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7-10 20:3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备:
审核:
时间:
课题:第1节
新生命的诞生1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精子与卵细胞的结构。
2、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人类的受精和妊娠以及胚胎发育和分娩养育的基本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让了解的同学主动帮忙解答,老师最后做总结。
2、学会与小组其他同学积极讨论,正确认识人体生殖系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正确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知道新生儿诞生的过程,感受生命的珍贵。
教学重点:
1、知道人体生殖系统结构与功能。2、了解受精与妊娠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方法:自学
讨论
对比法
分类法
归纳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人体生殖系统模型




设计或备注
新课导入:
有谁知道你们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吗?
新课讲解:
分娩与养育的过程的同时感受父母的不易。让大家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精子和卵细胞
讨论:看书和PPT说说精子与卵细胞的区别。
二、人的生殖系统
讨论:说说男性生殖系统与女性生殖系统有什么不同?以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
三、受精与妊娠
我们来看一下有关受精的视频,了解受精的过程。精子很多,密密麻麻,有上百万个,然后这些精子会进入女性的输卵管,与女性卵巢排出的卵结合,这个过程就叫受精。精子和卵结合后,就形成了我们生命最基础的细胞——受精卵。
我们学到这里有没有同学有疑问?接近卵的精子有很多个,能钻入卵的精子是一个还是可以多个呢?其实只有一个精子能与卵细胞结合,一旦受精,人的发育就开始了。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动画,看看这个幸运的精子的奇妙的旅行。看完动画,老师可以请同学来描述一下这个受精与着床的过程。老师总结:卵巢排出卵在输卵管的末端,精子进入阴道,穿过子宫进入输卵管的末端,然后与卵受精,形成受精卵。
有时人们为了避免怀孕,会采取一些避孕措施,如男性使用避孕套,女性使用避孕药等
四、胚胎的发育
胚胎附着在子宫壁后,就会继续发育。到了第三周胎盘出现,胎盘连接着母体和胚胎,是母体和胚胎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胎盘靠近胚胎的一面附有脐带,脐带与胚胎相连。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可从母体不断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排除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五、分娩与养育
讨论:了解了分娩过程后,讨论一下我们该如何感谢母亲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母亲十月怀胎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我们要感谢父母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要做个有孝心的人。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
课外延伸
这是弹性的内容,教师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进行取舍。
用PPT向大家说明现在的新技术——试管婴儿。
向大家介绍连体婴儿,并讨论可能导致婴儿畸形的原因。
作业设计:作业本A
课时特训基础题
板书设计:
受精与妊娠
精子
受精卵
卵细胞
脐带和胎盘: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
排除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教学反思:



主备:
审核:
时间:
课题:新生命的诞生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叙述人类的胚胎发育和分娩养育的基本过程。
2.知道人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母亲十月怀胎并分娩诞生新生命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生命的珍贵、母亲的伟大。
教学重点:人类的胚胎发育
教学难点:人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教学方法:练习、对比法、分类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设计或备注
导入新课
如图,从受精卵形成开始,胚胎着床后进行发育。最后婴儿出生。
从怀孕到婴儿出生,胚胎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呢?
讲授新课
四、胚胎的发育
1.胚胎的发育
(1)受精卵发育成胚胎:有受精卵形成后,一边进行细胞分裂,一边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进入子宫,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受精卵逐渐形成了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2)胚胎在羊水中发育
①胚胎附着在子宫壁后,继续发育。
②在受精后的第2
周,出现了一层将胚胎包裹起来的羊膜
③羊膜并逐步发育成一个充满了羊水的羊膜囊,胚胎悬浮在羊水中,能减少震动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3)胎盘出现:到了第3周,胎盘出现,它连接着母体和胚胎,是母体和胚胎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4)胎儿形成:从胚胎发育的第9
周至出生前(
第38
周),称作胎儿期。其间,胎儿逐渐长大,各器官系统发育生长。
2.胚胎的营养
胚胎发育早期所需的养料是由卵黄提供的。后期形成胎盘和脐带,则由母体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
(1)胚胎与母体的气体交换
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胎盘是母体和胚胎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可从母体不断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排到母体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具体过程如下。
视频:胚胎发育
(2)胎儿的血液
在胎盘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屏障使得胎儿和母体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顺利地进行物质交换。这能避免将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传染给胎儿,但某些化学物质仍能穿越这个屏障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
思考与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能看到有些药品说明书上写着“孕妇慎用”或“孕妇禁用”的提示。这是为什么?
【如果孕妇吃了某种孕妇慎用的药品,药品中的有效成分往往能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胎儿体内,从而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视频:胎儿的发育
五、分娩和养育
1.胚胎的发育时间
受精卵在子宫里经过9
多月的生长发育,形成成熟的胎儿。
2.分娩
(1)概念:成熟的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做婴儿。
(2)整个分娩过程分为宫口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分娩过程一般需要8~16
小时,母亲常常要忍受剧烈的阵痛。
产程名称概念第一产程宫口扩张期指从子宫收缩开始到宫口分不开,此时子宫的肌肉拉紧引起子宫收缩,子宫不断地收缩使得子宫颈的开口变宽,同时,含有羊水的羊膜囊破裂,羊水流出。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指从宫口开到胎儿娩出,子宫继续收缩,将胎儿推出子宫。一般胎儿的头向下,从阴道中娩出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指从胎儿娩出到胎盘排出的过程。
3.婴儿的呼吸
胎儿在母体子宫内通过胎盘和脐带获得氧气,胎儿的肺内没有空气,分娩后,婴儿的肺扩张,外界的空气进入肺,引起婴儿哭或咳嗽。这种行为能除去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并促使呼吸系统工作,从而获得氧气。
4.婴儿的养育
刚出生的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含有婴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抗病物质等,因此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另外,母乳喂养也是母子感情沟通的重要手段。
拓展:母乳喂养的好处
①母乳的营养均衡、配比最佳,母乳喂养有利于婴儿的消化,有利于促进风儿的健康发育。
②母乳,尤其是初乳中,含有婴儿所需要的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大量的抗病物质,可增强婴儿的抵抗力、免疫力。
③母乳喂养有利于产妇身体恢复
④母乳喂养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
⑤母乳喂养方便快捷、经济实惠,曹县干净、安全
⑥母乳喂养可减少婴儿的过敏现象
⑦母乳喂养可减少女性患卵巢癌、乳腺概率。
婴儿出生后,在较长的时间内在生活和教育上还要依赖父母,并接受父母的教育。即使到了青春期,还需父母教导他们怎样照顾自己、怎样为人处世。我们每一个人都应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试管婴儿
试管婴儿是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科学家们可以从女性的卵巢中取出多个成熟的卵细胞,在试管里将它们与事先处理好的精子混在一起,或用微型吸管将精子注入卵细胞内,进行受精。如果受精成功,再将这个受精卵形成的早期胚胎置于女性的子宫内继续发育,形成成熟的胎儿,
课堂小结
人的受精卵是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主要在母体的子宫内完成胚胎发育。在子宫内,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作业设计:
作业本B
课时特训基础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
审核:
时间:
课题:
1.2走向成熟(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教育是迫在眉睫,教材安排这部分内容教学真正是及时雨。本课围绕进入青春期的男女学生身体上的变化(第二性征),青春期出现的一疑惑不解的、学生羞于启齿的问题,这是初中学生想了解想知道的内容。老师应给与科学的解释与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健康度过青春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道人的生长发育必须经过的几个阶段;
结合图片和自身变化,了解青春期的特点;
了解月经和遗精的知识,知道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
二、情感和价值
1、初步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
2、学会用科学方法对待青春期出现的特殊的生理现象。
教学重点:
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教学难点:
青春期的身心变化与卫生保健
教学方法:启发谈话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设计或备注
导入新课
新生命诞生后,经历生长、发育、成熟等过程,最终将衰老、死亡。这是生物生存的共同规律,人类也一样。人的生长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人的生长时期
人的一生大致要经历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时期。
阅读教材P8图1-11人的生长曲线:
讨论与交流以下问题:
1、哪些年龄段生长发育最快?
2、这些年龄段分别相当于人的哪个生长时期?
3、你觉得你和同学们正处于哪个阶段?
由此引入: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时期的各自特点与规律。
1、婴幼儿期的生长发育:
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主要表现在生理协调性和大脑发育等的巨大变化;
少年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平缓发育
青春期的生长发育:
人的第二次快速生长的时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体形、气质变体及第二性征的变化;
成年期:
主要体现在人的身体发育成熟,各种生理活动相对稳定。
青春期的发育:阅读教材P8有关青春期的内容:
说一说:男孩与女孩在身高、体重、体形及其他区别于幼儿期的身体方面的特殊变化。
(1)男孩与女孩在青春期出现时间的差异:
(2)女孩青春期的主要变化特点;
(3)男孩青春期的主要变化特点。
1、青春期:
青春期是儿童逐渐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女孩的青春期一般为11-17岁,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2年左右。
2、青春期的生长:
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人的身体会发生一些重要的生理和外表变化,个子迅速长高,男孩骨骼强健,肌肉发达,女孩乳房和臀部明显增大,身体呈现出柔和曲线。
青春期的发育:
了解男孩女孩各方面(特别是第二性征方面)的变化;
5、了解月经与遗精的成因,并注意保健。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作业本A
课时特训基础题
板书设计:
人的生长时期
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青春期的发育
第一性征:生殖器官的区别
第二性征:体形、性格、气质等方面差异
青春期最大变化: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月经
正常生理现象
遗精
教学反思:



主备:
审核:
时间:
课题:
1.2走向成熟(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青春期心理变化特点,学会理性与父母、老师、同学、异性等和谐相处。
2、知道人衰老的实质和死亡的标志
二、情感和价值:
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促进青春期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青春期身心健康;
教学难点:衰老和死亡的实质
教学方法:自学
讨论
对比法
分类法
归纳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设计或备注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青春期的两个“突变”,引出青春期学生面临的一些心理方面的变化。通过讨论引出话题。
讨论:进入的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一些变化。
说一说,看了下图,你是否似曾相识?你有过类似的举动?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青春期面临的心理变化
1、害羞心理:
进入青春期后,人的生长发育速度很快。如,长腋毛和阴毛,女孩乳房发、男孩喉结突起和长胡须等现象。此时,青少年学生会感到紧张或害羞。
2、逆反心理:
进入青春期的他们,有时为了维护自尊,而对父母或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情绪变化不定:
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情感丰富。这是一个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亦是性意识萌发和发展的时期,此时的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他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心理躁动。
知识点二、青春期的心理健康
(1)进入青春期,生理变化或心理矛盾造成的烦恼,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2)我们应该为自己身心健和成长而感到高兴,
因为青春期出现的种种烦恼和问题,正是我们成长、
走向成熟的象征。
(3)采取科学的态度,寻找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完全可以解决青春期出现的种种烦恼和问题。
通过讨论,逐步介绍与父母、老师、同学相处的方法,介绍与异性相处时如何保护自己,介绍理性玩手机问题等。
知识点三、衰老和死亡
介绍衰老与死亡的实质:
1、衰老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
延缓衰老的方法:科学合理的生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适当地进行文体活动等都可延缓衰老。
2、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衰老现象会越来越严重,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终止。
心脏、肺和大脑停止活动是生命终止的主要特征。
3、学会关爱老年人
关爱老人并不单单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事,而是需要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共同努力!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作业本B
课时特训基础题
板书设计:
青春期面临的心理变化
正常现象
相处之道
合适的方法
适当的途径
和谐
三、衰老与死亡
衰老:功能逐渐衰退
死亡:生命终止(心脏、肺和大脑停止活动)
教学反思:



主备:
审核:
时间:
课题:
1.3动物的生长时期(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从生物个休的生命具有周期性来解释为什么生物能繁衍不息、代代相传。本章节是以生命周期为框架,对生命周期的理解对本章后续内容的学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课就是讲授以青蛙、家蚕为代表的不同动物生长周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青蛙、蝗虫生命周期的特点及其共同性;
2、了解环境的变化对动物生命周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要关注生物的生存环境,珍爱生命,提高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环境对动物寿命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保护动物人人有责”、保护动物从保持环境做起。
2、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
3、把所学的科学知识联系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青蛙、蝗虫生命周期的共同性
教学难点:对生命周期的循环、生命代代相传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学
讨论
对比法
分类法
归纳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设计或备注
导入新课
春天,万物苏醒,候鸟迁徙、树木发芽开花……在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之间,生命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呢?一只蝴蝶只能活几个月、一只海龟可以活100年以上,但最终都会死去,可为什么地球上的蝴蝶和海龟没有灭绝呢?(引出生命运动具有周期性)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动物的生命周期之青蛙
观察教材图1-22青蛙的生活史,并完成:
1、根据青蛙的生长发育顺序,将不同生长时期的蛙名称填在图中相应的空框内。
2、在表中填写蝌蚪和成蛙的主要不同点。
观察与思考:
观察青蛙的皮肤是光滑而湿润的,而且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青蛙的皮肤上涂抹凡士林油,结果发现青蛙的呼吸变得急促,时间久了,就可能死亡。为什么一定要保持青蛙的皮肤这裸露而湿润?
指出:两栖类动物(青蛙、蟾蜍、蝾螈、大鲵)都具有变态发的特点。
观察与思考:
家蚕的一生要经过几个阶段?
家蚕的一生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蛾)四个阶段。
家蚕、苍蝇、蚊子、菜粉蝶等昆虫有完全变态发育现象。
观察与思考:
仔细看图,说一说:蝗虫的一生要经过几个阶段?
蝗虫的一生:受精卵→幼虫→成虫
像蝗虫的生长时期那样,一生要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的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蟋蟀、蝼蛄、臭虫、螳螂、蟑螂、蝉等昆虫的发育都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思考与讨论:
青蛙和家蚕的一生分别要经历哪些阶段?有何共同特征?
知识点二、影响动物的寿命的因素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生命就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运动中不断地延续。
讨论与交流:影响动物寿命的因素有哪些?
气候、食物、敌害等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寿命。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作业本A
课时特训基础题
板书设计:
动物的生长时期:
青蛙的一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变态发育)
家蚕的一生: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完全变态发育)
蝗虫的一生:受精卵→幼虫→成虫(不完全变态发育)
影响动物寿命的因素:
气候、食物、敌害等
教学反思:



主备:
审核:
时间:
课题:
1.3动物的生长时期(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知道动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能列举动物的受精方式
3、知道动物胚胎发育的方式及其特点
4、能列举低等动物无性生殖的方式
5、认识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的多样性
二、过程与方法:关心生活,体会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科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动物克隆技术的进展,感知从事科学工作应有的社会责任。
教学重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
自学
讨论
对比法
分类法
归纳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设计或备注
导入新课
讨论与交流自然界中,牛、羊是产仔方式繁殖后代的,青蛙是以产卵的方式来繁殖后代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以什么方式来繁殖后代的?引出课题: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有性生殖
1、定义:像人那样,通过精子和卵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2、动物的有性生殖的受精方式:体内受精与体外受精
(1)体内受精:
举例说明特点:像青蛙等塔季扬好样,将精子和卵细胞直接排在水中,精子在水里活泼地游动,遇到卵细胞就与这之结合,完成受精过程,形成受精卵。
交流与讨论:
我们已经知道青蛙是体外受精的动物。到了生殖季节,
我们有时会发现,青蛙有抱对现象。这是为什么?你觉得这对其繁殖有什么重要意义?
体外受精:
举例说明特点:雌性动物的卵细胞成熟后不排出体外,而是通过交配,由雄性动物将精子送入雌性动物的生殖道内,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过程。
讨论归纳两种受精方式的区别:
动物的有性生殖按胚胎发育方式可分为卵生、胎生和卵胎生三种。阅读:试管婴儿
(注意:试管婴儿不是试管中形成的婴儿。而是取出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再移入母体子宫内发育。)
知识点二、无性生殖
定义: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的主要类型:出芽和分裂生殖。
视频辅助教学:克隆
活动:填表完善表格: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作业本B
课时特训基础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
审核:
时间:
课题:
1.4植物的一生(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本课时内容是后面被子植物的基础,也可下一课时种子萌发内容的打下基础。本课时讲解的内容主要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分类等知识,侧重点强,重点突出,学生参与时本课时观察内容多,间长,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活动中认识种子结构、并理解种子各部分的功能等,既方便教又方便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知道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的区别;
3、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归纳得出单、双子叶植物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
教学重点: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认识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及各部分功能
教学难点:玉米种子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
教学方法:
自学
讨论
对比法
分类法
归纳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菜豆种子
玉米种子




设计或备注
导入新课
图片引入:
春天是农民开始耕耘播种的季节。种子播在土壤里会长出幼苗、生长、开花、结果,回报农民的辛勤劳动。
那么,植物的一生还会经历哪些阶段呢
讲授新课
图片展示:某些植物的种子(南瓜、菜豆、玉米、黄豆等种子)
讨论与交流:你认识这些种子吗?知道它们的内部结构吗?
知识点一、
种子的结构
活动:1、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1)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寻找种脐。
(2)剥去种皮,掰开子叶,用放大镜观察菜豆种子的胚。
(3)在菜豆的剖面滴上碘液,能看到什么变化?
归纳:菜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其中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两枚子叶组成。
活动:2、观察浸涨的玉米种子:
(1)用刀片在玉米种子的中央纵向剖开,用放大镜观察玉米种的胚。
(2)在菜豆的剖面滴上碘液,能看到什么变化?
归纳: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其中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一枚子叶组成。
活动:3、试用列表的方式比较两种种子的异同点:
讨论与交流:猜一猜,说一说:
植物种子中的种皮、胚、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及胚乳各有什么功能?
知识点二、种子各部分的功能
通过讨论、分析、联系实际,归纳出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种皮:保护;胚:细小的植物体,将来发育成幼苗;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将来发育成主根;胚轴:将来发育成根和茎连接部分;子叶:无胚乳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为种子萌发提供所需营养;胚乳:有胚乳种子中,胚乳内含丰富营养物质,为种子萌发提供所需营养。
知识点三、分类
介绍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思考与讨论:
说一说:
1、菜豆、蚕豆等豆类种子结构中的哪部分是人食用的主要部分?
2、面粉主要是由小麦种子的哪部分结构加工而成的?
3、我们在食用绿豆芽、黄豆芽时,主要食用部分是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来的?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作业本A
课时特训基础题
板书设计:
种子的结构
种皮
胚根
菜豆种子

胚芽

种皮
胚轴

子叶(二片)
……双子叶植物
胚乳
玉米种子
胚根

胚芽
胚轴
子叶(一片)……单子叶植物
教学反思:



主备:
审核:
时间:
课题:
1.4植物的一生(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种子萌发是种子结构的后续,又是植物生长周期的重要一环。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已大大提升,罹难活跃,同时,这阶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喜欢发表自己见解,并且要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因此,教学中要抓住学生搬掉中,更多地运用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双向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种子萌发的条件
2、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以及种子胚在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的发育结果。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条件设计实验,掌握好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以及种子胚在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的发育结果
教学方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对比法、分类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设计或备注
导入新课
田野或树林里,许多成熟的种子能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天,等春天来临时才开始萌发。种子成熟以后,大都要休眠一段时间。而盛夏时成熟的早稻种子,如果遇上连日降雨,就会发出芽来。
我们已经知道,种子里含有植物的幼体。我们要提供什么条件,才能使它的幼体生长和发育,成为一株植物呢
讲授新课
识点一、种子的萌发
介绍生活中种子萌发现象,说明植物的一生离不开种子的萌发这一阶段。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种子萌发现象。如市场上的绿豆芽、黄豆芽、豌豆苗等,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让种子萌发、生长到一定阶段,加以采食,成为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那么,到底是哪些条件决定着种子的萌发呢?
知识点二、种子萌发的条件
(1)根据经验,将可能会可能影响种子萌发的所有因素一一列出
讨论1:可能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有哪些?(可以从培育绿豆芽的角度分析)
培育绿豆芽时,一般先要将豆子用水浸泡一下,这说明
因素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豆子泡一段时间后要将豆子捞出来,放在透气的容器中,并且要将装豆子的容器放在温暖些的地方,这说明

因素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一般来说,饱满的、活的、完整的种子萌发得好,瘪的种子或残缺不全的种子萌发得不好,这说明种子萌发还与
有关。
这些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也叫变量。
然后引导学生对种子萌发进行有效的控制变量研究方案的设计。
讨论2:
1、若要研究种子萌发是否与水分有关,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时,至少设置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其中两组唯一的变量应该是
,而其他条件应该都相同,如相同的种子、相同的

、相同的时间等;这种方法称为控制
法。
讨论3:
若要研究种子萌发是否与空气有关,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时,应控制
法,即控制

等条件不变,只改变
这个变量。
同理,研究种子萌发与温度的关系时,唯一的变量应该是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1、如图是探究豌豆种子萌发条件的一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这一方案能研究哪些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呢?
(1)每组中的A、B两颗种子对比,变量是

(2)每组中的B、C两颗种子对比,变量是

(3)三组中的B种子对比,变量是

2、根据图中的豌豆种子萌发的实验方案,填写表格:
3、说一说:
(1)各组中的A与C能否形成对比,为什么?
(2)三组实验中所使用的种子都
只有一颗,你认为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则应如何改进?
(3)上述三组豌豆种子放置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5天后,观察各组A、B、C种子发芽情况。
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氧气)和适宜的温度。
思考:若要研究光对豌豆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按照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然后与同学交流。
知识点三、种子萌发成幼苗
活动:说一说:种子萌发时,是先长芽还是先长根?为什么?
介绍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首先是胚根突破种皮,发育成根,同时,胚芽逐渐长成茎和叶。这样一株能独立生活的新植物诞生了。
思考与讨论:
幼苗长成后,豌豆种子里的子叶和小麦种子里的胚乳都会萎缩,甚至消失。你知道知道它们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吗?
接着介绍种子萌发不但外部条件要具备,种子自身条件也很重要。
课堂小结
1、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适宜的、一定的发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2、种子自身的活性、胚的完整性和是否处于休眠期等因素也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3、种子萌发所需营养来源:子叶或胚
作业设计:
作业本B
课时特训基础题
板书设计:
一、种子的萌发现象
二、种子萌发条件:
1、外部: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内部:、活性好、胚完整、未处于休眠期
3、营养来源:子叶或胚乳
三、种子长成幼苗:先长根
教学反思:



主备:
审核:
时间:
课题:
1.4植物的一生(第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芽和花的结构是种子结构内容的延续,也是植物生长周期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花的主要结构;
2、能根据植物的一生,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
3、利用实物解剖和书本中的插图,认识植物花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去重新认识自然界的事物
教学重点:花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花的基本结构
教学方法:类比法、对比法、分类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花的结构模型




设计或备注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棵植物无论高大还是矮小,它的树枝的每个顶端都长有芽,每片叶的叶柄基部也长有芽。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芽的发育
活动:展示图片,认识芽的类型和芽的结构
1、
芽的定义
2、芽的位置与名称
3、芽的结构
思考与讨论
1、在棉花、大豆的生长过程中,农户常会对它们进行“摘心”(即摘除顶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为使行道树具有较大的遮荫面积,园林管理工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说说你的理由。
摘除顶端优势(并结合具体的事例分析)
教师讲述:
一棵成熟的被子植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开花结果。那花有哪些结构呢?
知识点二:花的结构
活动:
解剖花:学生对老师提供的花进行分解、认识
1、
观察花的结构。
取几朵具有雌蕊和雄蕊的花,用镊子由外向内逐层剥下花的各部分,并把它们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顺序,自下而上粘在白纸上。然后,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中。
2、
观察雄蕊和雌蕊。
(1)仔细观察雄蕊的结构并用手指捏一捏花药,手指上会沾着什么?
(2)仔细观察雌蕊的结构,再用刀片小心地将子房纵剖开,放在白纸上,用放大镜观察,子房内有什么?
(3)在下面的方框里,填上观察到的有关结构。
知识概括: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花药内含有花粉。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中含有胚珠。
同时还可告诉学生胚珠内有卵细胞,花粉中会产生精子。
结合介绍形成花的结构框架图
知识点三、植物的生长周期
介绍植物的生长周期:
1、生长周期
2、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
一年生的被子植物在经过受精、种子的形成和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株开花结果等生长期后,就会死亡。它们的生长时期在一年之内完成。多年生的被子植物经过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后,来年或多年后还会开花结果,其生长时期可达几年,甚至千年,但最终也会死亡。
植物的种族就在这种生长时期的循环运动中不断地得以延续。
思考与讨论:
1、植物的生长时期与动物的生长时期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这说明了什么?
2、“种子是植物生长时期的起点”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课堂小结
1、芽是未发育的茎叶或花。
2、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3、一朵花通常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等组成的,其中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4、雄蕊的花药中有花粉,雌蕊的子房中有胚珠。
5、植物的一生要经过受精、种子的形成和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株开花结果等生长期后,就会死亡。植物的种族就在这种生长时期的循环运动中不断
地得以延续。
作业设计:
作业本A
课时特训基础题
板书设计:
一、芽的发育
1、定义:芽是未发育的茎叶或花
2、芽的种类:顶芽、侧芽
3、芽的结构:芽原基、芽轴、幼叶、叶原基和顶端分生组织
二、花的结构
三、植物的生长周期
植株开花结果→受精→种子的形成和萌发→幼苗的生长和发育→植株开花结果→死亡
教学反思:



主备:
审核:
时间:
课题:
1.5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从开传粉、传粉、受精、发育的顺序,对有性生殖进行阐述,其中对传粉通过读图活动明白传粉的两种方式,联系花的结构渗透结构特点与传粉方式的适应性,受精是这节课的重点,涉及较多名词,在教学中依次逐个介绍各个结构与发成的结构,同时联系生产和生活,介绍人工授粉和栽培。这部分主要是呈现形式让学生从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知道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基本方式
2.
知道被子植物开花、传粉和受精等过程的基本情况
3.了解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虫媒花与风媒花,对传粉的适应性特征,树立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双受精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树立事物是发变化的观点,并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被子植物从种子
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大致过程
教学难点:双受精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
类比法、对比法、分类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设计或备注
导入新课
与动物一样,植物的生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过程,植物的生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大类。
由有性生殖开始引入课题: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被子植物
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
。绿色开花植物都属于被子植物,自然界中被子植物一般是有性生殖繁殖后代。
介绍1:开花
通过观察图片介绍传粉的两种方式: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并由昆虫传粉和风力传粉引出虫媒花和风媒花
通过思考与讨论:说说昆虫是怎样帮助花传粉的。风媒花的特点对植物传粉有什么作用。结合视频观看,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知识点二、受精
被子植物的受精与双受精通过呈现、告知形式,结合视频,学生获取知识。
知识点三、果实的形成
通过读图,让学生知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了解: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
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成。
思考与讨论:豌豆荚中包含有多颗豌豆。则它们有几个子房、几个胚珠发育来的?
获取知识:在被子植物的子房中,有的只有一个胚珠,受精后,形成一粒种子,如桃子、杏等;有的有多个胚珠,受精后可以形成多粒种子,如西瓜、桔等。
并且知道:被子植物的子房发育过程中,有的子房壁发育成的果皮很单薄,玉米;有的果皮就很厚,如西瓜、荔枝等;厚果皮分为三层: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其中中果皮肥厚多汁。
至于粮食的栽培和人工授粉则以告知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直接知道。
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内化所学知识:
1、
如果在植物开花期出现连续下雨、刮大风或无风等情况,对植物的繁殖会有什么影响?说说其原因。
2、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说说人们利用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情况。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作业本B
课时特训基础题
板书设计:
一、被子植物:果皮包被种子
绿色开花植物
二、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1、传粉(虫媒、风媒)
虫媒花
风媒花
2、受精:
精子+卵细胞→受精卵
双受精
被子植物特有
精子+极核→受精极核
三、果实的形成
教学反思:



主备:
审核:
时间:
课题:
1.5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首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其次小组合作,利用图片等,思考讨论获取知识,由于时间关系,实验可安排在课后完成,但一定要在课内辅导,课后检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植物无性生殖的基本方式
2、能说出什么是营养繁殖,列举常见的营养繁殖现象;
3、知道嫁接成功的关键技术;
4、了解无性生殖在生产中的应用;
5、尝试完成一种植物的扦插(或嫁接、压条)繁殖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大类生殖方式,辩证的认识生命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生命是来自不易的,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无性生殖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嫁接原理
教学方法:自学
讨论
想象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设计或备注
导入新课
思考与讨论:
说一说,生活中听到或见到过的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
(可以从种土豆、种韭菜、种多肉、种果树等多种角度展开)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无性生殖
植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植物除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外,某些细胞还能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直接发育成新个体,进行无性生殖;也能从植物营养体的一部分直接形成新个体,进行营养繁殖。
1、孢子生殖
介绍蕨和苔藓的生殖过程
在自然界,我们会看到有些绿色植物,例如葫芦藓(苔藓植物)和蕨(蕨类植物),它们不开花,也不形成种子进行繁殖,而是形成孢子进行无性生殖。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用孢子繁殖的后代的生殖方式叫做孢子生殖。
苔藓的繁殖
2、被子植物的营养繁殖:
有些被子植物除进行有性生殖外,也可以用营养器官
(
根、茎和叶
)
进行繁殖。这种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繁殖。常见的营养繁殖有四种: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营养繁殖属于无性生殖。它能够保持某些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而且繁殖速度较快
,
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花卉和果树的栽培中。
分别介绍分根、压条、扦插和嫁接四种营养生殖方式。
思考与讨论:
家里长得特别茂盛的盆花到了春天往往要分盆,这属于哪一种营养繁殖方法?
实验:扦

(课内辅导课后完成)
并讨论:1、插穗为什么只能带少量的叶?
2、
通过实验,总结应选择怎样的枝条作为扦插用的插穗。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植物组织培养
知识点二、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在生物学上的意义
介绍方法让学生获得知识
课堂小结
1、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用孢子繁殖的后代的生殖方式叫做孢子生殖。
2、孢子生殖是一种无性生殖。蕨类、苔藓类植物都用孢子繁殖后代。
3、被子植物的无性生殖也叫营养繁殖,主要有分根、压条、扦插、嫁接等,既可提高繁殖速度又可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4、组织培养也是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作业设计:
作业本A
课时特训基础题
板书设计:
一、孢子生殖
1、孢子:生殖细胞
2、孢子生殖:用孢子繁殖后代的生殖方式;
3、被子植物的营养繁殖:
分根
压条
扦插
嫁接
二、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在生物学上的意义
教学反思:



主备:
审核:
时间:
课题:
1.6细菌和真菌(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情分析:虽然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有注意到过他们的存在,因此教材首先安排学生认识细菌的菌落,也由此引发学生对细菌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增强视觉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细菌的菌落、细菌的分布;
2、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
3、食品腐败的原因及保存方法
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特点
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繁殖特点
教学方法:自学
讨论
想象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设计或备注
导入新课
出示霉变的馒头等,如果食物储存不当,就会变味或发臭。到底是什么使食物变味或发臭的呢?为什么随着气温的升高,这些食物的腐败变质的时间起来越短?如果将发霉的面包块放在培养皿中,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的表面,你会看到什么?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细菌
思考与讨论:
关于细菌和真菌,你们对它了解多少?
说一说你的认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视频展示,进一步认识细菌。
并进一步分小点学习细菌的知识:
1、细菌和菌落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
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只有
0.5-5微米,因此用放大镜看不到单个的细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细菌团,即菌落。
2、细菌的形态
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就会发现细菌细胞有三种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根据细菌形态的不同,可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
3、细菌的细胞结构
观察细菌的结构需要借助高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细菌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但看不到成形的细胞核。
像细菌这样没有细胞核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
有的细菌细胞外有鞭毛,能帮助细菌自由移动;有的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保护细菌的作用。
通过图片认识细菌的结构
4、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细胞内无叶绿体,一般要依赖有机物生活,属于异养生物。
细菌的种类很多,广泛分布于空气、水、土壤、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等处,几乎无所不在。
潮湿、氧气充足、温暖且有机物丰富的地方,细菌的生长和系列更快。
食物变味或发臭通常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依附于食物中,靠分解其中的有机物获取营养,引起食物的腐败变质。
5、细菌的生殖
通过读图和视频的展示来了解细胞的生殖方式
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这是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细菌分裂开始时,首先会复制它的遗传物质,然后细胞一分为二,两套一样的遗传物质随之平均分配到两个细胞中。细菌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如大肠杆菌在适宜繁殖速度,一个细菌在
48小时内,其后代个体数将达到无法想象的数量。
思考与讨论: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但是我们的地球为什么没有被细菌所充满呢?
使学生了解到细菌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知识点二、细

与人类关系
采用告知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
细菌对人类既有益又有害。
1、有益方面举例:
A、人体内有多种有益于健康的细菌,如人体肠胃中的嗜酸乳杆菌;
B、一些食品的制造也离不开细菌,如泡菜、酱油、醋等食品的生产;
C、有些细菌能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D、一些细菌用于生产药品,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如用经基因重组的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
2、有害方面举例:
A、引起食物腐败;
B、有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有害,如肺结核、炭疽病、鼠疫、霍乱等多种疾病都是由细菌引起的。
知识点三、食物的保存举例
主要通过讨论交流来确定方法:生活中到处有细菌,细菌容易导致食物腐败。说一说,生活中,我们是怎样防止食物腐败的?都有哪些方法来保存食物?
方法:食物的保存一般要从细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措施着手:如干燥脱水、缺氧密封、高温煮沸、低温冷藏等条件下,细菌等微生物不易生长和繁殖。
阅读
:巴斯德及巴氏消毒法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来源于生活的观点
课堂小结
1、细菌很小,可借助于显微镜观察。
2、细菌也由细胞构成的,但是没有细胞核,有细胞壁。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3、细菌与人类关系密切,有的对我们有益,有的对我们不利。
4、保存食物就是抵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方法主要有低温储存法、高温储存法、通风储存法、腌、渍、酱、泡储存法、真空密封保存方法等。
作业设计:
作业本B
课时特训基础题
板书设计:
一、细菌
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结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
没有细胞核
(原核细胞)
营养方式:无叶绿体
异养
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无性)
二、细
菌与人类关系
:有益或有害
三、食物保存:低温、高温、真空、通风、晒干
腌制等
教学反思:



主备:
审核:
时间:
课题:
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情分析:虽然真菌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单细胞的真菌学生接触不多,但蘑菇等大型真菌学生还是注意到过他们的存在的,因此教材首先安排学生认识真菌的菌落,也由此引发学生对真菌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增强视觉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细菌的菌落、真菌的分布;
2、各类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
3、食品腐败及真菌的关系及食物保存方法;
4、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保存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珍惜粮食
教学重点: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特点
教学难点:真菌繁殖特点及其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练习、对比法、分类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发霉的食物




设计或备注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或出示实物),讨论与交流:发霉的面包上是细胞吗?
讲授新课
识点一、真菌
1、真菌的结构特点:(采用方法介绍)
(1)有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属于真核生物。
(2)无叶绿体,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3)真菌通常又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其中,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霉菌和蕈菌为多细胞真菌。
接着,通过读图了解真菌的细胞结构和生殖方式:
并指出什么是出芽生殖:出芽生殖是在母体的一定部位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以后,从母体上脱落下来,成为与母体一样的新个体。
2、真菌的分类:
单细胞真菌(酵母菌)和多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等)
重点介绍酵母菌:①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
②细胞结构:
主要包括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等。
③细胞形态:
通常为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其个体比细菌大得多。
④生殖方式为出芽繁殖。通过视频来介绍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通过讨论马铃薯的出芽和酵母菌的出芽的比较,来认识出芽生殖的特点。
接着介绍霉菌和:
①形态特点: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
②常见的霉菌:根霉、青霉、曲霉等。
③孢子繁殖。
通过视频,了解霉菌的孢子生殖方式。
实验(真菌发面)课内辅导,课后完成、检查,汇报
介绍食用菌时,结合毒蘑菇,进行安全教育:食用菌(如蘑菇、香菇、金针菇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有些野生的大型真菌毒性很大,不可随意采摘食用。食用菌也是孢子繁殖方式。
活动:收集蘑菇的孢子,课内辅导,课后完成、检查、汇报
知识点二、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采用介绍方法教学:细菌和真菌属于人们常称的微生物;微生物可把动植物的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而形成自然界中的物质的循环。
最后是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知识:食物的保存方法介绍。
课堂小结
1、真菌有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属于真核生物。
2、真菌没有叶绿体,异养生物,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3、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出芽繁殖。
4、霉菌属于多细胞的真菌,孢子繁殖。
5、灵芝、蘑菇、金针菇等属于多细胞的大型可信用真菌,孢子繁殖。
6、细菌和真菌属于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作业设计:
作业本A
课时特训基础题
板书设计:
一、真菌细胞结构完整,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无叶绿体,异养生活;
酵母菌:单细胞
出芽

菌:多细胞
孢子
食用菌:多细胞
孢子
可食用:灵芝、蘑菇、金针菇等
二、微生物:细胞、真菌等
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