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李新建 地区:益阳南县 学校(通信地址): 湖南省南县第一中学
邮编:413200 电子邮件: xinjian315@sina.com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2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荷塘月色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2学段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清作者的游踪,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作者不满当时现实,渴望自由的感情。 2、学习鉴赏抒情散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3、学习作者刻画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方面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通过合作探究法,结合语言分析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当时知识分子的情感。 2、培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教
学
重
点
1、作者的游踪。 2、重点语句段落的讲解,修辞手法的学习,词语的表情达意。 3、通过文中的字眼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教
学
思
路
1、第一课时完成作者、背景介绍,朗读指导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味作者情感。 2、第二课时重点研读第四、五、六段。 3、第三课时品味文章语言,完成相关练习。
主要
教学
方法
1、 1、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分析写景段落的写作技巧,体悟语言美。
3、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归纳出来的写作技巧进行巩固训练。
4、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
学
资
源
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第一课时)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说到荷花,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古典诗词曲中经常使用的意象。我们知道有个人最喜欢荷花了,他称赞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是周敦颐老先生。写荷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让学生认识到识记一定量的诗歌名句的重要性。
一、
导入新课
花的诗句也是很多的,大家想想看都有哪些啊? ppt展示:
1.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2.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昨尘。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唐]李商隐《赠荷花》)
3.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宋]周敦颐《爱莲说》)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7.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宋]杨万里《暮热游荷花池上》)
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荷花的诗句
1、引发对文章的兴趣。
2、让学生认识到识记一定量的诗歌名句的重要性。
共
三
课
时
二、
作者与背景介绍
1、走进作者(出示图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有《朱自清文集》。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
这年,正是大革命失败之际,蒋介石叛变革命,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代替了光明。朱自清也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他自己知道,“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朱自清《哪里走》)
①、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思考作者的写作缘由
1.识记文学常识。
2.了解解读文章要知人论世。
二、
作者与背景介绍
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②、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共
三
课
时
三、
朗诵欣赏与指导
1)、听录音朗读,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煤屑 幽僻 蓊郁 踱着 弥望 袅娜 霎时 颤动 脉脉 酣眠 参差 乍看 媛女 纤腰 沾裳 敛裾
2)、朗读指导
1、朗读的基本要求
①、要求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读破句。
②、要求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③、要求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朗读的停顿技巧
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分五级。
篇名、小标题与正文之间,段与段之间,一般停三拍。
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停两拍。
分号,停一拍半。
逗号,停一拍。
顿号、间隔号,停半拍。
长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有的也要适当停顿;根据作者在句子中所表现的感情应作适当停顿。
3、朗读的重读处理
重读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语读重一些以示强调。“重要的词语”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体会确定。
一般地,句子中的主语、动词谓语、修饰限制的定语要做重读处理,复句中的关联词语要做重读处理,感彩比较强的词语要做重读处理。
朗读的语调变化
在朗读时,通过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
1、欣赏文章录音朗读,进入文章情境;
2、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1、让学生通过欣赏录音朗读进入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情境之中
2、让学生掌握散文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共
三
课
时
三、
朗诵欣赏与指导
一般地,表颂扬的、赞叹的、热诚的、悲壮的句子,用升调。
表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用降调。
表犹豫的、怀疑的、 暗示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
表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用平调。
朗读的速度安排
朗读的速度依朗读的内容而定。
一般地,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幽静环境、秀丽景色的内容,含有庄重、尊敬、沉郁、悲哀、凄凉等感情的内容,要读得缓慢一些。
紧张气氛的内容,激烈对话的内容,慷慨陈词的内容,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恐怖、惊愕等感情的内容,要读得急促一些。
四、
整体感知
1、提问: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小径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按照作者的行踪(位置变化)的顺序来写:离家—小径—荷塘—小径—回家
2、请快速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暂得宁静——失去宁静
3、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空间变化(作者的行踪)
暗线:情感变化
(圆形结构)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方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味作者情感。
五、
课堂小结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请同学们课后背诵课文第4段。
学生梳理巩固本堂课所学内容
梳理本堂课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预设(第二课时)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文章的第四、五、六自然段。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由上节课自然过渡到本堂课的学习。
共
三
课
时
二、
课文分析
1)重点欣赏第4段
1、作者在描写月下荷塘时,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
荷香——微风过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波——叶子本是肩并肩……一道凝碧的波痕。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却更见风致了。
2、作者描绘这些景物时,主要抓住了它们什么样的特征?
荷叶——亭亭玉立的风姿。
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荷香——清淡缥渺、沁人心脾的特点。
荷波——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以及微风过处花叶颤动的情状。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荷叶与流水相依相映的美的情致。
1、学生找出作者描写月下荷塘时的具体事物。
2、思考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3、思考作者所运用的写景的技巧。
1、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2、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3、让学生掌握写景的技巧。
共
三
课
时
二、
课文分析
3、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技巧?
①动静结合;②远近结合;③巧写月色:不直接写月色,而月色融化在景物描写中。
4、小结:月下荷塘清幽秀美的景色
2)重点欣赏第5段
1、作者在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时,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月光—— 一泻无遗 青雾—— 轻飘状态 荷叶荷花—— 安谧恬静
灌木的黑影—— 阴森恐怖 杨柳的倩影—— 秀美可爱
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的朦胧景象。
2、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技巧?
①虚实结合;②对比衬托
3)重点欣赏第6段
1、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的树树形错落有致,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2、本段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特色?
①浓淡相间;②量词运用较好;③以乐景写哀情。
1、学生找出作者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时的具体事物。
2、思考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3、思考作者所运用的写景的技巧。
同上
1、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2、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3、让学生掌握写景的技巧。
同上
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幽静秀美的荷塘月色。总的来说,画面是美丽的,气氛是宁静的,格调是雅致的。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正是美静雅的真实写照。
学生梳理巩固本堂课所学内容
梳理本堂课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预设(第三课时)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荷塘月色》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让我们做这样一个比喻,把全篇文章比做一片树叶,那么,我们来说说看,是文章的哪些因素组成了它的叶脉?
思考教师的提问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共
三
课
时
二、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巧用精彩的比喻句
文中描写景物,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微风过处,送来一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④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⑥(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⑦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⑧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⑨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⑩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分析见课件)
1、博喻
博喻,指的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从不同角度描写本体的一种比喻。其格式是:甲像乙,像丙,像丁……
使用博喻,能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能使人对事物(本体)的认识更加全面。
例:(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通感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
例1: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2:微风过处,送来一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遣词用字准确生动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讨论:能否将这些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
1、找文中出现的比喻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比较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思考叠词运用效果。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魅力。
共
三
课
时
二、
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妻在屋里拍(搂)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唱)着眠歌。我悄悄地披(穿)了大衫,带(关)上门出去。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③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④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浸)过一样,又像笼(罩)着轻纱的梦。
⑤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映)在荷叶上。
(分析见课件)
3)叠词的大量运用
试比较,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删去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②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③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⑦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⑧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⑨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⑩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
三、
课堂练习
1.为下面的句子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1)今晚却很好,_______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2)采莲是江南的旧俗,_______六朝时为盛。
(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_______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4)_______是满月,天上______有一层淡淡的云。
A 但是 而 而 尽管 却
B 即使 但 但 因为 就
C 虽然 而 但 虽然 却
D 可是 但 而 虽然 还
共
三
课
时
三、
课堂练习
2.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1)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2)朱自清也有些文章是触及时弊、针砭现实的,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就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嘴脸。
(3)鲁迅在为马克吐温的小说《夏娃日记》中译本作序时就指出,马克吐温原是“讲笑话的好手。”
(4)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已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5)看过《霓虹灯下的哨兵》一剧的人,总忘不了陈喜惯说的那句话:“算了,黑不溜秋的,靠边站吧!”
A (1)(4)(5) B (2)(3)(4)
C (2)(4)(5) D (1)(3)(5)
3.阅读本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开篇点明夜赏荷塘的理由。
B “不宁静”之后避而不谈其原因,和月下荷塘的“朦胧”有相关处。
C “不宁静”与月下荷塘宁谧、恬静、朦胧的意境相冲突,显得突兀。
D “不宁静”是本篇感情基调的一个组成部分。
(2)本段很巧妙地暗暗点出时间
表明季节的地方是:( )
表明日期的地方是:( )
表明“时间较晚”的内容是:( )
4.下列选项中不含比喻的一项是( )
A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B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D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5.对《荷塘月色》所描写的景物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荷花的色、香、形的特点
B 月色的和谐、柔和的美
C 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的美
D 荷塘四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境美
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通过做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
共
三
课
时
三、
课堂练习
6.作者写《荷塘月色》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目的是( )
A 为了引用古代诗歌增加作品的文学意味,同时也体现了散文“神聚形散”的特点。
B 表现了作者的苦闷——连妻子也不理解自己,只是一味睡觉。
C 表现作者向往美好生活,意欲解脱心中颇不宁静的原因,同时与前文呼应,使结构完整。
D 为了拓展文章在有限篇幅内的内容含量,尽量使文章的意义更加深刻。
7.《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转笔锋,联想江南旧俗,追怀往昔,意图是( )
A 作者以莲自况,表示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
B 借“惦着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寓示对现实的不满。
C 想摆脱不平静的心境,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 对江南的惦念,更是以表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8.“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与下面相同的一项是( )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D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四、
课堂小结
《荷塘月色》是表现朱自清高超语言驾驭能力的散文代表作。叠词本身从听觉上就富有音乐美感,能够创造浓郁的抒情氛围,动词的妙用使意象更加鲜明生动,贴近的比喻、通感的运用更是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极富表现力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独特景致,营造出一个超脱于现实的高度审美的艺术境界,使人暂时从喧嚣的现实中解脱出来,得以片刻的宁静,人的心境也得到净化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正如孤独时欣赏浩淼江河中一支独立的小舟,失意时体味雨中漫步的感觉,闲适时观看墙角牵牛花上的晶莹露水。同
学生对全文内容,作者情感感知感悟
让学生在对文章美的感知感受中完成对这篇文章的学习。
四、
课堂小结
样,朱自清也正是用这种片刻偷得的欢愉心境体察到的朦胧月色、优美荷塘,自是化瞬间为永恒,铸平常为神奇,捕捉人类最细微、最难以捉摸的情思,成就一篇有口皆碑的美文。
五、
布置作业
运用课上学习的写景手法为家乡秋景的一隅或全景写一篇小文,不少于500字。
课后完成小文
让学生学以致用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从整单元的教学高度出发,教给学生体悟鉴赏美文的能力之外,让学生学会一定的写景写作技巧,如分解剖析、多个角度写景。学生在读完本篇课文后,已大致能体悟作者写景之精美。在体悟文章整体美的前提下,对文中写景技巧进行分析,触发学生把这些方法用于平时作文中,做到读写结合,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每一课时设计的容量都比较大,学生全部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讲解归纳的部分太多,交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太少。
经评审选拔后,该设计和录像课将被用作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教研网资源,如有异议,请事先申明。
课件65张PPT。走近作者朗诵欣赏课文分析问题探讨本课验收新课导入湖南省南县第一中学 李新建第一课时走近作者朱自清像朱自清在清华走近作者扬州的朱自清故居走近作者清华校园『自清亭』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有《朱自清文集》。走近作者首 页链 接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
这年,正是大革命失败之际,蒋介石叛变革命,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代替了光明。朱自清也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他自己知道,“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朱自清《哪里走》)? 写作背景链 接首 页朗诵欣赏指 导首 页听课文朗诵,为下列红色的字注音:煤屑 幽僻 蓊郁 踱着 弥望 袅娜 霎时 颤动
脉脉 酣眠 参差 乍看 媛女 纤腰 沾裳 敛裾niǎo nuówěnɡpìduóshàxièchànmíhānchánɡjūcēn cīmòzhàyuánxiān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小径月下荷塘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按照作者的行踪(位置变化)的顺序来写:
离家—小径—荷塘—小径—回家课文分析首 页作者的行踪: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课文分析请快速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暂得宁静首 页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课文分析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文章
线索暗线:情感变化明线:空间变化圆形
结构文章结构小结:首 页课文分析归纳小结开篇点题
想起荷塘
因情设景
小路漫步
独处感受
情景交融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荷塘四周
触景生情
联想往昔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圆形结构首 页淡淡的
哀 愁淡淡的
喜 悦情 感第二课时课文分析重点欣赏第4段:1.作者在描写月下荷塘时,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本是肩并肩……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却更见风致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首 页课文分析2.作者描绘这些景物时,主要抓住了它们什么样的特征?重点欣赏第4段: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亭亭玉立的风姿。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清淡缥渺、沁人心脾的特点。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以及微风过处花叶颤动的情状。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荷叶与流水相依相映的美的情致。首 页课文分析3.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技巧?重点欣赏第4段:田田的荷叶
叶间的荷花
缕缕的清香颤动的荷波田田的叶子零星的白花
凝碧的波痕
脉脉的流水不直接写月色,而月色融化在景物描写中首 页课文分析重点欣赏第5段:1.作者在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时,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月光青雾荷叶荷花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月光如流水一般……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轻纱的梦高处丛生的灌木……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画在荷叶上首 页课文分析重点欣赏第5段:2.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技巧?月光如流水一般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青雾——浮起、轻纱的梦首 页泻泻流水照“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结论浮漂升结论“浮”突出静态美,
“笼”可与之对照。
“漂”“升”突出动态美,“笼”不能与之对照。重点欣赏第6段:1.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的树树形错落有致,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课文分析首 页重点欣赏第6段:2.本段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特色?浓淡相间量词运用较好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起到了丰富形象以及渲染诗情画意的作用。重重围住、树色、烟雾 ——浓墨渲染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淡彩勾勒课文分析首 页 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宁静。 以乐景写哀情 荷塘
月色
画 面 是—美丽的气 氛 是—宁静的格 调 是—雅致的美静雅第三课时课文分析首 页本文的语言特色一、巧用精彩的比喻句二、遣词用字准确生动三、叠词的大量运用本课验收1.为下面的句子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1)今晚却很好,_______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2)采莲是江南的旧俗,_______六朝时为盛。
(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_______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4)_______是满月,天上______有一层淡淡的云。
A 但是 而 而 尽管 却
B 即使 但 但 因为 就
C 虽然 而 但 虽然 却
D 可是 但 而 虽然 还首 页C本课验收2.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1)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2)朱自清也有些文章是触及时弊、针砭现实的,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就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嘴脸。
(3)鲁迅在为马克吐温的小说《夏娃日记》中译本作序时就指出,马克吐温原是“讲笑话的好手。”
(4)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已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5)看过《霓虹灯下的哨兵》一剧的人,总忘不了陈喜惯说的那句话:“算了,黑不溜秋的,靠边站吧!”
A (1)(4)(5) B (2)(3)(4)
C (2)(4)(5) D (1)(3)(5)首 页B————本课验收3.阅读本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开篇点明夜赏荷塘的理由。
B “不宁静”之后避而不谈其原因,和月下荷塘的“朦胧”有相关处。
C “不宁静”与月下荷塘宁谧、恬静、朦胧的意境相冲突,显得突兀。
D “不宁静”是本篇感情基调的一个组成部分。
(2)本段很巧妙地暗暗点出时间
表明季节的地方是:( )
表明日期的地方是:( )
表明“时间较晚”的内容是:( )
首 页C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在这满月的光里月亮……听不见了4.下列选项中不含比喻的一项是( )
A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B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D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本课验收首 页5.对《荷塘月色》所描写的景物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荷花的色、香、形的特点
B 月色的和谐、柔和的美
C 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的美
D 荷塘四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境美AC6.作者写《荷塘月色》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目的是( )
A 为了引用古代诗歌增加作品的文学意味,同时也体现了散文“神聚形散”的特点。
B 表现了作者的苦闷——连妻子也不理解自己,只是一味睡觉。
C 表现作者向往美好生活,意欲解脱心中颇不宁静的原因,同时与前文呼应,使结构完整。
D 为了拓展文章在有限篇幅内的内容含量,尽量使文章的意义更加深刻。本课验收首 页C7.《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转笔锋,联想江南旧俗,追怀往昔,意图是( )
A 作者以莲自况,表示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
B 借“惦着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寓示对现实的不满。
C 想摆脱不平静的心境,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 对江南的惦念,更是以表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本课验收首 页D8.“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与下面相同的一项是( )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D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本课验收首 页A谢 谢 !问题探讨1.文中描写景物,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作用。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②(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③微风过处,送来一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④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⑥(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⑦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⑧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⑨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⑩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首 页通 感博 喻返 回分析与回答:①写出荷叶的风姿,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摹状荷叶“圆形”“出水很高”的特点,不仅外形相似,而且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②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的本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③把“清香”比作“歌声”,写出了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的特点,烘托出几份优雅与宁静。④写出了微风吹过荷波传送之快。⑤写出了月色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遗的特点。首 页问题解答⑦写月影,灌木的黑影阴森可怕。⑧写出了月光、树影明暗糅合的特点。⑨写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⑩写出了灯光下月色的朦胧迷人。⑥写出叶子与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缥缈的姿容。分析与回答:比喻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些比喻取材狭窄、阴柔、浮泛,过于直露,缺少想象力。你的看法呢?首 页问题解答返 回问题探讨首 页2.分析下列句子中彩色词语的表达作用 (1)妻在屋里拍(搂)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唱)着眠歌。我悄悄地披(穿)了大衫,带(关)上门出去。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3)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4)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浸)过一样,又像笼(罩)着轻纱的梦。 (5)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映)在荷叶上。讨论:能否将这些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返 回问题解答首 页 (1)句中“拍”“哼”写妻子哄孩子睡觉的情状,真切而传神,若换成“搂”“唱”则与生活不符;“我”的动作是“披”“带”,熟练轻巧,细心周到,若换成“穿”“关”则体现不出这种意思。 (2)若换成“照”,是月光射到荷花上的意思,与“流水”的比喻不协调;而“泻”字及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遗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3)“浮”若换成“升”,仅是由低往高移动,而“浮”字写出了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以动景写静景,描绘物的轻飘状。 (4)“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若换成“浸”“罩”则显得力度过大,表现不出月色的特点来。 (5) 若换成“映”,是月光照射、投影在荷叶上,比较平淡,而“画”仿佛有无形之手在描绘“倩影”,写出了杨柳“倩影”的真和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返 回问题探讨首 页3.试比较,将下列句子中彩色的词删去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能否再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类似的词语,自行加以分析?返 回问题解答首 页提示:品味叠词的表达效果有两种方法:
1.利用朗读知觉感知;
2.用删除法,去掉叠词对比分析。 问题总结:文中大量使用叠词,更传神的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舒缓,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有音乐美的享受。返 回相关链接 1.?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2.?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返 回相关
链接朗读的基本要求: 1.要求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读破句。 2.要求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3.要求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返 回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语 调重 读停 顿速 度朗读的停顿技巧: 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分五级。 篇名、小标题与正文之间,段与段之间,一般停三拍。 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停两拍。 分号,停一拍半。 逗号,停一拍。 顿号、间隔号,停半拍。 长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有的也要适当停顿;根据作者在句子中所表现的感情应作适当停顿。返 回语 调重 读速 度相
关
链
接相
关
链
接朗读的重读处理: 重读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语读重一些以示强调。“重要的词语”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体会确定。 一般地,句子中的主语、动词谓语、修饰限制的定语要做重读处理,复句中的关联词语要做重读处理,感彩比较强的词语要做重读处理。返 回语 调停 顿速 度相
关
链
接朗读的语调变化:返 回重 读停 顿速 度 在朗读时,通过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 一般地,表颂扬的、赞叹的、热诚的、悲壮的句子,用升调。 表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用降调。 表犹豫的、怀疑的、 暗示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 表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用平调。相
关
链
接朗读的速度安排:返 回重 读停 顿语 调 朗读的速度依朗读的内容而定。 一般地,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幽静环境、秀丽景色的内容,含有庄重、尊敬、沉郁、悲哀、凄凉等感情的内容,要读得缓慢一些。 紧张气氛的内容,激烈对话的内容,慷慨陈词的内容,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恐怖、惊愕等感情的内容,要读得急促一些。相关
链接关于博喻练 习返 回 博喻,指的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从不同角度描写本体的一种比喻。其格式是:甲像乙,像丙,像丁……
使用博喻,能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能使人对事物(本体)的认识更加全面。 例:(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看云识天气》) 连用八个比喻,尽情状物,突出了各种云的特征,贴切生动地描绘了天空中云彩的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返 回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2.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听潮》) 用“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描绘海浪的形态,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濛濛,是晓雾弥漫,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虚幻迷离的感觉。 分析下列博喻的表达作用: 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用“花针”喻春雨的晶莹透亮,用“细丝”喻春雨的轻柔。三个喻体合起来,写出了春雨的多、柔、细、密的特点。博喻练习相关
链接关于通感练 习返 回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钱钟书)例1:红杏枝头春意闹。 “红杏枝头”本是视觉感受,“闹”是听觉感受。将听觉移于到视觉,更活泼,更形象。例2:微风过处,送来一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将听觉移于到嗅觉,更活泼,更形象。写出了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的特点。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1)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
(2)被角的湿冷使我惊醒,歌声还在心的深处长颤。
(3)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 “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触觉效果移用于视觉。 歌声本是作用于听觉的,“长颤”,是触觉移用于听觉。 钟声“很重”“很柔”,是触觉移用于听觉。返 回通感练习通感练习 (4)海在我们脚下呻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5)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声音”与“月光、晨雾”相通,是视觉移用于听觉;“月光、晨雾”与“温柔”相通,是触觉移用于视觉;“蜜语”与“芳醇”相通,使嗅觉移用于听觉。 “山色、山形”是可视而不可触摸的,说它“柔嫩、柔和、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是触觉移用于视觉。返 回问题解答1.它不但是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颇”字表明不宁静的程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笼罩全篇。2.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比较自由。说明作者出了门独处时的心态。3.“且”字表现出作者极欲逃脱现实,但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情感变化分析:5.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反衬现实生活的死寂、冷酷、无趣.
“无福消受”暗示重新面对现实时作者的无奈和悲哀。6.这句话表明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无奈,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4.“但”字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静。“什么也没有”极写内心的失落与空虚。情感变化分析:问题解答返 回写荷花的诗句: 1.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2.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昨尘。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唐]李商隐《赠荷花》)
3.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宋]周敦颐《爱莲说》)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7.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宋]杨万里《暮热游荷花池上》)首 页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