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学案(含答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学案(含答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9 12:28:23

文档简介

任务4
写作训练:学写文学短评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范文借鉴】
佳作赏读
亮点评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与现实这是一首记梦诗,作者用夸张浪漫的手法描写了自己“梦游天姥”时的梦幻意境,所展现出的是满满的恢宏气魄和豪放的激情。字里行间无不讲述着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权贵势力的漠视,讲述着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不愿苟合于世的悲声。(1)“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座诗人梦中的天姥山,在诗人笔下高耸云天,直插云际。由此,诗人之梦就有了现实的基础。诗人对天姥山的神往,正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诗人的浪漫情怀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开启了“梦游天姥”之旅。(2)天姥山如诗如画、美妙绝伦的奇景就是诗人心中向往的仙界,是没有世俗肮脏的净土。这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圣地怎不叫诗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得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是梦吗?红日在半山腰悬挂,天鸡在晴空中啼鸣。“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浪漫写实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真乃神仙世界也,诗人也是醉了,不知路往何处去了。(3)虚幻的梦境其实是诗人现实的写照,接下来的梦境曲曲折折,有如诗人的一生——(4)“熊咆龙吟殷岩泉……水澹澹兮生烟。”在这里,层巅在战栗,深林在悸动,青云、烟、水皆被阴霾笼罩,世界瞬间恐怖阴森起来,要下雨了!浪漫抒情意蕴深远。继而——“列缺霹雳……日月照耀金银台”,通往神仙洞府之门打开了,多么的灿烂辉煌,金银楼阁金碧辉煌!如此美景,诗人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更加壮观的场景接踵而至——“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样的场面是多么的热烈与盛大,这不就是诗人在朝中做官时的场景吗?这就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诗人写梦游,不是平平常常的仙游,游历中有深沉的感慨,也有激烈的抗争。于虚幻之中着眼于现实——“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梦,醒了!梦境破灭了,美好的一切化为乌有,刚刚还在自由自在地飘荡在梦幻中呢,一下子就躺卧在了实实在在的枕席之上了。世间之事不过过眼烟云而已——(5)“世间行乐亦如此……须行即骑访名山”,万事“东流水”,这其中包含着李白多少的失意和感慨啊!诗人终于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来,将自己寄身于山水之间,岂不快哉!流连于山山水水的李白并没有被消极的情绪所困惑,向世人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对权贵的抗争,是对郁郁不得志之人心声的倾吐。“安能”很好地体现出李白对权贵的蔑视,从此,一个孤高自傲、豪迈奔放的“诗仙”流芳后世。(6)
(1)文章评点明确,开篇抓住梦境与现实的关系,概括出《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的主要内容。(2)文中引述诗句,叙议结合,点出“诗人之梦”的“现实基础”。(3)作者借写对天姥山美景的迷恋,表达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这正与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4)文章接下来叙述“虚幻的梦境”,作者将其写得“曲曲折折”,这正与现实生活中自己的一生相似。(5)梦境毕竟是虚幻的,“美好的一切”终将化为乌有,世间的一切也不过是“过眼烟云”,回到现实的诗人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感慨。文章立足整体,集中笔力写“梦境”与“现实”的关系。(6)短评收笔严谨,紧扣评点,大气收束,简洁有力。
【总评】 这篇文学短评围绕“梦境”与“现实”展开,笔墨集中,观点鲜明。文章采取叙议结合的方式,引述诗句,点评到位,紧扣观点,说理透彻。作者并不局限于诗歌的一段落,而是立足整体,全面分析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理想破灭后的怅惘,给人以厚重的感觉。
学写文学短评
1.文学短评的含义和特点
文学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集中、简明扼要、运用灵活的言论。短评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
(1)一事一议。短评要想写得短,必须遵循一事一议、一理一评的原则,针对一个问题、一个事件或一种现象,把道理讲深讲透。
(2)新鲜独到。短评的内容不能是老生常谈,要有新意,要有独到见解。新鲜和深刻其实是不可分离的,有了见别人之所未见的深刻认识,才能给读者以新鲜感。
(3)生动活泼。短评形式多样,笔法灵活,常常三言两语,切中肯綮,语言机警,议论风生。
2.写文学短评的方法
(1)细读作品,把握对象。这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关键。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觉;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2)确定评论点,明确评价。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不过,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
(3)叙议结合,评析结合。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在任何议论性的文章中,材料同观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应该是统一的。
(4)开门见山,画龙点睛。无论是鉴赏原文的主题思想,还是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都应该在鉴赏中明确无误地指出或揭示出来。可采用“起笔开门见山,收笔画龙点睛”的方法来明确、突出主题,做到开宗明义,卒章显志。
(5)立足整体,集中笔力。文学评论必须统揽原文全部内容,把握原文主要观点,洞悉原文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剖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抓住一两个要点即可,集中笔墨,定点鉴赏,对问题做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切不可贪多求全,主次不分。
另外,要注意文学评论和读后感的区别。“读后感”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感受,谈作品只是思维的起点,关键在于谈读者自己的见解感受;“文学评论”关键在于评价作品本身的优劣,自始至终必须围绕文章来谈。
一、片段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下面是同学们写的文学短评范例,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有个同学根据这首词写了这样一段文字:“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是满头白发的一对老人,在相互逗乐取笑。大儿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正忙于把鸡笼编好。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调皮的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从文学短评写作的要求看,你认为这段文字的问题在哪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复述内容——无评。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
(2)有个同学写道:“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代,国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而作者却躲在乡下,和村夫野老打成一片,淡忘了国仇家恨,松懈了斗争意志。描写自然风光的美好,也是在粉饰太平。”你赞同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曲解作品——错评。作者晚年遭到主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只得在乡村闲居。这首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在乡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憎恶。也可以说乡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更激起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3)有同学这样写道:“这首词描写了一家人的形象,夫妻二人都上了年纪,不能劳作了,只能喝点酒,谈谈心。而大儿、中儿十分勤劳,一个在锄豆,一个在编织鸡笼。小儿子还不懂事,在溪边玩耍。”这样读来,这首词就寡淡无味了,你认为造成这“淡”味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蜻蜓点水——浅评。只抓住表面的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深入体会,我们就能感受到诗中的妙趣——“醉里吴音相媚好”,体现出老年夫妻之间的和谐、温暖、惬意;“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一个“卧”字,使全词生辉。
(4)有个同学写了这样一段文字:“这首词有环境描写,‘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绘出了江南乡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场安排了广阔的背景。这首词人物形象鲜明,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两个大孩子勤劳而朴实,而小儿子却天真可爱。这首词语言简洁,没有浓墨重彩,只是用白描手法,写乡村某人家的生活环境和一家老小五口人的生活画面。这首词还表达了作者喜爱乡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审美观点。”文学短评写作要注意精要,你认为上面的片段应如何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面面俱到——散评。文学短评在很短的篇幅中,不可能涉及很多头绪,只能集中于某一个侧面。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泛泛而谈。可以就上文的某一方面,精雕细刻。
二、整篇训练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白诗歌中所选用的意象丰富多彩,“酒”即是其中重要的意象之一,通过对李白诗歌中出现的“酒”这一意象探究,可以挖掘李白诗歌的诸多特点,窥探李白情志的倾向所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李白诗歌喜用“酒”的缘由。
请围绕李白“诗酒”写一篇文学短评,不少于300字。
【佳作展台】
李白斗酒诗百篇
李白与酒有不解之缘。是酒成就了一代诗坛奇才,是酒让他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仙。
李白生于胡地,长于胡地,其母其舅、外公外婆均为胡人,自小便大碗喝酒,从小便与酒结下了渊源。
李白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三杯酒下肚,那气势更似长江波涛滚滚,如黄河奔腾不息。正如他所云“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从他的《将进酒》可见一斑。
李白在他的游历生涯中,出成都,踏遍峨眉,泛舟洞庭,游遍东鲁。晚年一首《早发白帝城》,一壶老酒,成就了千古佳话。
天宝年间,喝得烂醉如泥的李白因让杨贵妃为其研墨,命高力士为其脱靴,而种下了祸患。不久,李白被“赐金放还”,沉痛、愤慨地离开了长安……因酒生祸,从此以后李白踏上了流浪的生涯。
李白6岁即与酒结缘,到61岁登仙,五十多年的诗酒陪伴身边。诗酒是他的生命,是他的全部。酒让他写出了千百篇浪漫、洒脱、豪气冲天的诗篇,成就了他诗仙的美名。酒也让他一生不得志,半世潦倒。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手握酒坛。
【点评】 本篇文学短评立意准确,扣题紧密。作者准确确定评论点——李白与酒,而且能够结合李白的诗歌进行评析,避免了泛泛而谈,增强了评论的针对性。
PAGE
-
5
-任务3
品味宋词的豪放与婉约
◎品味一 比较豪放与婉约的不同
1.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三首词,从意象、意境、选材、情感等方面回答豪放派与婉约派作品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意象上,豪放派倾向于大的并且比较开阔的事物,如大江大河等;婉约派则选取相对小巧而情思细腻的事物,如风雨花鸟等。②在意境上,豪放派旨在营造一种奔放宏大而又慷慨豪迈的气氛,婉约派则有一种柔和、婉转、含蓄的格调。③在选材上,豪放派一般抒发人生志趣,借山水景物,感古怀今;婉约派则爱写男女恋情,悲欢离合,咏物记事等。④在情感上,豪放派多了几分豪气,饱含高逸旷达的精神;婉约派则是委婉而又细密,萦绕回环,细腻绵密。
◎品味二 比较豪放风格之间的异同
2.《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是豪放风格的词作,试比较它们在豪放风格上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同点:①景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所写景物都雄伟奇丽,场景都气势恢宏,意境都雄浑壮阔。②人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少年得志,婚姻美满,儒雅潇洒;赤壁鏖战时,他指挥若定,以弱胜强,建立功业。这样的形象充分体现出豪放气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年轻有为,英明果断,积极抗曹;刘裕虽出身卑微,却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势如破竹,成就北伐大业;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廉颇老当益壮,壮心不已,愿为国家效命。这些英雄豪杰均体现出豪放气势。③事件方面。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出豪放气势。④情感方面。两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两词的结尾虽都有点儿感伤,但不同于婉约风格的伤感,而是苍凉、忧愤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2)不同点:①形象上,所写之景及人有所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主要写的是周瑜,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出现了孙权等六个历史人物。周瑜、孙权同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苏轼与辛弃疾却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别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周瑜高雅洒脱,春风得意,二十四岁做中郎将,三十四岁做三军大都督,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而满腹经纶的苏轼非但不被重用,反而遭贬。苏轼写作本词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因而特别仰慕周瑜。孙权十九岁成为东吴的统治者,果敢坚毅;二十岁作为三军统帅,不畏强敌,以少胜多。辛弃疾推崇他其实是批判软弱无能、妥协投降的南宋统治者。②语言上,苏词开阔明朗,如:“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具有立体感;“卷”字逼真地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辛词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如“赢得”二字就蕴含着浓烈的讽刺意味。③手法上,苏词以描写为主,从写景中逐层托出人物;而辛词以叙事为主,人物蕴含在事件之中。另外,苏词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多少豪杰”及“小乔初嫁”衬周郎;而辛词用典颇多,典中套典,自然精当。④抒情上,苏词紧扣个人际遇,在感伤自我的同时,豪中带旷,即借周瑜的英雄气概抒写自己的豪迈、旷达;而辛词紧扣政治现实,借咏史来谈自己的战略见解,更主要的是借颂扬孙权、刘裕等英雄的壮举来斥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苟且偷安,流露出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豪放之中蕴含更多悲壮之气。
PAGE
-
2
-任务2
感受不同的唐诗情韵
◎感受一 比较三首唐诗不同的生命表达
1.以下三首唐诗均表达了作者各自的生命状态和内心情感,试结合诗歌填写下表内容。
篇名
生命状态(同)
内心情感(异)
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答案] 
篇名
生命状态(同)
内心情感(异)
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
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生失意、苦闷,壮志难酬
苦闷、怅惘、傲岸、自信
梦游天姥
登高
悲秋苦病、忧国伤时
登高所见
琵琶行并序
才高被弃、迁谪之痛、天涯之感
琵琶女才艺与身世
◎感受二 比较三首唐诗不同的诗体与诗风
2.唐代三位杰出的诗人在抒发情感时分别选用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不同的诗体形式。请谈谈古体诗与近体诗在抒发情感方面各有哪些特点,三位诗人为什么这样选用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古体诗不拘字数,可以让作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尽则止;押韵灵活,可以让作者根据所写内容与表达的情感适时换韵,不必以文而害意。②近体诗讲究平仄格律,因此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平仄互间的格律美、错落有致的参差美;讲究对仗,因此具有成双成对的整齐美;字数、句数固定,因此具有凝练浓缩的精致美。(2)①李白选择了古体诗形式中的七言歌行,以七言为主,杂用四言、五言、九言等句式,句子长短不齐,换韵自由,适合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适合李白才华横溢、放纵不羁的特点。②杜甫选择了近体诗中的七律形式,这种诗体结构严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语言精练,讲究对偶,适合表达沉郁悲慨之志,适合杜甫严谨、深沉的个性。③白居易也选择了古体诗的七言歌行体,相对于李白的杂言,白诗全是整齐划一的七言句式,适合自由流畅的情感表达,但在自由中又不失规整与严谨,适合白居易情感开合有度、收放自如的特点。
3.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和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的哪些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浪漫主义作品,情感强烈,善于运用大胆的想象、丰富的夸张。②现实主义作品,注重细节及体验的真实性,常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PAGE
-
2
-任务1
探究志士之慨、隐士之情
◎探究一 体会志士之慨
1.钟嵘《诗品》评价曹操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阅读《短歌行》,找出其中的“悲凉之句”,反复诵读,说说它们对表达诗人感时伤乱、求贤建业的复杂心情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短歌行》一诗的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句格调悲凉。但这些“悲凉之句”表现的却不是及时行乐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诗人因人生短暂,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才感到悲凉。虽然如此,诗人的情绪并不消极,结尾表现的仍然是奋发进取的精神:虽然人生短促,但绝不因此悲观失望,自甘沉沦,而是要立马扬鞭,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不消极懈怠,而要请天下英豪相助,一统河山。这表明了诗作的情感流向,是由悲凉转向自信,由低沉流向慷慨的。
◎探究二 体会隐士之情
2.请结合《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体会诗人的归田守拙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两句诗可见,陶渊明归田以后,因无世俗杂务的纠缠,闲暇的时间就显得多了。隐居家中,无世俗杂务烦扰,自然清静。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诗可见,陶渊明辞官归田,有如长期关在笼中的鸟兽又重返大自然一样;用一比喻,其欣喜舒畅之情,溢于言表。
◎探究三 比较曹操和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3.读《短歌行》可知,曹操是积极入世的,是决心建立一番功业的。而读《归园田居(其一)》可知,陶渊明是厌恶俗世的,是逃避仕途的。请分析一下,他们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二人人生态度的不同,源于各自的出身及地位。曹操作为汉末军阀,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能力,他是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人物。处在这一位置上,自然是要把建立一番功业作为人生目标。而陶渊明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家境一般,年轻时也曾胸怀大志,但动荡的社会、龌龊的官场却是他改变不了的。理想与现实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其厌恶官场,向往自然。②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和曹操的人生态度正是“穷”与“达”的体现。虽然他们的选择不同,但归根结底,他们的“进”与“退”仍然是儒家思想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