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冰雪南极南极奇观南极资料 ⒈地理位置。
南极点位于南纬90度,南极洲的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区域常年被冰雪覆盖,被人称为南极冰原或白色沙漠。即使在夏天,也仅有5%的无冰源覆盖的裸露基岩,称为无冰区或白色沙漠的绿洲,白色沙漠的绿洲是南极陆地、淡水生物的主要栖息地。正是这些生物给南极这块凄凉冷漠的大陆带来了生机。 ⒉南极的五大世界之最。
⑴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大陆年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9.2度。
⑵世界上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冰盖面积达2700万立方公里,贮藏了世界总冰量的90%,相当于世界总淡水量的72%。
⑶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内陆高原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极点的年降水量不到3毫米。
⑷世界上风速最大、风暴最频繁的大陆。年均风速为每秒17~18米,最大风速达每秒80~100米。
⑸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2000米,是其他大陆平均海拔的3倍。 ⒊我国对南极的考察。
我国于1985年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成功的建成了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1989年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又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中国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中山站。 你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的名字吗?它是为了纪念谁而命名的?它是阿蒙森·斯科特站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人类在与大自然和自身的反复较量中 逐步发展起来,这就形成了人类的文明史。斯科特海军上校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速读课文,了解课文
大意,填表复 述故事。:整体感知 聪明的你,在阅读中是否发现“悲”之所在?思考: 题目为什么叫伟大的悲剧呢?你认为“悲”在哪里?悲剧之“ ”死亡之悲失败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悲(1)死亡之悲1.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2.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3. 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2)失败之悲 “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你认为这句话说得对不对呢?(3)作证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的。”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4)世人之悲 是“悲壮”还是“悲哀”?为什么?“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课文题目中编者特意在“悲剧”之前加上了“伟大”,你认识到他们的“伟大”之处了吗?1、诚信,又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2、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
气概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4、无私的爱。 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他人…… 1.失败之悲——冒险精神悲剧 伟大2.作证之悲——诚信3.死亡之悲——团结 无私4.世人之悲——敬仰永远悼
念,从中获得精神鼓舞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斯科特海军上校 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着悲壮的一幕?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不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而悲剧,往往拥有着巨大的震撼力。按照这个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创新阅读 假如你是挪威探险队员阿蒙森,当你通过卫星电视看到斯科特一行在南极艰难的情景,你会怎么办呢? ⒋联系实际,说说你所知道的“伟大的悲剧式”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或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1986.1.28美“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
2002年北大“山鹰”登山 队在希夏邦马峰遭到雪崩,5名队员遇难2003年2月1日,美“哥伦比亚”在返回地面时失事,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英雄 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 ,因为人类的第一使命就是 ——探索!
——第谷 · 布拉赫 2002年2月7日,英国的安妮公主到达南极大陆,开始她为期三天的南极探险之旅。安妮此行旨在纪念英国人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登上南极90周年。在南极的风雪荒原,也有它特殊的历史纪念物。这座有名的斯科特窝棚是当年英国探险队的营地,如今被人们精心保护下来。这座孤丘,长眠着献身南极的英雄,他们的名字与地极的冰雪一样永存。这些像纪念碑似的遗迹,记述了人类征服南极的艰难历程。 悲剧在行进,死神在逼近,人在毁灭中体现的精神给予我们的感动——“伟大”。
五个人“绝望”中的行进:“‘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 “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
感动:面对注定的毁灭命运,做注定失败的抗争。——悲剧的伟大。
一个人对生死的选择:“劳伦斯·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感动:为了不给“朋友们带来厄运”,对死亡的抉择义无返顾,死得崇高,死得壮烈。他毁灭自身的行为给予我们的与其说是感动,不如说是震撼。——悲剧的伟大。
三个人“骄傲地等待”:“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感动:被希望抛弃,但不放弃生命的尊严。——悲剧的伟大。
斯科特的临终情结:“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
见“研讨与练习”三:此次灾难的原因并不在于组织工作不当,而在于一切必须担当的冒险事业都可能遭遇的厄运。……
世界上绝对不会再有比我们遭到的最后这个打击更不幸的遭遇了。我们来到离我们所熟悉的“一吨营”只有11英里路的地方时,剩下的只有煮最后一顿饭的燃料和两天的粮食。
四天来我们无法离开帐篷狂风在我们四周怒吼。我们身体虚弱,写字很困难。仅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这次探险毫无悔意,因为它显示出英国人能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并一如既往,能以坚忍不拔的伟大毅力去面对死亡的精神。我们明明知道有风险,但还是顶着风险干。是情况发生了逆转,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只有顺从天命;但还是决心尽力而为,至死方休。然而,既然我们是为了祖国的光荣而自愿献身于这项事业,我在这里向我们的同胞们呼吁,请大家对我们的遗孤加以适当照顾。
如果我们能够活下来,我本来想把我的伙伴们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事迹讲给大家听。它一定会深深打动每一个英国人的心。如今不得不让这些潦草的札记和我们的尸体来讲这些事迹了。……
感动:博爱的胸怀与崇高的境界(集体的荣誉,祖国的光荣,民族的精神),探险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生命的终点显现。——悲剧的伟大。
生者的感动:“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感谢悲剧 记得有一位编辑问我,为什么总是喜欢那些坎坷曲折的人生故事,总会注意那些悲欢离合的情感场景,总是欣赏悲剧的电影呢? 是的,我是很喜欢悲剧的,每当看到那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那段刻骨铭心的伤痛,那历尽艰辛的沧桑,那段经历岁月洗礼、遭遇逆境磨练的过程,我都会悄然落泪,那情景,那段情节,整个过程都会深深地刻入我的脑海中。 春秋未期的伍子胥,一生都是充满悲剧色彩。从他一家夜成白发到成为吴国相国,从相国到悬额城头的过程,注定了他悲剧的人生。没有满门抄斩的悲剧,就没有他一夜成白发的故事;没有整段人生的悲剧凡不可能出现是吴国的强大,逐鹿中原争霸天下;没有这个悲剧性人物,就不会有留给后世血淋淋的历史教训。 牛顿一降临这个世界,就注定他人生的悲剧。一个出身农家的遗腹儿,生下来就没有父亲,就是一个孤儿,整个成长过程都是在灰暗中度过。正是上天赐予他的悲剧,他有人生道路上不断地拼搏努力。正是他那段曲折的人生历程,造就了闻名世界的科学泰斗。正是因为悲剧,才出现了伟大的牛顿。 没有悲剧,就不会出现贝多芬,就没有《命运交响曲》;没有悲剧,就没有记念屈原的民间节——端午节,也就没有中国最长的诗歌——《离骚》;没有悲剧,就没有伟大文学家高尔基的作品…… 总之,没有悲剧,光辉的历史的就会暗淡褪色;没有悲剧,灿烂的文化就会凋凌;没有悲剧,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就会哑然无声。 感谢悲剧,给世界留下灿烂辉煌的遗产。
我们之所以感动,不是因为斯科特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覆没,不是因为灾难,而是因为他们对灾难命运的反抗。反抗命运可以摧毁伟大崇高的人,但却无法摧毁人在反抗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崇高。奥茨的舍生取义,威尔逊博士的死而后已,斯科特的“民族勇气”,行军的继续,死亡的安详,种种壮丽的英雄品格的表现虽然伤感,却没有使我们悲观,反而激发我们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使我们心灵受到震撼,悲剧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此——积极地净化我们的心灵。
探险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一部被誉为旅行文学中的《战争与和平》的名著、同时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二十世纪百部探险书第一名的著作《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近日登陆中国,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人类探险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就是南极探险家斯科特,在他成功地进行了1901年——1904年的第一次南极探险之后,他成为英国的大名人。然而,在1911年——1913年的第二次南极探险中他却命丧南极。斯科特不是马背上的将军,却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英雄,他是英国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当时大英帝国,可能也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探险精英丧身南极,实在让人扼腕叹息。当探险队另一组的成员发现了帐篷中朋友们冻僵了的尸体的时候,他们全都震惊了。
南极是世界上最洁净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与世隔绝的地方。在南极探险中,要度过那些冬季里没有太阳的最黑暗的日子,几个月的时间里要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尽管南极探险也会遇到许多壮观的景象,然而,它毕竟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旅行。在冰海中航行的航船或者被冰撞沉、撞破,或者被冰封住。在南极,暴风雪更是家常便饭。斯科特虽然克服了这些数不清的危险,但最后还是不幸遇难,只留下了一本经典的旅行日记。
斯科特的南极探险的灾难必然会带来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是否值得?”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值得为了某种事业去冒险?是否值得为此而放弃生活、家庭和国家?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只有在读完《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之后才可能得到答案。除此之外,所有抽象的讨论都没有意义。
今天,我们来读这部探险悲剧的史诗,面对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和世界。这本书中没有设计好的情节,也没有令人期待的浪漫的异国情调,更没有对危险的旅行的刻意渲染和大肆夸张,有的只是未加修饰的真实纪录。然而它却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效果,在心情平静之后又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它把我们带入一个极限的情境之中,让我们重新思考冒险的生命与生命的冒险。这就是这本经典之作的永恒的魅力所在。这本书不愧位列于二十世纪探险著作的榜首,也不愧于位列历代探险著作的榜首。
附(二)
一个人的徒步北极之旅
北京时间5月19日18时,英国探险家潘·哈多经过64天的艰难跋涉,终于实现了自己期盼了整整15年的目标———单人无后援走到北极极点。
在这64天里,他游过无数冰河,多次掉进冰冷刺骨的水里,丢了一只雪橇,受到背痛的折磨,因为低血糖而感到眩晕和精神紊乱,甚至冻坏了牙齿……但他终于成功了。
这是一次值得载入史册的伟大探险,哈多成为第一个从加拿大海岸出发、单人无后援走到北极的探险家。
孤独的极地旅行者
5月19日,北极极点迎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旅行者。
他的眼窝深陷,头发乱蓬蓬,满脸憔悴。他就是潘·哈多。经过了64天的艰难跋涉,徒步行走了478英里,经历过最低零下45℃的酷寒,他终于到达了北极极点。
这64天里,他游过无数冰河,多次掉进冰冷刺骨的水里,丢了一只雪橇,受到背痛折磨,因为低血糖而感到眩晕和精神紊乱,甚至冻坏了牙齿……但是他终于成功了。41岁的哈多是有史以来从加拿大海岸出发徒步行走到北极极点的第一人,这条路线是最困难的一条路线,而且期间他没有接受任何空投的食品设备或燃料。
格林威治标准时间5月19日上午10时,哈多到达北极极点,比预计提前了一天。“第一个感觉是欣慰,但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为了这一刻,我等待了很多年,也准备了很长时间。当我走最后10步的时候,我意识到我成功了。”
英国《泰晤士报》一直都在对哈多的北极探险进行追踪报道。
哈多的北极探险之旅从3月17日开始。头几个星期面临的挑战最大,因为途中不断遇到冰山———有些甚至高达30英尺至40英尺,而且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5℃。哈多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定位,确定自己所在的冰块是否已经漂移。
旅程是孤独的:整整64天中,很少看到活的生物出现。只有一次,他拖着雪橇走过冰面时突然看到一头海豹就在冰面下的海水中畅游;还有一次,一只孤零零的白颊鸟在他的雪橇上停了好几分钟,然后展翅飞向天际。他回忆说,那是个令他终身难忘的时刻。
4月12日是哈多女儿弗莱亚的1岁生日。为给女儿庆祝,他把那天的伙食巧克力做成一块蛋糕饼,又在上面插了一根火柴当作生日蜡烛,通过卫星电话祝女儿生日快乐。那晚,他感到异常温馨。
哈多步行可以和滑雪一样快,但这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因为积雪太深,路面崎岖不平。“每走一步都很费事,深一脚、浅一脚,那感觉实在很不舒服。”他还要拖着300多磅重的雪橇,上面装有通讯设备和食品储备。最后阶段反倒可以走得快些,因为食品已所剩无几。
走到距极点78英里时,哈多惊讶地看到,雪地上有神秘的人类脚印!仔细观察之后他才发现,脚印竟然是他自己留下的!原来,和许多探险故事中说的一样,由于雪地中没有任何东西作为参照物辨别方向,他已经不知不觉地绕了一个大圈之后又走回原地。
旅程第59天,哈多的卫星电话和摄像机的长效电池电量耗尽,他陷入与世隔绝的状态。不过基地依然可以通过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来跟踪他的位置。
最后的行程中,他每天都连续走十几个小时。“我每天都强迫自己比预定的里程多走一段路,因为有很多未知的因素。你甚至无法知道在你前面的100米会有什么情况出现。”
5月18日晚,后援小组得知哈多距离北极极点只有5公里的路程。由于极地24小时日照的缘故,哈多已经完全失去了时间概念。这天,精神极度亢奋的哈多一口气走了20多个小时,只是在旅程全部结束之前停下来草草吃了点东西。
格林威治标准时间5月19日上午10时,一颗卫星证实:哈多已成功抵达北极!11分钟后,他给自己的卫星电话插上短效电池,向营地发送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随后,哈多又花了整整1个半钟头给远在英国的妻子玛丽和家人打电话。此时,亲戚朋友们早就守在他家中,他们开了一个盛大的庆祝宴会,还燃放了烟花。玛丽说:“听上去他很兴奋,他反复大声嚷嚷说:‘嗨!是我,我就在这里!’”
精确地说,哈多只在地理北极极点呆了几秒钟的时间。由于北极冰块在不停地漂移,转瞬间哈多就随着脚下的冰块一起离开了他为之奋斗64天才到达的目的地。然而对他乃至整个人类来说,那一瞬间已是永恒。
“他总想干一些不寻常的事”
凑巧的是,5月19日这天,正是哈多和妻子玛丽相识11年的纪念日。他俩是一见钟情的。玛丽说:“当时他梳一个背头,看上去有点玩世不恭。其实,他非常正直,也很有绅士风度。总之当时我觉得他帅极了。”
但玛丽很快就发现,嫁给一个狂热的探险家的生活是很有挑战性的。很多时候,她必须像一个单身母亲一样独自承担抚养两个孩子的责任。
这次哈多临行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欢送会,不过大家心情都不轻松,谁也不知道哈多还能不能安全回来。“我尽量不让自己往坏处想。”玛丽说,“现在,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玛丽很理解丈夫徒步北极探险的渴望。“去年,他拒绝为自己40岁生日庆祝,因为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他一直想干点不寻常的事,北极探险让他找到了自我实现的感觉。”
哈多的探险梦想起源于孩提时代。当时他的女家庭教师曾做过有“南极之子”之称的皮特·斯科特的家庭教师,于是斯科特征服南极的探险故事伴随着他成长,探险的愿望也深深植根他心中。
20世纪80年代,二十多岁的哈多进行了一系列极地旅行和探险。他的探险经历激起了很多人对极地旅行的向往,于是他成立了极地旅行公司,凭借丰富的经验、先进的通讯导航设备以及完备的后援支持,帮助很多普通人实现了极地旅行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当然,人们不是步行,而是乘坐雪橇。
到90年代,越来越多人加入极地探险的行列,而极地旅行公司的业务也有了大发展,他们开辟了新线路,组织各种生存技能培训,并在极地建立了自己的后援基地,成立了自己的网站,吸引了世界各地对探险感兴趣的人们。哈多的公司曾用直升机将一个患有大脑麻痹症的孩子带到北极,帮他圆了亲眼看看北极的梦想;他们陪同第一支马来西亚探险队到达极地;组织探险者在极地迎接新千年曙光……
“我是去朝圣,而不是去征服”
1978年和1986年,日本人植村直己和法国人埃蒂安尼先后成功地从加拿大路线走向北极,但他们中途都接受了几次空投援助。1994年,挪威探险家奥斯兰成功地从俄罗斯海岸走到北极极点。
在哈多之前,有很多人尝试单人无后援从加拿大路线走向北极,都失败了。
为什么要徒步去北极?很多人问过哈多这个问题。他说,它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它是个挑战。他给自己的探险旅行的定位不是去征服自然,而是去朝圣。哈多总是鼓励普通人甚至妇女参加极地探险旅行,他乐于同更多的人分享考验人类忍耐力的经历。他的成功,不仅是体力和意志的成功,也向人们昭示了人的潜力的巨大。
哈多穿着厚厚的滑雪靴,拖着重重的雪橇,过冰山,涉冰河。他的这次徒步旅行,比很多团队北极探险的人速度还快,———尽管团队旅行可以分担行李设备的重量,而且中途有后援提供食物、燃料、备用设备等。令人惊叹的是,哈多竟然奇迹般地越走越快,最后几天,他几乎每天都走完一个马拉松的里程。
哈多走得快的原因之一是他的防水服。遇到冰河,他就钻进防水服里面,在水中游进。一边游,一边推着薄冰开路;而雪橇在冰上浮着,重量也减轻了不少。哈多就像“人体破冰船”一样向北极开进。当然,速度是快了,但也时刻受到深水里北极熊和鲸鱼的威胁。此外,撞上大块的浮冰也是致命的。
因此,他的成功更多应该归功于他钢铁般的意志。
哈多的幸运在于发达的通讯科技使他的家人和后援队可以随时分享他的所有感受。而他的后援队在距北极690英里的尤里卡气象站密切关注着他,还带着他需要的物质和精神“食粮”:妻子的信,4岁儿子和1岁女儿给他的明信片,自家花园里采的花,一本带有家族徽章的书……随时可以在他需要的时候空投给他。
更多人通过网络关注着哈多的探险,也给予他很多精神支持。澳大利亚的“哈多迷”说:“你就是个奇迹。感谢你让我们认识到地球上如此壮丽的景色和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12岁的迪科说:“你太棒了。我也是个长跑健将,但愿有一天,我也能踏上北极极点。”
现在,哈多正在北极等待被直升机接走。首先他必须找到一块比较大的、相对稳定的冰块让直升机降落。此外天气条件也必须适合飞机起降。虽然食物和燃料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但这几天还有很多潜在的危险———睡觉时帐篷下的冰面断裂,北极熊的袭击等等。哈多徒步到北极的壮举完成了,但他的历险还远未结束。
哈多旅行日记
第1天,天气很好,走完了计划的3英里。
第3天,遇到碎石滩,拖动雪橇十分困难。2.5小时只走了150米。
第7天,由于风太大,气温下降到零下40℃,而通常北极圈的气温在零下36℃左右。所以在帐篷里呆了一天。
第20天,第一次遇到了断裂的冰块形成的冰河。北极的夏季融雪开始了。上午我拖着122公斤的雪橇游过一条冰河。下午又遇到一条冰河,我决定今天就在这附近宿营。
第25天,行走距离为零。又遇到一片冰海,有500米宽,我不想游过去,因为万一在中途没了力气,我就没有退路了。于是向东向西各走了一段,又回到了原地,还是等到明天继续向北走吧,但愿晚上这条冰河可以冻住。第27天,9.5小时行走了8英里。今天是我女儿的生日,连续走了9.5小时,筋疲力尽,没有力气找宿营地,于是就地搭起帐篷,遥祝我的宝贝生日快乐。
第36天,行走10小时,前进了7英里。食物剩得不多了。从今天开始,必须严格控制每天的饮食,因为我还有30多天要走。
第37天,休整一天,修理设备,调整我的作息时间。现在北极24小时日照,我可以从下午1时一直走到晚上11时。但晚上8时以后的太阳光线太暗,看不清路。休整以后,我将从早上4时开始出发,这样走一整天也没问题了。
第43天,需要忍耐的一天。10小时走了10英里。开始的路段很平坦,但后来遇到了冰山,很高的冰山,蜿蜒曲折的,很像中国的长城。不过今天很有成就感,因为走了10英里。准备好好犒劳一下自己,顺便检查一下食物储备。2.5份酸奶油鳕鱼,6.5份牛肉和烤土豆(我的最爱)和14份咖哩鸡米饭。我是现在多吃一些呢,还是节省一点,万一到达极点的时间比预定的晚呢?
第44天,气温零下19℃。随着气温的升高,冰山不断在融化,我必须争分夺秒了。
第45天,灾难性的一天。醒来发现自己向西漂移了0.5英里。开始走得很顺利,接近中午的时候,不慎落入冰水中,幸好我很快就爬上了岸。我湿透了,但没有受伤。但我的一只雪橇在我拼命往岸上爬的时候松了扣,顺水漂着。我立刻支起帐篷,换上干衣服,小心翼翼地下水去捞我的雪橇,但我没能捞起来,我冷得实在受不了,只好上岸。我脱下湿衣服,为自己泡了一杯热茶,钻进睡袋取暖。
第48天,8小时走了9英里。连续两天的大雪给行走带来很大困难。路面上积雪很厚,能见度只有10米,看不清路,拖动雪橇也比平时费力。雪浸湿的靴子变得很沉。真是艰难的一天。
第54天,12小时走了11英里。我在冰河里游了两次,每次都有泰晤士河那么宽。我开始讨厌游泳了,它几乎成了此次旅行最大的威胁。我可能会在水中体力不支,也可能会被北极熊攻击。
第58天,9小时前进了13英里。越过了14条冰河,最大的几个有将近100米宽。
第60天,卫星电话出了问题,没和基地直接沟通。冰面上很多裂缝,今天只走了7.5英里。
第63天,连续走了15小时,17英里。基地告诉我还有4英里就到极点了。我好好睡一觉,准备明天最后的冲刺。
第64天,4小时走完了最后4英里。到达极点的时间是10时。当天气温零下2℃。我终于成功了,我筋疲力尽。
附(三)
周国平:把探险继续 但要知道为了什么(节选)
我把探险的意义概括为:它是用身体实现的精神事业。我的意思是说,探险主要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收获,包括对未知的探索,与大自然的交流,生命力的激发,意志的磨练,对日常平庸生活的超越,精神视野的拓宽,等等。在这方面,我推测有些探险者在意识上未必清晰。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我个人认为,至少在非专业性的探险活动中,目标的选择必须适当,戒除夺冠之类的虚荣心。还有一个糊涂观念是所谓征服自然,这个观念会发生一种强迫作用,驱使人在面临危险时硬拼,誓与自然决一胜负。须知大自然永远比人伟大,我们应当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懂得人类探险事业的界限之所在。总之,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