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单元 6 《兼爱》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单元 6 《兼爱》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9 12:1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兼爱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例证法说理的写法。3.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墨子目睹了这些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墨子的精神,直到今日读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让我们敞开心扉,共同走进墨子的伟大思想王国吧!
(第1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事务)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治疗)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不)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请概括段意:开篇指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第2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考查)乱之所自起。当(同“尝”,尝试)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使受损失)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即使)父之不慈(慈爱)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者,亦然。盗爱其室(家),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卿大夫的封地)、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纷乱之事),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备、齐全)而已矣。
请概括段意: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
(第3段)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相当于“何”“怎么”)施(实行)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同“无”)。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请概括段意: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第4段)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鼓励)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互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请概括段意: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一、辨识通假
1.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意义:尝试。
2.故不孝不慈亡
“亡”同“无”,意义:没有。
3.故盗贼有亡
“有”同“又”。
二、一词多义
1.焉
(1)焉能治之(于是)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常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呢”“了”等,有时也可不译)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4)犹且从师而问焉(表第三人称,相当于“之”)
(5)割鸡焉用牛刀(表疑问,哪里,怎么)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哪里)
2.故
(1)故亏父而自利(所以)
(2)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旧的;原来的)
(3)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旧交情)
(4)暮去朝来颜色故(旧、老)
(5)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故意;特意)
(6)此物故非西产(同“固”,本来)
3.若
(1)若使天下兼相爱(假使,如果)
(2)爱人若爱其身(就像)
(3)彼与彼年相若也(同,相当)
(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人称代词,你)
4.恶
(1)恶施不孝(wū,相当于“何”“怎么”)
(2)交相恶则乱(憎恨)
(3)廉君宣恶言(坏;不好)
三、词类活用
1.故亏父而自利(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2.故窃异室以利其室(使动用法,使……受利)
3.故贼人以利其身(名词作动词,伤害)
四、古今异义
1.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古义:给人治疗。
今义:攻击别人。
2.大夫各爱其家
古义:古代官职名。
今义:医生。
3.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古义:弟弟、儿子。
今义:徒弟。
五、文言句式
1.当察乱何自起?(宾语前置句)
译文: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
2.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判断句)
译文: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
3.皆起不相爱。(状语后置句)
译文:都起于不相爱。
4.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判断句)
译文: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的主张。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篇体现了墨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墨子生活在先秦,那是一个礼制崩坍、王权衰败、诸侯纷争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都是更加爱自己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的,因此天下混乱;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因此行窃和残害别人;诸侯大夫自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互攻伐与侵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兼相爱 ②禁恶劝爱
任务探究一 朴实无华,百无疏漏
——分析墨子的论证说理艺术
[任务导引]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出现的第二位文化伟人。墨子的说理与众不同,技巧高超,既不像孟子那样气势奔放、咄咄逼人,也不像庄子那样纵横跌宕、变幻莫测,而是朴实无华、推理严密,用词准确,语言缜密,百无疏漏,这在先秦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学习时要注意品读其论理方法。
[任务设计]
1.本文运用“譬”式证明法,既给人以哲理上的启迪,又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运用比喻论证。“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以此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并引出下文。
二是运用例证法。文章在论述乱起于“不相爱”的观点时用了大量的例证。墨子认为造成国家混乱的根源主要是人与人“不相爱”:臣、子不孝,君、父不慈;盗贼之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而如果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之间“兼爱”,就不会有“不孝不慈”的现象产生;如果人与人之间“兼爱”,就不会有盗窃的事发生;如果大夫与大夫、诸侯与诸侯之间“兼爱”,就不会爆发战争。这样便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2.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意质而语显。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
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任务探究二 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
[任务导引]
墨子以“兼爱”为理论基础,主张不兴战争,兼爱天下人。唯此,才能使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最终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任务设计]
3.墨家“兼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有何不同?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墨子的“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相结合的,摆脱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讲“义”不讲“利”的片面性。“兼爱”有利于自己,不“兼爱”则有害于自身,墨子将伦理道德和功利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
4.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PAGE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