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3-06 18:31:49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下列运动中,属于直线运动的是(  )
①打算盘时,算盘珠子在杆上的运动; ②推铅球时,铅球离手后的运动;
③没有风时,雨滴的下落运动; ④飞机起飞前在跑道上滑行的运动;
⑤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运动; ⑥跳高运动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⑤
2.(2017七下·杭州月考)a、b、c三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乙地,其中a车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到乙地;b车以速度v出发,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还是v;c车也以速度v出发,先做减速运动再做加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也是v,三辆汽车运动时间分别为ta、tb和tc,其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ta=tb=tc B.tata>tb D.tc>ta=tb
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如图所示的图像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
A.A与B B.A与C C.C与D D.B与C
4.(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像如图2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
A.135m/s B.168.75m/s C.2.25m/s D.2.81m/s
5.(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像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8秒内,小明的速度是5米/秒
C.前2秒内,小明跑得更快 D.8秒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
6.(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在研究水滴下落规律的实验中,打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了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水滴下落0.3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1.5m/s B.15m/s C.150m/s D.0.15m/s
7.(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在一次爆破中,用了一条96cm长的导火线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线燃烧的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线后,以5m/s的速度跑开,问: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外的安全区?
8.(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某高速公路全长135km,若A、B两辆汽车同时分别从高速公路的两端相向开出,途中不做停留,则经过多长时间两车会相遇?(甲车速度为80km/h,乙车速度为70km/h)
9.(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我国自行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歼-20”性能优越,其载弹量为11吨,最大飞行速度为2.5马赫(马赫是速度单位,1马赫=1倍音速=340米/秒),最大航程为5500千米,试计算:
(1)2.5马赫=   千米/时。
(2)若某空军基地距离某岛为1020千米,“歼-20”以最大速度从该空军基地飞到该岛执行保卫任务,只需多少时间?
10.(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小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如图所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   (填“较大”或“较小”),目的是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一次,张先生外出办事,他乘坐的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车上电脑自动计费器打印出的车费发票。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是   。
(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   。
(3)若该出租车的起步价为10元,单价按超过起步价内路程后开始计算,则在起步价内最多能乘坐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直线运动的定义解答;直线运动是指物体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解答】①打算盘时,算盘珠子在杆上的运动路线是直线,属于直线运动;②推铅球时,铅球离手后的运动路线是曲线,不属于直线运动;③没有风时,雨滴的下落运动路线是直线,属于直线运动;④飞机起飞前在跑道上滑行的运动路线是直线,属于直线运动;⑤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做曲线运动,不属于直线运动;⑥跳高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不属于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C。
2.【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是根据题意得出a、b、c三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乙地的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大小。因为b先加速后减速,所以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速度都比a大,所以相对时间内它通过的路程肯定比匀速运动的a大;而c因先减速后加速,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都以比a小的速度在运动,所以在相等时间内它通过的路程比a小,据此利用比较三辆汽车运动时间的大小。
【解答】a车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到乙地;由于b先加速后减速,达到乙地时速度恰好还是v;所以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都比a大,经过相同的路程,它的时间肯定比匀速运动的a小;而c因先减速后加速,达到乙地时速度恰好还是v;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都比a小,所以在相等的路程内它的时间比a大。由此可知,三辆汽车运动时间的大小关系为:tc>ta>tb。
故选C
3.【答案】D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解答】A图中的路程不变,即物体保持静止;B图中速度保持不变,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C图中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D图中的速度随时间增大而变大,物体做变速运动。
故答案为:D。
4.【答案】C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从图象上读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和时间,利用公式v=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纵轴表示路程,由图可知每1个小格为150m,小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s=1350m,时间t=10min=600s;平均速度为v===2.25m/s。
故答案为:C。
5.【答案】B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根据图象找出小明在8s内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明的速度;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采取相同时间比较他们的路程大小;由图象可知8s内,两人通过的路程大小关系。
【解答】A、小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直线,表明小明做匀速直线运动;小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像是一条曲线,表明小华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8s内,小明通过的路程为s=40m,故小明的速度是v=st=40m8s=5m/s,故B正确;
C、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更快,故C错误;
D、8秒内,两人通过的路程相等,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6.【答案】A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由图读出水滴下落0.3s内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水滴的平均速度。
【解答】水滴下落0.3s通过的路程为s=45cm=0.45m,水滴下落0.3s的平均速度是:v===1.5m/s。
故选:A。
7.【答案】能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已知导火线的长度和燃烧速度,根据v=可计算出导火线燃烧所用时间;已知点火者奔跑的速度和安全距离,根据v=st可计算出点火者跑到安全区所用时间。将导火线燃烧完需要的时间和点火者跑到安全区所用时间相比较就能得到答案。
【解答】由v=得,导火线燃烧完所用时间t1===120s,
人跑到安全地区需用的时间t2===100s,
因为 t2<t1,所以能跑到。
8.【答案】0.9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全长,两车相遇时,由题意得等量关系为:甲乙两车的速度和×行驶时间=135km,根据等量关系即可解答。
【解答】由v=得,两车相遇时间t===0.9h。
9.【答案】(1)3060
(2)20min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1马赫=1倍音速=340米/秒、1m/s=3.6km/h可换算;(2)已知路程和最大速度,根据v=可求需要的时间。
【解答】(1)2.5马赫=2.5×340米/秒=850米/秒=850×3.6千米/时=3060千米/时;
(2)由v=可得,“歼-20”以最大速度飞行,需要的时间:t===时=20分钟。
10.【答案】(1)v=
(2)较小
(3)0.2;变大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该实验的原理是v=;
(2)斜面坡度越小,小车运动越慢,便于计时,能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分别计算出小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比较可得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
【解答】(1)该实验是根据速度公式v=来计算平均速度的;
(2)斜面的坡度较小时,小车下滑速度较小,便于方便计,目的是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由图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s2=×1.2m=0.6m,所用的时间t2=3s,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2===0.2m/s;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s2=0.6m,所用的时间t3=2s,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3===0.3m/s;由v3>v2,可知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变大。
11.【答案】(1)5min
(2)20m/s
(3)3k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下车时间和上车时间的差值即为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行驶里程即为出租车行驶的路程,根据v=st求出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3)已知出租车的起步价和总金额,可求超过起步价的金额,求出在起步价外行驶的路程,出租车行驶的路程减去在起步价外行驶的路程即为在起步价内最多能乘的量程。
【解答】(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t=10:05-10:00=5min;
(2)出租车行驶的路程:s=6km=6000m,行驶的时间t=5min=300s;
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v===20m/s;
(3)若该出租车的起步价为10元,总金额为16元,超过起步价的金额为6元,则在起步价外行驶的路程:s′==3km,在起步价内最多能乘坐的路程:s″=s-s′=6km-3km=3km。
1 /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下列运动中,属于直线运动的是(  )
①打算盘时,算盘珠子在杆上的运动; ②推铅球时,铅球离手后的运动;
③没有风时,雨滴的下落运动; ④飞机起飞前在跑道上滑行的运动;
⑤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运动; ⑥跳高运动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⑤
【答案】C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直线运动的定义解答;直线运动是指物体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解答】①打算盘时,算盘珠子在杆上的运动路线是直线,属于直线运动;②推铅球时,铅球离手后的运动路线是曲线,不属于直线运动;③没有风时,雨滴的下落运动路线是直线,属于直线运动;④飞机起飞前在跑道上滑行的运动路线是直线,属于直线运动;⑤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做曲线运动,不属于直线运动;⑥跳高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不属于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C。
2.(2017七下·杭州月考)a、b、c三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乙地,其中a车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到乙地;b车以速度v出发,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还是v;c车也以速度v出发,先做减速运动再做加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也是v,三辆汽车运动时间分别为ta、tb和tc,其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ta=tb=tc B.tata>tb D.tc>ta=tb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是根据题意得出a、b、c三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乙地的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大小。因为b先加速后减速,所以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速度都比a大,所以相对时间内它通过的路程肯定比匀速运动的a大;而c因先减速后加速,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都以比a小的速度在运动,所以在相等时间内它通过的路程比a小,据此利用比较三辆汽车运动时间的大小。
【解答】a车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到乙地;由于b先加速后减速,达到乙地时速度恰好还是v;所以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都比a大,经过相同的路程,它的时间肯定比匀速运动的a小;而c因先减速后加速,达到乙地时速度恰好还是v;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都比a小,所以在相等的路程内它的时间比a大。由此可知,三辆汽车运动时间的大小关系为:tc>ta>tb。
故选C
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如图所示的图像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
A.A与B B.A与C C.C与D D.B与C
【答案】D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解答】A图中的路程不变,即物体保持静止;B图中速度保持不变,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C图中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D图中的速度随时间增大而变大,物体做变速运动。
故答案为:D。
4.(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像如图2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
A.135m/s B.168.75m/s C.2.25m/s D.2.81m/s
【答案】C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从图象上读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和时间,利用公式v=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纵轴表示路程,由图可知每1个小格为150m,小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s=1350m,时间t=10min=600s;平均速度为v===2.25m/s。
故答案为:C。
5.(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像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8秒内,小明的速度是5米/秒
C.前2秒内,小明跑得更快 D.8秒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
【答案】B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根据图象找出小明在8s内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明的速度;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采取相同时间比较他们的路程大小;由图象可知8s内,两人通过的路程大小关系。
【解答】A、小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直线,表明小明做匀速直线运动;小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像是一条曲线,表明小华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8s内,小明通过的路程为s=40m,故小明的速度是v=st=40m8s=5m/s,故B正确;
C、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更快,故C错误;
D、8秒内,两人通过的路程相等,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6.(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在研究水滴下落规律的实验中,打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了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水滴下落0.3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1.5m/s B.15m/s C.150m/s D.0.15m/s
【答案】A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由图读出水滴下落0.3s内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水滴的平均速度。
【解答】水滴下落0.3s通过的路程为s=45cm=0.45m,水滴下落0.3s的平均速度是:v===1.5m/s。
故选:A。
7.(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在一次爆破中,用了一条96cm长的导火线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线燃烧的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线后,以5m/s的速度跑开,问: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外的安全区?
【答案】能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已知导火线的长度和燃烧速度,根据v=可计算出导火线燃烧所用时间;已知点火者奔跑的速度和安全距离,根据v=st可计算出点火者跑到安全区所用时间。将导火线燃烧完需要的时间和点火者跑到安全区所用时间相比较就能得到答案。
【解答】由v=得,导火线燃烧完所用时间t1===120s,
人跑到安全地区需用的时间t2===100s,
因为 t2<t1,所以能跑到。
8.(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某高速公路全长135km,若A、B两辆汽车同时分别从高速公路的两端相向开出,途中不做停留,则经过多长时间两车会相遇?(甲车速度为80km/h,乙车速度为70km/h)
【答案】0.9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全长,两车相遇时,由题意得等量关系为:甲乙两车的速度和×行驶时间=135km,根据等量关系即可解答。
【解答】由v=得,两车相遇时间t===0.9h。
9.(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我国自行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歼-20”性能优越,其载弹量为11吨,最大飞行速度为2.5马赫(马赫是速度单位,1马赫=1倍音速=340米/秒),最大航程为5500千米,试计算:
(1)2.5马赫=   千米/时。
(2)若某空军基地距离某岛为1020千米,“歼-20”以最大速度从该空军基地飞到该岛执行保卫任务,只需多少时间?
【答案】(1)3060
(2)20min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1马赫=1倍音速=340米/秒、1m/s=3.6km/h可换算;(2)已知路程和最大速度,根据v=可求需要的时间。
【解答】(1)2.5马赫=2.5×340米/秒=850米/秒=850×3.6千米/时=3060千米/时;
(2)由v=可得,“歼-20”以最大速度飞行,需要的时间:t===时=20分钟。
10.(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小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如图所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   (填“较大”或“较小”),目的是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v=
(2)较小
(3)0.2;变大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该实验的原理是v=;
(2)斜面坡度越小,小车运动越慢,便于计时,能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分别计算出小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比较可得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
【解答】(1)该实验是根据速度公式v=来计算平均速度的;
(2)斜面的坡度较小时,小车下滑速度较小,便于方便计,目的是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由图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s2=×1.2m=0.6m,所用的时间t2=3s,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2===0.2m/s;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s2=0.6m,所用的时间t3=2s,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3===0.3m/s;由v3>v2,可知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变大。
1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1 机械运动(第1课时) 同步练习)一次,张先生外出办事,他乘坐的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车上电脑自动计费器打印出的车费发票。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是   。
(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   。
(3)若该出租车的起步价为10元,单价按超过起步价内路程后开始计算,则在起步价内最多能乘坐   。
【答案】(1)5min
(2)20m/s
(3)3k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下车时间和上车时间的差值即为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行驶里程即为出租车行驶的路程,根据v=st求出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3)已知出租车的起步价和总金额,可求超过起步价的金额,求出在起步价外行驶的路程,出租车行驶的路程减去在起步价外行驶的路程即为在起步价内最多能乘的量程。
【解答】(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t=10:05-10:00=5min;
(2)出租车行驶的路程:s=6km=6000m,行驶的时间t=5min=300s;
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v===20m/s;
(3)若该出租车的起步价为10元,总金额为16元,超过起步价的金额为6元,则在起步价外行驶的路程:s′==3km,在起步价内最多能乘坐的路程:s″=s-s′=6km-3km=3km。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