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故都的秋》课件(40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2《故都的秋》课件(40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9 16:2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
故都的秋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走进秋天
学习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学习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学习目标
字词正音:
着单衣
(jiá两层衣物,如夹袄、夹被;
gā夹肢窝;其余读jiā)
zhuó
潭柘寺
zhè
一椽
chuán
落蕊
ruǐ
廿四桥
驯鸽
niàn
xùn
混沌
hùndùn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了的描写季节,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标题探究:
本文文眼(中心句、总领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秋味
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语句。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么后面必有照应;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么前面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眼一般在议论、抒情的语句里。
文眼:
院子所见




秋蝉残声
雨后秋凉
秋果奇景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味”图:
秋雨话凉
秋枣微黄
秋蝉残鸣
钓鱼台的柳影
陶然亭的芦花
潭柘寺的钟声
玉泉的夜月
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平常秋景来写呢?
⑴一草一木总关情,平常秋景最易引起普通读者的共鸣;
⑵北平秋天的神韵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⑶平常秋景才能契合“清、静、悲凉”的意境。
品味:故都的秋味
作者说北国之秋特别地清、静、悲凉,那这些景物是怎么突出清、静、悲凉的?试对每个图景进行分析。
秋味


悲凉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枣微黄
一字一句见情思
一、秋晨静观
1、重点写牵牛花什么?为什么这样选择花色?
2、这是一个怎样的秋晨?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氛围?
3、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
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毫无纤尘之感
清冷
以声写静(反衬)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清静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
阳光本是温暖的,一丝一丝漏下来,作者让它多了几分清冷和萧索

青天
鸽声
日光
清凉
欣赏的蓝白色是冷色调,蓝色深远、宁静,白色纯净、淡雅。
牵牛花
蓝色或白色为佳
清苦味
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

房屋
秋草

沧桑感、苍凉感
“一坐”、“细数”、“静对”、“叫长着”
清闲
落寞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
清静
苍凉
一字一句见情思
二、落蕊轻扫:
1、作者如何表现秋的静?
落蕊、踏蕊、观扫蕊丝纹(环境静
心静)
2、作者的感觉怎样?
细腻:极微细极柔软
清闲:踏蕊、观丝纹
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闲静冷清
落寞悲凉
心远--细腻--清闲--落寞
郁达夫
故都的秋
一字一句见情思
三、秋蝉残啼
1、作者对秋蝉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
衰弱的残声:
无论什么地方皆可听见,家家户户的家虫。
悲凉
融入北国,却如宠物,清闲中透着悲凉。
一字一句见情思
四、雨后话凉:
1、北国的秋雨,如何体现悲凉?
2、都市闲人的情态表现他们怎样的心境?
“咬”“一立”“缓慢悠闲”
“微叹”
清闲
悲凉
一层秋雨一层凉
天可真凉了
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悲:年华似水,无奈伤感
而今识却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
一字一句见情思
五、秋枣微黄
怎么见得悲凉呢?
淡绿微黄而不是火红
枣子红完,西北风、尘沙灰土就要起来
清秋之节有种冷落悲凉之感
读12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内容上: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的题旨暗合,显示了作者开阔的行文思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结构上:点明自己对秋的感悟的来由,与开头呼应,升华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
手法赏析
第2段和第13没写“故都的秋”,写什么?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拿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对比。
第2段写南国之秋慢、润、淡的特点,和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对比。比较的结果是南国半开半醉的秋,作者认为是不合适的。
第13段作者用四个比喻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了一下比较。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突出北国之秋味烈深浓久,南国之秋润浅淡短的特点。
前后呼应,对比、衬托北国之秋的秋味。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喜爱、迷恋、赞美之情。使表达的主题更加突出、集中、精彩。
手法赏析
味烈
味深
味浓
味久
味润
味浅
味淡
味短
北国之秋
南国之秋
第14段有什么作用?
第14段承第13段来写(结构),侧面烘托的手法,将情感升华,表达对故都之秋的无限眷恋(内容)。
第1段写去故都之前的“向往”,而这段写离开故都之时“眷恋”,其情感愈发浓烈(内容)。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结构)。
手法赏析
郁达夫独衷情于秋的“清、静、悲凉”,为什么呢?
手法赏析
⑴作家人个气质的抑郁善感;
⑵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⑶故都命运堪忧,故都情结,家国之思。
⑴一草一木总关情,平常秋景最易引起普通读者的共鸣;
⑵北平秋天的神韵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⑶平常秋景才能契合“清、静、悲凉”的意境。
心境、环境、人生经历、社会背景
知人论世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迁居杭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
知人论世
作者那么热爱秋、赞美秋,为什么把秋写得这么悲凉?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像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的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
清、静、悲凉的故都,表现的是深沉、真挚的家国之思,故都情结;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爱国不光会爱她的强大、繁荣,也爱她在磨难中的坚强。后一种爱反而更强烈、深沉,所以他才愿用寿命折秋。
手法赏析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更在作者对故都的眷恋里、忧思里;更在作者孤独、落寞的心境里。
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
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思想感情(主观色彩)
自然景物
(客观色彩)
心中有秋
笔下有秋


结合点
◆散文“形散神聚”,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故都的秋
——忧思落寞
向往眷恋故都的秋
——清、静、悲

选词填空:

 夜
 四
 无
 邻,

 居 

 业
 贫。
雨 
中(
 
)叶 
树,
灯 
下 
白 
头 
人。
A.绿  
  B.破   
   C.黄 
  D.残

课堂练习
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对此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
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彩。
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
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C
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

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
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
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
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D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