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260010591800韩城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莎士比亚的悲剧的题材,有当时或之前的史书记载,有流行于世的意大利小说,有古代剧作或诗文片段,也有可做蓝本的现成喜剧——经由剧作家点石成金后,化腐朽为神奇,升华至历史哲学高度,成为跨越时空的举世杰作。
纵观莎士比亚的悲剧,早期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打着明显的乐观主义烙印,这部浪漫剧中的男女主角互为对方殉情,那么坚定,看不出一丝遗憾!在这里,爱情使死亡微不足道。而订《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除了承袭赛内加流血复仇剧的恐怖之外,真正的悲剧精神并不显著。但接近成熟期诞生的《袭力斯?凯撒》,表明作家对古罗马精神有着极其深切的理解,同时标志着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趋于成熟。而其中期创作的七部悲剧就雄辩地证明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的确进入了更深一层的深度。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为阴谋、背叛、邪恶与黑暗所替代,处于主客观冲突旋涡的主人公似乎不由自主地被拖向悲惨的境地,无论他在迷惘着,还是斗争着。其中描写古代事迹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雅典的泰门》,前者触及爱情与权力的矛盾主题,放纵感情而置国事大局于不顾,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发人深省;中者写贵族因傲慢骄横而导致背叛与死线亡,也颇有警世意义;后者揭露拜金主义颠倒善恶美丑,腐蚀社会人心,在艺术上具有单纯而崇高的风格。
其他四部被称为“四大悲剧”,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高峰。《哈姆莱特》是其中最出类拔萃的,有莎翁戏剧王冠上最璀璨的钻石之誉。它展示了极其鲜明和复杂的人物形象,将所谓“性格悲剧”的戏剧冲突发挥到了极致。《奥赛罗》写一个轻信和嫉妒者的悲剧。作家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冒险精神赋予主人公,可由于缺乏对世道人心的理解而导致毁灭。其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塑造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阴谋家——另一体系具有时代精神的"黑色巨人"伊阿古。《李尔王》规模宏大而气氛压抑,儿女抛弃父亲、弟弟诬陷兄长,姊妹相互残杀,生动地写出了现实的残酷性及处于分崩离析状态的社会图景,是对整个黑暗时代的形象揭露。《麦克白》是一部描写野心家的悲剧:功勋卓著的将帅大臣谋害国君登上王位,换来的却是惶恐自责,众叛亲离,殃族灭顶。该剧的永恒意义在于说明野心家的腐蚀作用,肯定良知和仁爱的原则。
莎士比亚的悲剧揭示的是人类理想无法实现的永恒必然性。剧作家既写出了悲剧英雄强有力的独特个性,也写出了他们所代表的普遍意义;其精神超越时空,而行动又必在时空限定内进行,这就决定了其悲剧本质。他们不仅是作家的影子,也是人类理想永远面对无奈结局的写照,其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同样困扰着生活中的每个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莎士比亚的悲剧是跨越时空的旷世杰作,他所有的作品都来源于现成的题材,但却在作家手中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B.莎士比亚将悲剧升华至历史哲学的高度,虽有悲惨的结局却打着明显的乐观主义烙印,体现了真正的悲剧精神。
C.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代表着他戏剧创作的高峰,他借助哈姆莱特悲剧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人类理想无法实现的永恒必然性。
D.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那些悲剧英雄有着强有力的独特个性,又是人类理想永远面对无奈结局的写照,这就决定了这些人物的悲剧本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二、三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明了莎士比亚的悲剧逐步发展成熟并最终走向顶峰。
B.文章对莎士比亚悲剧先谈题材来源,再谈思想内涵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
C.文章列述了多部莎士比亚作品的内容,有力地证明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困扰着生活中的每个人这一中心论点。
D.文章第三段介绍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为了说明莎士比亚悲剧作品在思想精神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奥赛罗》写一个轻信和嫉妒者的悲剧。作家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冒险精神赋予主人公伊阿古,可他由于缺乏对世道人心的理解而走向毁灭,
B.《裘力斯·凯撒》并不能完美的体现莎士比亚悲剧艺术的成熟,但作品的创作成功能够表明莎士比亚对古罗马精神有着极其深切的理解。
C.《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出类拔萃的,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为阴谋,背叛,邪恶与黑暗所替代,主人公不出自主地被拖向悲惨的境地。
D.《麦克白》是一部野心家的悲剧。功勋卓著的将师人三缺少良知和仁爱,虽然谋害国君登上王位,却惶恐自责,取经众叛亲离,殃族灭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年9月19日,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中国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作出了新的贡献。
(摘编自科普中国网)
材料二:
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三大工程目标: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轨道装订发射、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球样品储存等关键技术,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二是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推动我国科学技术重大进步;三是完善探月工程体系,为我国未来开展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积累重要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
“嫦娥五号”任务的科学目标主要是开展着陆点区域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获取与月球样品相关的现场分析数据,建立现场探测数据与实验室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对月球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实验室研究,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中国探月工程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标志性工程,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综合国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摘编自赵竹青《“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圆满成功,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材料三:
法国《快报》当地时间11月2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嫦娥五号”任务使中国在探月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文章。该文章引用孔子的名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称中国航天技术已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章称,中国此次将通过“嫦娥五号”探测器采集约2千克的月球样品并返回地球。该文章认为,中国此次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是为确保无人月球采样返回技术已被掌握,巩固航天强国的地位。
《法兰西西部报》当地时间23日报道,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是苏联发射"月球24号“探测器成功带回月球样本44年后,再次有国家尝试从月球采样返回,如若成历,中国将有力证明其在航天领域的实力。报道还认为,此次“嫦娥五号”探月任务开启了中国太空计划的新征程。报道称,为了收集月球土壤和岩石,“嫦娥五号”着陆器将向月表下方打一个深达2米的钻进行采样,这些样本带回地球后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月球的演化历史。
(摘编自《法媒:时隔44年,中国将为人类再次带回月球样本》)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目前已顺利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B.“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三大工程目标,进行包括科学目标和工程目标的月球探测,开启了我国太空计划的新征程。
C.中国探月工程是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明确制定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标志性工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D.中国探月工程系列既定任务的完成,都在不断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综合国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积极开展月球探测工程,既有利于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又可以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作出新的贡献。
B.“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完善探月工程体系,为我国目前开展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积累了重要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
C.“嫦娥五号”任务的科学目标包括获取与月球样品相关的现场分析数据、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球样品储存等。
D.我国是继苏联之后成功从月球采样并带回月球样本的又一个国家,这将体现我国的航天实力,并巩固我国航天强国的地位。
6.三则材料的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美·海明威
时间很晚了,大家都离开了这咖啡馆,只有一个老人还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白天里,街上尽是尘埃,到了晚上,露水压住了尘埃,这老人就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在是夜里,十分寂静,他感觉得到跟白天有所不同。咖啡馆内的两个侍者知道老人有点儿醉了,虽然他是个好主顾,他们可知道如果他喝得太醉了,会不付账就走,所以他们一直在留神他。
他们一起坐在咖啡馆大门边墙根里的一张桌子旁,眼睛望着露台,那儿的桌子全都空无一人,只有那老人坐在随风轻轻飘拂的树叶的阴影里。有个少女和一个大兵走过大街。街灯照在他领章的铜号码上。那少女没戴帽子,在他身旁匆匆走着。
老人坐在阴影里,用杯子敲敲茶托。那个年纪较轻的侍者走到他身边。“你要什么?”
老人朝他看看。“来杯白兰地。”他说。
“你会喝醉的。”侍者说。老人朝他看了一眼。侍者走开了。
“他会通宵待在这里,”他对他的同事说。“我现在很困。我从没在三点前上床过。他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
侍者从咖啡馆内的柜台上拿了一瓶白兰地和一个茶托,大步走出咖啡馆,来到老人桌边。他放下茶托,把杯子倒满了白兰地。
“你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他对这聋子说。老人抬起一指示意。“加一点儿。”他说。侍者又往杯子里倒白兰地,弄得溢出来,顺着酒杯的高脚淌进下面一叠茶托的第一只。“谢谢你。”老人说。侍者拿着酒瓶回进咖啡馆。他又同他的同事在桌旁坐下。
老人从酒杯上抬起头来眺望广场,然后望望这两个侍者。“再来杯白兰地。”他指指杯子说。那个在着急的侍者跑了过去。
“结了。”他不顾什么句法,简短地说,这是蠢汉在对醉汉或外国人说话时会用的说法。今晚上没啦。打烊啦。“再来一杯。”老人说。“不。结了。”侍者拿块毛巾擦擦桌沿,一边摇摇头。
老人站起来,慢慢地数着茶托,打口袋里摸出一只装硬币的小皮袋,付了酒账,还放下半个比塞塔作小费。
那侍者瞅着他顺着大街走去,只见这老迈年高的人脚步不稳地走着,却是神气十足。“你干吗不让他待下来喝酒呢?”那个不着急的侍者问。他们这会儿正在上铺板。“还不到两点半呢。”
“我要回家上床了。”“晚一个钟头算啥?”
“得啦。别讲废话了,把门锁上吧。”
“我是属于那种喜欢在咖啡馆待得很晚的人,”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我同情所有不想上床睡觉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
“我要回家上床睡觉去了。”
“我们是不一样的。”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这会儿,他穿好衣服要回家了。“这不光是个青春和信心的问题,虽然这些都是十分美妙的。我每天晚上很不愿意打烊,因为可能有人需要咖啡馆。”
“老兄,通宵营业的酒店有的是。”
“你不懂。这是家干净愉快的咖啡馆,十分明亮,灯光很美妙,这会儿还有树叶的阴影。”“再见啦。”那个年轻的侍者说。
“再见。”另一个侍者说。他关了电灯,继续自言自语。灯光固然重要,但这地方必须干净愉快。你不需要音乐。你当然不需要音乐。你也没法怀着尊严站在酒吧台前,尽管时间这么晚了,这里能提供的也只有这份尊严了。他害怕什么?那不是害怕,也不是着慌。那是他深深体会到的一场空的感觉。全都是一场空,一个男人也只落得一场空。只是这一场空,而少不了的只是灯光,还得有一点干净和有序。有些人生活于其中,却从来感觉不到,但他知道一切都是虚无缥缈。
他不喜欢酒吧和酒店。一个干净明亮的咖啡馆可是个天差地远的去处。现在他不再去想什么了,他要回家,到自己屋里去。他要去躺在床上,等天亮了,他终于会入睡的。到头来,他对自己说,也许只是失眠吧。好多人都免不了害这个毛病呢。
(选文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②段中,通过细节描写,渲染了夜晚冷清的环境,表现出老人的孤独与寂寞。
B.年长的侍者属于那种喜欢在咖啡馆待得很晚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
C.年轻侍者急着回家,年长侍者想待在咖啡馆,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有助于点明小说主题。
D.小说通过第三人称讲述故事,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并加以评价,有利于塑造人物。
8.本篇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6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写的是一个干净的咖啡馆,题目却用了“地方”这样一个笼统的名称,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菌人。周显德初,水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载,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报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开宝二年冬,普尝病,车驾幸中书。三年春,又幸其第抚问之,赐赉加等。六年,帝又幸其第。时钱王傲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大瓶置于庑下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每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帝叹曰:“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尔!”太平兴国初入朝,迁太子太保。颜为卢多逊所毁,奉朝请数年,郁郁不得志。会柴禹锡、赵镕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帝召问,普言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退又上书,自陈预闻太祖、昭宪皇太后顾托之事,辞甚切至。太宗感悟,召见慰谕。俄拜司徒兼侍中,封梁国公。先是,秦王廷美班在宰相上,至是,以普勋旧,再登元辅,表乞居其下,从之。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钱王傲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
B.时钱王做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
C.时钱王做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
D.时钱王做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辟举。辟举制是古代的一种选拔制度,即由皇帝或地方长官选拔人才。
B.世宗和太祖都是庙号,"祖"代表开始,王朝开创者称“祖”,继任者称宗。
C.受禅,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世多借之名,行夺权之实。
D.薨,专指皇帝和诸侯王之死,得名于象声词"轰",言其死如山崩有轰轰之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普事后周期间,才干即已展露。赵普曾怀疑抓获的将被杀死的强盗中有无辜者,就建议太祖审问他们,很多人得以保全性命。
B.赵普忠于赵室,君臣关系和谐。宣祖卧病,赵普朝夕侍奉服药,宣祖把他当宗族看待,太祖对他也十分信任,多次登门慰问。
C.赵普面对官位,主动请求下处。原先秦王廷美任宰相,因为赵普是开国功臣,皇上就决定让赵普担任宰相,赵普上表请求,自处秦王之下。
D.赵普少习吏事,晚年勤奋读书。赵普年轻时熟悉为官之道,没有什么学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中就关门读书,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清平乐①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本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赏梅词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②挼:ruó,揉搓。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清照在词中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B.“常插梅花醉”的“醉”,既可指词人是在酒后赏梅,也可指醉人、醉心之意,再现了词人晚年赏梅的情景。
C.“无好意”:心情不好。上片三四句透露了词人生活坎坷,屡处忧患,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
D.“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应包含深层语义。
15.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2)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帮助识字,统一读音和普通话,是为了便于广大人民学习和使用汉字。对于汉语拼音来说,汉字的地位无可替代。
60年来,我国的文盲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4.08%,普通话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汉语拼音发挥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汉语拼音经过60年的发展,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最初的设想,而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汉语拼音因其口语化、因素化、拉丁化的特点,而成为汉字使用国际通用计算机键盘进行信息输入的重要工具,古老汉字焕发生机搭乘信息快车走向了世界。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汉语拼音更加广泛地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 ),所以初级阶段一般都采取拼音先行的方法来帮助汉语初学者快速入门。汉语拼音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韵、调训练的重要依据。汉语拼音原来是国内文化钥匙,现在延伸为国际的文化桥梁。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帮助识字,统一读音和普通话,是为广大人民学习和使用汉字提供方便。
B.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帮助识字,便于统一读音和普通话,是为了广大人民学习和使用汉字。
C.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帮助识字,统一读音和学习普通话,是便于广大人民学习和使用汉字。
D.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帮助识字,统一读音和识记普通话,目的是便于广大人民学习和使用汉字。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殊性,外国人无法从汉字字形上获得读音
B.由于外国人无法从汉字字形上获得读音和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殊性
C.外国人面对表意文字的特殊性,无法从字形获得读音是无法回避的
D.外国人无法从汉字字形获得读音,是由于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殊性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一带一路”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在书签上写下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
B.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
C.从古稀老人到“90后”年青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爸生,将消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D.《革命烈士诗二首》中写道: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词可谓是宋朝的流行歌曲。从文学角度看,豪放词开拓了词的创作新境,辛弃疾等又从事爱国词的写作;①________,词的发展却是开创了一种重要的音乐模式,特别是②______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元杂剧到近代京剧和地方戏,其基本模式,就是按固定的曲谱填词,堪称③____________。
21.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家谱”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80个字。(5分)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等,在中国约有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家谱是由古代帝王诸侯世系图表逐渐演变而来的,主要包括谱序、家族世系等内容。家谱以表谱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一个家族的血缘发展过程,是一种体现家族历史变迁的特殊图书体裁。它在中国古代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发挥着寻根问祖、延传家族历史、服务现实生活的多重功用。其意义就如古所说的“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合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扎根农村的青年扶贫干部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用坚定脚步丈量脱贫攻坚之路;青春昂扬的医生护士穿上白色“战甲”,逆行驰援疫情防控前线:焚膏继晷的年轻科技工作者以实验室为家,用一项项扎实的成果突破层层科技封锁……
在2021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深刻铭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百年艰辛历程,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某中学生刊物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新时代的中国脊梁”为主题,举办征文大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韩城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C(A项,“他所有的作品都来源于现成的题材”说法有误,太过于绝对。原文中只是说“莎士比亚的悲剧的题材……也有可做蓝本的现成喜剧”;B项,“虽有悲惨的结局却打着明显的乐观主义烙印”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纵观莎士比亚的悲剧,早期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打着明显的乐观主义烙印”,打着明显的乐观主义烙印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选项扩大了范围;D项,“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那些悲剧英雄有着强有力的独特个性,又是人类理想永远面对无奈结局的写照,这就决定了……”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其精神超越时空,而行动又必在时空限定内进行,这就决定了其悲剧本质”,选项中"这"的指代内容错误。故选C)。
2.(3分)C(C项,"有力地证明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困扰着生活中的每个人这一中心论点"说法有误。"愿望
与现实的矛盾困扰着生活中的每个人"是文章结尾作者总结莎士比亚悲剧特征时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的
中心论点。故选C)
3.(3分)A(A项,“作家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冒险精神赋予主人公伊阿古”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奥赛罗》……其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塑造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阴谋家——另一体系具有时代精神的‘黑色巨人’伊阿古”,伊阿古不是主人公。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3分)B(B项,“……进行包括科学目标和工程目标的月球探测,开启了我国太空计划的新征程”表述错误。由“‘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三大工程目标”可知“嫦娥五号”三大工程目标是计划实现的任务。由“《法兰西西部报》当地时间23日报道……报道还认为,此次‘嫦娥五号’探月任务开启了中国太空计划的新征程”可知“开启了中国太空计划的新征程”是《法兰西西部报》的观点。故选B)
5.(3分)C(C项,“科学目标包括获取与月球样品相关的现场分析数据、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球样品储存等”说法错误,由“‘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三大工程目标: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轨道装订发射、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球样品储存等关键技术,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可知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球样品储存是“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的工程目标的内容。故选C)
6.(6分)①材料一侧重论述中国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即“嫦娥工程”的各阶段任务及完成情况;②材料二侧重论述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进入预定轨道后将开展的各项研究任务;③材料三侧重论述法国媒体对
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意义的报道。(每点2分,意近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D(D项,“并加以评价”错误,文章没有加以评论。故选D)
8.(6分)①大量的对话描写。老人与两个侍者的对话,两个侍者的对话构成了小说的主体;②大段的独白。当自己工作的餐馆提前打烊,老年顾客被迫离开,年轻的同事归心似箭,无暇闲谈之际,年长侍者开始了大段的自言自语、自说自话;③简洁。外聚焦视角摒弃了全知视角下主观的解释和评议,简洁而富有想象空间。(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9.(6分)合适。原因:①具体的“咖啡馆”冠以“地方”这样抽象笼统的称谓,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这家咖啡馆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干净愉快”“十分明亮”“灯光很美妙”的地方,题目用“地方”突出了咖啡馆的特点;③小说描写的是发生在咖啡馆的一个小片段,但是作者对现代人精神状态的思索和对保留心中一片整洁明亮的空间和地方的追求,体现了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意近即可,答不合适不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3分)C(“会车驾至”,意为“适逢皇帝到来”,“车驾”代指皇帝,其间不可断开,故A项错。“海物必佳”是皇帝所说,“上曰”之间不可断开,故B项错。“于谱”为状语,表“致书”的对象,不能直接与“及海物十瓶”构成语句,故D项错。故选C)
11.(3分)D(D项,薨,专指诸侯王之死,皇帝之死用“崩”。故选D)
12.(3分)C(C项,“任宰相”之说错误。“班在宰相上”是指立班在宰相之上,不是担任宰相。“再登元辅”是指再次为立班之首,而不是担任宰相之职。故选C)
13.(10分)(1)(5分)宋太祖北征到陈桥,醉酒卧在帐中,众将士推举拥戴,赵普与宋太宗推开门进去报告。(被酒,醉酒。推戴,推举拥戴。排闼,推开门。每点1分,句意2分)
(2)(5分)当初,太祖地位低下,赵普与他交往,拥有天下以后,赵普多次谈起卑微时二人交往的一些不足之处。(侧微,地位低下。从之游,与他交往。微,卑微。每点1分,句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B(B项,“晚年赏梅的情景”错,“常插梅花醉”是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故选B)
15.(6分)①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②感叹年华已逝,物是人非的悲伤之情;③对国势衰颓的担忧之情。(每点
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6分)(1)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2)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3)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3分)C(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统一读音和普通话”搭配不当。可以说“统一读音”,但不能说“统一普通话”;二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为了便于……”结构混乱,应是“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为了便于……”或者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便于……”。A项前半句搭配不当没有得到修改;B项前半句搭配不当没有得到修改,后半句修改后主干成了“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为了广大人民学习和使用汉字”,主宾搭配不当;D项“识记普通话”搭配不当。故选C)
18.(3分)A(根据四个选项中反复出现的关键信息“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殊性”“外国人”“无法从汉字字形上获得读音”和括号后的“所以初级阶段一般都采取拼音先行的方法来帮助汉语初学者快速入门”,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逐层推进的逻辑关系: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殊性—外国人无法从汉字字形上获得读音—初级阶段采取拼音先行的方法来帮助汉语初学者快速入门。B项,把“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殊性”与“外国人无法从汉字字形上获得读音”的因果关系变成了并列关系;C项,“外国人……是无法回避的”强调“从字形获得读音”,这与括号后的句子“所以……拼音先行……"强调从拼音人手不一致;D项,前后因果的句式与后文衔接后,造成本应逐层推进的因果关系发生错乱。故选A)
19.(3分)C(“一带一路”的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为直接引用;B表示突出强调;D表示对所述内容加以否定。故选C)
20.(6分)①从音乐的角度看②对戏剧的发展③词的翻版(每空2分,意对即可)
21.(5分)家谱是由古代帝王诸侯世系图表演变而来,主要包括谱序,家族世系等内容,以表谱的形式记录一个家族的血缘发展过程,体现其历史变迁具有多重功用的一种特殊图书体裁。(意近即可)
四、写作(60分)
22.(60分)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周显德初年,永兴军节度刘词征召他为从事,刘词去世,遗表向朝廷推荐赵普。世宗征讨淮上,宋太祖攻克滁州,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宣祖在滁州卧病,赵普朝夕侍奉服药,宣祖从此把他当宗族看待。宋太祖曾经与他交谈,认为他与众不同。当时捉获强盗一百多人,应当被斩首,赵普怀疑有无辜的人,报告太祖审讯他们,使很多人得以保全性命。宋太祖北征到陈桥,醉酒卧在帐中,众将士推举拥戴,赵普与宋太宗推开门进去报告。太祖伸着懒腰慢慢起来,而众将士穿着铠甲举着武器,喧嚷着拥到大旗下。等到宋太祖接受禅让时,赵普因辅佐宋太祖之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并担任枢密直学士。开宝二年冬天,赵普曾患病,皇帝来到中书省。三年春,又到他的住宅慰问他,赏赐加等。六年,皇帝又来到他的住宅。当时吴越王钱傲派遣使者给赵普送来书信,及十瓶海产品,放在廊下。适逢皇帝来到,仓促之间来不及掩盖,皇帝看到问是什么东西,赵普照实回答。皇帝说:“海产一定是很好的。”就命令打开,全是瓜子金。赵普惶恐地叩头谢罪说:“臣还没有打开书信,实在不知道。”皇帝感叹说:“接受倒没什么,那些人只不过是误认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决定罢了!”太平兴国初入朝朝见,升任太子太保。颇为卢多逊所诽谤,奉朝请数年,郁郁不得志。正值柴禹锡、赵镕等告秦王廷美骄横放肆,将要暗中发动阴谋。皇帝召见赵普询问,赵普言希望以宰相的身份来查察他的阴谋,退朝后又上书,自述参与太祖、昭宪皇太后临终顾命的事,言辞极为恳切。太宗感动醒悟,召见劝慰。不久任命赵普为司徒,兼侍中,封他为梁国公。在此之前,秦王廷美立班在宰相之上,到这时,因为赵普是开国功臣,再次为立班之首,上表请求处于他的下位,皇上听从了他。当初,太祖地位低下,赵普与他交往,拥有天下以后,赵普多次谈起卑微时二人交往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豁达,对赵普说:"如果在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那人们都去访求他们了。"从此不再谈论。赵普年轻时熟悉为官之道,没有什么学问,等到担任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住宅,关上门打开箱子拿出书,阅读一整天。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如同流水一样快。去世以后,家里人打开箱子查看,原来是一部《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