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字词检测
◆听读思考
◆导学课文
◆拓展学习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字词检测
◆听读思考
◆导学课文
◆拓展学习
◆谱曲者冼星海简介: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作者简介
◆作者光未然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1939年,光未然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写作背景
读准下面加横线的字音:
磅礴( )( )
澎湃( )( )
气魄( ) 高山之巅( )
狂澜( ) 哺育( )
浊流( ) 屏障( )
páng
bó
péng
pài
pò
diān
lán
b
zhuó
zhàng
配乐朗读
初读课文
1、朗读诗歌并划分诗歌层次。
2、划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质疑解决。
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颂
1.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 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2.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3.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层次
小 结:
序 曲
黄河伟大坚强
主 体
尾 声
望黄河
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
铁的臂膀”?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容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的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的法宝。
返回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返回
① 欣赏《黄河大合唱》
第一部分《黄河船夫歌》 第七部分《保卫黄河》
②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
《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③古今中外,以歌颂自然山川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请同学们自己搜寻一些,并试着模仿,也写一首小诗。
黄河船夫歌
返回
保卫黄河
返回
《黄河颂》音乐欣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