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赠送)我大瓠(葫芦)之种,我树(种植)之成而实五石(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把……做成)瓢,则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无所容(容得下它的东西)。非不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击破)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同“皲”,皮肤冻裂)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漂洗)(同“纩”,丝绵絮)为事(职业)。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卖)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带兵)。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割地)而封(封赏)之。能不龟手一(相同,一样)也,或(有人)以(凭借)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用绳结缀)以为大樽而浮乎(于,在)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蓬,一种草,弯曲不直)也夫!”
一、辨识通假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2.世世以洴澼为事
“”,同“纩”,丝绵絮。
二、一词多义
1.固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本来)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稳固,安定)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4)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坚固)
2.举
(1)其坚不能自举也(胜任)
(2)吾力足以举百钧(举起,抬起)
(3)戍卒叫,函谷举(攻克,占领)
(4)大喜,笼归,举家庆贺(全,合)
(5)杀人如不能举(尽)
3.以
(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介词,用来)
(2)剖之以为瓢(介词,把)
(3)客得之,以说吴王(介词,凭着,凭)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
三、词类活用
1.其坚不能自举(形容词作名词,硬度)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容词作名词,长处)
3.越有难(形容词作动词,发动战争)
4.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实,形容词作动词,充实,填满)
四、文言句式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宋国人。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省略句)
译文: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腰间来充当大的腰舟,而漂浮于江湖之上。
“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一般认为其生年约为公元前369年,卒年约为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人,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庄周的生平已不可详考,但《庄子》一书和其他史料可作印证,估计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生活贫苦,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屦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他却拒绝了。庄子学问渊博,能言善辩,是一个因愤世、厌世而遁世的没落知识分子。他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庄子的思想核心是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其源出于老子,又从消极和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学说。魏晋以后,与老子并称“老庄”。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二月封“南华真人”。
战国时代,各种不同学派纷纷登台表演,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老庄的道家学派,与儒家和名家学派是相对应的,尤其表现为对儒家思想的尖锐批判。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立场是鲜明突出的。他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强烈不满,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清静无为,逍遥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庄子》自然产生了。
汪洋恣肆的道家经典——《庄子》
《庄子》是庄周及其门人以及后学所著,被道教奉为《南华经》,属于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想象力极强,文笔变化多端,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具体特点如下:
(1)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2)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语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具有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主义色彩;
(3)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
(4)文章汪洋恣肆,结构富于跳跃性,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活泼,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这段文字的寓意是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大而无用 ②大有用处
任务探究一 志在逍遥的人生
——体会文中人物的形象
[任务导引]
庄子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把自己的思想隐含其中,而且使感情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在学习时,我们要抓住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其言行举止和思想活动,认识庄子的生活状态及深厚的哲学思想。
[任务设计]
1.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惠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2.文章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你能想象一下,在庄子说完“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一句后惠子会有什么表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惠子面有惭色,缄默不语。
任务探究二 道法自然,自生自化
——体会文中庄子的哲学思想
[任务导引]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其哲学思想。
[任务设计]
3.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可做怎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问题。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有用必须超然物外,优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困惑。
4.本文中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人们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PAGE
-
5
-第5课
《老子》四章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对待“有”“无”关系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3.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观点。
《老子》《庄子》中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可以说是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老子》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通常被忽视的那一面。对现实人生有一定的启示。《庄子》也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学习这两课要善于发现它们有哪些突破常规的认识,在比较中品味二者不同的论述风格和语言韵味。
1.三十辐(车轮的辐条)共一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车毂的中空处),有车之用(功用)。埏(揉和)埴(黏土)以为器(陶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请概括段意:讲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2.企(踮起脚)者不立(不能久立),跨(阔步行走)者不行,自见(偏执己见)者不明,自是(以……为是)者不彰(明辨是非),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长久。一说读zhǎnɡ,意思是得到敬重)。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赘瘤)行(同“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第二十四章)
请概括段意:阐述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强劲奋进)者有志(意志)。不失其所(地方、位置,指立身之地)者久,死而不亡(不朽)者寿(长寿)。(第三十三章)
请概括段意: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4.其(代指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安(安稳)易持(持守),其未兆(显露迹象)易谋(解决),其脆(脆弱)易泮(同“判”,分离),其微(细小)易散(散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之台,起于累(同“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以……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以……为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请概括段意:本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一、辨识通假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
2.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累”同“蔂”,土筐。
二、古今异义
1.跨者不行
古义:行走不稳。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2.民之从事
古义:行事,做事。
今义: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
三、一词多义
1.伐
(1)自伐者无功(夸耀)
(2)伐竹取道(砍伐)
(3)十年春,齐师伐我(讨伐)
(4)此五霸之伐也(功绩,战功)
2.企
(1)企者不立(踮起脚跟)
(2)不胜翘企,万里托命(盼望)
(3)渠黄不能企其景(企及,赶上)
3.足
(1)知足者富(满足)
(2)始于足下(脚)
(3)竖子不足与谋(值得,配)
(4)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支撑器物的部件)
(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足够,充足)
4.强
(1)自胜者强(刚强)
(2)赏赐百千强(有余,略多)
(3)其死也坚强(僵硬)
(4)强国请服(强大,强盛)
四、词类活用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用法,使……失败)
五、文言句式
1.自矜者不长。(被动句)
译文: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宾语前置句)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3.为之于未有。(状语后置句)
译文: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后置句)
译文: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当:有、只有。无:指车毂的中空处。埏埴(shān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户牖(yǒu):门窗。利:
(第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中国哲学之父”——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东)人,有人又称他老聃。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王朝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老子跟孔子同时,相传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老子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而老子为周王朝藏书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作为一个史官,他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最终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衰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闪烁辩证光芒的哲理经典——《老子》
1.《老子》的主要内容
(1)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2)《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的现实。
2.《老子》的影响
(1)《老子》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道家学派成为与儒家学派并列的思想流派,“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支柱之一。
(2)近代以来,《老子》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今世界,更是掀起“老子热”“大道热”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老子》一书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随之失去。说明了相互对立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中,人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一切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思想来做指导,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来为人处世:因小成大、积少成多、慎始慎终……
《老子》四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道者不处 ②慎终如始
任务探究一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体会老子的思想
[任务导引]
中华文化是一座大学,《道德经》和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是大学中的第一座宝库,并在人类思想史和文明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文化这所大学中,老子是一位难以超越的大宗师。他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等方面的一些政治主张,至今仍有很重要的作用。学习本课要注意分析体会老子的思想。
[任务设计]
1.本文节选的《老子》各章,反映了老子哪些重要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十一章: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通过对车毂、器皿、屋室之中空即“无”的作用的体察,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
第二十四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毛病。老子指出,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十三章:本章讲个人修养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六十四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常都不太用心、不太慎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终归失败,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像对待开始一样慎之又慎。
2.《老子》第十一章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任务探究二 言简义丰,朴素自然
——赏析老子的语言艺术
《老子》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一方面,《老子》的语体比较独特,它是一篇诗化的哲理性散文,属于文艺性语体;另一方面,在语言的表现风格上,《老子》的主调是言简义丰、朴素自然。
[任务设计]
3.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4.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知足”“强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让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说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一个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
5.探究老子“精美的语言,透辟的说理”的艺术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句式运用独具一格。《老子》一书善于使用排比、对偶、递进等各种句式,表情达意,形式新颖,变化灵活。就排比而言,可以说是数量众多,格式齐备,形式灵活,运用巧妙。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样的句子在《老子》一书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
这些排比句的运用,既使论述的事理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详尽通达,也使文章雄健有力,气势磅礴。就对偶句而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等名言名句更是早已深入人心。这些对偶句以整齐的句式有序地错落在各章中,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含有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其次,设喻说理独具匠心。《老子》为了使说理形象透彻,大量地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阐说事理,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些活泼生动、丰富多彩的比喻,直接来自老子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细密思考,不仅将人生的道理说得通透,而且也给其语言增添了艺术光彩,增强了感人的力量。
PAGE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