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珊珊虫和血吸虫从动物分类上讲,分别属于( )
A.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B.扁形动物和腔肠动物
C.腔肠动物和线形动物 D.线形动物和扁形动物
【答案】A
【知识点】扁形动物;腔肠动物
【解析】【解答】解:珊瑚虫身体结构简单,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然从口排出,属于腔肠动物;血吸虫身体两侧对称(左右对称)、背腹扁平、体壁具有三胚层、无体腔、循环系统由口、咽、肠组成,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
故答案为:A
【分析】分别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常见动物的名称,据此答题。
腔肠动物的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常见的有海蜇、海葵、水螅、珊瑚虫等。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除少数种类如涡虫外,多数营寄生生活。如血吸虫、猪肉绦虫等。
2.(2018·泰安模拟)下列关于环节动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B.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C.身体有口无肛门,食物残渣由口排出体外
D.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提高了运动能力
【答案】B
【知识点】环节动物
【解析】【解答】A、环节动物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粘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环节动物体表具有保护作用的角质层是透水的,A错误.
B、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B正确.
C、环节动物的身体有口有肛门,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体外,C错误.
D、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是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D错误.
故选:B
【分析】环节动物主要的特征: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用刚毛辅助运动,靠体壁进行呼吸,分析作答.
3.(2018·淮安)“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关于鲫鱼能够在水中自由嬉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侧线感知水流方向 B.尾鳍保持鱼体平衡
C.鳃进行气体交换 D.身体纺锤形减小阻力
【答案】B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鱼的视力并不好,它的晶状体不能调节,但它的另外一种感觉器官--侧线很发达。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A不符合题意;
B.胸鳍和腹鳍有保持鱼体左右方向的平衡的作用,胸鳍还有转换方向的作用,尾鳍能够产生前进的动力和控制运动的方向,B符合题意;
C.鱼类用鳃呼吸,吸收水中的溶解氧,C不符合题意;
D.身体侧扁,纺锤形,可以减少在水中的阻力,适于在水中生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鱼鳍是鱼的游泳器官,分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等。背鳍主要对鱼体起平衡的作用。胸鳍,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的前肢,主要的功能是使身体前进和控制方向或行进中“煞车”的作用。腹鳍,相当于陆生动物的后肢,具有协助背鳍、臀鳍维持鱼体平衡和辅助鱼体升降拐弯。臀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防止倾斜摇摆,还可以协调游泳。尾鳍:它既能使身体保持稳定,把握运动方向,又能同尾部一起产生前进的推动力。
4.(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下列关于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对应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蛙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辅助肺呼吸
B.蜥蜴的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的蒸发
C.鸟有气囊,在飞行时可增加气体交换的面积
D.虎的牙齿有分化,可提高摄取食物和消化食物的能力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青蛙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辅助肺呼吸,不符合题意;
B、蜥蜴的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的蒸发,不符合题意;
C、鸟有气囊,在飞行过程中吸气和呼吸时气体都经过肺、都能进行气体交换,而气囊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因此不能增加气体交换的面积,符合题意;
D、虎的牙齿有分化,可提高摄取食物和消化食物的能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每一种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如: 蜥蜴的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的蒸发 .
5.(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一名同学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后,用概念图的方式整理了本节内容。下列选项与概念图中的①②③④相对应的是( )
A.香菇、与动植物共生、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根瘤菌
B.霉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根瘤菌
C.霉菌、与动植物共生、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结核杆菌
D.香菇、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结核杆菌
【答案】B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解:在自然界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并返回自然环境被植物利用,细菌、真菌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细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如链球菌使人患扁桃炎,猩红热,丹毒。
有的细菌、真菌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互惠互利。如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含氮物质,而豆科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
故答案为:B
【分析】理解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据此答题。
6.(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右图表示发面是温度对面团中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分析此图能大致判断发面的最适温度
B.45℃时发面效果会明显好于30℃
C.60℃的环境中酵母菌不能存活
D.发面过程中不可能产生酒精
【答案】A
【知识点】发酵技术;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制作面包等过程中需要加入酵母菌,有氧的情况下将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遇热膨胀,可以看到面包等中大量的孔隙。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增高,酵母菌的活性越强,超过45℃以后酵母的活性减弱,酵母菌发酵面包最适宜的温度是30—45℃,此图基本反应了酵母菌发面的最适宜温度。
故答案为:A
【分析】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在有氧的情况下,它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且酵母菌生长较快。在缺氧的情况下,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7.(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在如图阴影部分表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相同点,能够填在阴影部分的一项是( )
A.生来就有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与遗传物质有关 D.不利于生存和繁衍后代
【答案】C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解:A.生来就有的是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是出生以后才有的,因此不可以写在阴影部分,A不符合题意;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是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不学而会的本能,因此不可以写在阴影部分,B不符合题意;
C.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获得的行为,此部分可以表示为与遗传因素有关,C符合题意;
D.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都能适应环境,利于生存和繁衍后代,因此不可以写在阴影部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据此答题。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比较如下: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新行为
获得途径 由体内遗传物质控制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获得的
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发达,占全部行为的比例也越大
行为方式 简单 复杂
形成过程 基本生活条件的保证 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结果
行为意义 有一定的局限性 更有助于动物的生存
实例 蜜蜂采蜜、蚂蚁筑巢、鸟类迁徙等 训练蚯蚓走迷宫的实验、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吃高处的香蕉等
8.(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下列保存食物的方法中,不是通过减少食物中的含水量来防腐的是( )
A.果脯 B.罐头 C.鱼干 D.腊肉
【答案】B
【知识点】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
【解析】【解答】解:A.果脯是用大量的糖渗出水果中的水分,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A不符合题意;
B.罐头食品所采取的主要保存方法是灌装法,原理是密封前灭过菌,且密封严,细菌不能进入,空气也不能进入,从而杀死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食物中的含水量没有减少,B符合题意;
CD.鱼干、腊肉都是用较多的盐渗出食品内的水分,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和原理如下:
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1)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原理:干蘑菇和脱水蔬菜——脱水法,腊肉类熟食——晒制与烟熏法,果脯——渗透保存法,用糖溶液除去鲜果中的水分,咸鱼——腌制法,用盐溶液除去鲜鱼中的水分。
(2)依据高温灭菌的原理:袋装牛奶、盒装牛奶、肉汤一—巴斯德消毒法。
(3)依据破坏需氧菌类生存环境的原理:袋装肉肠——真空包装法。
(4)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肉类罐头和水果罐头——罐藏法。
(5)依据低温可以抑菌的原理:冷藏法、冷冻法。
(6)使用防腐剂,如用二氧化硫等杀灭细菌。
(7)控制储藏环境气体的组成,继而控制果蔬的呼吸作用,抑制微生物生长: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气调保鲜法。
9.(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动物利用声音、气味、动作传递信息以下不属于动物之间传递信息的( )
A.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 B.乌贼遇到敌害释放墨汁
C.蜜蜂发现蜂源后的各种舞蹈 D.老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答案】B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解:A、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属于信息交流。A不符合题意。
B、遇到敌害,乌贼迅速喷出墨汁不属于信息交流,属于防御行为。B符合题意。
C、蜜蜂发现蜜源后跳各种舞,这是题干动作进行信息交流。C不符合题意。
D、老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这是通过声音进行信息交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叫信息交流(也称通讯或动物的语言)。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及性外激素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二、多选题
10.(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下列关于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属于陆生脊椎动物 B.都属于变温动物
C.都能够产卵 D.都属于体内受精
【答案】A,D
【知识点】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解析】【解答】解:A、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度类型。A符合题意。
B、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体温都随着周围温度的改变而改变,都属于变温动物,B不符合题意。
C、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都能够产卵,是卵生的动物,C不符合题意。
D、爬行动物体内受精,两栖动物体外受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
【分析】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特征比较如下:
两栖类 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卵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青蛙,娃娃鱼,蝾螈
爬行类 生活在陆地上,头部后面有颈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蜥蜴,扬子鳄,蛇
三、综合题
11.(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自然界中的动物多种多样,春水澄碧,游鱼嬉戏;长空万里,秋雁远去…都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如图是某中学生物小组的同学收集到的部分动物图片。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将图中动物分成ACDF和BE两类,则分类依据是 。
(2)请写出一条动物A适于飞行的外部形态特征 。
(3)B和E两种动物,B依靠 进行呼吸;动物E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原因是 。
(4)动物D特有的生殖发育方式是 ,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5)动物F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和运动器官分别是 。
(6)图中所示动物中,体温恒定的是 (填字母),这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答案】(1)体内有无脊柱
(2)鸟的身体呈流线型(或体表被有羽毛)
(3)湿润的体壁;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生长而生长
(4)胎生哺乳
(5)鳃、鳍
(6)AD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解:(1)图中ACDF体内有脊柱为一类,其余BE体内无脊柱为另一类,则分类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柱。(2)动物A鸟的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有羽毛,这样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前肢特化成翼等。(3)图中的B为蚯蚓属于环节动物,依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动物E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4)D家兔,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属于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5)F鲫鱼属于鱼类,鱼类生活在水中,具有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①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为鱼的保护色。②身体呈梭型中间大两头小,呈梭形,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③身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④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⑤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⑥鱼用鳃呼吸。⑦体内有鳔,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比重,鳔在鳍的协同下,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故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和运动器官分别是鳃和鳍。(6)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类为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分析】1、脊椎动物是指体内有脊椎骨的动物,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六大类。
无脊椎动物是身体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
2、环节动物身体细长,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如蚯蚓、水蛭、沙蚕等。节肢动物的特征为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
3、五类脊椎动物的特征比较如下:
动物类群 生活环境 主要特征 常见动物
鱼类 生活在海洋、河流、湖泊、池塘等水域中 体表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青鱼、草鱼、鲢鱼、带鱼
两栖类 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卵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青蛙,娃娃鱼,蝾螈
爬行类 生活在陆地上,头部后面有颈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蜥蜴,扬子鳄,蛇
鸟类 生活在陆地,能飞行 体表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大山雀、啄木鸟、家鸽
哺乳类 生活在陆地上 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家兔、老虎、豹子、马
12.(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关节结构示意图中标号2和5的表面覆盖着一层[ ] ,能减少运动时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2)人体完成图A所示动作时,①②分别处于 、 状态。
(3)运动不仅需要运动系统的参与,还需要 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的。
【答案】(1)1;关节软骨
(2)舒张;收缩
(3)神经系统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解:(1)关节头和关节窝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能减少运动时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关节腔里有少量滑液,减少摩擦,是关节运动灵活。(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的。屈肘时,②肱二头肌收缩,①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3)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分析】识图:1-关节软骨,2-关节头,3-关节腔,4-关节囊,5-关节窝。①肱三头肌,②肱二头肌
1、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关节的牢固性与关节囊及其内外的韧带有关,关节的灵活性与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内的滑液有关。
2、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的两端是白色的肌腱,分别附着在邻近的两块骨上,中间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细胞组成,肌腹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13.(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如图为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甲乙丙丁表示生物类群。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作用;图中表示分解者的是 。
(2)从图中可以看出,消费者﹣﹣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是: 。
(3)若在短时间内,大量引入丁的天敌,会破坏 。
【答案】(1)呼吸;甲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生态平衡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1)植物体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同时也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乙是生产者,①是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甲能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甲是分解者;丙和丁是消费者。(2)消费者能够通过捕食关系和自身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所以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若在短时间内,大量引入丁的天敌,则丁的数量会大量减少,导致丙的数量增多,从而使乙生产者的数量大量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场所:叶绿体,条件:光,产物:有机物和氧气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糖类)+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3、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
四、填空题
14.(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在五个相同的瓶子中分别装入等量的相应物质(如表),并搅拌均匀,在瓶口处套上一个挤瘪的气球。把五个瓶子同时放在不通风的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了表中的现象。请据此回答问题:
装置 物质 温度 现象
① 水+白砂糖+酵母菌 22~30℃ 有气泡产生,气球胀大了
② 水+白砂糖 22~3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③ 水+酵母菌 22~3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④ 水+白砂糖+酵母菌 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⑤ 水+白砂糖+酵母菌 10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1)试管①有气泡产生的原因是酵母菌分解白砂糖产生了 ,除此之外还会产生 。
(2)①②作为对照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探究白砂糖是酵母菌所需的营养物质,可以选择试管 为一组。
(4)如果选择①④或①⑤作为对照实验,可以探究酵母菌的生活需要 。
【答案】(1)二氧化碳;酒精
(2)酵母菌分解白砂糖产生二氧化碳
(3)①③
(4)适宜的温度
【知识点】单细胞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1)酵母菌在温度适宜时,葡萄糖被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水,所以有气泡产生,除此之外还会产生酒精。(2))①和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酵母菌,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探究的是酵母菌的作用。酵母菌能将有机物(糖、葡萄糖)分解,产生气体(二氧化碳)。所以①②作为对照实验,得出的结论是酵母菌分解白砂糖产生二氧化碳。(3)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腐生)。 酵母菌在温度适宜时,葡萄糖被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水。糖是酵母菌的“食物”。①③两支试管为一组,不同的是①有白砂糖,③没有白砂糖,因此可选①③两支试管为一组探究白砂糖是酵母菌所需的营养物质。(4)①④或①⑤的温度不同,因此可以探究酵母菌的生活(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则实验变量是温度。
【分析】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在有氧的情况下,它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有氧存在时,酵母菌生长较快。在缺氧的情况下,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1 / 1湖北省黄冈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珊珊虫和血吸虫从动物分类上讲,分别属于( )
A.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B.扁形动物和腔肠动物
C.腔肠动物和线形动物 D.线形动物和扁形动物
2.(2018·泰安模拟)下列关于环节动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B.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C.身体有口无肛门,食物残渣由口排出体外
D.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提高了运动能力
3.(2018·淮安)“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关于鲫鱼能够在水中自由嬉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侧线感知水流方向 B.尾鳍保持鱼体平衡
C.鳃进行气体交换 D.身体纺锤形减小阻力
4.(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下列关于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对应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蛙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辅助肺呼吸
B.蜥蜴的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的蒸发
C.鸟有气囊,在飞行时可增加气体交换的面积
D.虎的牙齿有分化,可提高摄取食物和消化食物的能力
5.(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一名同学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后,用概念图的方式整理了本节内容。下列选项与概念图中的①②③④相对应的是( )
A.香菇、与动植物共生、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根瘤菌
B.霉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根瘤菌
C.霉菌、与动植物共生、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结核杆菌
D.香菇、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结核杆菌
6.(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右图表示发面是温度对面团中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分析此图能大致判断发面的最适温度
B.45℃时发面效果会明显好于30℃
C.60℃的环境中酵母菌不能存活
D.发面过程中不可能产生酒精
7.(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在如图阴影部分表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相同点,能够填在阴影部分的一项是( )
A.生来就有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与遗传物质有关 D.不利于生存和繁衍后代
8.(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下列保存食物的方法中,不是通过减少食物中的含水量来防腐的是( )
A.果脯 B.罐头 C.鱼干 D.腊肉
9.(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动物利用声音、气味、动作传递信息以下不属于动物之间传递信息的( )
A.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 B.乌贼遇到敌害释放墨汁
C.蜜蜂发现蜂源后的各种舞蹈 D.老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二、多选题
10.(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下列关于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属于陆生脊椎动物 B.都属于变温动物
C.都能够产卵 D.都属于体内受精
三、综合题
11.(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自然界中的动物多种多样,春水澄碧,游鱼嬉戏;长空万里,秋雁远去…都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如图是某中学生物小组的同学收集到的部分动物图片。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将图中动物分成ACDF和BE两类,则分类依据是 。
(2)请写出一条动物A适于飞行的外部形态特征 。
(3)B和E两种动物,B依靠 进行呼吸;动物E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原因是 。
(4)动物D特有的生殖发育方式是 ,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5)动物F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和运动器官分别是 。
(6)图中所示动物中,体温恒定的是 (填字母),这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12.(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关节结构示意图中标号2和5的表面覆盖着一层[ ] ,能减少运动时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2)人体完成图A所示动作时,①②分别处于 、 状态。
(3)运动不仅需要运动系统的参与,还需要 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的。
13.(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如图为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甲乙丙丁表示生物类群。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作用;图中表示分解者的是 。
(2)从图中可以看出,消费者﹣﹣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是: 。
(3)若在短时间内,大量引入丁的天敌,会破坏 。
四、填空题
14.(2019八下·黄冈开学考)在五个相同的瓶子中分别装入等量的相应物质(如表),并搅拌均匀,在瓶口处套上一个挤瘪的气球。把五个瓶子同时放在不通风的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了表中的现象。请据此回答问题:
装置 物质 温度 现象
① 水+白砂糖+酵母菌 22~30℃ 有气泡产生,气球胀大了
② 水+白砂糖 22~3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③ 水+酵母菌 22~3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④ 水+白砂糖+酵母菌 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⑤ 水+白砂糖+酵母菌 10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1)试管①有气泡产生的原因是酵母菌分解白砂糖产生了 ,除此之外还会产生 。
(2)①②作为对照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探究白砂糖是酵母菌所需的营养物质,可以选择试管 为一组。
(4)如果选择①④或①⑤作为对照实验,可以探究酵母菌的生活需要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扁形动物;腔肠动物
【解析】【解答】解:珊瑚虫身体结构简单,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然从口排出,属于腔肠动物;血吸虫身体两侧对称(左右对称)、背腹扁平、体壁具有三胚层、无体腔、循环系统由口、咽、肠组成,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
故答案为:A
【分析】分别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常见动物的名称,据此答题。
腔肠动物的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常见的有海蜇、海葵、水螅、珊瑚虫等。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除少数种类如涡虫外,多数营寄生生活。如血吸虫、猪肉绦虫等。
2.【答案】B
【知识点】环节动物
【解析】【解答】A、环节动物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粘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环节动物体表具有保护作用的角质层是透水的,A错误.
B、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B正确.
C、环节动物的身体有口有肛门,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体外,C错误.
D、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是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D错误.
故选:B
【分析】环节动物主要的特征: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用刚毛辅助运动,靠体壁进行呼吸,分析作答.
3.【答案】B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鱼的视力并不好,它的晶状体不能调节,但它的另外一种感觉器官--侧线很发达。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A不符合题意;
B.胸鳍和腹鳍有保持鱼体左右方向的平衡的作用,胸鳍还有转换方向的作用,尾鳍能够产生前进的动力和控制运动的方向,B符合题意;
C.鱼类用鳃呼吸,吸收水中的溶解氧,C不符合题意;
D.身体侧扁,纺锤形,可以减少在水中的阻力,适于在水中生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鱼鳍是鱼的游泳器官,分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等。背鳍主要对鱼体起平衡的作用。胸鳍,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的前肢,主要的功能是使身体前进和控制方向或行进中“煞车”的作用。腹鳍,相当于陆生动物的后肢,具有协助背鳍、臀鳍维持鱼体平衡和辅助鱼体升降拐弯。臀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防止倾斜摇摆,还可以协调游泳。尾鳍:它既能使身体保持稳定,把握运动方向,又能同尾部一起产生前进的推动力。
4.【答案】C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青蛙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辅助肺呼吸,不符合题意;
B、蜥蜴的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的蒸发,不符合题意;
C、鸟有气囊,在飞行过程中吸气和呼吸时气体都经过肺、都能进行气体交换,而气囊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因此不能增加气体交换的面积,符合题意;
D、虎的牙齿有分化,可提高摄取食物和消化食物的能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每一种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如: 蜥蜴的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的蒸发 .
5.【答案】B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解:在自然界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并返回自然环境被植物利用,细菌、真菌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细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如链球菌使人患扁桃炎,猩红热,丹毒。
有的细菌、真菌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互惠互利。如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含氮物质,而豆科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
故答案为:B
【分析】理解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据此答题。
6.【答案】A
【知识点】发酵技术;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制作面包等过程中需要加入酵母菌,有氧的情况下将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遇热膨胀,可以看到面包等中大量的孔隙。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增高,酵母菌的活性越强,超过45℃以后酵母的活性减弱,酵母菌发酵面包最适宜的温度是30—45℃,此图基本反应了酵母菌发面的最适宜温度。
故答案为:A
【分析】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在有氧的情况下,它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且酵母菌生长较快。在缺氧的情况下,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7.【答案】C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解:A.生来就有的是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是出生以后才有的,因此不可以写在阴影部分,A不符合题意;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是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不学而会的本能,因此不可以写在阴影部分,B不符合题意;
C.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获得的行为,此部分可以表示为与遗传因素有关,C符合题意;
D.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都能适应环境,利于生存和繁衍后代,因此不可以写在阴影部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据此答题。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比较如下: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新行为
获得途径 由体内遗传物质控制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获得的
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发达,占全部行为的比例也越大
行为方式 简单 复杂
形成过程 基本生活条件的保证 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结果
行为意义 有一定的局限性 更有助于动物的生存
实例 蜜蜂采蜜、蚂蚁筑巢、鸟类迁徙等 训练蚯蚓走迷宫的实验、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吃高处的香蕉等
8.【答案】B
【知识点】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
【解析】【解答】解:A.果脯是用大量的糖渗出水果中的水分,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A不符合题意;
B.罐头食品所采取的主要保存方法是灌装法,原理是密封前灭过菌,且密封严,细菌不能进入,空气也不能进入,从而杀死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食物中的含水量没有减少,B符合题意;
CD.鱼干、腊肉都是用较多的盐渗出食品内的水分,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和原理如下:
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1)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原理:干蘑菇和脱水蔬菜——脱水法,腊肉类熟食——晒制与烟熏法,果脯——渗透保存法,用糖溶液除去鲜果中的水分,咸鱼——腌制法,用盐溶液除去鲜鱼中的水分。
(2)依据高温灭菌的原理:袋装牛奶、盒装牛奶、肉汤一—巴斯德消毒法。
(3)依据破坏需氧菌类生存环境的原理:袋装肉肠——真空包装法。
(4)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肉类罐头和水果罐头——罐藏法。
(5)依据低温可以抑菌的原理:冷藏法、冷冻法。
(6)使用防腐剂,如用二氧化硫等杀灭细菌。
(7)控制储藏环境气体的组成,继而控制果蔬的呼吸作用,抑制微生物生长: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气调保鲜法。
9.【答案】B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解:A、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属于信息交流。A不符合题意。
B、遇到敌害,乌贼迅速喷出墨汁不属于信息交流,属于防御行为。B符合题意。
C、蜜蜂发现蜜源后跳各种舞,这是题干动作进行信息交流。C不符合题意。
D、老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这是通过声音进行信息交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叫信息交流(也称通讯或动物的语言)。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及性外激素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10.【答案】A,D
【知识点】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解析】【解答】解:A、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度类型。A符合题意。
B、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体温都随着周围温度的改变而改变,都属于变温动物,B不符合题意。
C、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都能够产卵,是卵生的动物,C不符合题意。
D、爬行动物体内受精,两栖动物体外受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
【分析】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特征比较如下:
两栖类 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卵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青蛙,娃娃鱼,蝾螈
爬行类 生活在陆地上,头部后面有颈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蜥蜴,扬子鳄,蛇
11.【答案】(1)体内有无脊柱
(2)鸟的身体呈流线型(或体表被有羽毛)
(3)湿润的体壁;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生长而生长
(4)胎生哺乳
(5)鳃、鳍
(6)AD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解:(1)图中ACDF体内有脊柱为一类,其余BE体内无脊柱为另一类,则分类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柱。(2)动物A鸟的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有羽毛,这样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前肢特化成翼等。(3)图中的B为蚯蚓属于环节动物,依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动物E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4)D家兔,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属于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5)F鲫鱼属于鱼类,鱼类生活在水中,具有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①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为鱼的保护色。②身体呈梭型中间大两头小,呈梭形,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③身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④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⑤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⑥鱼用鳃呼吸。⑦体内有鳔,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比重,鳔在鳍的协同下,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故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和运动器官分别是鳃和鳍。(6)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类为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分析】1、脊椎动物是指体内有脊椎骨的动物,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六大类。
无脊椎动物是身体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
2、环节动物身体细长,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如蚯蚓、水蛭、沙蚕等。节肢动物的特征为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
3、五类脊椎动物的特征比较如下:
动物类群 生活环境 主要特征 常见动物
鱼类 生活在海洋、河流、湖泊、池塘等水域中 体表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青鱼、草鱼、鲢鱼、带鱼
两栖类 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卵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青蛙,娃娃鱼,蝾螈
爬行类 生活在陆地上,头部后面有颈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蜥蜴,扬子鳄,蛇
鸟类 生活在陆地,能飞行 体表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大山雀、啄木鸟、家鸽
哺乳类 生活在陆地上 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家兔、老虎、豹子、马
12.【答案】(1)1;关节软骨
(2)舒张;收缩
(3)神经系统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解:(1)关节头和关节窝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能减少运动时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关节腔里有少量滑液,减少摩擦,是关节运动灵活。(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的。屈肘时,②肱二头肌收缩,①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3)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分析】识图:1-关节软骨,2-关节头,3-关节腔,4-关节囊,5-关节窝。①肱三头肌,②肱二头肌
1、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关节的牢固性与关节囊及其内外的韧带有关,关节的灵活性与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内的滑液有关。
2、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的两端是白色的肌腱,分别附着在邻近的两块骨上,中间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细胞组成,肌腹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13.【答案】(1)呼吸;甲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生态平衡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1)植物体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同时也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乙是生产者,①是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甲能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甲是分解者;丙和丁是消费者。(2)消费者能够通过捕食关系和自身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所以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若在短时间内,大量引入丁的天敌,则丁的数量会大量减少,导致丙的数量增多,从而使乙生产者的数量大量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场所:叶绿体,条件:光,产物:有机物和氧气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糖类)+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3、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
14.【答案】(1)二氧化碳;酒精
(2)酵母菌分解白砂糖产生二氧化碳
(3)①③
(4)适宜的温度
【知识点】单细胞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1)酵母菌在温度适宜时,葡萄糖被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水,所以有气泡产生,除此之外还会产生酒精。(2))①和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酵母菌,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探究的是酵母菌的作用。酵母菌能将有机物(糖、葡萄糖)分解,产生气体(二氧化碳)。所以①②作为对照实验,得出的结论是酵母菌分解白砂糖产生二氧化碳。(3)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腐生)。 酵母菌在温度适宜时,葡萄糖被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水。糖是酵母菌的“食物”。①③两支试管为一组,不同的是①有白砂糖,③没有白砂糖,因此可选①③两支试管为一组探究白砂糖是酵母菌所需的营养物质。(4)①④或①⑤的温度不同,因此可以探究酵母菌的生活(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则实验变量是温度。
【分析】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在有氧的情况下,它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有氧存在时,酵母菌生长较快。在缺氧的情况下,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