特区
D.发表“南方谈话”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中国王牌”,故B正确;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开放海南经济特区,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AC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4.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仿效。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
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B.辛亥革命革除社会传统陋习
C.传统儒家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D.近代文明礼仪被国人普遍接受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部分地方政府在行政礼仪的改革中体现了平等观念,选项A正确;材料时间是1906年,辛亥革命尚未爆发,选项B排除;清政府官方哲学仍然是儒家思想,因此选项C排除;选项D中“普遍”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15.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C.对西方文明盲目的效仿
D.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可知,由于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京沪铁路公司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反映了由于铁路等近代交通的发展,婚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D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婚礼铁路”,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京沪铁路公司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与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无关,B错误;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不是对西方文明盲目的效仿,C错误。
16.20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但整体脉络相差无几。这说明通讯事业的进步
A.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
B.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
C.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
D.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
【答案】D
【解析】由于电报,新闻行业的消息比较快,而且相对比较准确,说明电报通讯工具促进和提升了新闻的基本效能,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现代科技的发展,排除A;材料信息看不出新闻行业的竞争被消除了,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新闻报道的深度被制约了,排除C。
17.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答案】B
【解析】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即生产过剩,由此引发大规模的失业,B符合当时民众的体验,正确;这一时期的经济危机是物价下跌,而非上涨,排除A;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抬头,C、D不是时人的体验,排除。
18.鲍盛刚在《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中说:“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这里的“氧气面罩”是指
A.积极殖民扩张,开辟海外市场
B.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是政府干预经济,材料的“氧气面罩”是指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对外殖民扩张,故A项排除;B项是指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是指工业革命后的经济指导思想,排除。
19.1965~1991年,法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39%提高到68%,实现了经济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又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促使法国产业结构发生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B.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
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
【答案】C
【解析】法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39%提高到68%,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重心向第三产业的转移,故C正确;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刺激生产,但不属于主要原因,故A错误;国际分工格局虽然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这属于外因,不属于主要原因,故B错误;国家经济政策,也推动了产业结构变化,但与科技生产力相比,仍然不属于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C。
20.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这些问题,苏俄政府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根据所学知识,为应对这些问题,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应对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B正确,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21.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肯定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这说明斯大林
A.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试图恢复新经济政策
C.开始了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D.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可知,斯大林意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批评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消灭商品生产的旧观点,故选A。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并不是恢复资本主义经济,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在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后开始的,排除C;材料中对经济规律的肯定、对商品生产的肯定都建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表述,排除。
22.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A.罗斯福
B.赫鲁晓夫
C.斯大林
D.戈尔巴乔夫
【答案】B
【解析】由题干可知,此次改革部分突破了旧有模式,但是又仅是对于旧有模式的一次局部改革。其历史贡献较为有限。A项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并取得极大成功,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B项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其改革的经济措施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实施之初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也遇到许多挫折,如开垦荒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农业的落后程度等。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纠正了一些偏差,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材料中的评价相符合。故B项正确。C项斯大林创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划时代的创举,在建立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就。故C项错误。D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与材料中“兼有成功与挫折”的描述不符。故D项错误。
23.《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此举
A.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有序发展
B.旨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组织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D.不利于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
【答案】A
【解析】由“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体现要维护国际汇率的稳定,从而推动国际贸易的有序发展,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BC信息,排除;国际汇率的稳定,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客观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为欧洲国家的联合创造条件,排除D。
24.学者徐蓝说,欧共体实行的以一系列《洛美协定》为代表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政策,尽管存在缺陷,却是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探索南北合作的途径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益尝试,更是欧共体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以加强其欧洲特性的突出表现。这实质上反映了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发展中国家与欧洲结盟
C.美国的影响力在减弱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益尝试”、“
用一个声音说话”等信息说明了欧共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D项正确。
25.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反全球化”运动愈演愈烈,“反全球化”运动的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来自全球化的发源地欧美。“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在于全球化
A.导致了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B.造成了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C.加剧了世界利益分配失衡
D.使发达国家处于有利地位
【答案】C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答案为C。ABD表述正确,但是在材料中表现不出来,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由于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而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因此,这一时期,海外贸易逐渐取代对外贸易的格局。
材料二
明太祖在实行海禁的同时,要求海外国家以“朝贡”的形式,由官方出面组织商人来华进行贸易,这就是“朝贡贸易”。海外国家派来“朝贡”的成员中,绝大多数是商人,其载运进来的朝贡货物中绝大多数是完全用来进行贸易的。明朝政府对海外国家载运来的朝贡货物抽取货物税。明成祖朱棣不仅对朝贡使者放宽各种限制,予以免税优惠,而且在浙江、福建、广东复设三市舶司,专门负责海外诸国贡使附带进来的货物转送问题。明成祖还派遣郑和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业品,遍赐海外诸国,招徕其遣使入明朝贡,遂把朝贡贸易推向高潮。
——摘编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材料三
清初,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康熙在位时,曾一度开放漳州、澳门、宁波等少数港口,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又趋繁盛。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
——摘编自李世龙《试论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朝贡贸易”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采取这一对外政策的原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8分)
【答案】(1)原因: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海上交通的发达;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陆上贸易受到西部少数民族的威胁。
(2)特点:与海禁相结合;政治目的为主、厚往薄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朝贡国多,商业成分重。
(3)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为了防范外敌、维护封建统治。
评价:不仅妨碍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得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为日后被动挨打埋下了祸根。
【解析】(1)原因:根据“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得出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根据“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得出海上交通的发达;根据“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得出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根据“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得出陆上贸易受到西部少数民族的威胁。
(2)特点:根据“明太祖在实行海禁的同时”得出与海禁相结合;根据“遍赐海外诸国”得出政治目的为主、厚往薄来;根据“予以免税优惠”得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根据“在浙江、福建、广东复设三市舶司,专门负责海外诸国贡使附带进来的货物转送问题”得出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根据“绝大多数是商人,其载运进来的朝贡货物中绝大多数是完全用来进行贸易的”得出朝贡国多,商业成分重。
(3)原因:根据“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得出政治上是为了防范外敌、维护封建统治;根据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评价:结合所学,可从妨碍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等分析总结。
27.(12分)近代欧美国家的崛起多与殖民扩张关系密切,但各国选择的立国道路又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荷兰人与海抗争的经历养成了荷兰人开放的性格;当时遭到迫害的天主教徒移民到尼德兰带来了葡萄牙、西班牙的先进技术;这也养成了他们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包容,是第一个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独立后的荷兰是欧洲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为便利日益扩大的海上商业贸易,荷兰人勇于进行经济制度的创新,其最早创立了股份制、股份公司和股票交易所,并形成了近代的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当时在缺乏国际安全体系的情况下,商船往往成为各种海盗劫掠的目标,于是,荷兰发展起了规模巨大的商业船队和海军。
——邱妍《浅析海洋与荷兰崛起》
材料二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殖民贸易的鼎盛时期正是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期。这说明离开殖民贸易提供的充足的资金和原料,英国工业革命难以迅速完成。而工业革命的进展又为殖民贸易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保障。英国就是在殖民贸易和工业革命相互促进的发展中,愈益富足起来。至18世纪80年代英国在资本积累、工业投资以及金融等方面已超过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等欧洲强国而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李德志《英国的殖民活动与日不落大帝国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荷兰推行海外贸易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殖民扩张对英国的主要意义,简析英荷两国崛起方式的相同点。(6分)
【答案】(1)开放的民族性格,先进的手工技术,宗教信仰自由,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勇于制度创新,拥有商船和海军。
(2)主要意义:促进了英国的工业革命。
相同点: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都进行殖民扩张。
【解析】(1)由材料“荷兰人与海抗争的经历养成了荷兰人开放的性格”可归纳为开放的民族性格;由材料“天主教徒移民到尼德兰带来了葡萄牙、西班牙的先进技术”可归纳为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手工技术;由材料“这也养成了他们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包容,是第一个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可归纳为宗教信仰自由;由材料“独立后的荷兰是欧洲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可归纳为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由材料“荷兰人勇于进行经济制度的创新,其最早创立了股份制、股份公司和股票交易所,并形成了近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可归纳为勇于制度创新;由材料“荷兰发展起了规模巨大的商业船队和海军”可归纳为拥有商船和海军。
(2)主要意义:由材料“离开殖民贸易提供的充足的资金和原料,英国工业革命难以迅速完成”可归纳为促进了英国的工业革命。
相同点:由材料一“独立后的荷兰是欧洲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的描述并结合所学可知,二者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由材料二“英国就是在殖民贸易和工业革命相互促进的发展中,愈益富足起来”的描述并结合所学可知,二者都进行了疯狂的殖民扩张。
28.(18分)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风雷激荡的变局。一些伟大的政治家勇于学习、敢于改革,最终化“危”为“机”,探索出成功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1921年)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1938年)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邓小平(1992年)
(1)据材料一,指出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犯了什么“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是如何纠正这个“错误”的?纠正的结果如何?(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指什么?如何理解罗斯福所谓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6分)
(3)结合材料一、二,证明材料三中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正确性。由此,中国确立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6分)
【答案】(1)“错误”:用国家法令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或答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纠正:实行新经济政策。结果:恢复和发展经济,探索出一条适合苏俄国情、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缺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解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理解: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美国的经济制度(或答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证明:苏俄为恢复国民经济,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美国为缓解经济危机,实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目标: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1)根据“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可知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犯了用国家法令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错误;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苏俄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纠正了错误。结果是苏俄恢复和发展经济,探索出一条适合苏俄国情、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罗斯福所说的“严重缺点”是指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解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所谓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实际上指的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美国的经济制度。
(3)根据材料一、二可知,苏联为了恢复经济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货币和商品流通;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国家干预,由此说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据此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第2页,共2页
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