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1.(2019·浙江会考)某国际天文研究团队最新发现,距离地球约8000光年的一颗恒星可能产生伽马射线暴。专家认为被伽马射线暴扫过的星球生命会消失,幸运的是,该恒星潜在的伽马射线暴方向并没有对准地球。这颗恒星位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2019·浙江会考) 2018年12月25日,全长约280千米,连接浙江省杭州市与安徽省黄山市的杭黄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下图是杭黄高铁走向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因素中,与杭黄高铁选线关系密切的有( )
①地形②气候③植被④城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杭黄高铁开通运营后,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缓解两地物资运输压力 B.加快安徽人口外出务工
C.减轻杭州市区交通压力 D.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3.(2019·浙江会考)土壤的形成受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 )
A.长江三角洲冲击土 B.江南丘陵红壤
C.塔里木盆地荒漠土 D.青藏高原寒漠土
4.(2019·浙江会考)下图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在I阶段孕育的城市大多分布在( )
A.著名旅游胜地 B.河流中下游平原
C.铁路交汇处 D.矿产资源富集地
(2)在III阶段,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布局集中 B.人地关系紧张
C.科学技术进步 D.交通运输发展
5.(2019·浙江会考)下图为近40年来两个不同时段内我国部分地区葡萄种植区域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与I时段相比,II时段葡萄种植区( )
A.北界向北推移 B.呈零散块状分布
C.南界向北推移 D.面积大幅度减小
(2)若仅从自然因素考虑,近40年来我国东北地区( )
A.生物风化减弱 B.≥10℃积温增加
C.水土流失加剧 D.河流结冰期延长
6.(2019·浙江会考)推广精确农业、“处方”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完成下列小题。
(1)影响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气候 B.交通 C.市场 D.科技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农作物长势和病虫害程度信息”是实施“处方”农业的基础。该技术主要是( )
A.RS B.GPS C.VR D.GIS
7.(2019·浙江会考)为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京沪等城市加快产业转型,严控“大城市病”。下图是我国部分城市2012~2017年常住人口变化示意图,圆圈越大表示人口规模越大。完成下列小题。
(1)2012~2017年间()
A.北京人口逐年增加 B.上海人口逐年减少
C.杭州人口逐年增加 D.成都人口增速加快
(2)影响上述四个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自然环境②社会文化③经济因素④政策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2019·浙江会考)产于黑龙江某地的大米因品质优良而深受消费者喜欢。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该地政府在网上开设了官方旗舰店,售卖带防伪溯源标志的当地大米。下图为该地大米防伪溯源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售卖带防伪溯源标志的大米,可以( )
A.缩短产业兰 B.保证大米品质
C.增加销售环节 D.增加水稻熟制
(2)网上销售与当地大米加工企业之间,体现的产业活动地域联系方式主要是( )
①生产协作②商贸联系③科技与信息联系④“投入—产出”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2019·浙江会考)下图为欧洲西部某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农业地域类型是()
A.地中海式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商品谷物农业
(2)形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有利条件有()
①气候温和湿润②耕地面积广阔③劳动力丰富廉价④消费市场广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2019·浙江会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40年来建成区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促进该城市建成区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城郊农业发展 B.人口自然增长
C.建筑工业发展 D.社会经济发展
(2)建成区面积变化对该市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热岛效应加剧 B.植被覆盖增加
C.地价房租上涨 D.雨水下渗增多
(2019·浙江会考)下图表示三大类演示及岩浆相互转化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类型和岩浆,数字代表地质作用类型。完成下列小题。
11.从岩石成因上看,花岗岩属于()
A.甲 B.乙 C.丙 D.丁
12.2018年10月,金沙江白格地区连续降雨发生的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该地质作用属于()
A.① B.② C.③ D.④
13.(2019·浙江会考)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1985、1995、2005和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较统计图。完成下列小题。
(1)代表1985、1995、2005和2015年三次产业机构的序号依次是( )
A.④②③① 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2)①产业结构表示的区域发展阶段( )
A.经济发展水平低 B.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扩大
C.城市化加速发展 D.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增强
14.(2019·浙江会考)辽中南地区是我国工业起步较早地区之一,但目前面临着资源开发与开持续发展的矛盾。为实现辽中南工业区的振兴,重点在于( )
①关停钢铁等传统企业②转变传统生产方式
③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④鼓励产业人口外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2019·浙江会考)下图是北美部分地区春季某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M地吹(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2)甲、乙两地间锋面类型和乙侧气流运动特征是( )
A.冷锋被迫抬升 B.暖锋被迫抬升
C.冷锋缓慢爬升 D.暖锋缓慢爬升
二、非选择题
16.(2019·浙江会考)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国是亚洲 (填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最大的国家,该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2)图示地区北部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3)图示地区气候类型多样,但以 气候为主;降水量在东西方向上差异很大,表现在自然带上①地为 带,②地为 带,③地为 带。
(4)从气候角度,分别说明图中甲国水、旱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17.(2019·浙江会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1998年以来,国家经过退耕还湖、平坑行洪等措施,加强了对洞庭湖的综合治理,使其面积扩大了20%,蓄洪面积扩大了500多平方千米。其中,将还湖后的耕地改为鱼塘是当地采用的一种湿地资源利用模式。
(1)交通运输与城市兴起和发展关系密切,重庆、武汉等城市早期的繁盛都与 (填运输方式有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速度、 、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
(2)在我国四大地区中,四川、贵州等省市所属的 地区,由于 (填城市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发展。
(3)图中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是 ,该工程的实施对输入地区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分别是 、 。
(4)简述洞庭湖区将还湖后的耕地改为鱼塘的积极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该天体是一颗恒星,因此它不可能位于级别较低的行星系—地月系,而是位于与太阳系相似的某恒星系,从空间距离来看,其于地球相距8000光年,故该恒星存在于银河系(银河系的直径为8万光年)。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1.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答案】(1)D
(2)D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分析】(1)沿线铁路线布局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自然因素是制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因素,科技因素在保障因素。由图可知,杭黄高铁是连接杭州与黄山,经过的地区大多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主要沿着河流修建,其建设有利于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与杭黄高铁选线关系密切的有地形、城市,与气候、植被关系不大。D符合题意。
(2)杭黄高铁的开通会带动沿线城市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可能改变城市的空间形态;高铁主要是客运,不会缓解两地物资运输压力;对杭州市区交通没有影响,该高铁线连接是是黄山与杭州,对安徽省人口外出务工影响不大。D符合题意。
【点评】由图可知,杭黄高铁穿越浙江、安徽两省,沿途将名城(杭州)、名江(富春江、新安江)、名湖(千岛湖)、名山(黄山)串连起来,形成了一条世界级黄金旅游通道,极大地有利于整合旅游资源、加强长三角经济辐射,推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杭黄高铁共设有10个车站:杭州东、杭州南、富阳、桐庐、建德、淳安、三阳、绩溪、歙县和黄山。
3.【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自然环境中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要素对他人的发育都有影响,综合各地区的水热条件,可以判断出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土最肥沃;江南丘陵红壤偏酸性,他人剖面有分层现象,对改造后才更有利于农耕。塔里木盆地荒漠土,水分缺乏,他人较贫瘠,青藏高原寒漠土,热量不足,发育程度较低。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有机质累积过程。有机质在土壤表层发生聚积,形成暗色的腐殖质层或泥炭层。
4.【答案】(1)B
(2)C
【知识点】区域的发展阶段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在Ⅰ阶段(能源社会阶段),人类的生产和发展主要受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制约,因此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比如平坦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的地区,尤其是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大多孕育了发达的农业,丙形成大规模的城市。B符合题意。
(2)在Ⅲ阶段(后工业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现象网络等)的地位迅速上升,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C
【点评】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人地关系基本协调,面临的问题较少;成长阶段,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分散,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资源面临着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加剧,环节明显受到破坏。转型阶段,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人地关系矛盾加剧,人类寻求新的发展,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再生阶段,区域产生新的的增长活力,促使区域经济复苏,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面临的环境问题较少。
5.【答案】(1)A
(2)B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两个时段的范围比较可以看出,Ⅱ时段葡萄种植区的范围扩大,呈面状分布,并且种植的北界向更高纬度的北方推移。A符合题意。
(2)从Ⅰ时段到Ⅱ时段我国的东北部地区的气温略有升高(≥10℃积温增加),河流结冰期缩短,生物风化作用增强。而水土流失情况与气温变化没有直接关系。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B
【点评】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同样减产;全球变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这将会带来因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
6.【答案】(1)D
(2)A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遥感(RS)
【解析】【分析】(1)精确农业指的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害等)信息,分析影响农业产量差异的原因,丙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措施,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该农业兴起的主导因素。D符合题意。
(2)获取农作物长势和病虫害程度信息需要用遥感(RS)来实现。因为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图像信息进行解译或图像处理,可以提取农作物的分布、类型、结构和健康状况等信息,为农业资源调查提供服务。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A
【点评】精确农业能针对各条块农田的土壤结构。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情况等因素的精确测量和计算,提出种子、化肥、生长剂、除草剂、杀虫剂等的合理用量。美国农业生产部依阿华州艾姆斯土壤耕作实验室制订了一项“卫星指导农业生产联合计划”,在种植大豆、玉米、燕麦和苜蓿的450公顷农田上进行试验,每隔13米收集一组农田各种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并同时在拖拉机上安装了无线电信号接收系统,接收卫星信号,并确定自身位置。拖拉机即可根据联合计划,进行各种农业生产活动。
7.【答案】(1)D
(2)B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精确农业指的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害等)信息,分析影响农业产量差异的原因,丙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措施,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该农业兴起的主导因素。D符合题意。
(2)获取农作物长势和病虫害程度信息需要用遥感(RS)来实现。因为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图像信息进行解译或图像处理,可以提取农作物的分布、类型、结构和健康状况等信息,为农业资源调查提供服务。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A
【点评】精确农业能针对各条块农田的土壤结构。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情况等因素的精确测量和计算,提出种子、化肥、生长剂、除草剂、杀虫剂等的合理用量。美国农业生产部依阿华州艾姆斯土壤耕作实验室制订了一项“卫星指导农业生产联合计划”,在种植大豆、玉米、燕麦和苜蓿的450公顷农田上进行试验,每隔13米收集一组农田各种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并同时在拖拉机上安装了无线电信号接收系统,接收卫星信号,并确定自身位置。拖拉机即可根据联合计划,进行各种农业生产活动。
8.【答案】(1)B
(2)C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解析】【分析】(1)售卖大米属于商业活动,它没有延长或缩短产业链,只不过销售方式方式变化了,也没有增加销售环节,更不会影响水稻的种植熟制。它可以树立品牌,保证大米品质。B符合题意。
(2)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得以快速发展,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能及时交流和共享市场信息,从而提高了产品的销量,提高经济效益。由于网上销售属于商业范畴,因此它和加工企业之间的联系方式不是生产协作关系,当然也就不属于工业联系中的“投入—产出”联系。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C
【点评】地域联系方式:①生产协作:生产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零部件工厂之间的联系;配套服务的联系 ②商贸联系: 产生条件:专业化生产——剩余产品多 分类:国际贸易——受关税、货币汇率、制度的影响 区际贸易——更密切。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劳动力流动明显 现代物流业: 原料——采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客户 物流业的作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 ③科技与信息联系 科技创新与信息交流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的重要砝码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专业化企业及其相关支持机构在一定范围内聚集并结合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根植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一种经济发展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聚为产业集群提供基础,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聚的可能和理想的发展前景。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市场开拓优势、扩张优势。佛山市是广东形成产业集群最早、产业集群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9.【答案】(1)B
(2)D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解析】【分析】(1)根据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可知,图中区域位于欧洲西部,该地区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乳畜业。B符合题意。
(2)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支牧草生长,乳畜业的饲料供应丰富;该地区经济发达,乳畜产品的市场广阔;而该地区耕地面积不广阔、劳动力不丰富,也不廉价。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D
【点评】乳畜业属于畜牧业,主要以奶牛为生产对象,生产牛奶及其相关制品。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地区。因为乳畜业产品不耐贮藏、运输不便,其布局必须紧邻消费市场,因此多布局于大城市的市郊地区。乳畜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城市市场;②商品化;③集约化。
10.【答案】(1)D
(2)A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郊农业发展、人口自然增长、建筑工业发展对城建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是促进城市建成区变化的主要动力。D符合题意。
(2)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城市化的发展使植被覆盖率降低,柏油马路、地面硬化使雨水下渗减少,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价房租上涨属于对社会经济影响。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A
【点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答案】11.B
12.C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常见的沉积岩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常见的变质岩有: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岩浆上升冷凝作用形成岩浆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在地下深处,受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岩石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可以转化为新的岩浆。
11.花岗岩是侵入岩,属于岩浆岩。根据三大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可知,图中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B符合题意。
12.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图中①是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是重熔再生作用,②是岩浆转化为岩浆岩的过程是岩浆冷凝作用,③是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④是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的过程是变质作用。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属于搬运、沉积作用。C符合题意。
13.【答案】(1)A
(2)D
【知识点】区域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国民收入等。从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可知,四个阶段三次产业的产值经过比重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在1985、1995和2005三个阶段基本上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其中④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第一产业比重约在16%,反映传统农业站有较大比重,因此为最早的是1985年的状况;随着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阶段②和③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增大,占比超过50%,劳动力也从农业向第二产业大规模转移,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更大、第一产业比重更小的阶段③对应为相对后期的时间2005年;到了2015年的①阶段,该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A符合题意。
(2)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①阶段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因此该阶段城市化达到了较高水平,区域内部的差异逐渐缩小,区域的开发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最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D
【点评】城市化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14.【答案】B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传统工业区的振兴需要对人口、产业和环境等方面做出合理的调整,以谋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辽中南过去以资源为基础分值重工业为主的情况,其心发展在产业上主要应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是得钢铁工业企业数量下降,但每个企业需要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保护和改造好环境。同时,通过大力引进新兴工业,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吸引更优秀的产业人口迁入,来实现工业基地的再次腾飞。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我国传统工业整改措施:(一)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 重点推进一批能源、交通、水利项目建设。 加快客运专线、煤运专线、沿海疏港等铁路建设;(五)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七)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八)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九)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15.【答案】(1)D
(2)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锋面气旋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在北美五大湖地区有一个低压中心,并形成了一个锋面气旋系统。M地处低压中心的北侧,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北向南)、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下,其风向为东北风。D符合题意。
(2)北半球的气旋是呈逆时针运动,其右侧(东侧)是暖锋,左侧(西侧)是冷锋。因此甲、乙之间是冷锋,乙地处于冷锋的锋前位置,处于暖气团的影响下,受冷锋影响,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带来大风、降温、阴雨天气。A符合题意。
【点评】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冷锋、暖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北半球气旋近地面水平气流是呈逆时针向低压中心辐合,南半球气旋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顺时针向低压中心辐合,竖直方向上气流上升;北半球反气旋近地面水平气流是呈顺时针由高压中心向外辐散,南半球反气旋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顺时针由高压中心向四周辐散,竖直方向上气流下沉。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锋面与地面的夹角较大其符号是槽线上画三角,三角尖端指示锋面移动方向;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在冷气团上爬升形成的锋面,锋面与地面的夹角较小,槽线上画圆弧,圆弧指示锋面前进方向。
16.【答案】(1)耕地;水稻
(2)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
(3)热带季风;荒漠(热带荒漠);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4)降水的年际变化大,西南季风强的年份,雨水过多,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弱的年份,雨水不足,易造成旱灾。
【知识点】洪涝灾害;干旱灾害;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板块构造学说;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印度
【解析】【分析】(1)根据是哦主要过的轮廓特征可知,甲国是印度,该国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典型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区,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
(2)印度北部处于喜马拉雅山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地壳活动活跃,多地震。
(3)由图可知,图中区域处于南亚地区,大部分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其西部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喜马拉雅山区是高原山地气候。图中①地处于西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受其影响降水少,终年高温,形成热带荒漠带;②地降水较①地多,形成热带草原带,③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处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带。
(4)影响印度降水的主要因素是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的水汽,西南季风的异常是导致印度方式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西南季风来得早、势力强的年份,雨水过多,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来得晚、势力弱的年份,雨水不足,易造成旱灾。
【点评】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东亚、东南亚、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水稻单产高,亚洲水稻种植区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故在这里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这里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充足;水稻集中在平原和丘陵区;水稻集中在大河中下游平原,水源充足。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水利工程大。除亚洲外,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拉丁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巴西也有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也分布着大片的稻田,但采用的是大规模的旱地直播技术进行生产。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包括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区域分异),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数影响)。
17.【答案】(1)水运;网络化
(2)西部;城市发展滞后
(3)西电东送;缓解能源短缺;改善大气质量
(4)洪水期蓄水防洪;枯水期水产养殖;减少捕捞,保护湖区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等。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
【解析】【分析】(1)交通运输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由图可知,重庆和武汉处于长江与其支流的交汇处,具有较为便利的水运条件,促进城市的兴起并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速度、网络化、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
(2)根据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划分,四川、贵州属于西部经济地带,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由于城市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发展。
(3)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但能源资源丰富,能源当地的需求量小。图中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是西电东送。西电东送对输入地(东部地区)来说可以缓解能源短缺,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4)洞庭湖湿地面积的增大,湿地生态功能凸显,调蓄洪水能力提升,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可以提供丰富的渔业产品;推动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等。
【点评】西电东送,将西部的能源资源转化成电能,同时为西部的电力提供广阔的市场,不仅可以推动西部电力工业的发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西部电力发展了,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西电东送可以改变东部地区电力供给不充裕、电力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为东部提供清洁、优质、可靠、廉价的能源。实施“西电东送”是我国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变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措施。湿地生态效益: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十分显著;降解污染物。经济效益: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社会效益:观光与旅游。尤其是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教育与科研价值。
1 / 1浙江省2019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1.(2019·浙江会考)某国际天文研究团队最新发现,距离地球约8000光年的一颗恒星可能产生伽马射线暴。专家认为被伽马射线暴扫过的星球生命会消失,幸运的是,该恒星潜在的伽马射线暴方向并没有对准地球。这颗恒星位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答案】C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该天体是一颗恒星,因此它不可能位于级别较低的行星系—地月系,而是位于与太阳系相似的某恒星系,从空间距离来看,其于地球相距8000光年,故该恒星存在于银河系(银河系的直径为8万光年)。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1.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2019·浙江会考) 2018年12月25日,全长约280千米,连接浙江省杭州市与安徽省黄山市的杭黄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下图是杭黄高铁走向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因素中,与杭黄高铁选线关系密切的有( )
①地形②气候③植被④城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杭黄高铁开通运营后,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缓解两地物资运输压力 B.加快安徽人口外出务工
C.减轻杭州市区交通压力 D.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答案】(1)D
(2)D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分析】(1)沿线铁路线布局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自然因素是制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因素,科技因素在保障因素。由图可知,杭黄高铁是连接杭州与黄山,经过的地区大多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主要沿着河流修建,其建设有利于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与杭黄高铁选线关系密切的有地形、城市,与气候、植被关系不大。D符合题意。
(2)杭黄高铁的开通会带动沿线城市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可能改变城市的空间形态;高铁主要是客运,不会缓解两地物资运输压力;对杭州市区交通没有影响,该高铁线连接是是黄山与杭州,对安徽省人口外出务工影响不大。D符合题意。
【点评】由图可知,杭黄高铁穿越浙江、安徽两省,沿途将名城(杭州)、名江(富春江、新安江)、名湖(千岛湖)、名山(黄山)串连起来,形成了一条世界级黄金旅游通道,极大地有利于整合旅游资源、加强长三角经济辐射,推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杭黄高铁共设有10个车站:杭州东、杭州南、富阳、桐庐、建德、淳安、三阳、绩溪、歙县和黄山。
3.(2019·浙江会考)土壤的形成受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 )
A.长江三角洲冲击土 B.江南丘陵红壤
C.塔里木盆地荒漠土 D.青藏高原寒漠土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自然环境中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要素对他人的发育都有影响,综合各地区的水热条件,可以判断出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土最肥沃;江南丘陵红壤偏酸性,他人剖面有分层现象,对改造后才更有利于农耕。塔里木盆地荒漠土,水分缺乏,他人较贫瘠,青藏高原寒漠土,热量不足,发育程度较低。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有机质累积过程。有机质在土壤表层发生聚积,形成暗色的腐殖质层或泥炭层。
4.(2019·浙江会考)下图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在I阶段孕育的城市大多分布在( )
A.著名旅游胜地 B.河流中下游平原
C.铁路交汇处 D.矿产资源富集地
(2)在III阶段,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布局集中 B.人地关系紧张
C.科学技术进步 D.交通运输发展
【答案】(1)B
(2)C
【知识点】区域的发展阶段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在Ⅰ阶段(能源社会阶段),人类的生产和发展主要受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制约,因此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比如平坦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的地区,尤其是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大多孕育了发达的农业,丙形成大规模的城市。B符合题意。
(2)在Ⅲ阶段(后工业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现象网络等)的地位迅速上升,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C
【点评】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人地关系基本协调,面临的问题较少;成长阶段,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分散,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资源面临着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加剧,环节明显受到破坏。转型阶段,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人地关系矛盾加剧,人类寻求新的发展,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再生阶段,区域产生新的的增长活力,促使区域经济复苏,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面临的环境问题较少。
5.(2019·浙江会考)下图为近40年来两个不同时段内我国部分地区葡萄种植区域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与I时段相比,II时段葡萄种植区( )
A.北界向北推移 B.呈零散块状分布
C.南界向北推移 D.面积大幅度减小
(2)若仅从自然因素考虑,近40年来我国东北地区( )
A.生物风化减弱 B.≥10℃积温增加
C.水土流失加剧 D.河流结冰期延长
【答案】(1)A
(2)B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两个时段的范围比较可以看出,Ⅱ时段葡萄种植区的范围扩大,呈面状分布,并且种植的北界向更高纬度的北方推移。A符合题意。
(2)从Ⅰ时段到Ⅱ时段我国的东北部地区的气温略有升高(≥10℃积温增加),河流结冰期缩短,生物风化作用增强。而水土流失情况与气温变化没有直接关系。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B
【点评】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同样减产;全球变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这将会带来因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
6.(2019·浙江会考)推广精确农业、“处方”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完成下列小题。
(1)影响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气候 B.交通 C.市场 D.科技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农作物长势和病虫害程度信息”是实施“处方”农业的基础。该技术主要是( )
A.RS B.GPS C.VR D.GIS
【答案】(1)D
(2)A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遥感(RS)
【解析】【分析】(1)精确农业指的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害等)信息,分析影响农业产量差异的原因,丙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措施,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该农业兴起的主导因素。D符合题意。
(2)获取农作物长势和病虫害程度信息需要用遥感(RS)来实现。因为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图像信息进行解译或图像处理,可以提取农作物的分布、类型、结构和健康状况等信息,为农业资源调查提供服务。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A
【点评】精确农业能针对各条块农田的土壤结构。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情况等因素的精确测量和计算,提出种子、化肥、生长剂、除草剂、杀虫剂等的合理用量。美国农业生产部依阿华州艾姆斯土壤耕作实验室制订了一项“卫星指导农业生产联合计划”,在种植大豆、玉米、燕麦和苜蓿的450公顷农田上进行试验,每隔13米收集一组农田各种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并同时在拖拉机上安装了无线电信号接收系统,接收卫星信号,并确定自身位置。拖拉机即可根据联合计划,进行各种农业生产活动。
7.(2019·浙江会考)为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京沪等城市加快产业转型,严控“大城市病”。下图是我国部分城市2012~2017年常住人口变化示意图,圆圈越大表示人口规模越大。完成下列小题。
(1)2012~2017年间()
A.北京人口逐年增加 B.上海人口逐年减少
C.杭州人口逐年增加 D.成都人口增速加快
(2)影响上述四个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自然环境②社会文化③经济因素④政策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D
(2)B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精确农业指的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害等)信息,分析影响农业产量差异的原因,丙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措施,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该农业兴起的主导因素。D符合题意。
(2)获取农作物长势和病虫害程度信息需要用遥感(RS)来实现。因为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图像信息进行解译或图像处理,可以提取农作物的分布、类型、结构和健康状况等信息,为农业资源调查提供服务。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A
【点评】精确农业能针对各条块农田的土壤结构。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情况等因素的精确测量和计算,提出种子、化肥、生长剂、除草剂、杀虫剂等的合理用量。美国农业生产部依阿华州艾姆斯土壤耕作实验室制订了一项“卫星指导农业生产联合计划”,在种植大豆、玉米、燕麦和苜蓿的450公顷农田上进行试验,每隔13米收集一组农田各种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并同时在拖拉机上安装了无线电信号接收系统,接收卫星信号,并确定自身位置。拖拉机即可根据联合计划,进行各种农业生产活动。
8.(2019·浙江会考)产于黑龙江某地的大米因品质优良而深受消费者喜欢。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该地政府在网上开设了官方旗舰店,售卖带防伪溯源标志的当地大米。下图为该地大米防伪溯源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售卖带防伪溯源标志的大米,可以( )
A.缩短产业兰 B.保证大米品质
C.增加销售环节 D.增加水稻熟制
(2)网上销售与当地大米加工企业之间,体现的产业活动地域联系方式主要是( )
①生产协作②商贸联系③科技与信息联系④“投入—产出”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1)B
(2)C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解析】【分析】(1)售卖大米属于商业活动,它没有延长或缩短产业链,只不过销售方式方式变化了,也没有增加销售环节,更不会影响水稻的种植熟制。它可以树立品牌,保证大米品质。B符合题意。
(2)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得以快速发展,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能及时交流和共享市场信息,从而提高了产品的销量,提高经济效益。由于网上销售属于商业范畴,因此它和加工企业之间的联系方式不是生产协作关系,当然也就不属于工业联系中的“投入—产出”联系。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C
【点评】地域联系方式:①生产协作:生产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零部件工厂之间的联系;配套服务的联系 ②商贸联系: 产生条件:专业化生产——剩余产品多 分类:国际贸易——受关税、货币汇率、制度的影响 区际贸易——更密切。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劳动力流动明显 现代物流业: 原料——采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客户 物流业的作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 ③科技与信息联系 科技创新与信息交流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的重要砝码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专业化企业及其相关支持机构在一定范围内聚集并结合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根植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一种经济发展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聚为产业集群提供基础,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聚的可能和理想的发展前景。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市场开拓优势、扩张优势。佛山市是广东形成产业集群最早、产业集群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9.(2019·浙江会考)下图为欧洲西部某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农业地域类型是()
A.地中海式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商品谷物农业
(2)形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有利条件有()
①气候温和湿润②耕地面积广阔③劳动力丰富廉价④消费市场广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B
(2)D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解析】【分析】(1)根据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可知,图中区域位于欧洲西部,该地区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乳畜业。B符合题意。
(2)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支牧草生长,乳畜业的饲料供应丰富;该地区经济发达,乳畜产品的市场广阔;而该地区耕地面积不广阔、劳动力不丰富,也不廉价。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D
【点评】乳畜业属于畜牧业,主要以奶牛为生产对象,生产牛奶及其相关制品。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地区。因为乳畜业产品不耐贮藏、运输不便,其布局必须紧邻消费市场,因此多布局于大城市的市郊地区。乳畜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城市市场;②商品化;③集约化。
10.(2019·浙江会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40年来建成区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促进该城市建成区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城郊农业发展 B.人口自然增长
C.建筑工业发展 D.社会经济发展
(2)建成区面积变化对该市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热岛效应加剧 B.植被覆盖增加
C.地价房租上涨 D.雨水下渗增多
【答案】(1)D
(2)A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郊农业发展、人口自然增长、建筑工业发展对城建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是促进城市建成区变化的主要动力。D符合题意。
(2)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城市化的发展使植被覆盖率降低,柏油马路、地面硬化使雨水下渗减少,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价房租上涨属于对社会经济影响。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A
【点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2019·浙江会考)下图表示三大类演示及岩浆相互转化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类型和岩浆,数字代表地质作用类型。完成下列小题。
11.从岩石成因上看,花岗岩属于()
A.甲 B.乙 C.丙 D.丁
12.2018年10月,金沙江白格地区连续降雨发生的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该地质作用属于()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1.B
12.C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常见的沉积岩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常见的变质岩有: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岩浆上升冷凝作用形成岩浆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在地下深处,受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岩石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可以转化为新的岩浆。
11.花岗岩是侵入岩,属于岩浆岩。根据三大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可知,图中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B符合题意。
12.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图中①是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是重熔再生作用,②是岩浆转化为岩浆岩的过程是岩浆冷凝作用,③是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④是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的过程是变质作用。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属于搬运、沉积作用。C符合题意。
13.(2019·浙江会考)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1985、1995、2005和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较统计图。完成下列小题。
(1)代表1985、1995、2005和2015年三次产业机构的序号依次是( )
A.④②③① 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2)①产业结构表示的区域发展阶段( )
A.经济发展水平低 B.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扩大
C.城市化加速发展 D.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增强
【答案】(1)A
(2)D
【知识点】区域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国民收入等。从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可知,四个阶段三次产业的产值经过比重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在1985、1995和2005三个阶段基本上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其中④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第一产业比重约在16%,反映传统农业站有较大比重,因此为最早的是1985年的状况;随着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阶段②和③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增大,占比超过50%,劳动力也从农业向第二产业大规模转移,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更大、第一产业比重更小的阶段③对应为相对后期的时间2005年;到了2015年的①阶段,该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A符合题意。
(2)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①阶段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因此该阶段城市化达到了较高水平,区域内部的差异逐渐缩小,区域的开发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最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D
【点评】城市化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14.(2019·浙江会考)辽中南地区是我国工业起步较早地区之一,但目前面临着资源开发与开持续发展的矛盾。为实现辽中南工业区的振兴,重点在于( )
①关停钢铁等传统企业②转变传统生产方式
③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④鼓励产业人口外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传统工业区的振兴需要对人口、产业和环境等方面做出合理的调整,以谋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辽中南过去以资源为基础分值重工业为主的情况,其心发展在产业上主要应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是得钢铁工业企业数量下降,但每个企业需要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保护和改造好环境。同时,通过大力引进新兴工业,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吸引更优秀的产业人口迁入,来实现工业基地的再次腾飞。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我国传统工业整改措施:(一)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 重点推进一批能源、交通、水利项目建设。 加快客运专线、煤运专线、沿海疏港等铁路建设;(五)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七)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八)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九)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15.(2019·浙江会考)下图是北美部分地区春季某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M地吹(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2)甲、乙两地间锋面类型和乙侧气流运动特征是( )
A.冷锋被迫抬升 B.暖锋被迫抬升
C.冷锋缓慢爬升 D.暖锋缓慢爬升
【答案】(1)D
(2)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锋面气旋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在北美五大湖地区有一个低压中心,并形成了一个锋面气旋系统。M地处低压中心的北侧,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北向南)、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下,其风向为东北风。D符合题意。
(2)北半球的气旋是呈逆时针运动,其右侧(东侧)是暖锋,左侧(西侧)是冷锋。因此甲、乙之间是冷锋,乙地处于冷锋的锋前位置,处于暖气团的影响下,受冷锋影响,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带来大风、降温、阴雨天气。A符合题意。
【点评】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冷锋、暖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北半球气旋近地面水平气流是呈逆时针向低压中心辐合,南半球气旋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顺时针向低压中心辐合,竖直方向上气流上升;北半球反气旋近地面水平气流是呈顺时针由高压中心向外辐散,南半球反气旋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顺时针由高压中心向四周辐散,竖直方向上气流下沉。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锋面与地面的夹角较大其符号是槽线上画三角,三角尖端指示锋面移动方向;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在冷气团上爬升形成的锋面,锋面与地面的夹角较小,槽线上画圆弧,圆弧指示锋面前进方向。
二、非选择题
16.(2019·浙江会考)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国是亚洲 (填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最大的国家,该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2)图示地区北部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3)图示地区气候类型多样,但以 气候为主;降水量在东西方向上差异很大,表现在自然带上①地为 带,②地为 带,③地为 带。
(4)从气候角度,分别说明图中甲国水、旱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答案】(1)耕地;水稻
(2)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
(3)热带季风;荒漠(热带荒漠);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4)降水的年际变化大,西南季风强的年份,雨水过多,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弱的年份,雨水不足,易造成旱灾。
【知识点】洪涝灾害;干旱灾害;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板块构造学说;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印度
【解析】【分析】(1)根据是哦主要过的轮廓特征可知,甲国是印度,该国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典型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区,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
(2)印度北部处于喜马拉雅山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地壳活动活跃,多地震。
(3)由图可知,图中区域处于南亚地区,大部分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其西部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喜马拉雅山区是高原山地气候。图中①地处于西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受其影响降水少,终年高温,形成热带荒漠带;②地降水较①地多,形成热带草原带,③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处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带。
(4)影响印度降水的主要因素是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的水汽,西南季风的异常是导致印度方式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西南季风来得早、势力强的年份,雨水过多,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来得晚、势力弱的年份,雨水不足,易造成旱灾。
【点评】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东亚、东南亚、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水稻单产高,亚洲水稻种植区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故在这里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这里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充足;水稻集中在平原和丘陵区;水稻集中在大河中下游平原,水源充足。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水利工程大。除亚洲外,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拉丁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巴西也有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也分布着大片的稻田,但采用的是大规模的旱地直播技术进行生产。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包括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区域分异),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数影响)。
17.(2019·浙江会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1998年以来,国家经过退耕还湖、平坑行洪等措施,加强了对洞庭湖的综合治理,使其面积扩大了20%,蓄洪面积扩大了500多平方千米。其中,将还湖后的耕地改为鱼塘是当地采用的一种湿地资源利用模式。
(1)交通运输与城市兴起和发展关系密切,重庆、武汉等城市早期的繁盛都与 (填运输方式有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速度、 、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
(2)在我国四大地区中,四川、贵州等省市所属的 地区,由于 (填城市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发展。
(3)图中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是 ,该工程的实施对输入地区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分别是 、 。
(4)简述洞庭湖区将还湖后的耕地改为鱼塘的积极影响。
【答案】(1)水运;网络化
(2)西部;城市发展滞后
(3)西电东送;缓解能源短缺;改善大气质量
(4)洪水期蓄水防洪;枯水期水产养殖;减少捕捞,保护湖区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等。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
【解析】【分析】(1)交通运输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由图可知,重庆和武汉处于长江与其支流的交汇处,具有较为便利的水运条件,促进城市的兴起并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速度、网络化、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
(2)根据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划分,四川、贵州属于西部经济地带,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由于城市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发展。
(3)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但能源资源丰富,能源当地的需求量小。图中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是西电东送。西电东送对输入地(东部地区)来说可以缓解能源短缺,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4)洞庭湖湿地面积的增大,湿地生态功能凸显,调蓄洪水能力提升,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可以提供丰富的渔业产品;推动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等。
【点评】西电东送,将西部的能源资源转化成电能,同时为西部的电力提供广阔的市场,不仅可以推动西部电力工业的发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西部电力发展了,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西电东送可以改变东部地区电力供给不充裕、电力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为东部提供清洁、优质、可靠、廉价的能源。实施“西电东送”是我国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变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措施。湿地生态效益: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十分显著;降解污染物。经济效益: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社会效益:观光与旅游。尤其是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教育与科研价值。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