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1.鉴赏文中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理解人物形象。2.学习文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来表达感受的写法,感受真实的历史氛围,鉴赏文章言近旨远、雅俗共赏的语言特点。3.探讨长征的意义,思考文中“插曲”的意义,领悟对敌政治工作以及革命的人道主义在战争中的作用与力量。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战场是残酷的,有枪林弹雨,朝不虑夕。《长征胜利万岁》讲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大战中的插曲》讲述了别样的战时生活,没有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通过杨成武、聂荣臻两位将军的回忆录,一起走进那个时代吧!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蓝盈盈(yínɡ)
窑洞(yáo)
衷肠(zhōnɡ)
迂回(yū)
慰问(wèi)
爽快(shuǎnɡ)
骤然(zhòu)
寒噤(jìn)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惦念·惦记
[辨词] 两者都有“思念”的意思。“惦念”更倾向思念,更为深刻,多用作惦念某人。而“惦记”是心里想着这件事,多用在某件事上。
[运用] (1)陆游一生仕途不顺,临终前却还惦念着国家安危。
(2)从心理上讲,如果一个人总是惦记未完成的工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负担,由此影响睡眠。
2.消瘦·瘦削
[辨词] 两者都可以用来指人瘦。“消瘦”侧重于瘦的过程,一般指在短时间内体重下降;“瘦削”表示状态,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运用] (1)他戴着浅色棒球帽,身穿黑色T恤露面,对比以往仿佛消瘦了许多。
(2)再看那小子时,却是生得骨瘦如柴,脸上更是异常瘦削。
3.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辨词] 两者都有“来来往往”的意思。“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一般只形容人。“络绎不绝”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运用] (1)现场人流涌动,熙熙攘攘,几乎所有摊位前都排起长队,来宾们争相品尝中国美食。
(2)马路绿化带中就有大片的小菊花,公园外面也摆放了很多菊花,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水泄不通。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在“迂回敌人左侧”后加“的任务”。
杨成武(1914年10月27日—2004年2月14日),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中共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蒋介石逆历史潮流而动,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当时的红军只能向经济、交通都比较落后,国民党统治也相对薄弱的中国西南部、西部和西北部转移。这样,红军的战略转移便发展为万里长征。各部红军转移的走向基本一致,形成了途中各部的会师,并由局部会师发展为三大主力会师,最终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于西北。
回忆录
回忆录共有两种形式:(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一般不拘于形式,内容也未必完备;(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记述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起源: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塞诺封写了一本书,比较完整而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书名就叫《回忆录》。
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古人撰写的一些吊唁文章和墓志铭,也带有回忆录的性质。
到了近代和现代,回忆录这种文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人民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人民将永远纪念他们。因此,同这些伟人共事过的、接触过的人,就撰写回忆录来表达自己的崇敬心情,同时也为后人提供宝贵的文献资料。
本文讲述的内容是红四军团进入吴起镇之后,依然受到敌人的追击。在毛主席的指挥下,设围打击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战斗后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聆听毛主席对长征胜利的总结。全文表达了对长征取得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歼灭二马骑兵战役 ②毛主席的讲话
任务探究一 胜利后的喜悦
——理解文章的内容
[任务导引]
本文记述了“长征胜利”的中心事件,又表现了长征胜利给作者带来的激动和兴奋之情,渲染出文章的情感基调。学习时我们要注意把握长征过程的艰难,体会长征胜利的重大意义。
[任务设计]
1.在文中介绍吴起镇名字的由来和现状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说明吴起镇的由来,让读者了解吴起镇。(2)吴起镇“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与“窑洞口旁边挂着的一块牌子吸引了我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苏维埃政权在此地的强大。
2.仔细阅读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说说这些论述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时间。包含了总的长征时间、战斗时间、休息时间、行军时间。
(2)总结了红军长征途经地。共走过十一个省,走了二万五千里,是前所未有的长征。
(3)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成就。占领几十个城镇、筹款数百万元,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
(4)总结了红军长征的困难。路途遥远,敌人围追堵截,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5)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3.结合毛主席的讲话,谈谈红军长征的胜利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红军长征胜利创造了历史。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2)长征是宣言书。长征的胜利宣告了红军战略转移取得了成功。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3)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4)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5)长征的胜利证明了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只有跟着共产党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成功。
任务探究二 革命者的英姿
——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任务导引]
这篇文章刻画了战争中的红军战士,这里面有群像,有个人形象。学习时我们要注意他们的形象特点,感受他们的高贵品质。
[任务设计]
4.这篇文章展现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民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5.从本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邓小平?文章是如何展现其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中的邓小平同志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五角度”
1.从文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对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3.从分析情节入手。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展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赏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4.从分析环境入手。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5.从人物关系、作者议论(评价)、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1)许多作品所涉及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任务探究三 渲染气氛,描写人物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文中的场面描写很有特色,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生动、形象,现场感强。
[任务设计]
6.文章是如何描写红四军团到达吴起镇的欢乐、热烈场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将要到达吴起镇时队伍“顿时沸腾”起来了。运用了“顿时”“沸腾”两个词语表达了战士们在长久地坚持之后,即将完成任务的喜悦之情。(2)同志们“欢叫着”“冲着”等词语表现长征胜利后的愉悦心情。(3)文章还回忆了长征路上遇到的一系列的困难,现在终于胜利,“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所以“激动”“兴奋”。
7.本文详细地描写了围歼敌人的场面,请结合相关的段落谈谈这一场面描写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场感强。“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直接描写了敌人进入包围圈的场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细节描写突出。“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这一细节描写较为突出,表现了敌人在受到打击时的狼狈。
(3)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既详细地记叙了战斗的场面,又有相关的解说和议论,使得描写详尽清晰。
PAGE
-
6
-第2课
大战中的插曲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襁褓(qiǎnɡ
bǎo)
频繁(pín) 安顿(dùn) 无辜(ɡū)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安置·安顿
[辨词] 安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顿: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排妥当。“安置”强调人或事物有个适宜的处所。“安顿”则强调安排妥当,有了着落。
[运用] (1)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
(2)灾变过后首要做的事是安顿灾民,不要让他们流离失所。
2.彷徨·徘徊
[辨词] 彷徨:徘徊,走来走去,不知道往哪里走好;犹豫不决。徘徊:来回地走。“徘徊”,中性词,只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并不涉及是否想到某个地方去),所指的心情不一定不好,用于本义居多,用于比喻义则少见。“彷徨”,贬义词,本义不只是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多是不好的,它的比喻义也强调心神不定这一层意思,用比喻义居多。
[运用] (1)父爱深深无语,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是彷徨无依的心灵最温暖的港湾。
(2)我看见一位穿着红色衣服的女孩在学校门口徘徊。
3.不堪设想·危如累卵
[辨词] 两者都有“情况非常危险”的意思。“不堪设想”侧重于表现结果的难以想象;“危如累卵”更强调情况危险的程度之重。
[运用] (1)伊朗总统鲁哈尼警告说,如果联合国安理会支持对伊武器禁运的提议,后果将不堪设想。
(2)现在的俱乐部内部的氛围岌岌可危,危如累卵,不是靠一笔引援或者几个新人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今天的美穗子,纯朴善良,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缺少介词造成中途易辙,在“我”前加“给”。
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出生于重庆江津吴滩镇。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40年,八路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华北敌后战场数十万军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浴血奋战。百团大战对日军的打击是沉重的。八路军粉碎了日军的报复“扫荡”。就在这战火纷飞的“百团大战”中,战士们冲进火海救出了两个日本小姑娘,聂荣臻让人精心照料,并设法送到日军营地。
本文讲述了战士们在战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并给予她们慈父般的关怀和照顾,聂荣臻元帅派人把她们转交给日方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赞扬了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照料 ②谢恩
任务探究一 插曲的魅力
——理解文章的内容
[任务导引]
这篇回忆录记述了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高级指战员救助日本小姑娘,并送回日军部队,表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抗击侵略的决心和勇气,谱写了一曲中日人民的友好之歌。学习时要弄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及事件的意义。
[任务设计]
1.聂荣臻正在指挥部队向日军发起全面进攻,为什么还要救助两个日本小女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他想“孩子是无罪的”。应该让所有人明白,日军虽然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我们决不伤害日本儿童。这充分体现了聂荣臻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2.文章开头说“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句中的“很有意义”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八路军在战斗中救治两个日本小女孩,拯救了两条鲜活的生命。②以送还日本小女孩为契机,向日本侵略军展示、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践行的革命的人道主义,针对日本军队开展了一次有效的政治工作。③拯救日本小女孩的事情,战争结束后在中日两国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日本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认识,也促进了日本旧军人对侵华战争的反省与认识,对中日友好产生了积极影响。
3.文章中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的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删除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好。①给日军写信是“大战中的插曲”这一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了故事的完整性。②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③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于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④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了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
4.文章写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从这些内容中,你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总的来说,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都有力地证明了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这一具有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事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证明了人性中美与善的力量是强大的和超越时空的。
具体来说:
①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回信表示感谢,表明日本军人被八路军拯救敌对国家儿童这一行为所折服,日本军人心中尚有感恩之心,也表明了聂荣臻对敌政治工作是有效的。
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北海道的渔民托她带来一盒干贝,表示对中国人民的祝愿”等内容,表明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人民是淳朴和善良的,日本人民是向善、向美的民族,他们心中有着与中国人民友好的渴望和祝愿。
③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知道美穗子被八路军拯救这件事之后的感慨、答谢、致歉与忏悔,表明日本人民是一个有智慧、能自省的民族。他们受日本军阀的蒙蔽,参加侵略战争,同样也是受害者,闪烁着真善美光芒的“插曲”事件,擦去了蒙蔽他们眼睛的尘垢,让他们感受到了人性美好的力量。
任务探究二 饱满深情的流淌
——理解词句含义及思想情感
[任务导引]
本文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录,全文没有亮丽的辞藻,而是用质朴的语言讲述故事,深沉的感情蕴含其中。学习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意,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任务设计]
5.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分析句子中所蕴含的感情。
“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
”“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些句子描写了聂元帅对两个日本小姑娘的关爱之情,“抱起”“赶快”“牵着”“拿来梨子”等一系列词语突出表现了元帅对孩子的细心和关爱,细节凸显人品,更加表现了元帅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理解“情感类”词语的语境含义
1.联系上下文语境。
这个方法是理解词语的适用方法。
理解词义,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不离开包含这个词语的语境。通过这个语境揣摩“情感类”词语的内涵。
2.多角度揣摩“情感类”词语的含义。(1)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角度去理解这类词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情感产生的原因。(2)从文章主旨、中心思想的角度去理解这类词语的内涵。(3)从该词所在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把握其含义。
6.用文中最贴切的一个词概括聂荣臻元帅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活菩萨”,“菩萨”比喻心肠慈善的人。这一词语表现了聂元帅的慈爱、和善可亲,具有菩萨心肠。这是日本人民对聂元帅的高尚品质的形象比喻,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相处的有力见证。
任务探究三 雅俗共赏的表达
——鉴赏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
[任务导引]
本文选材得当,详略有致,使得故事有梗概、有细节,为议论留下空间。语言浅显平易、具有口语化色彩,做到了雅俗共赏。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一些深刻透彻的议论性文字,揭示出事件的主旨。学习时要注意鉴赏。
[任务设计]
7.作者在回忆故事的同时,第3段和第7段回忆了自己当时的一些想法或思想活动,第8段插入了关于日本军队的残忍和中国军队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对比议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和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回忆故事的同时,作者对自己当时的想法或思想活动的回忆,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思想和感受,有利于表现文中人物形象特点和性格特点。
比如第3段,写聂荣臻对部队请示答复时的想法和对日本小女孩“养起来”“送回去”的思想活动,就表现了聂荣臻宽厚仁和的性格和博大的人文情怀。第7段写聂荣臻关于给日军写信的“考虑”,极好地体现了聂荣臻等八路军高级将领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战争中政治工作重要性的深刻理解。
②议论性的内容,可以帮助读者透过故事表象深入故事实质,从更深层面揭示事件的意义,对深化主旨起到积极作用。
如第8段插入了关于日本军队的残忍和中国军队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对比议论,就通过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这一偶然发生的事件,让读者了解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重大内容,揭示了事件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揭示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获得战争最终胜利的必然性。
8.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和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给日军的信为什么会采用这样一种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聂荣臻的回忆录,以口述的形式,叙述了聂荣臻革命生涯中的种种经历,回忆录的目的是让后人更多地了解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因而具有通俗性;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历史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采用自然亲切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浅显平易,通俗易懂,口语与书面语共用,雅俗共赏,自然亲切。
②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在当时无疑具有外交属性,因而,语言庄重典雅、言简意明,符合这封信外交属性的要求。同时,这封信还被赋予给日军做政治工作的功能,因而,不仅借送还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动之以情,而且义正词严地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揭露日本军阀的罪恶,晓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军人认识到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邪恶性,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有效发挥这封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效。这封信的整体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词严,情理并重,言简意明,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PAGE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