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秋季高二开学摸底考试历史卷
05【人教版】
(范围:必修二全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中国人最早培植“六谷”、养殖“六畜”的时代是
A.原始社会末期
B.西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明朝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在西周时期“六谷”和“六畜”都已经出现了。A不符合历史史实;CD晚于西周。故答案选B。
2.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解析】根据“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变异”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故选B;ACD都不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不属于“变异”,排除。
3.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A.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B.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C.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D.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来看,官营经济退出某些领域,即由膨胀转向收敛。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发生异变”说法夸张,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
4.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
A.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
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C.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答案】D
【解析】“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可知民众日常消费占比有限,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所以D项正确;因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规模和工艺先进,A项不符合史实;因为探讨的是“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不合理,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因为没有涉及国家的君主专制体制,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5.下图是《万国宇宙图》中的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图中的人们身体畸形,似妖似兽,丑恶可怕。造成欧洲人这种认识的客观原因是
A.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B.新航路开辟前对东方人的丑化
C.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感到恐惧
D.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未进化完毕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的人们身体畸形,似妖似兽,丑恶可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相互之间了解的少,由此导致这种情形的出现,故选A项;图中人物的形象主要是由于相互之间的不了解,而且对东方人的丑化属于主观原因,不是客观原因,故排除B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和“人类未进化完毕”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C、D项。
6.“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开始。”对马克思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中的“工业资本”是指机器大工业确立后的工业资本
②导致荷兰衰落的直接因素是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
③荷兰是一个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这是其成败的主要原因
④英国是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其打败荷兰证明了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最终打败荷兰,荷兰衰落;荷兰近代崛起,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专营海上转运贸易;英国传统手工业发达,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后,以工场手工业生产能力对外扩张并扩大产品销售市场。?②③④均正确,选?B。随着殖民扩张市场拓展,工业革命开展,工业资本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起来;工业资本并不是在工业革命后才出现的,排除①,排除A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7.根据经济学家福格尔提出的社会节省:1760―1850年之间蒸汽机社会节省约占GNP(注:国民所得)0.2%―0.3%之间;1850―1870年间占1.0%;1870―1910年约1.8%。上述变化不能表明
A.1850年之前蒸汽机的社会节省意义有限
B.蒸汽机发明后工业生产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C.蒸汽机改良后能让百姓普遍受益的时间漫长
D.更多统计数字可以推翻愈来愈多的错误认知
【答案】B
【解析】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而且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选B;根据“1760-1850年之间蒸汽机社会节省约占GNP(注:国民所得)0.2%-0.3%之间”可知1850年之前蒸汽机的社会节省意义有限,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1760-1850年之间蒸汽机社会节省约占GNP(注:国民所得)0.2%-0.3%之间;……1870-1910年约1.8%”说明蒸汽机改良后能让百姓普遍受益的时间漫长,社会节省意义有限,统计数字可以推翻愈来愈多的错误认知,CD不符合题意,排除。
8.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
A.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
B.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
C.科学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D.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们的时间观念转变,这表明当时的美国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或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相关内容,排除BD两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时间观念的转变,与科学技术水平无关,排除C项。故选A
9.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记述:“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商业活动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市场繁荣
【答案】A
【解析】“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反映出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小农经济逐步破产,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期,排除B项;商业活动不是在清朝才出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市场,排除D项。
10.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的晚清时期,他们政治统治的失败是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这在有形之中也遏制了民族工业化的实现,如此,何谈国富民强。”该学者主要说明了
A.海禁政策有封闭性
B.专制制度阻碍经济近代化
C.传统思想好高骛远
D.近代民族工业受封建剥削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他们政治统治的失败是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这在有形之中也遏制了民族工业化的实现”,说明该学者认为晚清专制制度阻碍了经济近代化。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政治统治的失败”所反映出的专制制度的原因,排除ACD项。
11.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从1961年起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的对象是
A.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
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D.国民经济各部门失调的比例关系
【答案】D
【解析】“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通过调整,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使工业和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趋于协调,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因此,“调整”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失调的比例关系,故D项正确。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因此,“调整”对象并非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故A项错误。八字方针针对的是经济领域,不是政治关系,故B、C项错误。
12.山东南山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判断,这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
13.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根据这一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A.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实行对外开放
B.东南沿海受“文革”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
C.东南沿海率先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快
D.东南沿海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吸引大量人才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结合材料中“推拉理论”的含义和所学可知,其原因是1980年在广东、福建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故A项正确;1980年文革早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进行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安徽和四川进行,不是在东南沿海,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4.该图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所设计的服装。此后几十年,它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当时中山装大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A.它广泛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
B.孙中山个人崇高的政治威望
C.它表达了国人对民主共和的崇尚
D.它让人“见其服而知贵贱”
【答案】D
【解析】中山装体现出平等的思想观念,并不是封建社会凸显等级制度的服饰,所以不会让人感觉“见其服而知贵贱”,故D项符合题意;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服饰,A正确;由于孙中山个人威望比较高以及该服装表达了国人对民主共和的崇尚,所以受到国人的喜欢,故A、B和C不符合题意。
15.1876年8月3日,因碾死一名士兵,沿途居民阻止列车继续运行。当时在上海任总督的清朝官吏把这一外商建造的短短12英里的第一条铁路买下来后,于次年的10月就拆掉了。这条铁路是
A.唐胥铁路
B.淞沪铁路
C.京广铁路
D.青藏铁路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76年”、“上海”、“外商建造的短短12英里的第一条铁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故选B项;唐胥铁路是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不符合题意,排除A;京广铁路是从北京到广州的铁路,不符合题意,排除C;D是从青海到西藏的铁路,不符合题意,排除。
16.不少学者认为,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将深刻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命运。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得到全球最好的教师,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
A.有线电视
B.无线广播
C.卫星电视
D.互联网
【答案】D
【解析】根据“得到全球最好的教师”,结合所学可知,互联网具有不受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的特点,故选D;有线电视、有线广播、卫星电视都存在灵活选择的局限性,排除ABC。
17.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西方世界出现大动荡。其中改变历史进程最大的事件是
民主解放运动发展
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C.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
D.反法西斯斗争兴起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大部分国家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其中尤以德国意大利最为严重,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故C项正确,D项错误;AB项是二战后的状况,排除。
18.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大量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答案】C
【解析】生产过剩,物价就会下跌,“购买并屠宰大量牲畜”是为了解决生产过剩,稳定物价。此题考查的是对罗斯福新政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关于农业政策的目的是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A项错误,经济危机时时生产过剩;B项说法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增加农业津贴;D项与罗斯福新政无关。
19.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一份题为《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指出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使高新技术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材料中所说的知识经济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国家间联系日益密切
C.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D.社会分工的发展变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新经济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故选C项;ABD选项不是新经济兴起的主要原因,故排除。
20.历史学家评论道:“(斯大林)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但他在……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中
A.比较重视农业集体化的发展
B.农业落后影响工业发展
C.对基本国情的认识日渐清晰
D.国民经济建设比例失调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他在……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可知,斯大林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一做法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故选D项;“比较重视农业集体化的发展”与材料主旨正好相反,故A错误;材料主旨未强调农业的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对国情的清晰认识,故C错误。
21.列宁说:“富农们知道,现在已经到了争取社会主义而进行最后的殊死斗争的时刻。看起来,这仅仅是一场争取粮食的斗争;而实际上,这却是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这揭示了苏俄
A.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B.推行余粮收集制的原因
C.新经济政治推行的困难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这仅仅是一场争取粮食的斗争;而实际上,这却是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在此强调的团结富农阶层,巩固苏维埃政权,这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B正确;农业集体化的推行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AD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22.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雅科夫列夫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两年多了,希望对社会上正在进行的过程和新观点的性质进行科学分析和理解,然而处在进步前哨的社会科学有时却是保守主义的前哨和教条主义的保护者。这说明阻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原因来自于
A.西方和平演变思想的渗透
B.思想上的保守与僵化
C.领导层对改革路径的分歧
D.指导思想的不科学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戈尔巴乔夫……然而处在进步前哨的社会科学有时却是保守主义的前哨和教条主义的保护者”,可知雅科夫列夫强调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阻力来自思想的保守与僵化,故选B项;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3.“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也被称为“美金”,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
B.美元与马克挂钩,马克与其他货币挂钩
C.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D.美元与白银挂钩,各国货币与白银挂钩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制度内容是“双挂钩一固定”的世界货币制度,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即规定各国货币与美元建立了固定的比价关系。故C项正确;各国货币与美元建立了固定的比价关系,不是直接与黄金挂钩,A错误;美元是与黄金挂钩,不是与马克和白银挂钩,B和D错误。
24.世人把英国看作是欧洲一体化运动的一个特殊成员国,称它是这一运动中“牡蛎中的沙粒”。英国从袖手旁观“舒曼计划”,拒绝加入“欧洲煤钢联营”到密切关注并前后三次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加入后又与各成员国不断地讨价还价,面对新的世界形势逐渐融人欧洲联盟,但最终又退出欧洲联盟。这一过程从根本上反映出
A.国家利益主导了英国对欧政策的诉求
B.英国一直实行“大陆均势”外交政策
C.英国党派政治决定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长期以来推行欧洲大陆均势外交政策,
二战后英国袖手旁观“舒曼计划”,拒绝加入“欧洲煤钢联营”正是“大陆均势”外交政策的体现,但游离于欧共体之外的英国经济发展缓慢,国家利益受损,因而决定加入欧共体,后又成为欧盟成员国,这是国家利益使然。21
世纪初,英国面对难民等问题,决定退出欧盟,同样是国家利益起了决定性作用,A正确,排除B;欧洲一体化是战后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是英国党派政治所能决定的,排除C;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战后英国逐渐化解了同政治宿敌法、德等国的矛盾,先后加入欧共体和欧洲联盟,排除D。
25.下面是国家经济政策与经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国际规则的普遍适用性减弱
B.经济全球化对市场的开放程度要求提高
C.世界市场充满各国间的竞争
D.财富促使民族国家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并最大限度地在财富分配中争取利益。因此财富的创造和分配就将国家与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D正确;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规则应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排除A;BC两项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几条贸易通道使东亚各国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以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为外围的交通贸易圈。东亚经济圈的形成,表现在活跃的区域贸易上;中国成为东亚世界的中心不仅表现在文化上,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外贸易上,强大的对外输出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源泉。进入宋代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对外贸易向海洋方向发展,规模扩大,出现贸易兴盛的局面;科技进步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宋代的造船技术与航运是世界一流的,造船技术与航运的发展得益于指南针的应用。元代中央政府采取了较为宽容的对外政策,为了便于管理贸易,政府承袭了前代的市舶司制度,不仅有中国商船抵达亚非数十国家,而且允许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中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摘编自陈奉林《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光荣革命使英国摆脱了专制的统治,在世界上它是第一个国家。之后,英国出现了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与英国能够成为经济中心原因的异同,并谈谈其对现代中国的启示。(12分)
【答案】(1)特点:以中国为中心;以经济贸易为主。
(2)同:商品经济发达;实行开放的经济、文化、外交政策;科技的进步。异:中国是封建专制国家,
英国摆脱了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中国实行对外友好交往政策.进行朝贡贸易.英国实行对外殖民扩张及
殖民贸易政策。启示:抓住时机.抢占先机;重视思想解放;重视科技.实行科教兴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制
度变革等。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以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为外围的交通贸易圈”可归纳出以中国为中心;根据材料“东亚经济圈的形成,表现在活跃的区域贸易上”可归纳出以经济贸易为主。
(2)同:根据材料“进入宋代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对外贸易向海洋方向发展,规模扩大,出现贸易兴盛的局面”、“英国出现了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可归纳出都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开放的社会环境及技术进步等有关。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异可从二者的经济基础、社会性质、对外交往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启示: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启示可从抓住时机、重视思想解放、实行科教兴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重视制度变革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7.(16分)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等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
材料四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1)根据材料一,简析新航路的开辟是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先进人士在19世纪上半期有何理论探索?(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怎样的国际分工。(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主要成因。(4分)
【答案】(1)推动了西欧国家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加速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新旧大陆的联系与交流,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产生。
(2)问题: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级,阶级矛盾逐渐激化。探索:相继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工业制成品和进行资本输出,广大的亚非拉美落后国家成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地。
(4)特点:民间资本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由政府主导;主要依靠西方先进技术。成因:中国近代企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工业革命后东西方差距拉大。
【解析】(1)根据“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得出推动了西欧国家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加速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得出加强了新旧大陆的联系与交流,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产生。
(2)问题:根据“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
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得出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级,阶级矛盾逐渐激化。探索: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期相继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根据“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得出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工业制成品和进行资本输出,广大的亚非拉美落后国家成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地。
(4)特点:根据“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的民间轻工业”得出民间资本以轻工业为主;根据“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得出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由政府主导;根据“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得出主要依靠西方先进技术。成因:根据“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结合所学,可从中国近代企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工业革命后东西方差距拉大等分析回答。
28.(18分)20世纪以来,各国经济体制在不断创新与调整,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在全球化不断增强的趋势下,人类终将要共同面向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3月2日,苏共中央委员会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增加全国谷物生产和开垦生荒地的决议》。从该决议开始,苏联国家在赫鲁晓夫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开垦土地运动。在1954—1958年间,苏联共计开垦土地4000万公顷……1956年获得丰收。……但是好景不长,新开垦的土地出现了问题。由于垦荒区地处边陲,人烟稀少,无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不能使人们长期定居,而且开垦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垦荒地也破坏了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风沙侵蚀日益严重,所以这种垦荒运动所获得的成果很难继续真正巩固下去。
——人教社历史必修2《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二:1987年,一位领导人为希望集团刘永好四兄弟的企业题词:“中国的经济振兴寄希望于社会主义企业家。”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凡是非公有制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市场发育就越快,市场机制就越活,综合实力就越强,老百姓日子就越好过,经济体制就越成熟,社会就越稳定。……多种所有制结构,有助于各类市场主体的强点和弱点互补,并使各自的强点强化,弱点弱化,使社会主义经济得以更顺利地发展。
——《非公经济:从临渊履冰到理直气壮》
材料三:
(1)阅读材料一,说说你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中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这项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6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党的“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怎样的关系。并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意义?面对当今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依据亚太经合组织会标所蕴含的信息,请说说亚太地区应怎样共同面对未来。(6分)
【答案】(1)评价:这项措施在开垦荒地初期见效,农业获得丰收。但好景不长,开垦荒地出现了许多问题,所获成果很难继续真正巩固下去。
失败原因: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苏联实际。改革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进行。
(2)关系: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3)意义: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而且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一个新的模式,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理解:观点正确,无科学性错误,逻辑清晰,表述准确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1)评价:根据材料“苏联国家在赫鲁晓夫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开垦土地运动。在1954—1958年间,苏联共计开垦土地4000万公顷……1956年获得丰收。……但是好景不长,新开垦的土地出现了问题”可知这项措施在开垦荒地初期见效,农业获得丰收。但好景不长,开垦荒地出现了许多问题,所获成果很难继续真正巩固下去。失败原因:根据材料“由于垦荒区地处边陲,人烟稀少,无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不能使人们长期定居,而且开垦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垦荒地也破坏了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风沙侵蚀日益严重”结合所学内容从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苏联实际。改革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进行等方面进行分析。
(2)关系:根据材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凡是非公有制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市场发育就越快,市场机制就越活,综合实力就越强,老百姓日子就越好过,经济体制就越成熟,社会就越稳定。”可知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根据材料“多种所有制结构……使社会主义经济得以更顺利地发展”可知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3)意义:根据所学从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大大提高、而且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一个新的模式、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产生了深远影响等方面回答。理解:根据材料“亚太经合组织会标于1991年起开始启用,呈绿、蓝、白三色的地球状。会标不仅代表亚太经合组织这一重要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也代表着亚太地区的希望和期待。地球用太平洋这一半代表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绿色和蓝色代表亚太人民期待着繁荣、健康和福利的生活,白色代表着和平与稳定;边缘阴影部分代表亚太地区发展和增长富有活力的前景;中间是白色的APEC四个英文字母。”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区域经合组织,为推动亚太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未来亚太经合组织应该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坚持非歧视原则,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的共同发展,特别要扶持发展中国家,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第2页,共2页
第2页,共7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秋季高二开学摸底考试历史卷
05【人教版】
(范围:必修二全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中国人最早培植“六谷”、养殖“六畜”的时代是
A.原始社会末期
B.西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明朝时期
2.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3.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A.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B.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C.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D.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4.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
A.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
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C.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5.下图是《万国宇宙图》中的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图中的人们身体畸形,似妖似兽,丑恶可怕。造成欧洲人这种认识的客观原因是
A.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B.新航路开辟前对东方人的丑化
C.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感到恐惧
D.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未进化完毕
6.“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开始。”对马克思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中的“工业资本”是指机器大工业确立后的工业资本
②导致荷兰衰落的直接因素是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
③荷兰是一个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这是其成败的主要原因
④英国是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其打败荷兰证明了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根据经济学家福格尔提出的社会节省:1760―1850年之间蒸汽机社会节省约占GNP(注:国民所得)0.2%―0.3%之间;1850―1870年间占1.0%;1870―1910年约1.8%。上述变化不能表明
A.1850年之前蒸汽机的社会节省意义有限
B.蒸汽机发明后工业生产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C.蒸汽机改良后能让百姓普遍受益的时间漫长
D.更多统计数字可以推翻愈来愈多的错误认知
8.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
A.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
B.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
C.科学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D.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
9.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记述:“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商业活动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市场繁荣
10.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的晚清时期,他们政治统治的失败是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这在有形之中也遏制了民族工业化的实现,如此,何谈国富民强。”该学者主要说明了
A.海禁政策有封闭性
B.专制制度阻碍经济近代化
C.传统思想好高骛远
D.近代民族工业受封建剥削
11.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从1961年起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的对象是
A.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
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D.国民经济各部门失调的比例关系
12.山东南山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根据这一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A.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实行对外开放
B.东南沿海受“文革”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
C.东南沿海率先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快
D.东南沿海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吸引大量人才
14.该图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所设计的服装。此后几十年,它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当时中山装大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A.它广泛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
B.孙中山个人崇高的政治威望
C.它表达了国人对民主共和的崇尚
D.它让人“见其服而知贵贱”
15.1876年8月3日,因碾死一名士兵,沿途居民阻止列车继续运行。当时在上海任总督的清朝官吏把这一外商建造的短短12英里的第一条铁路买下来后,于次年的10月就拆掉了。这条铁路是
A.唐胥铁路
B.淞沪铁路
C.京广铁路
D.青藏铁路
16.不少学者认为,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将深刻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命运。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得到全球最好的教师,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
A.有线电视
B.无线广播
C.卫星电视
D.互联网
17.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西方世界出现大动荡。其中改变历史进程最大的事件是
民主解放运动发展
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C.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
D.反法西斯斗争兴起
18.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大量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19.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一份题为《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指出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使高新技术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材料中所说的知识经济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国家间联系日益密切
C.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D.社会分工的发展变化
20.历史学家评论道:“(斯大林)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但他在……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中
A.比较重视农业集体化的发展
B.农业落后影响工业发展
C.对基本国情的认识日渐清晰
D.国民经济建设比例失调
21.列宁说:“富农们知道,现在已经到了争取社会主义而进行最后的殊死斗争的时刻。看起来,这仅仅是一场争取粮食的斗争;而实际上,这却是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这揭示了苏俄
A.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B.推行余粮收集制的原因
C.新经济政治推行的困难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22.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雅科夫列夫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两年多了,希望对社会上正在进行的过程和新观点的性质进行科学分析和理解,然而处在进步前哨的社会科学有时却是保守主义的前哨和教条主义的保护者。这说明阻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原因来自于
A.西方和平演变思想的渗透
B.思想上的保守与僵化
C.领导层对改革路径的分歧
D.指导思想的不科学性
23.“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也被称为“美金”,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
B.美元与马克挂钩,马克与其他货币挂钩
C.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D.美元与白银挂钩,各国货币与白银挂钩
24.世人把英国看作是欧洲一体化运动的一个特殊成员国,称它是这一运动中“牡蛎中的沙粒”。英国从袖手旁观“舒曼计划”,拒绝加入“欧洲煤钢联营”到密切关注并前后三次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加入后又与各成员国不断地讨价还价,面对新的世界形势逐渐融人欧洲联盟,但最终又退出欧洲联盟。这一过程从根本上反映出
A.国家利益主导了英国对欧政策的诉求
B.英国一直实行“大陆均势”外交政策
C.英国党派政治决定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矛盾不可调和
25.下面是国家经济政策与经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国际规则的普遍适用性减弱
B.经济全球化对市场的开放程度要求提高
C.世界市场充满各国间的竞争
D.财富促使民族国家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几条贸易通道使东亚各国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以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为外围的交通贸易圈。东亚经济圈的形成,表现在活跃的区域贸易上;中国成为东亚世界的中心不仅表现在文化上,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外贸易上,强大的对外输出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源泉。进入宋代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对外贸易向海洋方向发展,规模扩大,出现贸易兴盛的局面;科技进步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宋代的造船技术与航运是世界一流的,造船技术与航运的发展得益于指南针的应用。元代中央政府采取了较为宽容的对外政策,为了便于管理贸易,政府承袭了前代的市舶司制度,不仅有中国商船抵达亚非数十国家,而且允许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中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摘编自陈奉林《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光荣革命使英国摆脱了专制的统治,在世界上它是第一个国家。之后,英国出现了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与英国能够成为经济中心原因的异同,并谈谈其对现代中国的启示。(12分)
27.(16分)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等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
材料四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1)根据材料一,简析新航路的开辟是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先进人士在19世纪上半期有何理论探索?(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怎样的国际分工。(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主要成因。(4分)
28.(18分)20世纪以来,各国经济体制在不断创新与调整,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在全球化不断增强的趋势下,人类终将要共同面向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3月2日,苏共中央委员会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增加全国谷物生产和开垦生荒地的决议》。从该决议开始,苏联国家在赫鲁晓夫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开垦土地运动。在1954—1958年间,苏联共计开垦土地4000万公顷……1956年获得丰收。……但是好景不长,新开垦的土地出现了问题。由于垦荒区地处边陲,人烟稀少,无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不能使人们长期定居,而且开垦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垦荒地也破坏了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风沙侵蚀日益严重,所以这种垦荒运动所获得的成果很难继续真正巩固下去。
——人教社历史必修2《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二:1987年,一位领导人为希望集团刘永好四兄弟的企业题词:“中国的经济振兴寄希望于社会主义企业家。”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凡是非公有制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市场发育就越快,市场机制就越活,综合实力就越强,老百姓日子就越好过,经济体制就越成熟,社会就越稳定。……多种所有制结构,有助于各类市场主体的强点和弱点互补,并使各自的强点强化,弱点弱化,使社会主义经济得以更顺利地发展。
——《非公经济:从临渊履冰到理直气壮》
材料三:
(1)阅读材料一,说说你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经济改革中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这项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6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党的“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怎样的关系。并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意义?面对当今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依据亚太经合组织会标所蕴含的信息,请说说亚太地区应怎样共同面对未来。(6分)
第2页,共2页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