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清远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09 16:4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远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级 历史 科期中考试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5 页,满分为100 分。考试用时 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有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总计60分)
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2.在电影《秦始皇》中出现了当时郡守的活动场景,正确的设置是(  )
A.把自己的职务传给嫡长子 B.在向丞相汇报工作
C.在辖区内建立武装 D.在接受宰相的任免
3.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4.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什么职权(  )
A.谏诤权 B.弹劾权 C.司法权 D.审计权
5.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大运河(  )
A.满足了对外贸易的需要 B.与经济发展互为因果
C.源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D.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6.人口迁徙是一种历史现象。中国古代人口迁徙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各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人口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下列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现象,促进了中国境内新的民族形成的是(  )
A.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
B.秦始皇迁徙50万中原人到越族杂居
C.黄河流域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D.唐朝至元朝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
7.“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  )
A.张骞出使西域后 B.隋唐时期
C.安史之乱后 D.秦朝建立后
8.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9.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元朝时期,八思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这说明(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了 B.佛教文化成为中原文化主流
C.汉字逐步地向字母文字发展 D.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不断深入
10.东汉末年,许劭与其从兄许靖喜欢品评当代人物,常在每月初一,发表对时人的品评,故称“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是(  )
A.品评影响社会名望地位 B.选官制度的深刻影响
C.社会流行品评人物之风 D.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11.中国至春秋时期,在井田制下,“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  )
A.导致了土地兼并 B.妨碍了生产力发展
C.限制了人身自由 D.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12.董仲舒说:“天地之教,不能张以寒暑成岁,必有春秋冬夏。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可见,董仲舒主张(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天人感应 ”、 “君权神授 ”
C.治国应该 “霸王道杂之 ” D.治国要顺其自然、与民休息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主要代表何承天、范缜等,在研究儒家经典方面并无成就可言,其知名于世,只是站在儒家立场上对佛教的批判。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教合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传统主流思想面临危机
C.社会动荡是佛教盛行的主要原因 D.门阀政治阻碍学术发展
14.“太宗初践咋,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诏勋贤三品以上子孙为弘文学生。”《贞观政要》中的这段材料主要表明,唐太宗(  )
A.虚心纳谏 B.重视文化 C.破格用人 D.勤于政事
15.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陆续出现应天府、岳麓、白鹿洞、嵩阳、石鼓等著名书院。但到北宋仁宗末年,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削弱书院和县学,北宋前期较有影响力的书院全部消失。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理学官方地位确立 B.书院脱离社会需要
C.地方官学得到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6.隋代规定县丞和县尉“尽用他郡人”,又规定州县的主要属官“三年一代,不得重任”;唐太宗时有“叔父兄弟不许同省为郎官”的惯例,唐朝规定父为宰相,子即不能为谏官。隋唐的这些规定旨在(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保证政权运行稳定
C.杜绝地方吏治腐败 D.完善人事任免制度
17.明清中后期,江南大量农户成为工商业者,普通人家因经营有方而成为巨富的,不乏其人。当时,出身书香门第而弃学从商者也非罕见。工商之家身为商贾也多好儒学,更竭力培养子弟攻读诗书,博取功名,求得一官半职。这些现象表明江南社会(  )
A.传统贱商观念消除 B.社会阶层流动活跃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民众贫富差距扩大
18.天宝六年,唐玄宗专门颁发诏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皇帝的禁军“神策军”连提拔将领都以球艺高低来决定。除了武士酷爱马球运动外,新科进士及第后,也会在长安月灯阁打马球庆贺。在宫廷、军队盛行马球的影响下,一些宫女及富家女子也以驴代马,挥杖击球。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时代气息豪迈奔放 B.休闲体育受到百姓推崇
C.朝廷倡导重武抑文 D.宫廷娱乐以打马球为主
19.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诩以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
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 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
2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段话反映的是(  )的思想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21.“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领导女真政权建立金国的统治者是 (  )
A.李元昊 B.完颜阿骨打 C.孛儿只斤·铁木真 D.耶律阿保机
2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限制君权 D.民贵君轻
23.北宋时期,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主要的社会因素是(  )
①“重文轻武”使文人阶层不断壮大 ? ②理学兴起,文人更注意内心修养 ③政权偏安江南一隅, “残山剩水”画出现 ④商品经济发展,文化普及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24.2007年12月下旬,随着“南海一号”沉船的浮出水面,再现了我国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盛况。促进我国远洋航行和世界航海事业发展的重大发明是(  )
A.指南针 B.火药 C.造纸术 D.印刷术
25.“少年上人号怀素,……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悦悦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此句描述了(  )
A.隶书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B.楷书的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C.草书的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D.行书的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26.宋代“……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宰相权力的分割 B.皇帝权力的加强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宰相权力的加强
27.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瞭望敌情的土堡。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28.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分封”的这一变化(  )
A.建立了中央集权治理秩序 B.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
C.改变了原有社会治理结构 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29.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二里头遗址Ⅲ区曾发掘出土一块不规则形残陶片,有研究者认为这块陶片表面存有多个字痕,与郑州二里冈早商文化牛骨刻辞、殷墟晚商文化中甲骨卜辞文句结构近似,疑似“社”“六”“蛇”“告”等文字,这能够说明(  )?
A.夏文化已经出现文字 B.二里头遗址存在研究陶器的线索
C.研究历史必须有考古依据 D.二里头文字与商文字有传承关系
30.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汉赋和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44年清军入关后,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人口土地急剧衰减,大小起义暴动此起彼伏。清朝统治者继承了明朝后期实施的“一条鞭法”,简化赋税总类,并且“丈地计赋,丁随田定”,以期通过赋役合一的方法来消除前弊。康熙五十年(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丁不再加赋,称“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税平均地摊入田亩之中。到雍正末年,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全国人口更是由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1913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3.01多亿人。中国封建社会由此出现了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
——摘编自王晶《漫谈清朝摊丁入亩制度》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政策实施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政策实施的影响。(8分)
33、根据表格中的文字描述,写出相应的历史事件。(10分)
事件名称
描述

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北宋灭亡。

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公元9年,外戚王莽废除年幼的皇帝,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战役。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级 历史 科期中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B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B
17.【答案】B
18.【答案】A
19.【答案】B
20.【答案】A
21.【答案】B
22.【答案】C
23.【答案】C
24.【答案】A
25.【答案】C
26 【答案】A
27.【答案】B
28.【答案】C
29.【答案】B
30.【答案】D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答案】
(1)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科举制推动文学的发展
(2)汉赋: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
小说: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3)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答案】
(1)原因:是对前朝赋税制的继承与发展,是前清政权巩固的要求;是主动接受中原文明,长治久安的需要。(每点2分,答2点得4分)
(2)积极: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使赋役负担趋于合理,保证国家的正常税收;简化税收程序,减少了官吏的贪污舞弊,减轻了农民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活动。(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消极:无法根本解决由封建社会自身缺陷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封建剥削现象。(每点2分,任答1点得2分)
33.根据表格中的文字描述,写出相应的历史事件。(10分)
事件名称
描述
①靖康之变
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北宋灭亡。
②黄巾起义
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
③安史之乱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④王莽篡汉
公元9年,外戚王莽废除年幼的皇帝,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
⑤淝水之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战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