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
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原乡意识”比“原乡情结”更深刻。
C.《阿姐鼓》之所以能感动国人,原因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
“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C.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D.文章通过列举“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之例,论证“家乡意识”深入骨髓,潜藏在基因里,沉淀在潜意识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的所有文艺作品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后代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越是会关注自已的源头和根。
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新闻材料,完成下面试题。
材料一:
街头随机问一句,王者荣耀是什么,想必多半人都知道这是一款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即MOBA)。根据2017年4月腾讯公布的数据,《王者荣耀》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亿,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MOBA手游,日活跃用户达5000万。
厦门海沧延奎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谢美兰在班上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全班41名同学里,有一半孩子在玩这款游戏。甚至有媒体报道称,该款游戏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腾讯方面对“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的质疑予以否认。《王者荣耀研究报告》显示,14岁以下用户占3.57%;15岁~19岁的占22.2%。
(摘自?新华社:“王者荣耀”还是“王者农药”:健康游戏不止于防沉迷?)
材料二:
“荆轲就是女的!”
谈及历史人物荆轲,天津蓟州区小学三年级的王龙(化名)言之凿凿,言语间都快跟记者急眼了:王龙对荆轲的了解,基于手游《王者荣耀》。
《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多为历史人物,如荆轲、诸葛亮、武则天等。在使用这些历史人物的同时,这款游戏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新的职位与身份。比如,游戏中名为“李白”的英雄角色的定义是:李白,青莲剑仙,定位:刺客/战士,擅长:突进/收割。不仅李白,许多历史人物都被重新赋予新的定位,如诸葛亮、扁鹊变成了法师,虞姬、李元芳变成了射手。
最离谱的,则是将荆轲的角色设定为女性。这也是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轲就是女的”的原因。
(来源?法制网?)
材料三: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该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弦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摘自人民网:《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材料四:
7月3日、4日,人民网针对腾讯旗下“王者荣耀”连续刊发2篇评论,指出“王者荣耀”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与此同时,7月4日,
《王者荣耀》游戏制作人在访谈中表示,其实,游戏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也能够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会被社会诟病的洪水猛兽,精神鸦片。
7月4日,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号消息指出,腾讯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首先上线的是限制12周岁以下玩家每天只玩一小时,后续还将实现晚上9点后禁止登录;绑定硬件设备一键禁玩;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这“三板斧”将逐步、持续推进。
(摘自搜狐网)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使用了一系列数据来说明《王者荣耀》这款游戏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B.材料二中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轲就是女的”,从某种层面上折射出了这款游戏的危害之大。
C.材料三中人民网对《王者荣耀》的态度是全然否定的,因为它导致了许多极端事件的发生。
D.材料四中指出腾讯公司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者荣耀》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有: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沉溺其中让孩子过度消耗精神与身体。
B.《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游戏角色都是历史人物,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新的职位与身份。
C.《王者荣耀》已经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MOBA手游,其日活跃用户达5000万,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
D.游戏的研发者只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6.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已是普遍现象,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悲剧。针对上述材料,你认为从哪些方面防范才能将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危害降到最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当归
王生文
工龄满四十年后,张郎中渐渐患上了职业倦怠症。想想也是,从十八岁跟老师学习诊脉起,天天替病人把脉,左右手的三个指头都把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走在大街上,随眼一望,熙来攘往的人流里,总有三五个人向他问好,不用说那都是让自己把过脉的人。他粗略算了下,这四十余年里,他至少替人把了两百万次脉,能不倦怠吗?
小区里几个来往密切的要么退休了,要么办了内退,只要天气好,他们就相约骑自行车去郊外的水库里钓鱼。张郎中原本并不喜欢钓鱼,可老哥们儿那么热衷,又加上几次在小区相遇,哥们儿几个争相送他几条活蹦乱跳的优质鱼,张郎中就有些心动了。心动支配行动,不几日,张郎中便在一位好友的推介下,买回了一根价值不菲的鱼竿,只等一退下来便加入他们的行列。
就在张郎中憧憬退休生活的时候,院长找他谈话了。院长说,中医越老越是宝贵人才,夸他三个指头胜过B超准过化验,甚至盛赞他医德高尚,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实话也好,奉承话也好,落到实处就是要留张郎中不仅继续坐诊,还让他带几个刚刚招聘来的研究生。谁知,院长话刚说完,张郎中连连摇头,丝毫不给院长进一步做工作的余地。
退休前的一天,院长挂了个号,等门诊室里就剩下张郎中一人时,径直走进去,坐下,也不闲话,直接撸起袖子把手腕往桌上一放,说:“趁你还在医院上班,今天好好给我把一次脉。”
“院长不管什么时候需要我把脉,一个电话,我随叫随到。”张郎中忙不迭地张罗着替院长把脉。
“不。”院长接上话说,“你一旦脱下我们中医院的白大褂,我就是病入膏肓,也不会找你。”
张郎中自然明白院长是在生他气,但他去意已决,也就不再说什么,伸出三个指头开始替院长把脉。
把完脉,看过舌苔,张郎中说:“院长,您是阴虚火旺,我给您开几服药吧?
院长摇了摇头说:“我这病你能治,但不需要吃药。
张郎中望着院长,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院长也望着张郎中,这才道出心里话:“那几个研究生光有理论水平,把脉还没入门,你要是不带他们一程,我这阴虚火旺恐怕吃再多的药也没用……”
张郎中没有勇气再望着院长,将脸朝向窗外,院长见状,知道张郎中是铁了心要退休,再强留只会让彼此尴尬,便收回手臂,怅然若失地走了出去……
就这样,张郎中如愿办了退休手续,身如脱笼之鸟,将钓竿一拿,天天随老哥们一起去水库垂钓。
郊外的水库,山清水秀,天光云影,张郎中置身其间,觉得五脏六腑都被洗了一次,好不惬意,他分明已不再是一个郎中,而是寄情于山水的一位钓翁。
一日晚归,不想被一位老患者在小区门口截住了。老患者见了他像见了救星一样说:“张郎中,我可等到您了,您给我看看,我吃了二十多服中药,怎么一点儿效果也没有?边说边掏出一张处方笺给他。张郎中接过来看了看,示意患者随他在路边的一条石凳上坐下来,然后替他把了一会儿脉,又看了一下舌苔。做完这些后,张郎中眉头紧锁,看来院长对他说过的话并不夸张,他只好将患者带到家中,给他重新开了一张处方,并交代了一些事项。
打这之后,张郎中钓鱼的激情直线下降,后来干脆不去了,赖在家里这里寻寻那里觅觅,连几本蒙着灰尘的线装药学书都翻了出来,扔得床头茶几上到处是书,爱洁净的老伴一边数落他,一边把他翻出的书又收归原处。可没过多久,他又把当年老师送他的《图解中医脉诊入门》《中医诊断基础学》等书和自己早年把脉坐诊的日记翻了出来。
一天深夜,老伴被说梦话的张郎中用脚蹬醒了,她一骨碌坐起来,只见张郎中正在说梦话:“你这是阴虚火旺……需要吃当归、川芎、黄芪……”
老伴揭开被子一看,原来张郎中右手在跟左手把脉。老伴笑了,将他推醒说:“你这病我能治……”
张郎中睁开眼,吃惊不小:“我的病你能治?你会把脉?”
老伴努了努嘴,示意张郎中看他的手,张郎中低头一看,忙将右手指从左腕上移开,苦笑着问老伴:“你说说我这病怎么治?”
“只要一味药,当归。”
张郎中若有所悟地望着老伴。
“我昨天已经打过电话,院长说今天一早他开车来接你回医院……”
“当真?”
“要不我能治你的病?”
“真是知我者老伴也。”张郎中喜出望外,说着就要披衣下床,老伴一把夺过衣服,嗔怪道:“才三点,你给我睡觉。”
张郎中求老伴把衣服给他:“还睡什么睡?是我辜负了院长,我得去负荆请罪……”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交代张郎中因为经常拿自己和小区里交往密切的几个老伙计比,造成心理失衡,从而患上了较严重的职业倦怠症。
B.文章第三自然段院长夸张郎中三个指头胜过B超准过化验,并盛赞他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目的是想挽留张郎中。
C.文章划线部分院长对张郎中掏心掏肺的一席话表明,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光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是行不通的。
D.本篇小说结构清晰,情节具有一定波折,作者采用生活化的语言,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读来流畅自然,如话家常。
8.请结合文本分析张郎中这一人物形象。(6分)
9.
文章以“当归”为题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①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泰少子也。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高祖相国掾,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随府转右军参军,入补尚书外兵郎,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父忧去职。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
②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晔弟广渊,时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义康大怒,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寻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③晔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④后以图主不轨入狱。晔本意谓入狱便死,而上穷治其狱,遂经二旬,晔更有生望。狱吏因戏之日:“外传詹事或当长系。”晔闻之惊喜,狱吏笑之曰:“詹事尝共畴事时,无不攘袂瞋目。及在西池射堂上,跃马顾盼,自以为一世之雄。而今扰攘纷纭,畏死乃尔。设令今时赐以性命,人臣图主,何颜可以生存。”晔谓卫狱将曰:“惜哉!薶如此人。”将曰:“不忠之人,亦何足惜。”晔曰:“大将言是也。”
⑤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曰:“于史书,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余博赡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晔《自序》并实,故存之。
⑥晔少时,兄晏尝云:“此儿进利,终破门户。”终如晏言。
(节选改编自《宋书·范晔传》)
10.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B.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C.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D.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职官员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史。~吏。~属。~佐。“相国掾”就是指辅佐相国的属员。
B.父忧去职,父忧是指父亲去世,类似的还有“丁父忧”“父艰”“失怙”等说法。古代父母去世,都要遵循服丧三年的守丧制度。
C.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不禄”,士死曰“卒”,庶人(平民)死曰“死”。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D.祖夕,古文中“祖”出行时祭祀路神,祖夕既指出殡前一天晚上。在古代,祭祀制度是国家典章制度之一。就像现代的宪法一样,是一个国家和地方基本的礼法制度。
12.根据原文的内容,以下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晔爱好广泛,在多方面有所成就。范晔爱读书,广泛阅读经史书籍,他很会做文章,能写隶书,熟悉音乐。
B.范晔生性洒脱,不拘礼节。刘义康的母亲王太妃去世,即将下葬,发丧的那天晚上,竟然随性地喝酒吃肉。
C.范晔不畏权贵,任性而为。他擅长琵琶,却不愿为皇帝演奏。直至皇帝直言请求,他才勉强答应。
D.范晔为人谦和,懂得反思。他认为在创作史书方面,班固的《汉书》十分优秀,无人能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
(2)晔本意谓入狱便死,而上穷治其狱,遂经二旬,晔更有生望。
(二)古诗文阅读(9分)
邺都引
[唐]张说①
君不见魏武②草创争天禄③,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④漳河曲。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14年,作者贬相州刺史期间。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213年曹操封为魏王,定都于邺。③天禄,天赐的福禄,后多指帝位。④汗漫,漫无边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睚毗相驰逐”形容群雄虎视眈眈,逐鹿中原的态势,突出了曹操“草创”事业的艰难和他削平群雄、统一中原的决心与气概。
B.三、四两句,在“昼携壮士破坚阵”的金戈铁马紧张激烈战斗后紧接“夜接词人赋华屋”的场景,凸显曹操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
C.“城郭为墟人代改”,一笔跨越了五百年,从前六句对历史的回顾转到眼前的现实景象,从怀古转到慨今。
D.
这首诗从体裁来说属于乐府诗,从题材来说属于咏史怀古诗。本诗运用对比、衬托、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富有表现力。
15.请指出“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这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所表达的看法是一致的。
(2)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4)《声声慢》中年老体弱身体很难调养,尤其害怕天气忽冷忽暖,变化无常。有关的句子是“
,
。”
第II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常言“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情、喜好等等会自然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文字和作者
,非常相似。如果作文之人风流倜傥,他的文章定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如果作文之人不苟言笑,他的文章定然庄严肃穆,天然一般有威慑力。(
)。每当阅读先贤的书籍,常常忍不住或者为先贤的
,或者为先贤的深刻思想
,恨不得立马和他当面交流所得、畅所欲言。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稍稍可以安慰的是,通过阅读先贤书籍,了解先贤的品性,知道先贤的喜好,体会到先贤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自觉心意相通,感情更加贴近,
未曾得缘一见,内心里却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朋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休戚相关
金玉良言
拍手称快
虽然
B.息息相关
金玉良言
拍案叫绝
虽然
C.息息相关
金科玉律
拍案叫绝
即使
D.休戚相关
金科玉律
拍手称快
即使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所以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B.所以了解一个人,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C.所以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
D.所以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自然可以了解这个人;同样的,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自然可读懂他的文章。
1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B.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C.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D.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20.下列中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
在十字路口,交通协管员一把拉住那个要闯红灯的人:“你色盲啊?连红绿灯都分不清啊!”
B.赵明不小心弄坏了李强的新书,李强对他说:“你简直就是一只老鼠,啃书真给力哇!”
C.
为倡导节约新风,食堂贴出标语“一饭一蔬,来之不易;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D.
黄老板的女儿在绘画比赛里获了奖,他逢人就说:“令爱真不懒,为咱长了脸!”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太阳能与风能①
。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加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②
。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③
,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经济。
四、写作(60分)
22.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请同学们认真审题)
人生有"四气":奋发向上、百折不回的志气;铁面无私、令人敬畏的正气;披荆斩棘、舍生取义的勇气;求新求好、能做善做的才气。请根据材料,以"人生的关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言之有物;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
第4页(共4页)高一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1.C【解析】A项,“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错,原文说的是“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选项缺少“也许”,说法绝对。B项,“‘原乡意识’比‘原乡情结’更深刻”错,原文第二段介绍“原乡意识”,第三段通过席慕蓉的例子论证“原乡情结”,文中并没有将“原乡意识”“原乡情结”进行比较。D项,“只要……就能够……”逻辑关系分析有误,原文只是说“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用的是“可能”,而不是过于绝对的表述。
2.D【解析】“论证‘家乡意识’深入骨髓”错,应该是充分证明了“原乡意识”的存在。
3.A【解析】“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的所有文艺作品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在第一段,“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原文说“在地方戏曲中”,选项扩大了范围。
4.C【解析】C项,“人民网对《王者荣耀》的态度是全然否定的”说法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可见人民网也肯定了其成功之处,并不能说是“全然否定”。故选C。
5.A【解析】(B项,“游戏角色都是历史人物”说法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其中的游戏角色多为历史人物”,并非“都是”。C项,“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说法错误。材料一中只是说“《王者荣耀》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亿”“甚至有媒体报道称,该款游戏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腾讯方面对‘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的质疑予以否认”,因此,并不能据此认为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选项的说法于文无据。D项,“只要……就能……”说法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
6.①游戏研发者和企业方面,不能只重利益而忽略应担负的社会责任。②政府方面,既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又不能放松监管那根弦。③家庭方面,家长们要学会分辨游戏级别,强化对子女的日常教育,培养积极爱好,转移注意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探究文本中重要问题的能力。
从游戏研发者和企业的角度来看,“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游戏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也能够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会被社会诟病的洪水猛兽,精神鸦片”,可见,不能只重利益而忽略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人民网针对腾讯旗下‘王者荣耀’连续刊发2篇评论,指出‘王者荣耀’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可见,既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又不能放松监管。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这些在学生用户中发生的悲剧,说明长们要学会分辨游戏级别,强化对子女的日常教育,培养积极爱好,转移注意力。
7.A
【解析】从“工龄满四十年后,张郎中渐渐患上了职业倦怠症”,可以看出他“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症”的原因是从业时间长(“40年”)。
8.①专业技术过硬。被老患者在小区门口截住后专业的问诊;四十年来两百万次把脉;院长对他的盛赞都看出他在中医诊疗方面十分专业。
②医者仁心的崇高品质。退休后,当患者有求于他时,依旧为其认真把脉开处方,体现了他的医者父母心。
退休后被老患者在小区门口截住后的种种后悔和自责行为,可以看出他对患者及对中医药事业的负责。
③具有自省意识。退休后被老患者在小区门口截住后的种种自责行为,以及最后决定回归钟爱的中医药岗位,可以看出他身上的自省精神。
答出“对中医药事业执着热爱”“有主见”“有所坚守”等,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酌情给分。
9.①结构上,小说以“当归”贯穿文章,统摄全文。
②概括了小说主要内容。“当归”一语双关,表面上它是一味医治“肝虚火旺”的中药,实际上指张郎中是否“应当归去”的矛盾与纠结。
③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在“归”与“不归”的选择中,体现了他的自省意识和医者仁心的崇高品质。
④深化了主题。主人公在“当归”与“不当归”的矛盾纠结中,最终选择了回归,这更能体现出以“张郎中”为代表的中医药工作者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与传承。
(每点2分,答出任3点给6分)
10、【答案】C
11、【答案】C【解析】大夫死为“卒”,士死曰“不禄”。
12、【答案】D【解析】“余博赡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指自己在整理逻辑方面比《汉书》强。
13、①(皇帝)想听他的演奏,并且用含蓄的方式暗示他,范晔假装不明白,始终不肯为宋文帝弹奏。
【解析】“状语后置”1分;“讽”暗示1分;“伪”假装1分;“晓”明白1分;句义1分。
②范晔开始时的想法以为一到监狱就会被处死,但是宋文帝要把他们的案子追查到底,于是用了二十几天,范晔又觉得自己还有可能活着。
【解析】“穷”穷尽1分;“治”审理1分;“狱”案件1分;“旬”十日1分;句义1分
【参考翻译】范晔字蔚宗,顺阳人,是车骑将军范泰的小儿子。范晔小时候就爱读书,广泛阅读经史书籍,他很会做文章,能写隶书,熟悉音乐。十七岁时,本州选他当主簿,范晔没接受。初任宋武帝刘裕的相国掾、彭城王刘义康的冠军将军之职,又随其所在府署转任右军参军,后到京城补任尚书外兵郎,再外出任荆州别驾从事史。不久范晔又被调回任秘书丞,因父亲去世他离职,三年孝服期满,出仕任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兼领新蔡太守的职位。
元嘉元年(424年)冬天,彭城王刘义康的母亲王太妃去世,即将下葬,发丧的那天晚上,政府部门的官员都集中在东府中。范晔的弟弟范广渊,当时是司徒府祭酒,当天轮到他值班。范晔和司徒左西属王深住在范广渊处,半夜喝酒吃肉,打开北边的窗子欣赏挽歌并把这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刘义康听了大怒,就贬他去宣城当太守。范晔在那里很不得志,于是整理各家关于后汉的史籍自己编成《后汉书》。
范晔身高不满七尺,又胖又黑,眉毛和胡须都很稀少。他很会弹琵琶,而且能作新曲,宋文帝几次想听他的演奏,并且多次暗示他这样做,范晔假装不知道,始终不肯为宋文帝弹奏。一次宋文帝宴请大臣,对范晔说:“我想唱歌,你为我弹琴吧!”范晔于是按宋文帝的话办了。宋文帝的歌刚一唱完,范晔立刻停止弹奏。
后来因为谋害皇上而被捕入狱。范晔开始时的想法以为一到监狱就会被处死,但是宋文帝要把他们的案子追查到底,于是用了二十几天,范晔突然觉得自己还有可能活着。狱吏于是跟他开玩笑说:“外面传闻说詹事你有可能被长期关起来。”狱吏先讽刺他说:“詹事你先前共同筹划这件事时,举手叫喊,昂头瞪眼。在西池射堂上,你骑在马上扬扬得意,以为自己是当世最了不起的英雄。现在却纷纷纭纭,怕死到这种地步。即使现在允许你活下去,做臣子的谋害皇上,又有什么脸面活着。”范华对卫浴将说:“我就这么死了太可惜了。”卫狱将说:“不忠诚的人,有什么可惜的。”范晔说:“你说的有道理。”
在监狱里给诸位外甥侄子写信来自序说到:关于史书,班固一家最有名声,但是又比较任性妄为没有条例,不能够条分缕析。我在文章渊博方面比不上他,但是在逻辑条例方面却不在他之下。范晔的《自序》都是真话,所以保存了下来。
范晔年少时,他的哥哥范晏经常说:“这个孩子急功近利,终究会败坏我们的家族”最后果然像范晏所说。
14.选B项。凸显曹操从容、儒雅的气度。
15.①对邺都(铜台、铜雀台)昔盛今衰(世事沧桑、富贵不常、盛衰不常)的感伤之情,②对曹操英雄不再的缅怀与感慨之情③表现出诗人被贬后壮志难酬的内心苦痛和愤懑之情。
16.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4)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7【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文字和作者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应该用成语“息息相关”。金玉良言:比喻非常宝贵的劝告或教诲。金科玉律: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守则,信条。根据下句里的“先贤的深刻思想”可知,此处应该为先贤的“非常宝贵的劝告或教诲”,所以应该用成语“金玉良言”。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好的事情结局)使人感到满意。拍案叫绝:是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可用于对某人的言语或佳作等。此处根据语境是对“先贤的深刻思想”的赞赏,所以应该用成语“拍案叫绝”。虽然,表转折;即使表假设,根据语境此处是表转折的意思。故选B。
18【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根据文意,此句阐述的是“人与文”的关系,然后根据前文语境可知,先说了解人再说文章的顺序,此句也应该是先说人再说文章的顺序,故选C。
19【答案】D【解析】A项,主语不一致B项缺少主语C项根据语境“先贤言谈”前面缺少介词“与”。故选D。
20.【答案】
C
21.
【答案】①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②冬季阳光强度小而风大 ③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
解析:材料主要讲的是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问题。第一个空格,从后文看,“白天”“夜晚”“夏季”是时间,而“白天”和“夜晚”的太阳能和风能的情况是互补的,由此分析,空格处所填内容应该强调太阳能与风能“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互补性”的特点;第二个空格,前文分号前的内容是对比白天、黑夜两种时间点阳光、风的特点,接着写夏季阳光强度大但风小,从对比的角度分析,空格处所填内容应该是“冬季阳光强度小而风大”;第三个空格,从前文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分析,“夜间和阴天”用风力发电,那么空格处所填内容应该涉及晴朗的白天的发电情况,即“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
小结: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阅读、推导、检查
22[写作提示]本题属主旨的限制,从提供话头的数量看,有些话题作文只提供一个话头,属于单头型。而本题却不是这样,它同时提供了五个话头,要求任选一个作文,属于多头型话题作文。这类题目形式新颖,开放性更强,更便于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是话题作文的新发展。多头型话题作文除可借鉴单头型的写作技巧、创新思路外,还要注意两点:
一是如果题目提供的几个话头是大致同向的话,一般不宜逆反求新。这是因为多个同向的话头稳定了作文立意的整体指向,盲目逆反就违背了题旨。这一点必须注意。
二是可以通过精选话头在定位上求新。题目虽然有多个话头,但对于某一个学生而言,必定有相对最适宜创新的一个话头。标准由主客观两方面决定:主观方面,自己对哪一个话头认识最深刻,材料积累最充分,就应该选择哪个话头;客观方面,别人较少问津的话头,或少有顾及的意向,自己要加以盘算。这样方能胜人一筹。
下面介绍几种思路:
思路一:立意创新。比如以“披荆斩棘、舍生取义的勇气”为话头作文,可以拟题《退一步也是一种勇气》,通过小羊相争、晋文公退避三舍和哲人、狂徒对答等事例,阐明这样的观点——“披荆斩棘、舍生取义是一种勇气,谁义能说权衡利弊,以退为进不是勇气?‘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或许会带给我们比进一步更好的结果呢”。
思路二:角度创新。比如以“四气”为话头写作,可以巧妙地选取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写他集志气、正气、勇气和才气于一身。
范文:志气是人生的关键
面临挫折和困难,有人喜有人忧,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只有拥有志气的人才能笑对待困难,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谱写人生的新篇章。所以说志气是人生的关键。
遥望历史,一串串鲜明的事例见证了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只有拥有志气的人才能获得成功。而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放弃志气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志气,自强不息的志气是人生关键的时刻发挥作用的试金石。宋濂少时因家里贫穷而没有书看,怎么办呢。要读书,需要书本,需要老师。在他的人生的关键时刻,宋濂没有退缩,而是自强不息。向他人借书来抄写,到百里之外请教老师问题,在寒冬腊月里仍然发奋读书,最终他学业有成。相反,方仲永少时极有天赋,家里并不贫穷,但他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被荒废了,整天随父亲去赚钱,最终他一事无成,才识如常人一样。为什宋濂能够学业有成,而方仲永却才能反而平庸,“泯于众人”呢?是因为宋濂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具有自强不息的志气,所以他即使面对多大的困难都不放弃,勇敢面对,所以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达到了人生的关键,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相反方仲永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没有了奋发的志气,所以也就一事无成。
着眼现在,志气也是人生的关键依然没有改变,只有在人生的关键拥有志气才能改变你的一生。
出生在乡村的朱立军,生活贫苦并且他有口吃的现象。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位出名的翻译家。他的理想遭受到了许多人的嘲笑,工作没有起色,但是他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没有放弃自己,而是凭着自己的志气,刻苦奋斗,从而克服了口吃,成为一个翻译家,最后成为国际的大牌翻译家。假如当初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没有自强不息的志气,可能他现在还在乡村里当着一位淳朴的农民。正是因为这自强不息的志气,所以他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不逃避、不放弃地勇敢面对,所以他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使自己成为一位出名的翻译家。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要想拥有志气并不是随意可得的。而是要通过一点一滴的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志气才会慢慢形成。
从古至今,许许多多多的事例难道不足以证明只有志气才是人生的关键,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知道没有任何人可以违背这规律的。
志气是能改变人生的,是人生的关键,我们一起来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