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瘫痪(huàn)
捶打(chuí)
仿膳(shàn)
暴怒无常(bào)
B.
沉寂(jì)
整宿(xiǔ)
鲜血(xuè)
絮絮叨叨(xù)
C.
豌豆(wǎn)
憔悴(suì)
央求(yāng)
翻来覆去(fù)
D.
淡雅(yǎ)
烂漫(màn)
安慰(wèi)
泼泼洒洒(pō)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C.
应为豌豆(wān)、憔悴(cuì)。其余三项正确。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诀别
坚难
泼泼洒洒
B.
飘落
沉寂
翻来复去
C.
沐浴
恢复
喜出忘外
D.
烂漫
淡雅
暴怒无常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D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A:坚难——艰难。B:翻来复去——翻来覆去。C:喜出忘外——喜出望外。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地步,境地)
B.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形容说话啰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词语的理解。烂漫:形容颜色绚丽多彩十分美丽。这里指花朵的艳丽多姿。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虽然在国外定居了,但他无时无刻不思念并想起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
B.
今天的晚会上,她准备唱一首歌,通过歌声倾吐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
自从来到这座城市,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算起来大约有20年左右了。
D.
听完美籍华裔歌手费翔《故乡的云》这首歌,她感动得潸然泪下。
【答案】D
【解析】考查对句子语病的辨析。A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想起”再“思念”;B项搭配不当,“倾吐”应改为“倾诉”;C项语意重复,“大约”与“左右”应删除其一。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是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5.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B.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C.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D.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A.
“某某说”如果在句子的中间,“说”后面用逗号,所以应将“喊着”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B.正确;C.应将句末的句号放在引号内;D.应改为: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故选B。
6.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__________________》,散文《______________》《病隙碎笔》等。
【答案】史铁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与地坛
7.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______)
(2)“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______)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______)
【答案】
(1).
(1)动作描写
(2).
(2)语言描写
(3).
(3)神态描写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辨析人物的描写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结合句子的关键词语来分析即可。(1)根据句中的“躲”“听”这两个动词可知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2)“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这是语言描写。(3)根据句中的“憔悴的脸上”“央求般的神色”可知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
8.
参照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母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答案】示例:母爱是一阵和煦春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母爱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9.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句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语。
10.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央求”换成“期待”,好不好?为什么?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11.
辨析下列语境中“好好儿活”的含义。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2.
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在文中标出来,并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案】9.
“无常”的意思是变化不定。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语是“突然”和“猛地”。
10.
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情态。此外,从词义上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而“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11.
(1)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自信,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2)“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找回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12.
示例
第一处: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作用:补充表现出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母亲为儿子放弃了享受生活。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作用:补充说明母亲在自己的病情已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仍然不顾自己,将全部心思放在儿子身上,体现出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作用:说明母亲心里只装着子女,体现了崇高伟大的母爱。
【解析】
9.
试题分析: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筛选。“暴怒无常”是说自己的情绪变化不定,文章中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其中最能体现“无常”的词语是“突然”和“猛地”。
10.
试题分析:这种题型一般回答不能换,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答题格式:解释本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
分析表达效果(结合中心思想或人物性格);并分析换词后的表达效果;就可以得出结论。本题中“央求”更能体现母亲的迫切心情,而期待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第①段母亲说“好好儿活”,是在母亲知道自己在世的时日不多的情况下,看到瘫痪的儿子,怀着上感伤动脑筋双无奈的心情说的,希望儿子能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第⑥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是在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后,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明白了生活需要坚强与自信,理解了生命的真谛。
12.
试题分析: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和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本题解答从文章中找出一处插叙内容结合文本上体分析即可。
给母亲梳头发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深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让头发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
②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头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个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外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与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⑥近年来,目前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渡过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个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他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己觉得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当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姣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对着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作者:林文月。有删改)
13.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
14.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5.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16.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13.【答案】①母亲总喜欢在清晨梳理头发。②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③母亲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④母亲手术后接受“我”的照料。
14.【答案】①突出母亲长发的乌黑浓密,表现了母亲年轻时的优雅、美丽。②表达了“我”对母亲长发的羡慕,对母亲梳理头发动作的喜欢。③与母亲后来头发的花白、稀薄形成鲜明对比。④为母亲手术后要“我”为她梳理乱发做铺垫。
15.【答案】“词语运用”示例:“轻轻柔柔”,运用叠词,强调了“我”为母亲梳理头发时的小心翼翼,体现了“我”照料母亲时的细心。“修辞方法”示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我”不愿打扰母亲休息的心理,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呵护关爱。
16.【答案】示例一: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看法。“选购食物”“洗晒球鞋”“削铅笔”等事情,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为手术后的母亲洗澡、梳头等事情,表现了女儿对母亲的孝心。全文洋溢着浓浓亲情。示例二: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母亲头发从“乌黑浓密”到“花白而稀薄”,母亲从以前的“大无畏”到手术后的“十分软弱”,“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等内容,都表达了“我”对年迈母亲的爱怜、对母亲衰老的无奈。文章流露出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