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如果他kānɡkǎi(____)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____)了。
(3)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tā(____)了。
(4)种像树,种山毛榉(____),还种白桦树。
2.
字词积累——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______)
(2)我吃惊得说不出话,他还是那么陈默寡言。(______)
(3)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了一笔微薄的筹劳。(______)
(4)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______)
3.
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____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____大拇指粗的铁棒。
(2)那是谁的地____是公家的____还是私人的____他说不知道_
(3)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____种山毛榉___还种白桦树。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
“关爱生命,杜绝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自我保护。
C.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生动的展示了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这些都是专家们研发探索和首次尝试的结果。
D.
“上海合作组织”的倡议得到各成员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5.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①目前,地球上的绿色之肺——森林一天天地正在萎缩。②近几百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大量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恶化。③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甚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中国梦·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告诉我们: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社区准备
开展“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
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加点字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
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畏艰难·奔梦】奔走在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①写一句励志名言警句。
示例: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张海迪)
②从你最喜欢的名著中选一位励志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植树的牧羊人
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好吗?”
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我,水质清洌可口。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这栋房子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高地后修复废墟的血汗。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音。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羊人带着我进房间,倒了一碗汤给我。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牧羊人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牧羊人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今年五十五岁。他以前在平地有一个农庄,可是当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去世后,他决定搬到高地。
艾尔则阿布非耶在这片荒山野地已播种了三年,大概埋下十万颗种子。不过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
“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
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他态度安详地说好。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更了解他一点儿。
他打开羊栏,放羊吃草,并且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
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先把羊群赶到河谷去吃草,然后再一同爬上山坡。
爬上山脊后,牧羊人拿起铁棒向下扎了一个洞,放入一颗橡实,再覆盖上泥土。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
我好奇地问:“这个山坡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不是。”
“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
“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
接着他表示:假如上天再给他三十年时间,他所种的树,数量一定非常惊人。除了橡树之外,他还研究繁殖山毛榉。在他的房子附近有一个苗圃,四周用铁丝篱保护着,不让羊群靠近。他也打算在山谷种桦树。总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光秃秃的高地长满树木。
第三天,我们分手了。
那次相遇之后的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忘记了“种树的男人”这回事。
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光秃高原的道路。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有股灰蒙蒙的雾气,仿佛为山头铺上了一层毛毡。
我想起那个种树的男人。在五年的战乱里,我亲眼看见许多人在战场倒下,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然而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
他现在只养四只羊,却多了一百个蜂巢。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同时他还表示: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们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沉默不语。我们一整天都在他的森林中走着。这片森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别忘了,它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
而且在战争的五年中,他彻底执行着他的计划,那些山毛榉已经和我的双肩齐高,一直延伸到双目所及的远处。
然后他带我去看五年前种的桦树丛,那时我正参加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战役。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的猜测正确,这些桦树像少女般亭亭玉立,蔚然成林。
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
艾尔则阿布非耶以最单纯的想法,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心里并没有任何负担。可是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连锁效应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那条干涸的河床,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条溪流,而我以前走过的那些荒凉的小村庄,则是古罗马人留下的遗迹。考古学家曾经在村子里挖出许多鱼钩。只是到了20世纪,河水干涸,人们必须挖水井才能得到一点儿水。
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这些自然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他们或许看到了从地上冒出的树苗,但没有人想到那是布非耶的杰作;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1935年,布非耶已经七十七岁。忽然有一天,官方派了一些人来巡察这个由布非耶创造的森林。他们异口同声地宣称这是一片“天然林”,同时决定对这片天然林采取一点必要的措施,把林地列入省的保护区,不准制炭者砍伐。
这些官员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提起布非耶,他大吃一惊,并且表示很想见见这位奇人。那天布非耶正在距离官员巡察林地的十公里之外,努力种树。我带了鸡蛋当礼物,三人在树下共进午餐。
从我们刚才走过长满树木的山坡,实在很难回想在1913年,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干旱大地。
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以他种树的速度,实在无法估算他还能种多少亩的山林!
临走前,我的朋友留下几项种树的建议。他在回去的路上告诉我:“布非耶显然懂的比我多。”走了一个小时,他又补上一句,“他比大家都懂种树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道。”
实在要感谢这位林务官,森林不但得以保全,也确保了这位种树男人的幸福。因为林务官派了三位巡山员。
惟一会威胁森林的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候有些车的引擎是靠烧木材行驶的,所以人们开始砍伐橡树林。幸好这块高地离铁路太远,运输不便,伐木商人才没有打这里的主意。
布非耶根本不晓得这回事。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
我最后一次看到布非耶,是在1945年的6月。那时他已是八十七岁的老人。
当我坐车进入高地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一棵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
虽然刚受过战争的洗礼,但大地已有复苏的迹象。山坡上铺着一块一块的小麦田和裸麦田;狭长的山谷下,草地开始吐绿。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艾尔则阿布非耶,1947年逝世于法国巴农的安养院。
9.
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
选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文中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的“奇迹”指什么?
等你,在桥头
王黎冰
①老人真的老了,背一背兜蔬菜到乡场上去卖,十几里路要歇上好几回。
②听院子里最年迈的王老汉说,老人年轻时身板可壮实呢,两手像《少林寺》里练功的和尚那样平举着一挑水走上一公里,气也不会喘一口。王老汉还说,他还看见过老人一枚二等功的军功章呢。村支书常对后生们说,老人是老党员,党龄比你们的年龄还长呢,他吃的盐比你们吃的米多,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多。
③在春天如蜜糖一样的阳光里,老人静静地坐在自家的院坝边,看着远处那座断桥出神,苍老之态毕现。
④村里人远远地看着老人,就知道老人又想自己的儿子了。老人的儿子并非亲生,原本是村东头朱长子(长子:川语中的高个子)的儿子朱树林。树林两岁那年,爹妈双双病逝,老人就毫不犹豫地收养了他。老人像园丁,精心浇灌树林,儿子在老人的守望中拔节成长。
⑤高考前一个月,儿子最后一次回家复习。那天,雨下得真大啊,是老人记忆中最大的一回。一个8岁的孩子放学回家过河,刚到桥头,桥就被猛兽般的洪水冲断了。
⑥孩子拼命地喊“救命”,声嘶力竭,手忙脚乱。当孩子父母闻声赶去时,见自己的儿子已平安地躺在岸边,孩子却指着水中喊了一声“树林哥哥”就哭开了。
⑦桥断了,断桥边的小山坡上,多了一座新坟。人们知道,那坟里长眠着一个曾经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和一堆他爱看的书。
⑧五年来,老人的屋子里就再也没有过笑声。那以后,人们就常看见老人大半天大半天地坐在院坝边,望着断桥出神。细心的人看得出来,老人眼里总是包着一汪浑浊的泪。也有人听见了老人还在念叨着:“儿子,在桥头,我等你回来啊!”
⑨乡里穷啊,村民更穷。桥断了五年,一直没钱再修。
⑩村里人就将就着几个像练武术用的“梅花桩”一般的石头桩子过河,颤颤惊惊,危机四伏。孩子们上学放学,全靠家长接送过河。老人还是种他的地,只是比以前更辛苦。
?为了多卖几角钱、几块钱,老人常常赶几十里山路到另一个乡场。村里人见了,都会同情地说:“瞧瞧,老人在给自个儿攒养老钱了。”还有人慨叹:“没孩子传递香火的人,苦哇!”当然还有人一直劝说老人,再过继一个儿子吧。老人总是一言不发地摇摇头,佝偻着身腰继续忙自己的活儿,眼神里镌刻着一缕深深的沧桑。
?又一个春天如期而临,鲜艳的映山红开满山坡。老人在一个夜里去世了,坐在桌子边的凉椅上,旁边还放着没理完的蔬菜。
?老人的箱子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摞摞的钱,大多是角票和一元钞票,有些破烂的纸币角,都被他细细地粘贴好了。钱的旁边是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用这钱修桥,就算是我的党费。纸条下方还有一行小字:万一我死了,请把我与儿子树林安葬到一块,娃娃还小,我要陪陪他。
?纸条下面写下的日期,竟是五年前的9月1日。压着这张纸条的,是那枚被村里人传为神物的军功章和一个五十年前的党员证……
?夏天的第一场暴雨倾盆而至。此时,桥已经修好了。这座桥是水泥的,造型别致,很牢固,很显眼。
?据说,这桥是城里一个小伙子来设计的,由于他知道了老人捐资建桥的事迹,便没有收一分钱的设计费。
?这以后,河边的小山坡上,并排着两座坟,一新一旧,远远地望着上学放学的孩子们。
?这一天,是清明节。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座新桥的桥头,望着那两座坟异口同声地说道:“爷爷,您在天国还好吧,我们等你,永远在桥头!”
13.
选文叙写了有关老人和儿子的两个感人故事,请分别简要概括。
14.
结合选文,说说老人为何要捐资建桥。
15.
结合全文,说说第?自然段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16.
结合选文内容,请说说你对选文标题的理解。
17.
下面是这篇选文的题记,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我曾试着在某一朵花上找到自己的灵魂,有时觉得它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层面。任何经历过这一场神圣洗礼的灵魂,会对生和死有新的理解,那是对生命真正的诠释。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训练答案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如果他kānɡkǎi(____)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____)了。
(3)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tā(____)了。
(4)种像树,种山毛榉(____),还种白桦树。
【答案】
(1).
(1)慷慨
(2).
(2)hé
(3).
(3)坍塌
(4).
(4)j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涸”容易读成“kū”;“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伤害的事故。
2.
字词积累——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______)
(2)我吃惊得说不出话,他还是那么陈默寡言。(______)
(3)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了一笔微薄的筹劳。(______)
(4)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______)
【答案】
(1).
暴—爆
(2).
陈—沉
(3).
筹—酬
(4).
躁—燥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燥”与“躁”的区别。“燥”:干燥,部首是火,气候那些有关;“躁”:烦躁,急躁,主要是是情绪、心理方面。
3.
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____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____大拇指粗的铁棒。
(2)那是谁的地____是公家的____还是私人的____他说不知道_
(3)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____种山毛榉___还种白桦树。
【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是公家的____还是私人的____”这是选择问句,注意选择问句只在最后一个句子后加问号,其余句子均用逗号。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
“关爱生命,杜绝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自我保护。
C.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生动的展示了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这些都是专家们研发探索和首次尝试的结果。
D.
“上海合作组织”的倡议得到各成员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D项没有语病。其他各项语病如下:A项句式杂糅,去掉“是因为”或“的缘故”。B项搭配不当,句尾加上“意识”。C项搭配不当,“发现”改为“成果”。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①目前,地球上的绿色之肺——森林一天天地正在萎缩。②近几百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大量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恶化。③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甚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①句把“一天天地”与“正在”互换位置;第②句删去“大约”或“左右”;第③句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和“威胁人类生存”互换位置。
【解析】第①句多重状语语序不当;第②句语意重复;第③句语序不当。
6.
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牧羊人是一个勤劳淳朴、沉默寡言、坚忍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牧羊人种
树,不在乎在谁的土地上种,不在乎树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不知道,一直这样,
一个人种着树。②他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收拾房间、
清洗餐具等细节可以看出。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从牧羊人种树,不在乎在谁的土地上种,不在乎树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可知牧羊人是一个勤劳淳朴、沉默寡言、坚忍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从牧羊人挑选橡子、收拾房间、清洗餐具等细节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
点睛: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7.
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性,使其
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
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
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其好处有:1、使文章更具真实性;2、使文章具有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3、使文章更生动形象;4、使读者能更具体的体会作者心情,带有亲切感。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性,使其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8.
“中国梦·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告诉我们: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社区准备
开展“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
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加点字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
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畏艰难·奔梦】奔走在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①写一句励志名言警句。
示例: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张海迪)
②从你最喜欢的名著中选一位励志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答案】
(1).
(1)示例:①节俭:节俭持家家业旺。②勤劳:以勤为本本心牢。③善:以善作魂,善始善终。
(2).
(2)人物:保尔·柯察金 主要事迹:保尔·柯察金在逆境中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强忍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生命书写了辉煌的人生篇章——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品格:勇敢、坚强,拥有顽强的毅力。
(3).
(3)示例: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广告语的能力。学生要明确,在为某个主题拟写广告语时,一般语言都比较简洁且主题突出,因为这样的广告语才便于受众识记。因为本题学生可以有两个选择,所以作答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如针对勤劳可拟写为“以勤为本本心牢”。(2)①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名言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要写的名人名言的主题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积累来作答。如果没有积累,可以上网查阅。可作答为: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张海迪)②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对课内要求阅读的名著有深入的理解,对其中的情节和人物一定要非常熟悉才可以作答。可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来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与掌握。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上下两联一般主题相关,字数相同,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据此可作答为: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植树的牧羊人
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好吗?”
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我,水质清洌可口。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这栋房子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高地后修复废墟的血汗。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音。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羊人带着我进房间,倒了一碗汤给我。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牧羊人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牧羊人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今年五十五岁。他以前在平地有一个农庄,可是当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去世后,他决定搬到高地。
艾尔则阿布非耶在这片荒山野地已播种了三年,大概埋下十万颗种子。不过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
“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
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他态度安详地说好。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更了解他一点儿。
他打开羊栏,放羊吃草,并且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
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先把羊群赶到河谷去吃草,然后再一同爬上山坡。
爬上山脊后,牧羊人拿起铁棒向下扎了一个洞,放入一颗橡实,再覆盖上泥土。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
我好奇地问:“这个山坡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不是。”
“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
“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
接着他表示:假如上天再给他三十年时间,他所种的树,数量一定非常惊人。除了橡树之外,他还研究繁殖山毛榉。在他的房子附近有一个苗圃,四周用铁丝篱保护着,不让羊群靠近。他也打算在山谷种桦树。总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光秃秃的高地长满树木。
第三天,我们分手了。
那次相遇之后的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忘记了“种树的男人”这回事。
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光秃高原的道路。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有股灰蒙蒙的雾气,仿佛为山头铺上了一层毛毡。
我想起那个种树的男人。在五年的战乱里,我亲眼看见许多人在战场倒下,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然而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
他现在只养四只羊,却多了一百个蜂巢。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同时他还表示: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们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沉默不语。我们一整天都在他的森林中走着。这片森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别忘了,它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
而且在战争的五年中,他彻底执行着他的计划,那些山毛榉已经和我的双肩齐高,一直延伸到双目所及的远处。
然后他带我去看五年前种的桦树丛,那时我正参加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战役。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的猜测正确,这些桦树像少女般亭亭玉立,蔚然成林。
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
艾尔则阿布非耶以最单纯的想法,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心里并没有任何负担。可是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连锁效应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那条干涸的河床,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条溪流,而我以前走过的那些荒凉的小村庄,则是古罗马人留下的遗迹。考古学家曾经在村子里挖出许多鱼钩。只是到了20世纪,河水干涸,人们必须挖水井才能得到一点儿水。
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这些自然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他们或许看到了从地上冒出的树苗,但没有人想到那是布非耶的杰作;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1935年,布非耶已经七十七岁。忽然有一天,官方派了一些人来巡察这个由布非耶创造的森林。他们异口同声地宣称这是一片“天然林”,同时决定对这片天然林采取一点必要的措施,把林地列入省的保护区,不准制炭者砍伐。
这些官员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提起布非耶,他大吃一惊,并且表示很想见见这位奇人。那天布非耶正在距离官员巡察林地的十公里之外,努力种树。我带了鸡蛋当礼物,三人在树下共进午餐。
从我们刚才走过长满树木的山坡,实在很难回想在1913年,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干旱大地。
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以他种树的速度,实在无法估算他还能种多少亩的山林!
临走前,我的朋友留下几项种树的建议。他在回去的路上告诉我:“布非耶显然懂的比我多。”走了一个小时,他又补上一句,“他比大家都懂种树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道。”
实在要感谢这位林务官,森林不但得以保全,也确保了这位种树男人的幸福。因为林务官派了三位巡山员。
惟一会威胁森林的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候有些车的引擎是靠烧木材行驶的,所以人们开始砍伐橡树林。幸好这块高地离铁路太远,运输不便,伐木商人才没有打这里的主意。
布非耶根本不晓得这回事。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
我最后一次看到布非耶,是在1945年的6月。那时他已是八十七岁的老人。
当我坐车进入高地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一棵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
虽然刚受过战争的洗礼,但大地已有复苏的迹象。山坡上铺着一块一块的小麦田和裸麦田;狭长的山谷下,草地开始吐绿。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艾尔则阿布非耶,1947年逝世于法国巴农的安养院。
9.
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
选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文中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的“奇迹”指什么?
【答案】9.
第一部分写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写得很详细。“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最后一次见面写得较详。文章材料的详略,按照表现人物的需要合理安排。
10.
“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等等。这些话表现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比敬佩之情。
11.
(1).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
(2).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12.
“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解析】
9.
本题考查文章详略得当的作用。材料的取舍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突出什么中心。能够很好表现中心的材料一定要用。要从与文题的关系、结构的关系、中心的关系回答。文章材料的详略,按照表现人物的需要合理安排。
10.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要从文章中找出赞美牧羊人这些话,尽量使用原句,表现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比敬佩之情。
11.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时首先考虑运用了描写,还是使用了修辞,或者词语运用准确。然后结合句子的含义内容进行赏析。本题要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牧羊人的敬佩和赞美。
12.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等你,在桥头
王黎冰
①老人真的老了,背一背兜蔬菜到乡场上去卖,十几里路要歇上好几回。
②听院子里最年迈的王老汉说,老人年轻时身板可壮实呢,两手像《少林寺》里练功的和尚那样平举着一挑水走上一公里,气也不会喘一口。王老汉还说,他还看见过老人一枚二等功的军功章呢。村支书常对后生们说,老人是老党员,党龄比你们的年龄还长呢,他吃的盐比你们吃的米多,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多。
③在春天如蜜糖一样的阳光里,老人静静地坐在自家的院坝边,看着远处那座断桥出神,苍老之态毕现。
④村里人远远地看着老人,就知道老人又想自己的儿子了。老人的儿子并非亲生,原本是村东头朱长子(长子:川语中的高个子)的儿子朱树林。树林两岁那年,爹妈双双病逝,老人就毫不犹豫地收养了他。老人像园丁,精心浇灌树林,儿子在老人的守望中拔节成长。
⑤高考前一个月,儿子最后一次回家复习。那天,雨下得真大啊,是老人记忆中最大的一回。一个8岁的孩子放学回家过河,刚到桥头,桥就被猛兽般的洪水冲断了。
⑥孩子拼命地喊“救命”,声嘶力竭,手忙脚乱。当孩子父母闻声赶去时,见自己的儿子已平安地躺在岸边,孩子却指着水中喊了一声“树林哥哥”就哭开了。
⑦桥断了,断桥边的小山坡上,多了一座新坟。人们知道,那坟里长眠着一个曾经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和一堆他爱看的书。
⑧五年来,老人的屋子里就再也没有过笑声。那以后,人们就常看见老人大半天大半天地坐在院坝边,望着断桥出神。细心的人看得出来,老人眼里总是包着一汪浑浊的泪。也有人听见了老人还在念叨着:“儿子,在桥头,我等你回来啊!”
⑨乡里穷啊,村民更穷。桥断了五年,一直没钱再修。
⑩村里人就将就着几个像练武术用的“梅花桩”一般的石头桩子过河,颤颤惊惊,危机四伏。孩子们上学放学,全靠家长接送过河。老人还是种他的地,只是比以前更辛苦。
?为了多卖几角钱、几块钱,老人常常赶几十里山路到另一个乡场。村里人见了,都会同情地说:“瞧瞧,老人在给自个儿攒养老钱了。”还有人慨叹:“没孩子传递香火的人,苦哇!”当然还有人一直劝说老人,再过继一个儿子吧。老人总是一言不发地摇摇头,佝偻着身腰继续忙自己的活儿,眼神里镌刻着一缕深深的沧桑。
?又一个春天如期而临,鲜艳的映山红开满山坡。老人在一个夜里去世了,坐在桌子边的凉椅上,旁边还放着没理完的蔬菜。
?老人的箱子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摞摞的钱,大多是角票和一元钞票,有些破烂的纸币角,都被他细细地粘贴好了。钱的旁边是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用这钱修桥,就算是我的党费。纸条下方还有一行小字:万一我死了,请把我与儿子树林安葬到一块,娃娃还小,我要陪陪他。
?纸条下面写下的日期,竟是五年前的9月1日。压着这张纸条的,是那枚被村里人传为神物的军功章和一个五十年前的党员证……
?夏天的第一场暴雨倾盆而至。此时,桥已经修好了。这座桥是水泥的,造型别致,很牢固,很显眼。
?据说,这桥是城里一个小伙子来设计的,由于他知道了老人捐资建桥的事迹,便没有收一分钱的设计费。
?这以后,河边的小山坡上,并排着两座坟,一新一旧,远远地望着上学放学的孩子们。
?这一天,是清明节。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座新桥的桥头,望着那两座坟异口同声地说道:“爷爷,您在天国还好吧,我们等你,永远在桥头!”
13.
选文叙写了有关老人和儿子的两个感人故事,请分别简要概括。
14.
结合选文,说说老人为何要捐资建桥。
15.
结合全文,说说第?自然段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16.
结合选文内容,请说说你对选文标题的理解。
17.
下面是这篇选文的题记,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我曾试着在某一朵花上找到自己的灵魂,有时觉得它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层面。任何经历过这一场神圣洗礼的灵魂,会对生和死有新的理解,那是对生命真正的诠释。
【答案】13.
(1)儿子勇救桥断落水的孩子而牺牲;(2)老人卖菜攒钱修断桥。
14.
(1)桥断丧子的悲痛;(2)村民出行、孩子上学放学的不便;(3)党员的责任感。
15.
解开前文的悬念,揭示老人为多卖几角钱、几块钱而走十几里山路卖菜的真相,突出老人不辞劳苦、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
16.
(1)“等你,在桥头”是老人在儿子离开后常念叨的话,流露出老人对孩子无尽的思念;(2)“等你,在桥头”是学生们在桥头说的话,流露出作者对老人崇高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17.
示例:人的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意义是伟大的。朱树林勇救落水孩子,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老人不辞劳苦攒钱修桥,造福乡邻。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爱戴,他们的精神永驻人们心底。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文中关于儿子的事是:儿子因勇救落水孩子而牺牲。老人的感人事迹是:卖菜攒钱修断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儿子的死因来看,老人修桥是因抚平桥断而丧子的悲痛;再结合文章九、十、十七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修桥是为了村民们出行,孩子放学更方便安全;结合文章第十三段,老人留下的字条,可以看出修桥还是为了完成一位党员应尽的责任。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内容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可根据前后文内容来分析,前文写了村民们对时常凝望断桥的老人的误解,认为老人望桥是因为想念自己的儿子;老人辛苦地卖菜只是为了挣养老钱。而画线句子则是对这些疑问给出了答案,起到解开悬念的作用,从而突出老人一心为村民,心中无自己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答题时既要答出标题的含义,也要将标题蕴含的情感分析出来。结合文中的事件来看,标题“等你,在桥头”意思就是老人在儿子离世的桥头等待儿子,这也是老人在儿子离开后常念叨的话,以此来表现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与爱。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解答此题要理解文章的主旨,抓住老人与儿子的精神品质来阐述生与死的意义。如:老人的儿子虽然失去生命,但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他的死比活着更有意义等。