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学案(含答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学案(含答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9 12:56:57

文档简介

学习活动3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1.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逻辑方法,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多问题背后的基本假定,由此可以进入文本的深层,探究其深层意蕴。
2.学会间接论证
(1)排除法:又叫淘汰法,间接证明的一种。就是一个论题提出之后,先假设它可能存在多种情形,然后通过分析,将假定的各种可能都加以排除,也就是说,把论题以外的其他各种可能都一一淘汰掉,只剩下一种可能,即我们要证明的论题就是正确的了。
示例: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在论证“中国革命战争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时,就用了排除法。他说: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资产阶级虽然在某种历史时机可以参加革命战争,然而由于它的自私自利性和政治上经济上的缺乏独立性,不愿意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彻底胜利的道路。中国农民群众和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愿意积极地参加革命战争,并愿意使战争得到彻底胜利的。他们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业群众则具有无政府思想),所以他们不能成为战争的正确领导者。因此,在无产阶级已经走上政治舞台的时代,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责任,就不得不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67页)
在这段议论中,毛泽东没有直接论证他的论题,而是先提出了与中国革命战争由谁来领导这个问题有关的几种可能情况:即或者由资产阶级来领导,或者由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来领导,或者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然后他一一论证前两种可能均不能成立,最后得出结论:“中国革命战争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论题)这里所使用的就是排除法。
(2)反证法:证明与自己的论点相反的论点是错误的,从而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式之一。其特点是通过间接论证或间接反驳,使自己的论点的正确性获得充分有力的证明。反证常常与正面论证结合使用,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示例:
王戎7岁时,与小伙伴们外出游玩,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结满了果子。小伙伴们纷纷去摘取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小伙伴问他为什么不去摘,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小伙伴摘取一个尝了一下,果然是苦李。王戎是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他运用反证法:如果是甜的,路边的李子早就被人摘完了。
(3)归谬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示例:
观点:锻炼身体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损伤,所以我们应该避免进行体育锻炼。
归谬:如果说“我们因为锻炼身体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损伤而避免进行体育锻炼”是对的,那么药品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副作用,所以我们也应该避免吃药。可是,生病了不吃药,任由其自由发展,我们不仅不能恢复健康,还可能会失去生命。所以不能因为锻炼身体可能会带来损伤,而避免进行体育锻炼。
3.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通过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
示例:
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风清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分析:语段从事例的反面杜甫无法正视人生痛苦进行假设,从而推出杜甫不可能吟出诗史之作的结论。这就从反面证明了缩小痛苦、百折不挠对于璀璨人生的重要性,深化了说理。
?任务1 搜集典型议论性文章,分析其中的逻辑链条
分析议论文的逻辑链条,就是分析论点是怎样分条分步得到证明的,分析的基本要求是把起到关键作用的论点和论据都找出来,理解它们对中心论点的支持作用;进一步的要求是发现这些论点、论据彼此之间的关系。极少有议论文是纯粹线性结构式的——所有的论据层级分明、环环相扣,最后扣住论点,也极少有议论文是纯粹的车轮辐辏式的结构——所有的论据都在同一个层级聚焦中心论点。实际情况是,众多论据有的分别支持论点,有的共同支持论点,有的不和中心论点直接关联却支持了中心论点的直接论据,有的对上位的论点是论据,但对下位的论据又是论点,有的则是在中心论点基础上提出的建议或呼吁……以下是对《六国论》的分析。
《六国论》围绕先秦六国破灭的原因,先后从不同角度写了如下内容:
①提出论点:弊在赂秦
②揭示原因:赂秦而力亏
③回应“论敌”:不赂者以赂者丧
④失土情况比较:所亡百倍于战败而亡
⑤失土过程描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⑥解释特殊情况:齐亲附秦;燕赵用兵有效却智力孤危,又行刺客,诛良臣
⑦做出不弊假设:并力西向,秦人食不下咽
⑧分析赂秦心理: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⑨揭示写作目的: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然而,②至⑨并不都是直接支持①,也并非环环相扣最后连向①,它们之间的联系可谓纵横交错:②③④⑦分别从不同角度支持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②提出的“赂秦而力亏”,揭示“赂秦”是导致“破灭”的内在原因;④提出的“所亡百倍于战败而亡”的失土情况比较,则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⑦的假设,也可以说是用“求异法”揭示了“赂秦”导致“破灭”的因果联系,赂秦亡国,不赂则亡秦,看成是反面论证也未尝不可;③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是专门针对虚拟论敌的。
以上是直接支持中心论点的四个论据。进一步分析其他内容:⑤的失土过程描述,实际是对④所提供的数据结果的过程分析;⑥既交代了未曾赂秦的三国“智力孤危”的处境——这是对③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具体证明,又概述了燕赵一开始用兵的成效——这其实是对⑦假设的“并力西向,秦人食不下咽”的合理性的支持。至于⑧⑨,并不是支持“弊在赂秦”的论据,它们是在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见解和呼吁,是作者创作的根本意图所在。如果说作品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论证缺陷,也与这一意图庶几相关。以上分析,可以用论证结构图表示如下:
?任务2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
第一,对双方论点进行逻辑分析。
根据必要条件的逻辑性质和推理规则,正方立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意味着没有温饱就不能谈道德,也意味着如果谈道德那一定是温饱的。温饱的群体和讲道德的群体是前者包含后者或两者全同的关系。如下图:
反方的立场是“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要举证的是存在不温饱却讲道德的情况。温饱群体和道德群体可以是后者包含前者的关系,也可能是两者交叉关系;仅从逻辑的角度来说,还有可能是全异关系,当然这在现实中是很难论证的。如下图:
不温饱不讲道德,讲道德的都温饱,是支持正方的;不温饱且讲道德,是支持反方的。而温饱却不讲道德,温饱而讲道德,和双方都不构成冲突。
第二,进行关键概念的分析。
由于正方要证明不温饱就不能谈道德,因此,在定义温饱时,要努力使温饱降低到人类的生存底线。如果不温饱就难以生存的话,谈道德的难度显然加大了。因此,“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对正方有利。
由于反方要证明不温饱也能谈道德,因此在定义温饱时要尽量多地高过人的生存底线,即不温饱亦有一定的生存余地;另外,反方界定温饱时强调“社会总体上无衣食之困”,那“不温饱”就变成了“社会总体上有衣食之困”,这并不排除“局部无衣食之困”,如此这又给自己留下了较大的伸缩空间。
把温饱定义为或温或饱对正方有利,那么,不温饱就变成了既不温又不饱,在同等条件下这就要比温而不饱或饱而不温更难以谈道德。
相对于把温饱界定为或温或饱而言,界定为既温且饱对正方更加不利,既温且饱,意思就是只有两样都具备才能谈道德,无形之中抬高了谈道德的条件,论证的难度也增加了。
第三,分析论证思路和攻防策略。
论证思路部分,实际上给出的是反方的思路。首先指出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是反方相当高明的设定,因为存在显然是比温饱更加宽泛的条件,而温饱这一条件就可能被绕过。下面进一步指出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不仅构成对温饱这一条件的竞争和替代,而且体现了人的特性和人的尊严。在此基础上,反方终于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这就彻底撇开了温饱这一条件;进而反其道而行,不仅不温饱依然能谈道德,而且“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至此,不仅攻击了对方的观点,而且亮出了自己替代性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树起了价值高标。
在攻防策略中,任务给出的是双方不同的策略。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人不能“存在”,自然不能谈道德。这是正方的策略。相反,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则是反方策略,这就意味着在这个过渡地带也可以谈道德。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谈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这应属于正方的策略。因为反方举出不温饱却谈道德的例子即可驳倒正方,而正方的化解方式或者指出这些例子中的人物已经温饱,或者指出他们未谈道德。谈道德的行为尽量宽泛,则属于反方策略。如上所言,正方要把反方认为道德的界定为非道德的;反方则要把正方认为非道德的界定为道德的,从而使道德的范围超出温饱的范围。
?任务3 尝试写驳论文
驳论文的写作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条理清楚。反驳的过程尽量条理清楚。一般来说,首先要指出并分析对方观点。对方观点包含几个要点,如准备逐点反驳,须条列进行。如果驳论的重点是对方论据,要对不同的论据或某一论据的不同疑点逐一进行分析。如果驳论的重点是论证形式,就要分条剖析其逻辑错误。如果要对论证的三要素进行全方位的驳斥,那就逐项进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有破有立。否定是为了建构,揭穿错误是为了弘扬真理。驳论文的主要功能在“破”,但根本目的在“立”。没有立,驳就没有价值。驳而不立,容易让人理解为挑毛病;驳而后立,才是一种真诚的建设态度。
有理有据。要克制情绪,有理有据地展开反驳。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不管对方的观点多么出格,你的态度尽量平和,言辞尽量客观,用事实和逻辑的力量说服人。万不可为驳倒对方不择手段,让自己陷入诡辩和谬误的泥沼。因为反驳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真相和寻求正义,不是压倒别人和维护自己。甚至在很多时候,反驳并不一定以某一方的落败告终,大家充分表达个人立场,然后在不同意见的碰撞和交锋中取得共识,共同进步。
[靶标文章]
穿汉服就是弘扬传统文化?
近日,四川一所大学的学生在圣诞节那天身着汉服在知名旅游景点举牌呼吁“拒绝圣诞节,坚决维护中华传统节日”。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洋节”在中国大行其道,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拥趸不少。与此同时,国学热、汉服热等传统文化热也在持续升温。一些人站在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呼吁抵制“洋节”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洋节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背景,而中国人自古就是世俗化的民族,外来的宗教性节日只能成为特定群体的节日而难以成为主流。洋节之所以吸引年轻人,很大程度上是商家的营销策略,恰好迎合了年轻人找个理由呼朋唤友聚餐玩乐的需求。中国人根本不在乎这些节日的内涵和来源。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这些“洋节”和淘宝的“双十一”购物节没有本质区别。用抵制的方式来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显然是没必要的。
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的一是形式化、二是极端化。汉服热也好、国学热也好、祭孔热也好,都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没有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历数千年而生生不息,不是因为这些形式上的东西,而是因为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构建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传统文化的生命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践行。换句话说,不管一种外来的文化看起来如何强势,如果它不能内化为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就根本不可能改变或动摇中国文化的本质。
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回答被誉为“道德金句”,是中国人道德观念的支柱之一。但我认为,子贡所问中的那个“行”字是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为紧要的。会背几句国学名言而日常行为却与传统提倡的为人处世相悖,只会造就令人厌恶的伪君子。只有让这些历久弥新、仍具进步意义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才算是真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相比,穿什么服装、过什么节都是小事。不务根本而关注细枝末节,岂不是本末倒置?
强调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没有任何问题,即便在全球化的时代,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传统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凡事过犹不及,不能走极端,否则很容易滑进极端民族主义的泥潭,走到排外、封闭、保守的老路上去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其海纳百川的胸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开放、包容已经成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我们今天的吃穿住用行很多源于国外,但没有人会因为我们开汽车而不坐马车,穿西服而不穿马褂,见面握手而不打躬作揖,就认为我们不是中国人。我们还是应该有一点文化自信的,形式化和走极端才是影响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障碍。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节)
[驳论文章]
【思路点拨】 写作驳论文章,不外乎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方法等几种方法。大致思路为列举靶标、指出谬误、树立观点、巩固观点。可针对靶标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可任选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进行反驳,反驳越彻底,自己的观点越牢固。反驳中,要注意抓住靶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或重点概念,注意详略安排,不可平均用力。
【例文】
穿汉服怎么就不是弘扬传统文化?
《穿汉服就是弘扬传统文化?》一文,认为大学生在圣诞节身着汉服在旅游景点呼吁“拒绝圣诞节,坚决维护中华传统节日”,是用抵制洋节的方式来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方式是没必要的。并提出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警惕形式化、极端化,外来文化根本不可能改变或动摇中国文化的本质,穿什么服装、过什么节都是不能真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事等一系列观点。我认为,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文章认为用抵制洋节的方式来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没必要”,其理由有三:其一,中国人是世俗化的民族,带有浓厚的宗教背景的洋节“只能成为特定群体的节日而难以成为主流”;其二,洋节吸引年轻人很大程度上是商家的营销策略;其三,“中国人根本不在乎这些节日的内涵和来源”,中国人看这些洋节和“双十一”购物节没有本质区别。请问,理由一中的“特定群体”是指什么群体?怎样才算是“成为主流”?作者在文中指出,洋节“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拥趸不少”,那么这里的特定群体应该是指“年轻人”了,而年轻人的文化追求和理想信仰,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样的“特定群体”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吗?作者还说,一些洋节“在中国大行其道”,这样的“非主流”难道不足以危及国家的文化安全吗?难道不应该我们大张旗鼓、旗帜鲜明地抵制吗?理由二和理由三,纯属作者的主观臆断,是没有充足的理由的。显然,作者所谓“没必要”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
至于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形式化”“极端化”和外来文化“根本不可能改变或动摇中国文化的本质”的说法,也很值得商榷。什么叫“形式化”?只搞形式不讲内容算是形式化吧?年轻人身穿汉服抵制洋节、维护传统节日固然是“形式”,他们的行为本身难道没有承载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吗?如果说他们的这种行为算是“极端化”的,那么得出这一界定的理由和前提是什么?怎样才算是“不极端化”的?难道在年轻人日益追捧洋节的现实中,我们默默祈祷让年轻人远离洋节、回归传统才算是“不极端化”吗?作者说外来文化“根本不可能改变或动摇中国文化的本质”,更是一种武断的说法,作者拿不出任何理由,因为只能等到外来文化“改变或动摇中国文化的本质”之后,才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正误,但是,我们能等待吗?
显然,我们不能等待!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妨从“形式化”的事情做起。
传统文化的内涵是蕴含在一些“形式化”的事物之中的,比如我们民族的服饰,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的国学经典,我们的诗词歌赋,我们的汉字,我们的建筑,我们的绘画,等等。剔除了形式,内容则失去了载体。《论语·八佾》中说:“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孔子说:“射礼比赛时射箭主要不是在于射穿箭靶的皮革,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孔子在这里说明了射礼所重之事是在于能射中目标,而不在于要去贯穿箭靶的皮革,因为通过这种“形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与修养。由此来看,孔子是主张看重射礼的形式的。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的形式,蕴含着缅怀祖先、亲近自然的民族文化内核;七夕节的香桥会、接露水、拜七姐等“形式”,寄托着我们民族对美好爱情、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传承这种种“形式”不正是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敬重与弘扬吗?
“穿什么服装、过什么节”绝不是小事,不是“细枝末节”更不是什么“本末倒置”,而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体现。是的,我们正走在改革开放的光明道路上,我们民族素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我们的民族有“开放、包容”的性格,我们也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但这些都不能构成任由外来文化“大行其道”,肆意挤压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空间的理由。朋友,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和场合穿汉服,过我们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不是“没必要”的,不是搞什么“形式化”“极端化”,也不是缺乏文化自信,而是在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一点,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点评】 该篇文章针对靶标文章的若干论点与论证方法,运用破立结合、先破后立的方法,反驳靶标文章中的观点和方法,树立起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标题仿用靶标文章标题的句式,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第一段主要列举靶标,要言不烦地指出要商榷的观点,使下文的反驳有的放矢。第二段主要采用驳论据的方法进行反驳。驳论中采用了界定靶标文章中关键概念的范围或对原文关键概念的含义提出质疑的方法,并进而以原文核心概念为前提推演出一种对原文观点不利的结论,达到驳倒对方观点的目的。该部分详写对理由一的反驳,对理由二、三则采用了指出其理由缺乏逻辑前提的方法一笔带过。第三段紧紧围绕原文中的若干概念和观点,以反诘句法为主,分析原文这些概念的不周密性,指出原文观点缺少前提的逻辑错误,让对方的观点失去存在的依托。在第四段的过渡之后,第五段以“形式化”为重点立论,引经据典,列举事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逻辑严密。而第六段则再次回到对原文的驳论之中,边破边立,最后回到“穿汉服”“过传统节日”的论题上来,结构严谨,论证严密,论点突出。
PAGE
-
7
-学习活动2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1.推理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新结论的过程。一般来说,推理中前提和结论都以判断的形式出现,因此,推理又可以看作是从一个或多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
2.推理类型
从前提和结论的关系来看,推理分两大类型。
第一类推理称作“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结论涉及的范围没有超出前提,例如“物以稀为贵,白菜是物,所以白菜以稀为贵”,结论中的“白菜”只是“物”的一种。
第二类推理称作“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结论涉及的范围超出了前提,例如“白菜以稀为贵,芦荟以稀为贵,所以物以稀为贵”,结论中“物”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了白菜和芦荟。一般来说“归纳推理”的“归纳”是指不完全归纳,至于说完全归纳,其结论的范围也没有超出前提。
3.推理形式
推理形式,是将一个推理去除掉具体内容后保留下来的结构框架。
(1)有效推理形式是就演绎推理而言的,准确的说法是“演绎推理的有效形式”。一个演绎推理的形式是有效的,当且仅当按这种方式推理,如果前提是真的,结论一定是真的。也就是说,有效推理形式并不保证前提真,也不保证结论真,但保证如果前提真,结论一定是真的。反过来说,如果推理形式有效,结论为假,那就说明前提中一定有假。因此,演绎推理的有效形式具有前提到结论的保真性,又具有结论到前提的保假性。
(2)归纳推理也有其一定的形式,但由于归纳得出的结论其范围超出了前提,所以即使采取了正确的归纳形式,前提的真也不能保证结论的真。
分析相关案例,提炼普遍应用的推理形式。
第一种推理:三段论
三段论:由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简单性质判断连接起来,得出一个新的简单判断作为结论的推理。整个推理由三个判断组成,所以称“三段论”。例如:
前提:所有的介词都是虚词
所有的虚词都是词
结论:所有的介词都是词
其推理形式可以概括为:
所有S都是M
所有M都是P
所有S都是P
这是三段论最基本的一种有效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符合三段论定义的推理形式都是有效的,教材所举示例《十五贯》中过于执的推理就是一个无效的三段论。过于执的推理过程为:
前提:杀死尤葫芦的罪犯有十五贯钱
熊友兰有十五贯钱
结论:熊友兰是杀死尤葫芦的罪犯
推理形式可以概括为:
所有S都是M
所有P都是M
所有S都是P
三段论总共三个概念:S处于结论主语的位置,P处于结论谓语的位置,S和P在前提中并不相干,两者之所以能够联结起来,全靠在两个前提中各出现一次但在结论中不出现的概念M。因为M这个中介,S和P联结起来。观察上述两个推理,第一个推理中项M在第一个前提(通常叫作大前提)中只是部分对象被断定,试想,所有S是M,很可能只是部分M是S;但在第二个前提(通常叫作小前提)中,M前面的定语“所有”,决定了M全部对象被断定(逻辑学上称作“周延”)。三段论中,中项M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才能起到S和P之间的“传递”作用。而第二个推理中项M在两个前提中都只是部分对象被断定,都不周延;在两个前提中分别被断言的两部分对象很有可能是交叉关系甚至是全异关系,M就不能起到传递作用。所以第二个推理是一则无效三段论。
第二种推理:充分条件推理
所谓“充分条件”,就意味着有这个条件,就一定有相应的结果或结论;通常用“如果p,那么q”的形式表示p是q的充分条件。p是q的充分条件,就意味着有p就一定有q。这就有了充分条件推理的第一种有效形式:
如果p,那么q
p
q
有p,就一定有q。那么无q会怎样呢?试想一下,无q却有p,可能吗?不可能。假设无q却有p,而有p则必定有q,就会推出既有q又无q的结论,这是不可能的(违反不矛盾律)。所以无q就一定无p。这就有了充分条件推理的第二种有效形式:
如果p,那么q
并非q________
并非p
教材中冯梦龙《智囊全集》中的袁滋的推理过程可以概括为:
前提:如果县官以土换金,运送到他那里的必是真金;如果运送到他那里的是真金,总重量会有六百斤;如果总重量达到六百斤,那么不可能只有两个人用竹扁担抬过来。
但事实上,运“金”的只有两人,用的是竹扁担。
结论:所以县官不可能以土换金。
把第一组前提进一步简化,推理过程就可以概括为:
前提:如果县官以土换金,那么不可能只有两个人用竹扁担抬送金子到他那里。
但事实上,运“金”的只有两人,用的是竹扁担。
结论:所以县官不可能以土换金。
现在,我们把“县官以土换金”,“不可能两个人用竹扁担抬送金子”分别用字母p、q来代替,去掉一些和推理无关的表述,就会发现这里的推理形式是:
如果p,那么q
并非q
并非p
恰好是条件推理的第二种有效式。
对于充分条件判断“如果p,那么q”,通常把p称作“前件”,把q称作“后件”。那么在充分条件命题的相关推理中,“肯定前件就可推出后件的肯定”和“否定后件则可推出前件的否定”都是有效的,而“否定前件”和“肯定后件”都不能有效地推出任何结论。
“肯定后件”是常见的逻辑错误。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次,孔融在众人广坐之中有上佳表现,陈韪却说:“小时了了(聪慧),大未必佳。”孔融反唇相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陈韪的意思是,小时候聪慧,长大了不一定优秀。孔融的意思是,(看你现在不优秀)想必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慧。
孔融就是典型的“肯定后件”了,但勉强算得上“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其实,陈韪只是在这个场合说了一句不讨喜的话而已,无须如此锱铢必较。
当然,“否定前件”的错误在生活中也不少见。例如:
某交友相亲节目中,男嘉宾面对出场的24位女嘉宾,将自己喜欢的划入红区,其他的划入蓝区。一女嘉宾问男嘉宾:“区分不同区域是如何考虑的?”男嘉宾称,如果划入红区,一定是他感到“气场很强的”。该女嘉宾说:“我未被划入红区,那说明我气场不强咯。”
女嘉宾的推理就是“否定前件”,如果写成规范的格式就可以一下子看清楚:
如果划进红区,那么气场很强
未被划进红区
气场不(很)强
特别要说明的是,“否定前件”和“肯定后件”虽然都是无效的推理形式,但并不等于推出的结论一定不符合事实,但即使某一次符合事实(例如那位女嘉宾确实气场不强,陈韪小时候确实聪明),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
第三种推理:必要条件推理
教材学习任务中的案例①可以规范表述为:
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
我出使的不是狗国
我不从这个狗门进
日常语言的逻辑推理,识别和运用关联词语很重要。一般来说,表示充分条件会用到“如果……那么……”“只要……就……”“因为……所以……”等关联词,表示必要条件会用到“只有……才……”“除非……不……”等关联词。但有时日常推理会省略关联词语,这就需要通过辨析事理关系和表达意图来分析逻辑关系。案例①没有关联词语,但根据事理,我们可以断定是“使狗国者,从狗门入”是条件关系,而不是并列、选择或矛盾等关系,根据说话人的意图,可以断定是必要条件关系,如果是充分条件关系,就会犯“否定前件”的错误,推不出最后的结论。当然也有可能是既充分又必要条件(简称“充分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关系,也可以推出结论,但对前提的要求就更高,容易被驳倒。在分析别人论证的逻辑关系时,“善意原则”和“适度原则”要求尽量在有利于对方论证成立的前提下去理解对方的意思。在各种各样的言语活动中,都可能遇到缺乏关联词语等逻辑标志的推理或论证,在这种情况下去剖析逻辑关系,还原言说意图,本身就是很好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通常用“只有p,才q”的形式表示必要条件关系,p是q的必要条件,没有p就没有q。因为如果没有p依然有了q,这就说明p对q并不是必要的。这就有了必要条件推理的第一种有效式,“否定前件”:
只有p,才q
并非p
并非q
这是必要条件推理的第一种有效式。案例①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我们可以视情况补充该推理的第二种有效推理形式:
既然没有p就没有q,那么有了q,会推出什么呢?
有了q,却没有p,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假设有q却没有p,而没有p就一定没有q,又会推出既有q又没有q的荒唐结论。由此可以得出第二种有效形式:
只有p,才q
q
p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袁隆平的这一则推理就是典型的必要条件肯定后件式推理,推理过程如下:
只有杂种水稻的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它的后代发生分离
它的后代是杂种水稻第二代
(它本身是杂种水稻第一代)
比较、综合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推理,可以概括如下结论:
在充分条件推理中,一种有效推理是肯定前件推出肯定后件,另一种是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而否定前件和肯定后件的推理都是无效的;必要条件推理则恰恰相反。
如果学生有兴趣进一步探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以及充要条件的有效推理形式,可以鼓励他们通过探究作出猜想并查阅相关资料验证猜想。相关结论概述如下:
p是q的充分条件,则q是p的必要条件。它的第二种有效推理形式“否定后件”——没有q则没有p——这恰好符合必要条件的定义。
充要条件既是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因为它是充分条件所以有“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两种有效推理形式;又因为它是必要条件,所以有“否定前件”和“肯定后件”两种有效推理形式。
第四种推理:排除法
教材案例②所揭示的道理是浅显明白的,如果确定石兽还在河中,要么在原地,要么在下游,要么在上游。原地和下游都没有,那就只能在上游了。推理形式可以这样概括:
一件事共有n种可能存在,排除了(n-1)种可能,剩下最后一种可能就成为必然。排除法在阅读和写作中有广泛用途,本单元开头指出的《拿来主义》的论证逻辑,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运用排除法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要注意前提中有没有穷尽所有可能,如果没有穷尽所有可能,就有可能犯类似“假二择一”的错误。第二要注意前提中列出的可能彼此之间是否相容。不相容的既可以用“排除—肯定”法,又可以用“肯定—排除”法;相容的就只能采用“排除—肯定”法,不能采用“肯定—排除”法。
案例②中关于石兽的位置三种可能就是不相容的,既可以通过排除两种可能来肯定一种可能,也可以通过肯定一种可能来排除另外两种可能。
再如:
近体诗要么是律诗,要么是绝句
这首近体诗不是律诗
它是绝句
近体诗要么是律诗,要么是绝句
这首近体诗是律诗
它不是绝句
上述两则推理都是有效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断定它不是绝句推出它是律诗,通过断定它是绝句推出它不是律诗。因为对于某一首近体诗而言,它是律诗和它是绝句这两种可能是不相容的,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但下面两则推理则不然,第一则是有效的,第二则是无效的。
或者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
我没有听错
肯定是你说错了
或者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
你说错了
所以我没有听错
看起来这是关于两人之间信息传递出错的分析。如果确定出错的原因总共只有两种可能,那么排除一种就可以肯定另一种,所以前一则推理是有效的。但由于这两种可能是相容的,信息传递出错,完全有可能发出者和接受者都错了,所以不能通过断定一方有错而推出另一方无错,所以第二则推理无效。
第五种推理:二难推理
排除法适用于一件事情有诸种可能的情况,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思考:如果诸种可能都会导致一种情况,那么最终会是什么情形呢?案例③体现的就是这样的情形,推理过程如下:
如果我去劝解,黛玉会烦恼郁结于心而致疾
如果我不去劝解,黛玉会过于伤感而致疾
或者我去劝解,或者我不去劝解
总之黛玉会致疾
这段文字把宝玉因爱至深至切而矛盾纠结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其背后似乎又有着严密的推理。由此还可以想到类似的一些案例,例如: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姚燧《凭阑人·寄征衣》)
其感情之深切,推理之严密何其相似:
如果寄征衣,你就不会回家,非我所愿
如果不寄,你会受寒,非我所愿
或者寄征衣,或者不寄征衣
总之,不能如愿
这就是著名的二难推理的最基本的一种形式,不同情况都会导致同样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必然的。规范化表达如下:
如果p,那么r
如果q,那么r
p或者q
总之r
以下是历史上两个著名的二难推理:
东方朔喝了汉武帝的“不死酒”,汉武帝要杀他。他说:如果你杀死我了,说明所谓的不死酒是假的,那你原本就不该杀我。如果杀不死我,不是白费劲吗?
一次,赵飞燕在汉成帝面前告班婕妤的状,诬陷她曾向鬼神诅咒过成帝。成帝传讯班婕妤。班婕妤从容地回答说:“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且不能得福,做坏事还能得到什么呢?假使鬼神无知,向他们诅咒又有什么好处呢?假若鬼神有知,他们就不会接受坏人的诉说。因此,我是不会做那样的傻事的呀。”
二难推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推理,识别、构建、评估二难推理,对思维的严密性是一种考验。如果学生有兴趣且时间充裕,不妨围绕二难推理设计一些小型探究活动。
第六种推理:归纳推理
前五种推理,三段论、充分条件推理、必要条件推理、排除法、二难推理都属于演绎逻辑;案例④是归纳推理,案例⑤是类比推理,可以把两者统称为归纳。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演绎逻辑如果推理形式有效,则前提的真能够保证结论的真,那么归纳逻辑是否也是如此呢?
④这个推理的结论是第一句话,前提则是此后举的两个例子。推理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白菜因稀缺而珍贵
芦荟因稀缺而珍贵
事物因稀缺而珍贵
推理形式可以概括为:
S1是P,S2是P……Sn是P
所有S是P
拿它和三段论相比,就会发现其推理过程和三段论恰恰相反。同样的内容,三段论推理大致会这样:
事物因稀缺而珍贵
白菜(芦荟)是事物
白菜(芦荟)因稀缺而珍贵
推理形式如下:
所有S是P
S1是S
S1是P
同样素材的推理,三段论的前提断定了所有事物,结论只断定了所有事物中的白菜或芦荟,属于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归纳推理前提只考察了白菜和芦荟,结论断言了所有事物,属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根据这一比较,可以发现:归纳推理结论涉及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演绎推理结论涉及的范围没有超出前提。从这个认识出发,又不难推出两个结论:归纳由于结论超出了前提,所以前提真,结论不一定真,是或然性推理;而正因为归纳的结论超出了前提,归纳可以增加新知,纯粹演绎不能增加新知。因此,人类新知识的增长,归根到底来自归纳。
正是出于对演绎和归纳的深刻理解,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说:“……我是很幸运的。在联大我有了一个扎实的根基,学了推演法(即演绎)。到了芝加哥受到新的启发,学了归纳法,掌握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两地的教育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决定性的作用。……我想,多增加一些不绝对严密的、注重归纳的课程,对于学生会有很多的好处。”
正因为人类的一切新知归根到底都来自归纳,而归纳又是或然的,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求如何提升归纳推理的强度以及结论的可靠性。掌握一些提升归纳强度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大有裨益。
第七种推理:类比推理
教材案例⑤,《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这番话,结论是“王之蔽甚矣”,他是如何推出的呢?从邹忌自己受到蒙蔽推出的。但是,为什么邹忌受蒙蔽,王也会受蒙蔽呢?邹忌自己受蒙蔽,是因为那些进言的人和他存在“私”“畏”“有求于”的关系,而向王进言的人和王也有类似关系。推理过程概括如下:
我身边的人和我有情感利害关系,他们没有告诉我徐公和我孰美的真相
大王身边的乃至普天下的人和大王都有情感或利害关系
他们也不会告诉大王一些事情的真相
形式结构概括如下:
A对象具有c、d属性
B对象也具有c属性
B对象也具有d属性
类比推理是由两个事物一个(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另一方面也相似的推理。如果说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那么类比推理则是从个别到另一个别的推理。邹忌的推理前提只是“闺房小语”,结论却是国家大事,结论和前提分别属于不同的范畴。可见,类比推理也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推理的强度甚至比归纳推理更弱,但它在探究(人对物)和说理(人对人)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人善用譬喻来说理,须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这些譬喻有些是类比推理,有论证的价值;有些只是一般性比喻,只有修辞的价值。学生只有掌握了类比推理的基本形式,才能合理区分两者。如可以借助以下案例。
①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③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是不是类比论证,关键看形式结构。①是一个典型的类比推理,类比推理的本质是:由两个事物一个(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另一方面也相似。文中人和橘的一方面相似是: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另一方面相似是:
水土不同使橘的味道不同
楚之水土使齐民入楚善盗
其中前三句都是前提,第四句是结论。不难看出,类比推理至少要给出两组相似性,一组提供前提,一组既提供前提,又引出结论。
②出自《隆中对》中刘备之口。所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就只是一种比喻,在逻辑上仅有断言的功能,虽然这种断言也可能道出了真相,但说话人并未提供断言的依据,这和晏子的“橘论”以及邹忌的“蔽说”有本质的区别。可以借此提醒学生,在接受他人言论时,须冷静分辨,打动自己的究竟是逻辑的力量还是修辞的力量,对后者,悦纳的同时要更多一分审慎。
是不是短一点儿的就是比喻,长一点儿的就是比喻论证呢?不一定,还是要看形式结构。③看起来很短,只有一组相似性。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以地事秦,地不尽,侵不止
但这一组相似性其实是建立在另一组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
薪助火势
地助秦强(贪)
这一组相似性在作者眼里是常识,所以未曾言明。完整的推理是:
薪助火势;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地助秦强(贪)
以地事秦,地不尽,侵不止
PAGE
-
9
-学习活动1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逻辑错误往往是由于违背了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不矛盾律要求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
(一)同一律
1.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它既不是B,也不是C。
(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2.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
表现为:
①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②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涵,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
表现为:
①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
②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
3.示例
(1)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
请分析姑娘所违反的逻辑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是贬义。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是褒义,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2)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请分析这段话中的逻辑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
(二)不矛盾律
1.不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即“非(即A又非A)”。
(2)要求: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
2.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
3.示例
(1)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2)1919年,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这是数学史上著名的“理发师悖论”,请分析这里面包含的逻辑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只有两种情况:不给自己刮,或者给自己刮。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就构成逻辑矛盾。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也是一个逻辑矛盾。
(三)排中律
1.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
(2)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
2.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词。
(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
3.示例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试分析甲、乙两人分别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甲的说法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
(四)充足理由律
1.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2)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
2.违反充足理由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虚假理由:虚假理由是指以虚假的命题或观点作为推理、论证的根据。
(2)推不出:“推不出”的逻辑错误,就是作为理由的判断虽然是真实的,但是与推断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或者理由不充分,从而理由推不出推断。
3.示例
有人说:“他那么熟悉法律条文,一定是个律师。”
请分析这种说法的正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根据某人熟悉法律条文,就断定他是律师,这个理由是不充足的。“熟悉法律条文”,这一条件有很多人可以满足,如法官、法学教授等。所以这个推论是错误的。
?任务1 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分析:第一个“作品”是鲁迅“所有”作品的总称,第二个“作品”是“各个”作品的通称,看起来表述一样,其实不是一个概念,所以造成推理的错误。这样的情况就是“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分析:安,在问句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表示“怎么”,另一种表示“在哪里”。庄子和惠子一开始是围绕“人能不能以及怎么能知道鱼快乐”的话题进行的。但到最后,庄子突然偷换概念,把“安”用于表示“在哪里”,并以“知之濠上”作结,违反了同一律。
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分析:顾客想表达的是提醒甚至抗议,关注的是他的饭菜的卫生问题;服务员却把问题转移成自己有没有被烫的问题。应该说服务员的答话颇为狡黠,但考虑到其做法确实有损顾客的权益,而又有逃避责任的意思,可以认定其答话是典型的“偷换论题”的谬误,同样违反了同一律。
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分析:一般来说,需要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么能指望“每次按门铃”就“有人来开门”呢?说话人或是真的未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是为自己的不守信而开脱,总之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
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分析:“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被保留下来则意味着拿破仑死于童年。而耍戏法的用拿破仑的名号来招揽观众,显然指的是活到成年后叱咤风云的拿破仑。这个有名的拿破仑1821年5月5日(52岁)病逝于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又何来“小时候的头骨”?“拿破仑死于童年”和“拿破仑死于成年之后”两者必有一假,耍戏法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⑥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分析:《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也是相互矛盾的,不能都否定;都否定违反了排中律。
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分析:薄厚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说话人屏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形,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或选择。其实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排中律,属于排中律使用不当。
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分析:鲁迅的《祝福》中,鲁四老爷的这句话存在两个错误捆绑:一是把祥林嫂的死和祝福捆绑,二是把死和“谬种”捆绑。祥林嫂的死与年关的祝福活动,只是时间上接近的两件事,并无因果关系——不是祥林嫂自主选择或命中注定。明明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因为发生的时间相近等表面联系,就把它们看成是因果事件。这种情况叫作强加因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分析:“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这个问题,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此前一直在毁谤说话人。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可以把这种错误叫作“不当预设”,违反了排中律。
?任务2 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谬误类型一:歪曲观点
把对方的观点A歪曲成观点B,然后攻击观点B。这类谬误有一种形象的称号叫作“稻草人”,其论证的过程就好像制造出一个稻草人,然后再把这个稻草人击倒。
“不敢想象爱因斯坦等先贤有批判性思维。”
“爱因斯坦何止有批判性思维,他还有创新性思维、科学思维、逻辑思维、数学思维……为什么仅仅拿批判性思维说事?”
质问者一上来就问:“爱因斯坦何止有批判性思维”似乎对方的意思是“爱因斯坦只有批判性思维”,但说话人意思分明是“爱因斯坦有批判性思维”。“S有P”一点儿不排斥S还可以有M、N、Q,等等。质问者列出的种种思维根本不能构成对这一判断的反驳;但如果把原意歪曲成“爱因斯坦只有批判性思维”,情况就不一样了,随后列出的每一种思维都构成了“有力反驳”。
可以看出,歪曲对方观点的一个狡猾的做法是不完全改变对方观点的内容,而是将对方观点夸大其词,加深(或减少)程度,放大(或缩小)后果,扩大(或窄化)范围。
谬误类型二:偷换论题
所谓偷换论题,就是把讨论的焦点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从而逃避质疑或攻击。
“怎么这么迟回家?”
“怎么老挑我毛病?”
问话人发起的话题是“迟回家的原因”,答话人并未正面回答,反而发起了另一个话题“为什么老是挑毛病”。如果两人就此开始讨论问话人是不是喜欢挑毛病、挑的是不是毛病、为什么要挑毛病等问题,答话人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歪曲观点和偷换论题都违反了同一律。歪曲观点往往是放大或者缩小对方观点;偷换论题则更多是发起一个不同的但更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话题。
谬误类型三:假二择一
明明存在多种可能性,却说成只有两种可能,迫使对方作出自己所希望的选择,这叫作“假二择一”,也可以称作“虚假两难”。
20世纪,美国一些人为反对另一些不支持越南战争的人而张贴了这样的标语:
美国:热爱它,要么离开它。
首先,这种把爱国和支持越战捆绑起来的做法是一种道德绑架。其次,是否支持越战和是否离开美国,人们可以有多种选择,说话人却只给出两种选择,目的是迫使那些不想离开美国的人支持越战。“热爱它,要么离开它”的完整表述其实是:要么留在美国支持越战,要么离开美国不支持越战。但实际上,是否留在美国和是否支持越战,组合起来应有四种可能性,列出表格,一看即知:
支持越战
不支持越战
留在美国
①留在美国且支持越战
②留在美国但不支持越战
离开美国
③离开美国但支持越战
④离开美国且不支持越战
也就是说,这个标语屏蔽了②③,只给出了①④,目的在①。
谬误类型四:两可两不可
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如果同时肯定或否定,就犯了“两可”或“两不可”的错误,可以简称为“模棱两可”。看下面两个案例。
我们处在奔向理想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中——但这可能会改变。
先说“不可逆转”,又说“可能会改变”。这是自相矛盾。
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不全面。
任何一个观点要么是全面的,要么不是全面的,两者必居其一,不能一起否定。
谬误类型五:不当预设
在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这种错误叫作“不当预设”。
以下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一段台词:
你(克瑞翁)这人,你来干什么?你的脸皮这样厚?你分明是想谋害我,夺取我的王位,还有脸来我家吗?喂,当着众神,你说吧:你是不是把我看成了懦夫和傻子,才打算这样干?你狡猾地向我爬过来,你以为我不会发觉你的诡计,发觉了也不能提防吗?你的企图岂不是太愚蠢吗?
俄狄浦斯问了一连串问题,克瑞翁都无法回答,因为他无论是答“是”还是答“否”,都等于承认了篡夺王位的意图。不当预设在生活很常见。
谬误类型六:轻率归纳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提真不能保证结论真,尤其是在考察的数量比较少、样本不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极容易犯轻率归纳的错误。
盘点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等世界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正规的国民教育对创业者是否真的必要。
这段话,虽然采用了委婉的说法,但其希望人们得出的结论其实是“国民教育对创业者并不真的必要”。支撑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是一部分世界级富豪的辍学经历。然而,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即使这个名单再增加千百倍,也只是全世界创业者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大学教育也只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说话者用少部分大学或预科辍学的例子质疑整个国民教育对所有创业者的必要性,是不妥当的。
谬误类型七:不当类比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相似或相同,进而推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相似或相同的推理。基本形式是:
A具有c属性和d属性
B具有c属性
B也具有d属性
若将两类没有可比性,“假相似”的对象进行比对,进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做法称为“不当类比”。
太阳是被创造出来照亮地球的。人们总是移动火把去照亮房子,而不是移动房子去被火把照亮。因此,只能是太阳绕地球转,而不是地球绕太阳转。
这一则类比的前提是“太阳和地球”的关系与“火把与房子”的关系是相似的。然而,这种相似是说话人强加的,火把确实可用于照亮房子,却不能说太阳是用于照亮地球的。因此,犯了“不当类比”的错误。
谬误类型八:强加因果
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因为发生的时间相近等表面联系,就把它们看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任务1中鲁四老爷说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就是强加因果的典型案例。这类错误在生活中大量存在:
①送来的时候还是好好的,怎么到你们医院之后就不行了呢?
②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范进中举》)
③没撞,你为什么要扶?
④小李结婚后就离开了公司,一定是他新婚夫人让他辞去这份工作的。
从这些案例来看,强加因果最常见的情形是,两件事时间上相继,但基本没有内在联系,却被误认为有因果联系。和因果关系有关的谬误还有因果倒置,或把其实是同一原因的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果当作因果等。
谬误类型九:循环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尚待证明的结论不能出现或暗含在前提中,否则就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本质是“因为A,所以A”。
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既然我的话是不错的,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鲁迅《论辩的魂灵》)
这是鲁迅《论辩的魂灵》中的一段话,“你是卖国贼”建立在“我是爱国者”的基础上,“我是爱国者”建立在“我骂卖国贼”的基础上,“我骂卖国贼”又建立在“你是卖国贼”的基础上。这是典型的循环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尚待证明的结论不能出现或暗含在前提中,否则就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本质是“因为A,所以A”,上述案例中,A和A之间还插入了好几个环节,一不小心就会让它蒙混过关。
论证环节比较多,在其中一个环节偷偷用到结论,这是比较隐蔽的一种循环论证。另一种比较隐蔽的循环论证,是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述A。例如“商人都唯利是图,因为如果不唯利是图,就不是商人了。”“不唯利是图就不是商人”其实就是“商人都唯利是图”的另一种说法。该论证的本质是——“A,因为A”。
PAGE
-
8
-进阶1
情境导入——在兴趣中学习
[逻辑小故事一]
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逻辑小故事二]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PAGE
-
1
-
Ks5u,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