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单元 3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学案(含答案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单元 3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学案(含答案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9 12:00:59

文档简介

第3课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饲养(sì)   内疚(jiù)   安慰(wèi)
半晌(shǎng)
跋涉(bá
shè)
淤塞(

sè)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毫不犹豫·不假思索
[辨词] 毫不犹豫:形容人在处理事情上非常果断,没有片刻迟疑。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两者都有行动迅速之意。“毫不犹豫”强调不迟疑。如“为救落水儿童,他毫不犹豫地跳进冷水中”。“不假思索”强调不思考。如“他不假思索,就解出了这道题”。
[运用] (1)土耳其总统表示,如果船只在勘探过程中遇到任何骚扰,土耳其将毫不犹豫地进行回击。
(2)一生致力于变法的王安石,是个性情中人,说话往往不假思索,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2.铺天盖地·漫山遍野
[辨词]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漫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二者都有范围广的意思。“铺天盖地”既可以形容具体事物,也可以形容抽象的事物(如谣言等);“漫山遍野”只能形容具体事物。
[运用] (1)在这些战机铺天盖地的围攻下,大和号很快就遭到重创。
(2)在河南省济源市有这么一座山,走进山里你就会感觉到像是进入了花果山一般,因为这里漫山遍野都是猕猴。
三、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地

,从黄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

,方肯罢休。
A.①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
②一直追到沙落尘埃,水入河道
B.①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跟着调查队
②一直追到沙落尘埃,水入河道
C.①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跟着调查队
②水入河道,一直追到沙落尘埃
D.①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
②一直追到水入河道,沙落尘埃
A [从语段中“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来看,他“跟着调查队”一起去调查了解情况更加合理,与上文相照应,可排除B、C两项。根据前文的“风沙和洪水”,与下文对应的内容应为“沙落尘埃,水入河道”,可排除D项。]
穆青(1921—2003),河南杞县人,回族。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著有《穆青散文选》《彩色的世界》《十个共产党员》《新闻散记》及《穆青摄影集》等。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965年春,穆青考察调研期间途经河南,当听到焦裕禄的事迹时,顿感主题重大。当即拍板决定,把焦裕禄的事迹作为重大报道推出。之后,穆青、冯健、周原深入兰考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采访了解情况,掌握了焦裕禄大量的感人事迹。通讯写成后,数易其稿,最后由穆青审定并请示中央领导后由新华社播发。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通讯介绍了焦裕禄同志如何对待群众、对待贫困、对待严酷的自然条件,“忘我”“完全”“彻底”地为兰考人民服务的事迹。通讯发表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通 讯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故事、文艺通讯、主题通讯、旅游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文本报道了焦裕禄的典型事迹:焦裕禄一生严于律己,两袖清风,艰苦奋斗,时刻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要求自己;他实事求是,忠实执行群众路线,带领兰考全县干部群众,战天斗地,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社会条件下,推动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发展;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毕生实践最集中地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国家、对人民应当承担的责任;他更以其坚强的精神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敢为人先的革命胆略 ②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
任务探究一 平淡之中见真淳
——赏析文章的语言
[任务导引]
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绚丽的语言,却能从平淡中体现出典型人物的丰满、细腻,这离不开白描化的语言描写。学习时要注意品鉴。
[任务设计]
1.请简要分析新闻小标题“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语言特色及标题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新闻小标题“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语言朴素却充满哲理,表现了一个县委书记深入调研的优良作风。此标题运用的群众语言,既忠实于新闻原貌,又贴近基层百姓。
2.如何理解“这天,外面的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这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外面的大风雪刮了一夜”写出了兰考县面临着严重的恶劣环境和自然灾害,“电灯也亮了一夜”侧面写出了焦裕禄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他心急如焚,彻夜难眠,充分表现出作为共产党员的焦裕禄心系百姓、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的优秀品质。
任务探究二 艰苦奋斗,执政为民
——学习焦裕禄的公仆精神
[任务导引]
焦裕禄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整篇文章始终围绕和贯穿“塑造焦裕禄典型形象,赞扬焦裕禄公仆精神”这一主旨来选择事例,使文章重点突出。学习时,要注意通过这些感人事例,感受焦裕禄的伟大人格,学习焦裕禄高尚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任务设计]
3.焦裕禄临终向党组织提出的一个要求,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焦裕禄临终向党组织提出的一个要求,充分说明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人生价值观,那就是人的社会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而不是索取。
4.在当下社会,请你谈谈在焦裕禄身上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学习和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革命胆略和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坚强党性和道德情操。
任务探究三 以言见人
——鉴赏文章的写作手法
[任务导引]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他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的带头作用。小标题式的组材方式,“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手法,特别是“以言见人”的写法,细节描写让人物栩栩如生,事迹感人至深,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学习时要细细体会。
[任务设计]
5.“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部分有多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具体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精彩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起到细微之处见精神的效果。文章感人至深,也得益于细节的生动描述。比如,文章关于焦裕禄与病痛作斗争的描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腿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无须多说,便使读者身临其境。焦裕禄办公椅上的“大窟窿”强烈地震撼着读者,是感动、是钦佩、是鼓舞。
6.在新闻写作中,穆青提倡“用散文笔法写新闻”,请结合本文,对这一方法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文章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榜样”是贯穿全文的思想“红线”,将所有材料整理、归纳在一起。全文加上引言共分六节。引言点明了主人公出场的典型环境,简明扼要地把文章的主题揭示给了读者。此后的几节按照主人公出场次序及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来安排结构。纵观全文,虽然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标题,每一部分都可以独立成篇,而且各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题思想,但整篇文章始终围绕和贯穿“塑造焦裕禄典型形象,赞扬焦裕禄公仆精神”这一主旨来选择事例和细节,使文章的“神”紧紧凝聚。
(2)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文章主要运用记叙来叙事,用描写来刻画人物,此外还恰当地运用了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文章用抒情的笔触来表达对主人公的深情;文章还通过议论点明焦裕禄精神的意义,这些议论,气势浩大,震人心魄。
(3)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所叙事情多。全文时间跨度从1962年冬一直到1965年春,从焦裕禄到兰考上任、工作、生病、逝世到1965年春季兰考老百姓的祭奠等。空间上,从兰考县城到兰考火车站,堌阳、金营等村庄公社,开封医院、郑州医院、北京的医院等地方。所叙的事情更多,诸如到灾情最严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解灾情,风雪夜召开别开生面的会议,亲自带领“三害调查队”在风沙最大、雨最猛的时候去探源头搞调查,等等。这些事情多而不杂,每件事都有不同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都是焦裕禄感人形象的一个侧面。
PAGE
-
5
-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1.了解新闻报道特点,赏析词句,掌握新闻各个结构部分的基本特征。2.掌握在新闻中运用现场景物表情达意与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相融合以及“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写法。分析文章“以言见人”的特点,把握语言的特色。3.理解、赏析本文标题及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4.归纳概括主要事件及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了解其时代意义。
  中华民族的复兴是雪洗历史的耻辱的过程,也是无数优秀党员干部努力奋斗的过程。1997年7月1日零点的庄严钟声,响彻寰宇,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民族雪洗了百年耻辱。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就是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让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去分享胜利的成果,去了解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吧!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港督(dū)  
紫荆花(jīnɡ)  冉冉(rǎn)
瞩目(zhǔ)
旗帜(zhì)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掩映·掩盖
[辨词] 两者都有“遮掩”的意思。“掩映”指彼此遮掩而又互相衬托。含有相互映照衬托使景物更美之意,一般形容具体的景物。“掩盖”指隐藏,隐瞒;从上面盖住。既可指具体事物,也可指抽象事物。
[运用] (1)一座座古塔,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
(2)一些疫情失控国家的情况大抵是相似的,当局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掩盖和淡化真实的疫情。
2.邻近·临近
[辨词] 两者都指靠得近,距离不远。“邻近”只表示空间位置上的接近,这时“邻近”连接的词语之间多为并列关系。“临近”多表示时间的靠近,还可以表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这时“临近”所连接的两个词语具有主从关系。
[运用] (1)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春晚进行了第四次联排。38个入选节目的上台顺序和时长仍在动态调整中。
(2)养殖场不宜建在邻近公路的地方,因为噪声会影响畜禽的发育和生长。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义勇军进行曲》伴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客颠倒,应改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新华社记者——周婷、杨兴
周婷、杨兴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于1997年7月1日,也就是在那一天的零点,中国香港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那便是香港在这一时刻重回了祖国的怀抱。
关于“新闻”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谈等。新闻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它有同记叙文一样的基本要素,但由于各部分的内容要求不同,故其各个部分的概述要点不尽相同。但新闻必须具备五个“W”一个“H”,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原因)、How(结果、意义)六个要素。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1)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有主标题(一行标题)和副标题(多行标题)之分。其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又称辅题、子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做出内容提要等。
(2)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
(3)主体。新闻的主体部分自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经过、结果)、原因五个要素。
(4)背景。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结语。结语(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它主要用于揭示事实的本质。
《别了,“不列颠尼亚”》描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天,以英方活动为主的情景,报道借景寓情,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抒发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之后中华儿女的自信、自豪、振奋的感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主体 ②156年5个月零4天的英国殖民统治终结
任务探究一 客观真实
——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
[任务导引]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学习时,要注意体会时间在文章中恰当使用所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不仅如此,作者在角度的选取和材料的连缀上都别出心裁,在学习时要注意多加揣摩。
[任务设计]
1.这篇新闻的标题有何独特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主谓倒装,突出重点。倒装句式,突出“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彰显文章主题。②运用借代,形象生动。用“不列颠尼亚”号指代英国,既妥帖合理,又形象生动。毛泽东在1949年美国对华政策失败、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之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标题,“别了”,委婉的语气中略带一丝嘲讽。③巧用双关,意味深长。字面上看,是指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是描述现实场景;深层含意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本文将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并不杂乱无章,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新闻背景的作用
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2.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具有可读性。
3.这篇新闻选取的角度与其他报道香港回归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观察视角独特。作者没有将视角定位在一般新闻报道可能会选择的或写交接仪式现场的庄严,或写庆祝回归人群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新颖而别致。②选材角度新颖。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作者并没有写成英军撤离大事记的形式,而是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独出机杼地穿插对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管治的历史的回顾,两相对照,将现实的事件放在了一个历史的背景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
任务探究二 准确简练
——赏析新闻的语言
[任务导引]
新闻虽然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但也可以在对人物事件的记述中自然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真实地再现新闻人物说话的口吻语气,表现新闻人物的思想境界和性格特征等。学习时,要注意对语言多加品读,体会其含义,品味其蕴藏的情感。
[任务设计]
4.“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5.“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作者在记叙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论述,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而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时的无比兴奋的心情。
任务探究三 深层的意蕴
——探讨文章的主旨
[任务导引]
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任务设计]
6.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三次降旗?有何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场景
时间
三次降旗
场景一
6月30日下午4时30分
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
下午6时15分
添马舰东面广场降英国国旗
场景三
6月30日最后一分钟
中英交接仪式,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
象征意义: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7.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8.香港回归祖国已经二十多年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多年来“一国两制”的实践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成生动现实。中央政府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办事,认真履行宪制责任,坚定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继续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一国两制”在香港日益深入人心,得到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2)“一国两制”作为一项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拓前进。回顾总结“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历程,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有利于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继续推动“一国两制”实践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PAGE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